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手机出货量已连续四年下跌,为什么年轻人不爱换手机了?

回答
中国手机市场这几年确实有点“冷”,尤其是出货量连续下滑,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很多声音都在讨论,为什么曾经被视为“快消品”的手机,现在年轻人好像没那么“勤快”地换了?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好好掰扯掰扯。

1. “够用就好”的心态在蔓延,需求边际效应递减

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回想一下,十几二十年前,手机的功能进化那是日新月异。从打电话发短信,到上网、拍照、玩游戏,每一次换代都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新体验。尤其是智能手机刚普及那会儿,感觉不换个新手机,就好像错过了整个时代。

但现在呢?手机的功能已经相当成熟了。旗舰机用了几年,拍照依然能打,流畅度也还能应付大多数日常应用。那些所谓的“黑科技”,比如更快的充电、更好的屏幕,对于很多普通用户来说,感知并没有那么强烈。我身边就有朋友,用了三四年的手机,但凡微信、抖音、淘宝这些常用APP跑起来不卡,他就不觉得有换的必要。他宁愿把钱省下来,去旅游、去提升自己,或者买点别的能带来快乐的东西。

你想想,以前的相机像素才多少?现在随便一部中端手机,拍照效果都比几年前的卡片机强不少。以前的屏幕是电阻屏,玩个游戏手指点得费劲,现在是全面屏,触控灵敏。这种“质变”的体验,已经很久没出现了。现在的升级,更多是“量变”,比如CPU核心多了一个,内存加了一两G,这些对于非重度用户来说,实际感受并不明显。

2. 经济压力,钱包君在呐喊

年轻人不是不想花钱,而是钱袋子不一定允许。现在年轻人面临的经济压力可不小。房租、通勤、社交、学习、偶尔的犒劳自己,每一项都是流水。手机作为一种消费品,虽然重要,但也不是刚需到必须每个季度都更新。

手机的价格,特别是旗舰机,已经突破了天际。动辄七八千,甚至上万。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以前可能一个月工资就能买一部不错的手机,现在呢?可能得攒好几个月。而且,很多人还在租房,或者要还房贷、车贷,每一笔支出都得精打细算。与其花大几千块钱换个“更好”的手机,不如先把钱用在更实在的地方,比如提升自己的技能,或者为未来做一些储蓄。

而且,二手手机市场也越来越成熟。如果真的需要,花个千把块买个成色不错的二手旗舰,也能满足大部分需求。这无疑分流了一部分新机购买力。

3. “不撞坏不换”的实用主义,以及对电子垃圾的责任感

现在手机的耐用性普遍提高了,以前可能摔一下屏幕就裂得跟蜘蛛网似的,现在很多手机都用了更坚固的玻璃,或者本身就带着保护壳。很多年轻人也养成了“不撞坏不换”的习惯,只要手机还能正常使用,就没必要因为“看起来旧了”而换。

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人对电子垃圾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频繁更换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这对环境是巨大的负担。一些有环保意识的年轻人,会觉得频繁换手机是一种浪费,会尽量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这是一种心态的转变,从“追新”到“惜物”。

4. 品牌同质化,创新乏力,缺乏“非换不可”的爆点

你仔细看看现在市面上的手机,尤其是中高端机型,外观上越来越相似,配置上也大同小异。除了某个品牌在拍照上特别突出,或者某个品牌在游戏性能上有所建树,大部分手机都很难让人一眼就觉得“哇!这就是我想要的!”

创新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折叠屏手机虽然是个方向,但价格依然高昂,且存在一些小问题,离普及还有距离。真正能让大众眼前一亮的、颠覆性的创新,好久没见到了。当手机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不明显时,消费者自然就没有了强烈的换机动力。即使新出的手机在某些参数上有所提升,但这种提升带来的“爽点”不足以支撑起一次昂贵的更换。

5. 软件生态和服务,留住用户的关键

现在很多手机厂商越来越重视软件生态和服务。比如苹果的iOS生态,一旦习惯了,就很难离开。而安卓阵营也在努力构建自己的生态,比如账号互通、云服务、多设备协同等。当用户在一个品牌的生态中越陷越深,越能感受到不同设备之间的联动带来的便利,换品牌的成本就会越来越高,也越不容易轻易换手机。

