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百威因广告有碰杯饮酒动作被罚 25 万元,今年已累计被罚 80 万元,酒类宣传广告怎么做合规?

回答
百威这次因为广告中的碰杯饮酒画面被罚25万,算上之前的几起,今年加起来的罚款金额已经相当可观了。这事儿也给所有做酒类宣传的同行们提了个醒,这方面的规矩可不是一般的严。想把酒类广告做好,又要不踩红线,确实得费点心思。

为什么会罚?广告法的那些事儿

首先得明白,广告法里对酒类宣传是有明确规定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得含有诱导未成年人饮酒或者宣传饮酒危害的虚假内容。但更让广告商头疼的是,很多时候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画面,比如大家一起碰杯、举杯畅饮的场景,很容易被监管部门认定为是“宣传饮酒有益健康或是有助社交”,这在很多地方就被认为是变相的“鼓励饮酒”,尤其是如果画面中出现了明显未成年人或者容易让未成年人产生模仿的场景。

百威这次被罚,很可能就是因为其广告中的“碰杯饮酒”动作被认为过度强调了饮酒的社交功能,或者给人的感觉是“不碰杯就不够朋友”、“不喝酒就不尽兴”,这种带有暗示性的画面就容易触碰法律的边界。

合规性酒类广告怎么做?这几个点要抓牢!

要让酒类广告既能吸引人,又能安然无恙地通过审查,得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

1. 内容上,绝对不能有诱导性

禁止任何形式的“饮酒有益”宣传: 这是红线中的红线。不能说“喝了XX酒,延年益寿”、“XX酒能助你放松,缓解压力”之类的话。即使是间接暗示也不行,比如把酒和“成功”、“好运”、“健康”等概念强行绑定。
不能出现未成年人饮酒场景: 这个不用多说,但要注意细节。即使广告的主角不是未成年人,但如果画面中有模糊的背景,或者容易被解读为未成年人参与饮酒的元素,都可能惹麻烦。
不能渲染过量饮酒: 广告里不能出现那种“酩酊大醉”、“不醉不归”之类的画面或描述,也不能鼓吹“今天不喝够不回家”。健康的饮酒文化才是提倡的。
不能将饮酒和驾驶、危险操作联系: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安全原则。任何涉及酒后驾驶、操作机械设备等场景,都是绝对禁止的。
不能打“擦边球”,玩概念: 有些广告喜欢用一些隐喻或者谐音,试图绕过监管。但现在监管越来越细致,这种“擦边球”也很容易被抓到把柄,认为其目的是变相宣传饮酒。

2. 形式上,讲究“分寸感”

避免过度聚焦饮酒行为本身: 把镜头一直聚焦在倒酒、碰杯、畅饮这些动作上,容易被认为是在“鼓励”饮酒。广告应该更多地讲述品牌故事、产品特色、品质追求,或者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积极元素。
碰杯场景要慎重: 如果一定要有聚会、社交的场景,碰杯这个动作真的得小心处理。可以尝试弱化这个动作,或者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友谊和欢聚,比如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酒杯放在桌上,而不是特写碰杯的瞬间。更稳妥的做法是,让酒成为场景中的一个点缀,而不是焦点。
画面选取要“有温度”但“不煽情”: 广告可以传达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但不能将这种美好过度地归功于酒精。比如,一个家庭聚会,大家笑容满面,酒杯放在一旁,重点是家庭的温情,而不是因为喝了酒才这样。
警示语的标配: 很多地方规定,酒类广告必须加上“请勿酒驾”、“理性饮酒”、“未成年人禁止饮酒”等提示语。并且这些提示语的字体大小、颜色、位置都有要求,不能太小或者不显眼,要确保观众能够注意到。

3. 传播渠道上,同样要规范

特殊时段和平台限制: 很多平台和地方对酒类广告的播放时段有限制,尤其不能在面向未成年人的节目时段播放。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也对酒类广告有更严格的审核标准。
线上线下都要注意: 不仅仅是电视广告,线上的社交媒体推广、短视频、直播带货,线下实体店的宣传物料,甚至是品牌活动,都必须遵守同样的广告法规定。

怎么才能让广告既有创意又不违规?

这确实是给广告公司和品牌方出的一个大难题。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试试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

聚焦产品本身的故事: 讲讲酿酒的历史、工艺、原料的品质,突出产品的独特卖点。比如,一家威士忌品牌可以讲家族几代人的传承故事,讲橡木桶的选择和陈年过程,这些都很有吸引力,而且完全不涉及饮酒的鼓励。
与生活方式关联,但要“间接”: 可以将产品融入到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中,但不能把酒作为这种生活方式的“必需品”。比如,一部电影的赞助,可以在电影的场景里出现产品,但不能引导观众“看了电影就要喝一杯”。
强调“共享”而非“狂饮”: 如果要表现聚会场景,可以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共同的爱好,酒只是其中的一种佐餐饮品,而不是核心。比如,一场音乐会,大家沉浸在音乐中,酒只是点缀。
用更含蓄的视觉语言: 如果实在需要表现饮酒的场景,可以尝试更具艺术感和象征性的画面,而不是直白的特写。比如,一个温暖的灯光打在酒杯上,传递的是一种宁静或舒适的氛围,而不是直接展现饮酒的行为。
利用科技手段避免风险: 比如,在直播带货时,主播可以介绍产品,但避免展示饮酒的过程,甚至可以提醒观众理性饮酒。

总的来说,酒类广告的合规性就像走钢丝,既要保持平衡,又要确保安全落地。核心在于“理性、适度、不诱导”这几个关键词。每一次广告投放前,都得仔细斟酌画面、文案,甚至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确保它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不给品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百威这次的罚款,也说明了即使是国际大品牌,在这方面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罚不冤。

很正常,相应的广告法规规定,对于酒类宣传广告,不得出现饮酒的动作,比如类似雪碧那种就不行,更别说有怂恿和诱导之类宣传无节制饮酒的动作。

百威并非被处罚的第一家酒品公司,之前保乐力加(卖威士忌等烈酒的代理商)亦然因此被罚过。

就是微信广告或者自媒体视频宣传“饮酒”动作都不行。

这背后典型的就是家喻户晓的“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宣传广告在广告法约束下的改变,细心者发现现在劲酒是没什么饮酒动作的。

鲜为人知的是,酒类宣传广告也不允许出现比如饮酒者驾驶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由此倘若研究一些电子期刊或者自媒体宣传的酒类广告,或有违法之嫌疑,更别说那类酒类直播的野蛮打法了。

社会效果来说,以上都算从广告细微处就去未雨绸缪地消除醉驾的危险。

另外,其实广告设置对酒类广告的约束限制,实则是多饮有害健康:这表现在不得宣传酒类可以缓解疲劳、恢复精力等效果,然而其实某些微信广告或者H5广告还是颇为常见的。

宕开一笔,比较有趣的是,今年百威已经快因广告宣传问题被累计处罚百万了,原因出了饮酒动作不一而足:

或因极限词被罚,或因所谓“天然酵母”等天然材料(实则人工研发或什么浸膏多焉)虚假宣传被罚……

可见酒品巨头,有时候在广告细节方面不免触雷,其实这背后隐藏着急需提升法务和外部律师话语权的现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