问题

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想学,又什么都学不精,是不是一种病态?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让人纠结的。刚开始觉得,哎呀,这人挺好学的,知识面广,以后肯定很有出息。但时间长了,看着他这边蜻蜓点水,那边浅尝辄止,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有点坐不住。

我认识一个朋友,小王,就是这样。他脑子里好像装了个万花筒,什么新鲜玩意儿出来,他都能第一时间凑上去看看。编程入门、摄影技巧、外语学习、乐器弹奏,甚至前阵子还迷上了咖啡拉花。每次见面,他都能跟你滔滔不绝地讲上几样新学的技能,脸上洋溢着发现新大陆的兴奋。

但你仔细一问,他编程也就写过几个小程序,摄影也就拍拍朋友圈的风景照,外语听力还磕磕巴巴,乐器就那么几首简单的曲子。咖啡拉花?也就拉过几个简单的圆形。他总是说:“我还在摸索阶段呢!”

你看,他不是不想学,是真的什么都想学,而且学的速度还挺快,能很快上手,找到乐趣。但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积木,刚搭好一个高塔,觉得挺有成就感,结果发现积木还能搭个城堡,又能立刻放弃高塔,去搭城堡。结果,高塔摇摇欲坠,城堡也只是个粗略的轮廓。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可能挺复杂的。

首先,可能是信息爆炸时代下的焦虑感。现在网络太发达了,各种知识、技能层出不穷,稍微一搜,就能看到别人在做各种厉害的事情。这种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我不学就落伍了”的恐慌感。好像不掌握点新技能,就对不起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以,就变成了“看见什么都想学”。

其次,也可能是“多即是好”的思维定势。总觉得拥有的技能越多,就越有竞争力,越能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就像一个工具箱,装的工具越多,好像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但问题在于,有些工具你只是拿出来看一眼,根本没学会怎么用,遇到真正需要的时候,还是得两眼一抹黑。

还有一种可能,是追求即时满足感。学习新东西,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会带来一种新鲜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就像打开礼物一样,惊喜又快乐。但当学习进入到需要大量练习、克服困难的瓶颈期时,这种即时满足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枯燥和挫败。这时候,很多人就会像追逐蝴蝶一样,飞向下一个看起来更美好的目标。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一种“病态”呢?

我觉得“病态”这个词有点重了。如果只是偶尔出现这种情况,或者尝试了之后发现不适合自己,然后转向别的,那完全是正常的探索过程。毕竟,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发现和学习的旅程,谁也不能保证第一次就选对方向,学到精深。

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成为一种常态,并且伴随着持续的焦虑、空虚感,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那可能就需要稍微留意一下了。

比如,你因为学得不精而感到深深的自卑,或者因为学的东西太多太杂而无法聚焦,导致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无法深入,错失了很多机会。又或者,你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但内心深处却依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找不到真正的价值感。

这种状态,与其说是“病”,不如说是一种“学习障碍”或者“焦点缺失”。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本来可以用来雕刻精美的艺术品,结果却被用来切碎了无数个原材料,最后连一块像样的作品都做不出来。

很多人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学得不够多”是问题,却没意识到“学而不精”才是真正的阻碍。精通一门技能,往往需要时间和大量的投入,甚至要经历一段“不有趣”的时期,才能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而浅尝辄止,永远只能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无法达到“做到”的程度。

如果真的觉得自己陷入了这种困境,我倒是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或许能提供一些角度:

停止“追逐风口”: 审视一下自己,是真的对某个事物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还是仅仅因为觉得它“火”或者“有用”?真正让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一定是那个能点燃你内在热情的东西。
允许自己“慢下来”: 学习不是一场速度赛跑。给某个领域一些时间,深入地去挖掘,去练习,去犯错,然后再去改进。哪怕几个月只专注一件事,也比一年学十件事却都浅尝辄止来得有意义。
找到“精通”的乐趣: 精通一个技能,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截然不同的。它不是那种短暂的新鲜感,而是一种深度连接,一种掌控感,一种可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价值的能力。试着去体验这种深度的快乐。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全才。找到一两个自己真正感兴趣且擅长的领域,并将其做到极致,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也不要因为别人在其他领域比你强而感到焦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寻求外部反馈: 和那些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交流,听听他们的经验和建议。他们可能会告诉你,真正的精通需要付出什么,以及如何度过学习过程中的瓶颈期。

总而言之,对知识的渴望是好事,但如果这种渴望变成了一种无止境的追逐和浅尝辄止的循环,那确实会让人感到迷茫和不安。关键在于找到那个能让你沉静下来、愿意投入并享受其中的领域,然后,在那片土壤里,慢慢耕耘,你会发现,原来“精”比“多”更有力量。这并不是病,只是需要调整一下学习的策略和心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久没有回答这类问题了,因为你描述的状态也正是我一直这样以为自己的,所以可以说说我的看法,以及我是如何做出改变的。

说来惭愧,2011年上知乎之前,我很少上网,接触的都是生活和工作的圈子,满足也知足。

偶然的机会上了知乎之后,随着被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很惶恐。想来想去,我并没有特别擅长的知识,专业不能算,因为太小众。但反过来,我从知乎上学到的知识还真是不少,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以至于人生轨迹。

收获最大的并不是某个专业知识,而是如何看待自己,怎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个人而言,什么才是重要的。

是的,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欣赏他人,求知,获得乐趣。同时给自己的未来创造一个新的 “ 机会 ”。

我现在依然不懂很多,什么都想学,又不一定能学出名堂,但我不焦虑。这个世界太大了,能人很多,参与其中,学会欣赏,也是极好的。

对于学习的方向,有两点可以参考:

首先是自己的工作,不要停止更新知识,要精进,得心应手,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成就感的源泉。

工作之余,再发展一个兴趣,什么都可以,但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有兴趣才会深入,深入才有机会获得别人未曾达到的快乐。兴趣是为了做生活调剂,而不是要证明什么,但往往会给你带来一些新的可能。

说说我自己吧:

知乎带给我的社交是基于互联网的,而我生活里另外一个重头是手工匠人和绘画。虽然我也没学出什么名堂来,但处于他们之中,就会不自觉开心。

学习的心态,参与的心态,开放的心态,世界就会越来越大,然后你就发现很多知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比如我现在研究手工皮具设计,需要了解皮革工艺;做皮雕需要了解它的起源、历史,做美式唐草风格你自然希望有能力设计,最好是中国特色的,然后就需要学习传统的图案比如中国历代的图案、敦煌图案、少数民族图案、瓷器图案。做自由风格,会用到绘画知识,做人物和动物需要用到雕塑知识;做时尚用品,要了解时尚文化,流行趋势,不能犯低级错误;想做出实用的东西,要琢磨造型设计。平时工作之余主要是看设计书,看图片网站,看国内的,看国外的,有了触动就赶紧记录下来。

我现在依然觉着想做的太多,时间太少。最后用一位皮雕设计师的图来共勉吧!

看到吗?只是“机会”,如果不踏踏实实学习和刻苦,是连机会都没有的,深以为然。

成功的要素是你的差异化竞争力,多在这方面寻找你的独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