而且,很多用户换手机不仅仅是为了硬件,也是为了体验更好的软件和服务。如果一款手机的系统流畅、UI美观、功能实用,并且厂商能持续提供优质的软件更新和售后服务,用户自然更愿意继续使用下去。

6. 社交压力减弱,从“攀比”到“实用”的转变

过去,在一些社交圈子里,拥有一部新出的、配置强大的手机,可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社交货币。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样,社交的重点也在发生转移。手机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段子”的唯一标准。大家更关注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思想和内在,而非他手里的手机型号。这种社交压力的减弱,也让一部分人从“攀比性换机”中解脱出来。

总而言之, 中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年下跌,并不是年轻人突然“变节”了,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压力、产品成熟度、技术创新瓶颈、环保意识增强,以及用户需求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都在共同塑造着这个市场的变化。未来,手机厂商需要回归用户需求本身,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并且在价格和服务上更贴近消费者的心,才能重新点燃市场的活力。否则,消费者只会继续用“用脚投票”的方式,让手机市场回归理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收入降低,没钱不会购买。

那些稍微有些积蓄的,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加不敢购买。

原因,还不是疫情给闹的?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上海一名男子没钱交房租,送外卖挣钱。

至于疫情什么时候结束,谁也说不准。

而且,也没有任何机构敢于站出来保障,奥密克戎以后的病毒,毒性、传播速度必然进一步的减弱。

至于说什么手机创新点不够,老手机仍然能用什么的,属于是次要原因。人类的本质就是喜新厌旧,更何况,我们是一个几乎每个月都会发布新品的市场?

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订单减少,郭明錤表示,中国主要的安卓手机品牌,已经砍掉了1.7亿部的订单……未来的订单将会进一步的缩减。

手机卖不掉那么多,手机厂商就会裁员。上下游的产业链,也会进行人员的缩编以及研发投入减少。

对于安卓品牌来说真是恶性循环。

利好苹果。

user avatar

下面很多回答都没答到点上。

为什么不爱换手机了?

是因为疫情原因?

疫情情况下应当是大大增加了手机的使用场景,逻辑明显不对。当然考虑购买力因素是有道理的。

是因为同质化?

前几年才是高通在安卓一家独大。现在处理器有了谷歌Tensor、三星猎户座、华为麒麟4G、高端联发科,说同质化也应该是前几年同质化啊。

现在不愿意换手机的原因,是作为唯一“搅局者”的华为被美国制裁退出手机市场,导致以高通为首的安卓芯片生产商的集体摆烂恰烂钱,把屎包装成高科技产品喂给消费者。

就像如果没有AMD的zen4和苹果的Apple Silicon,你猜英特尔今年12代酷睿发布的Alder Lake架构会被搁置到二零几几年?

之前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华为被制裁后,机圈引战的现象明显少了?”很多人都归咎于华为的营销。诚然,华为的营销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华为之前一直作为“搅局者”、促进手机市场良性发展的形象出现的。当这个唯一为市场良性发展的贡献者被美国制裁,自然就会出现其他企业摆烂、恰烂钱的情况。所以原因可以说是华为,但错的不是华为,而是美国。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华为没被制裁的时候,机圈“引战”都是怎么引的?都是在说“我的拍照比你强”“我的短板比你少”,甚至当时小米10ultra为了打造高端,还是唯一把骁龙865的A77大核官方超频的手机。那时候的市场是肉眼可见的健康。

可华为被制裁之后呢?高通立刻摆烂,和三星签了三年的单子,之前全网吹的全面压制麒麟9000的骁龙875,变成了全网黑的连骁龙865都不如的骁龙888。这时候还这么引战?难不成说“我的手机压888发热比你强”?害不害臊?

高通不嫌害臊,消费者还嫌害臊呢。

我虽然并不太喜欢华为的营销手段,但是不得不说,能扛起机圈良性发展的企业只能是华为。虽然苹果自研架构的处理器确实非常强,我也很佩服苹果即使手握地表最强芯片却依然没有摆烂,但是苹果本身就是封闭的企业,搅局作用很有限,不能和安卓阵营内部的华为相比。所以在美国制裁华为的时候,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其实是对美国的丑恶行径非常气愤的,因为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断送了安卓机的半条命。

