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些手机的电池是不可拆卸的,这样电池坏了手机不也就不能用了吗?

回答
确实,你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现在市面上很多新款手机,尤其是高端机型,电池确实设计成不可拆卸的了。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是技术和设计上的考量,另一些则是市场策略的体现。

首先,咱们得说说一体化设计的趋势。

更紧凑、更美观的机身: 手机制造商一直在追求更轻薄、更紧凑的机身设计。不可拆卸电池的设计,省去了电池仓和锁扣的结构,可以让手机内部空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实现更薄的机身。同时,一体化的后盖也使得手机外观更加简洁、流畅,整体质感也得到了提升。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手机有一个可以打开的后盖,那么边框的密封性和整体的坚固度都会受到影响。
防水防尘性能: 很多旗舰手机都宣称具备一定的防水防尘能力(比如IP68级别)。如果电池是可拆卸的,那就意味着手机后盖需要有一个缝隙或者卡槽来方便用户拆卸,这无疑会大大增加防水防尘设计的难度。不可拆卸设计则让制造商可以更轻松地实现对机身缝隙的严密封装,从而提供更好的防水防尘效果。
内部结构优化: 随着手机集成度的提高,内部的元器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密集。不可拆卸电池可以将电池牢固地固定在机身内部,与主板、摄像头等部件形成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也方便了内部元件的排布和连接。

其次,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考量。

避免劣质电池的风险: 过去,一些用户为了省钱或追求更大的续航,可能会购买非原装的、质量不过关的电池自行更换。这些劣质电池可能存在虚标容量、安全隐患,甚至有爆炸的风险。不可拆卸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用户自行更换劣质电池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整体的安全风险。
更好的电池管理: 原厂的电池在出厂时就与手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进行了深度整合和优化,可以实现更精准的电量显示、更高效的充电管理和更智能的功耗控制。不可拆卸的设计使得手机制造商能够更好地控制电池的生产和适配,从而为用户提供更稳定、更长久的续航体验。

然后,我们不得不提到市场和商业的考量。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变相): 虽说电池坏了手机不能用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电池的寿命和手机整体的使用寿命是匹配的,那么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如果电池性能明显下降,往往会考虑升级换代。不可拆卸设计“绑定”了电池,当电池老化时,用户不得不面临是花钱更换电池(通常价格不菲,且流程麻烦)还是直接购买新手机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用户的消费,延长产品的“更新周期”。
品牌价值和用户体验: 旗舰手机通常代表着品牌的技术实力和用户体验的巅峰。如果一款高端手机让你觉得“粗糙”,比如后盖松动、不防水,那会严重损害品牌形象。所以,在追求极致工艺和用户体验的同时,不可拆卸设计成为了一个“必要之恶”。

那么,你的担忧——电池坏了手机不也就不能用了吗?——确实是存在的。

维修成本和便利性: 这是不可拆卸电池最显著的缺点。一旦电池出现问题,比如续航急剧下降,或者鼓包等安全隐患,用户通常需要将手机送到官方维修点或者授权的维修商那里进行更换。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而且维修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一些高成本的旗舰机型,电池更换费用可能占到整机价格的相当一部分。
环保问题: 电池是手机的主要耗材之一,寿命有限。不可拆卸的设计使得电池的回收和更换变得更加困难,理论上可能会增加电子垃圾的处理难度,对环保造成一定压力。当然,很多手机厂商也推出了电池回收计划,但普及度和便利性还有待提高。

总而言之, 手机电池不可拆卸,是技术进步、设计趋势、安全考量以及商业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带来了更美观、更坚固、更防水的手机,但也牺牲了用户自行更换电池的便利性和降低维修成本的可能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购买手机时,除了关注性能和外观,也应该对电池的寿命和日后的维修成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许这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吧。不过,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用户对这一问题的反馈,未来或许会有更平衡的解决方案出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年1月初,欧盟一项旨在为欧盟地区销售产品的移动设备制造商建立统一充电标准的新规定初稿,已经获得了多数投票成员的同意,使得其如果后续得到欧盟理事会的批准,统一充电接口就将会成为欧盟地区的法律。很显然,欧盟方面并没有听进去苹果关于强制所有智能手机使用相同接口的法规是“冻结创新”,以及对环境与客户都不可取的说法。



