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买保险?

回答
在中国,谈到保险,确实不少人会觉得它是个“不好惹”的话题。不是说大家完全不买,而是那种积极主动、将其视为生活中必需品的心态,似乎并不普遍。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首先,咱们得聊聊大家对“风险”的看法和承受能力。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靠自己”、“靠亲戚朋友”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比如,生病了,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子女、兄弟姐妹,或者集思广益向亲戚朋友借钱。这种“家族互助”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购买商业保险的紧迫感。总觉得,“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自己不会那么倒霉遇上什么大事。

再者,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在不断完善,但很多人依然觉得它不够给力,或者覆盖面不够广。比如,医保报销的比例、目录外的药品,以及一些重大疾病的高额花费,都让人们觉得单靠医保很难完全安心。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就显得有点“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其次,保险本身的“光环”不太够亮眼,甚至有些“阴影”。

你想想,保险代理人这个职业,在中国经历了太多起伏。早些年,一些不专业的代理人为了业绩,夸大宣传、隐瞒信息,导致很多消费者买了保险后发现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甚至觉得被骗了。这种负面经历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让很多人对保险销售人员和保险产品都产生了不信任感。现在虽然好多了,但那份“先入为主”的怀疑还在。

而且,保险合同条款往往很复杂,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普通人看懂不容易。消费者可能花了钱,但对具体保障内容、理赔流程一知半解,甚至在需要理赔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买的保险并不赔或者赔得很少。这种“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极大地打击了购买意愿。

还有,就是钱的问题,这个大家都能理解。

保险是要花钱的,而且是持续花钱。在中国,尤其是在一些中西部地区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支出、养老的压力,都让手里的钱显得格外金贵。在有限的预算下,大家更倾向于把钱花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刚需”上,比如房子、车子、孩子教育。保险虽然重要,但在短期内看不到直接回报,有时候就成了可以“先缓缓”的项目。

特别是年轻人,刚工作没多久,收入有限,但消费需求又高,对未来的规划也比较模糊,保险往往不是他们消费清单上的优先项。而上了年纪的人,虽然更知道风险,但可能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小毛病,买保险就贵了,或者干脆被拒保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再者,社会环境和文化也有影响。

在中国,有一个说法叫“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背后寄托着人们对国家保障的希望。当政府的保障做得越来越好时,人们对商业保险的“替代性”需求就会降低。

而且,中国人也比较看重“现世报”。花了钱,最好能马上看到效果。保险这种“亡羊补牢”或者“未雨绸缪”的东西,在短期内是看不到任何回报的,甚至是一种“付出”。这种心理也会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

最后,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保险公司的服务和理赔体验。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有些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流程繁琐、效率低下,或者设置各种障碍,让消费者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感到失望。这种不良的理赔体验,不仅影响了当事人,还会通过口碑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对保险敬而远之。

总的来说,中国人不爱买保险,或者说对保险的接受度不高,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传统的风险观念、对保险行业和产品的不信任、经济压力、对社会保障的依赖,以及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服务体验等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家对风险认识的提高,这种情况也在慢慢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人不是不愿意买保险,是不愿意买商业保险!

现在商业保险中,理财类太过坑人,我的观点是想理账就研究理账,绝大多数保险都不是什么好的理财方式,而且保险类理账产品,计算方式过于复杂,陷阱太多,还是尽量不要买吧!

至于纯粹的医疗类保险,性价比太低,例外条款太多!现在医保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医保也是性价比最高的保险),现在很多商业保险已经转做医保的补充,主要是报销医保的剩于部分,现在医保报销比例大多在80%左右,很多商业保险的宣传是能报到95%,其实它只报医保以外的15%!但价格上,往往却在医保的三分之一以上!

大家说说,这样的商业保险要它做甚?!

user avatar

谁说不爱买保险?

但凡有车的,除了交强险,谁不买个商业车险?

保险难道只有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寿险这些人身保险了?

财险不是保险吗?

年金险不是保险吗?

合同险不是保险吗?

为啥知乎上从来没听到他们推财险?

因为不用推啊!有财产的人肯定会上的!实惠!