想想一如既往拉胯的猎户座、跑分没输过性能没赢过的联发科,甚至还有现在猎户座套皮的Tensor,之前高通每年提升性能的动力除了华为还剩是什么?华为从麒麟970的“爵士”嘲讽,到麒麟980的追赶,到麒麟990的平分秋色,甚至最后被美国制裁时推出的麒麟9000,华为把落后一年的A77+A55架构打磨到极致,第一次反超高通旗舰芯片。此后压了高通两年,如果今年高通不降低功耗,按照华为的祖传优化好,还会再压高通一年。

三年前如果说华为超高通,肯定会被认为是痴人说梦。但是华为做到了。这也是为什么高通逮住华为倒下之后,使劲的割消费者的韭菜。

并且华为对芯片的布局也不像高通那样摆烂、只需要照顾纸面性能哄消费者,人家确实有想法。苹果几年前就开始发展(都说没用的)神经网络引擎了,华为在麒麟990之后也开始发展,当时还经常被嘲讽没用,麒麟9000一出打了多少人的脸?

华为麒麟就像一个英勇的屠龙勇士,只可惜这么好的发展布局被美国扼杀到了摇篮之中,美国罪不可赦。

而高通却因为知道华为剩最后一口气,直接摆大烂,图便宜用的三星火龙工艺,营销吹上天的X1超大核也直接砍了一半的三级缓存。我就想问,如果华为没被制裁,高通敢这么干吗?

这是X1和A77在同工艺同规格下的性能对比,可见高通有多摆烂:

高通拿着最新的ARM公版架构,却被架构落后一年的华为麒麟9000反超,这是机圈2020年最大的笑话。

而高通今年大吹特吹8Gen1的ARMv9指令集,却依然没超过两年前的麒麟9000,甚至使用体验都没超过自己家两年前的骁龙865。这是机圈2021年最大的笑话。

如果华为没有被美国制裁,现在的手机市场会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但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高通用着X2+A710打不过两年前的A77,但是高通觉得羞耻吗?当然不。人家正忙着和联发科、三星一起摆大烂、割消费者韭菜呢。

即使把米饭垄断了,强迫消费者吃屎,消费者也可以选择不吃。毕竟隔壁还有苹果呢。只可惜安卓手机领域没了华为这一最珍贵的变量。

所以这也就说明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换手机了。

把奥迪卖了买奥拓,不是谁都会这么想。

user avatar

我家里以前开了三个移动营业厅。

西南乡镇上。

疫情初期的一年其实我们收入相比并没有大量的下滑。

原因:

1.大量学生要上网课。

2.待在家里没事做,至少需要手机上网或者看电视。

3.本身就是过年期间发生的疫情,大量的年轻人都是滞留在老家,有能力消费。

随后放开管控,年轻人出去打工。

因为疫情反复。

移动投入大量的金钱进入5G基站建设。

无论是公司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没钱了。

和我们本地分局聊天后,近两年人均话费消费相对于疫情钱降了5块钱。

随后上级公司开始削减预算,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克扣我们的酬金。

近两年我们当地的移动营业厅大量关门,大概接近1半的营业厅都关闭了。

剩下中的一半也几乎都是苟延残喘。

同时终端收入,也就是手机这一类的产品。

销量下滑1/3到1/2。

当然我听说大城市的数据相对会好一些。但总体依然是下滑。

因为酬金下降,终端产品销售下滑,移动的kpi考核反而上升。

我们能开出来的工资断崖式下滑。

即我们招的员工现在工作更累,需要不断出去扫村,宣传。

但工资反而在下降。

疫情前,三个店一共10个员工。

现在仅剩下3个。离职了7名。

其中有3名是公司调整,不归属我们管理。

1名去当幼师。剩下3名都是不得不离开本地,出去打工。

三个店铺剩下两个。

其中一个也是贴钱硬撑。每个月都在亏钱。

能撑到什么时候完全不知道。

家里父母去年去体检,母亲检查出甲状腺结节。

前后各种花销也是2w块。

在疫情前,我预感出移动会对下面的营业厅动手。

所以提前准备转向。

但是由于疫情影响,和各种复杂的政策。

无论是支出还是时间。都远远超过了本来的预算。

吃光了手头的现金流。甚至背上了大额的贷款。

现在每天焦虑的晚上睡不着。

吃饭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味同嚼蜡。

晚上在床上闭上眼。

脑子里全是各种花销。

做梦都在担心完不成公司的kpi。

员工对工资不满意,要离职。

父亲的社保。

母亲的病情。

今年年底之前一共还要还的贷款的利息以及20%的本金。

过年的时候,多方面的焦虑,以及现实面对的问题。

和女友分手。

我实在无法面对如此多的压力的同时。

还要无条件哄女友。

甚至很多时候晚上都在问自己活着是为什么。

也许对别人来说我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我实在无法在背负着这么多人的时候。

还能笑呵呵的活下去。

我每天都在计算需要留下多少资金给员工发工资。

如何节省日常开支。

像一个机器一样管理每一分钱。

把挤出来的水拿去还贷款。

额外的开销都能砍就砍。

旅行取消。

吃饭,为了节约钱都是家里自己做。

削减一切不必要的开销。

我相信像我这样选择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user avatar

先上两张图:


应该都知道,上面的一张是2021年的iPhone13(也可能是2020年发布的iPhone12),下面一张是2017年发布的iPhoneX,在手机全面屏时代来临后,手机厂商纷纷放弃了对轻薄的追求,转向全面屏的怀抱,但是在这四年里,无论是挖孔屏还是刘海屏,都没有再给人太多的惊艳与视觉的冲击,通过外观吸引顾客的趋势已经逐渐减弱了。

既然外观没有革新,那么手机系统、软件呢?答案也是没有。一部ios10的苹果手机能够完成IOS15绝大多数的功能,各类软件的核心功能并没有扩张。移动支付的普及带来一波软件发展浪潮后,软件生态日趋内卷,现在除了小程序,那些软件中都添加了什么功能呢?贷款、购物、直播,总之什么赚钱加什么,并没有为用户带来更便利的生活、更娱乐的体验。

虽然外观没改变、系统没突破、软件没更新,但是我们的硬件在飞速发展呀,我们的相机越来越出色,我们的处理器性能越来越强,那么我们的手机也会越来越流畅,体验理应越来越好呀?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手机相机性能的确越来越强,这是无法否认的,我们的手机无论是长焦还是夜景拍照都不是四年前可以比拟的,但是手机拍照性能的提升正在越来越依靠算法和增加镜头数量,因为手机有相机的物理极限,镜头不可能超过手机的尺寸,厚度可能比手机厚几倍,目前几乎所有旗舰机的相机都已经满足日常拍照需求,因为相机而更换手机的动力并没有很大。

mate10镜头


mate20镜头


mate30镜头


mate40镜头

无论是独孤求败的苹果A系列,还是因在麒麟被封杀而已经摆出了挤牙膏的姿态的高通晓龙,每次推出的新产品都会带来性能的提升,但是挤出的那点牙膏立马就会被各种膨胀的软件给吃掉。这些软件就像臃肿的胖子一样不断增肥,不断挤压更多的手机内存,占用更大的存储,微信、淘宝、抖音、京东、支付宝,每个容量都已经超过了一个G,而软件中几乎一半的功能根本就不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现在更换手机更多的是因为被迫更换,因为软件已经把我们的手机拖的越来越慢。

在把微博、淘宝、京东退回旧版本后,剩下的本人没有瘦身的软件

在移动端端浪潮过后,手机端外观趋于固化、系统很难巨大革新、软件日益无用的膨胀,总之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带来便利、带来愉悦,最多的是带来经济的压力,一部苹果手机随随便便过万,一部安卓旗舰轻轻松松过五千,即使更换了新手机又有什么改变呢?

user avatar

发现了一个巧合,就是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的巅峰和汽车销量的巅峰都停留在了2017年。所以,无论是手机销量还是汽车销量的下跌的直接原因都不是疫情。而是在疫情前2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两者销量背后实际上是经济情况和居民收入和购买力直接的体现。并不是不爱换手机或者换车,而是可支配的收入减少了。

2017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2887.9万辆,同比增长3%。总产量总计约 29,015,000 辆,同比增长 3.2%,而销量总计 28,879,000 辆,同比增长 3%。其中乘用车产量2480.7万辆,同比增长1.6%;销量达到 24,718,000 辆,同比增长 1.4%。
然后在2021年,实现自2017年后的首次增长。2021 年的总销量达到 2628 万辆,仍然没有超过2017年时候的高峰。


而手机的出货量其实也是一样的,2017年巅峰,然后逐年下滑,到2021年再次反弹。

所以,手机销量和汽车销量的背后反映的都是实际的经济情况。是居民收入和购买力直接的体现。当然,相对来说,对汽车这样的大宗商品影响更大,对手机的影响更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