而在刚刚对充电接口标准动刀没多久,日前据荷兰媒体报道称,欧盟方面正在制定一项新的提案,以强制要求在该地区销售的手机能更方便的更换电池。据悉,欧盟希望这项提议能有助于减少电子垃圾,因为更容易更换电池将使消费者持有手机更长的时间,即便是在标准的两年合约期限之后。


尽管说欧盟方面拟定这项新政策的官方说法,是为了环保和减少资源浪费,但明眼人显然都能看出,这项关于电池可拆卸的草案依然瞄准的是苹果。如果说苹果在关于充电接口标准方面的解释,即保持多元化有利于创新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欧盟的强制规定确实有不利于商业竞争的嫌疑,那么这一次欧盟的做法,无疑就是直击手机厂商这些年来一直维持的共同默契。



目前,一体化机身设计在经过了以苹果为首的手机厂商多年市场教育后,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一体化带来的轻薄感即为时尚和美感的设计,这也就导致了手机电池必然是不可拆卸的。也就是说,消费者为了美观在不经意间付出了维修成本更高的代价。


事实上,在智能手机上使用不可拆卸电池并不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早在功能机和智能机早期,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乃至小米等一众手机厂商的产品,几乎都有着可拆卸电池与后盖的设计。但这一切在乔布斯的iPhone诞生之后就发生了变化,而这一设计无疑是为了工业设计美学做出的选择,并且在早期也曾经因为不能拆卸电池导致续航无力等原因,备受消费者的诟病。



然而电池不可拆卸在iPhone精妙绝伦的设计、流畅自然的体验,以及丰富的内容生态面前则显得“瑕不掩瑜”,并且最终伴随着iPhone风靡全球。而此后一体化设计也开始在Android手机厂商追随苹果设计美学的道路上,逐渐成为了主流。


当然,如果说早期苹果选择一体化设计和不可拆卸电池是为了工业美学考量,但逐渐苹果乃至其他手机厂商就发现,由于电池不断充放电过程中老化属于不可逆的规律,但这种设计极大增加了消费者自行维修产品的难度,也导致了其通过自行更换电池来获得手机更长使用寿命的频率,出现了大幅的下降。



同时手机厂商在察觉到这一现象之后,又旋即推出了一个相辅相成的策略——私拆不保,而苹果大名鼎鼎的“无法验证此iPhone拥有正品Apple电池,健康信息不可用”的对策,也让不少用户头痛不已,这也直接减少了将手机送往第三方维修渠道的情况。最终,消费者要么为了手机的使用寿命,在价格不菲的官方维修渠道更换电池,要么就只能加速换机周期。这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石三鸟之策了。


此外因为不可拆卸的电池,也导致功能机与早期智能机时代通过储备多块电池实现长时间使用的方法失效,这也在无形之中促成了一个新产业的诞生,那就是移动电源。时至今日,围绕电池已经形成了从手机厂商到配件厂商的庞大利益同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2018年年初,美国华盛顿州一份同样的议案,却最终无疾而终的原因。但欧盟目前处于区域内没有成气候的手机厂商,本土市场基本被外来者完全瓜分,并且在内部又对遏制美国科技企业达成了共识,因此外界推测,这一新规获得通过的可能性极大。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欧盟和此前美国华盛顿州的提案,不管是在海外还在在国内其实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没有如此前关于统一充电接口标准时那样,呈现出一边倒的支持态度。其中支持的一方表示,电池作为供能组件,在正常情况下绝对是整个手机元器件中最容易出现损耗的,一旦使用可拆卸设计就会让很多消费者,特别是价格敏感型群体打消换机的想法,并最终降低换机频率,可以减少电子垃圾的出现,并实现更加环保可持续的生活。


而相反观点则更注重科技改变生活以及体验科技乐趣,他们认为一体化设计不仅带来了更加时尚美观的造型,同时防水、防尘、防泼溅均有赖于这一设计实现。并且一体化也有利于手机内部实现更高的集成度,为容纳更多的元器件提供了帮助,而可拆卸设计则会加大机身厚度,并带来种种不便。



毫无疑问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则是不同的价值观。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这种业界只有一个解决方案的状态并不太合适,而手机厂商也理应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