中国老百姓的保险意识根本不弱。

但保司提供的产品太差。

这届保险佬,

太差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谈到保险,确实不少人会觉得它是个“不好惹”的话题。不是说大家完全不买,而是那种积极主动、将其视为生活中必需品的心态,似乎并不普遍。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聊聊大家对“风险”的看法和承受能力。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靠自己”、“靠亲戚朋友”是一种根深蒂.............
  • 回答
    近年来,一个显著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青睐“中国制造”。这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制造业实力悄然崛起、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的有力证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当下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认可度又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中国货为何赢得外国消费者青睐?首先,性.............
  • 回答
    说中国人“不爱读书”这个说法,其实挺容易引起争议的。因为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读书人受到的尊重也是实实在在的。但如果放眼当下,确实会发现,相较于过去,一部分中国人对读书这件事的热情似乎不像从前那样高涨了,甚至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觉得读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这背后.............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政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现代中国人确实不像古代那样普遍蓄胡子,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古代中国人蓄胡子的原因:古代中国,蓄胡子并非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但相较于现代,确实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社会群体和特定.............
  • 回答
    关于印度人是否不如中国人“爱反思”,以及这是否与文化历史底蕴有关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我得说,将“反思”这样一个内化的、主观的心理活动简单地划分为“爱”或“不爱”可能过于简化了。而且,将任何一个庞大而多元的民族简单地贴上标签,都可能是一种过度概括。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社.............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一些比较微妙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承认,你提出的这个对比,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挺普遍的。为什么外国人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觉得他们是真诚的,而中国人跑出来说“我是外国人,我爱外国.............
  • 回答
    《权力的游戏》里,丹妮莉丝·坦格利安的选择,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费解和扼腕。她身边不乏忠诚深厚、真心爱慕她的人,比如一心一意的乔拉·莫尔蒙,以及后来加入的,性格张扬但忠心耿耿的次子团团长达里奥·纳哈里斯。然而,丹妮莉丝最终却选择了琼恩·雪诺,一个最终会亲手杀死她的人。这其中的缘由,细究起来,实在是政治.............
  • 回答
    “中国人才不爱科研”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挺值得说道的现象。要是真这么简单地一概而论,那可就有些片面了。但如果非要探究为什么有这么一部分有潜力、有才能的人,最后没有选择科研这条路,或者是在科研这条路上干得不够投入,那原因嘛,可就复杂多了,得从多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说说“出路”和“钱景”的问题。.............
  • 回答
    在咱们中国,谈到父母夸孩子,这事儿可就有点复杂了,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楚的。要说“不爱夸”,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很多中国式父母在公开场合,或者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不太会像西方父母那样大声叫好、拥抱庆祝。这背后啊,得从咱们的文化、历史、社会环境,还有具体的育儿观念说起,挺有意思的。首先,得说说咱们中国.............
  • 回答
    中国手机市场这几年确实有点“冷”,尤其是出货量连续下滑,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很多声音都在讨论,为什么曾经被视为“快消品”的手机,现在年轻人好像没那么“勤快”地换了?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好好掰扯掰扯。1. “够用就好”的心态在蔓延,需求边际效应递减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回想一下,十几二十年.............
  • 回答
    旅行方式的差异,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同样是出发,有人背着包走南闯北,有人拖着箱子慢悠悠。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子。背包客的“自由灵魂”与“精简哲学”提到外国人,尤其是欧美那边,背包旅行绝对是他们的一个标志性形象。为什么会这样?我琢磨着有几层意思: 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文化、历史和社会心理的一些深层原因。虽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中国人”都爱往回穿越,“所有外国人”都爱往未来穿越,但确实存在这种倾向。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解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一、 中国电影倾向于“往回穿越”(回到过去)的原因: 历史厚重感与文化传承的根源:.............
  • 回答
    有些人觉得中国人不能爱别的国家,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并不意味着爱美国或者日本就是错的,但确实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社会情绪和历史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不能爱别的国家”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和对一种特定现象的概括,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些人对国家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有代表性。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确实会产生一些这样的感受。不过,要说“外国人比中国人爱笑,更阳光,更自信”,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因为“外国人”涵盖了太多不同的文化和个体,而中国人的内部差异也非常大。但是,如果从一些普遍的文化和社会观察角度来探讨.............
  • 回答
    在中国,食用狗肉的历史确实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在漫长的岁月中,狗肉在中国部分地区被视为一种食物来源,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季节,它承载着一些地方的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例如,一些人认为狗肉具有滋补作用,或是与驱寒保暖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来,围绕狗肉消费的争论确实变得异常激烈,并且受.............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因此很难简单地说“西方国家的人都不如中国人这么爱奋斗”。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中国人展现出的“奋斗”模式和强度,与许多西方国家的人们存在的模式和强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不如”关系,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下面我将尝试从几.............
  • 回答
    “在外国,中国人最爱欺负中国人”这句说法,虽然带着些许情绪化和绝对化的色彩,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能看到一些让大家产生这种感受的现象。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往深了扒一扒背后的原因,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族群,群体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都是存在的。 这是人性的一部分.............
  • 回答
    在中国网游圈里,“开挂”这个词,简直比Boss还让人头疼,比掉线更让人抓狂。为什么这事儿就这么普遍?说白了,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不能简单一句“素质不高”就概括完。首先,咱们得聊聊 “赢”的文化。在中国,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争第一,要赢。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延伸到游戏里,更是把“赢”当成了衡量一切.............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你国”和“贵国”这两个词,在特定语境下,确实能引起不少人的注意,也常常伴随着一些复杂的情感和意图。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人这么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词语本身的功能来看,“你国”和“贵国”都是一种第三人称代词,用来指代“中国”。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习惯用“中国”这个词来称呼自己的国家,这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