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梁羽生的文笔和金庸不分伯仲,为什么就没有金庸造诣高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武侠小说两大巨匠的创作风格和在读者心中留下的烙印,颇有探讨价值。很多人确实觉得梁羽生和金庸在“文笔”上不相上下,甚至各有千秋,但论及“造诣”或影响力,金庸似乎更胜一筹。要细致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

一、 文笔的“形”与“神”:谁更能拨动心弦?

梁羽生的文笔,很多人用“典雅”、“古朴”、“温润”来形容。他的文字犹如陈年的好酒,醇厚而不张扬。他喜欢引用诗词歌赋,将古典文化融于叙事,使得文章自有一股书卷气。读他的作品,仿佛置身于中国传统文人的雅致生活,感受的是那种“风流”、“儒雅”的气质。他的描写细腻,无论是景物的烘托,还是人物情感的抒发,都做得相当到位,有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金庸的文笔,则更偏向“生动”、“流畅”、“大气”。他的文字富有张力,叙事节奏把握极好,常常在关键时刻能够用简练而有力的笔触抓住读者的眼球。他善于制造悬念,设置奇局,让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金庸的语言更具画面感,他能把武打场面写得行云流水,将人物的内心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读金庸,你会感受到一种江湖的豪情、侠义的精神,以及人生百态的沧桑。

为什么说梁羽生文笔“形”好,金庸文笔“神”更胜一筹?

“形”的典雅 vs “神”的活泼: 梁羽生的文笔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国学大家,他一丝不苟地遵循着古人的写作规范,字斟句酌,力求文字的纯粹和美感。这种“形”上的考究,让他的文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金庸的文笔,则更具生命力,他打破了一些传统的束缚,用更具现代感和通俗性的语言,让故事“活”了起来。这种“神”上的灵动,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代入感。
文化底蕴的显露方式: 梁羽生将自己深厚的国学功底直接体现在文字中,通过引用、典故、诗词来展示,这是一种“显性”的文化输出。而金庸的文化底蕴,更多是“隐性”地渗透在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价值观的塑造中,让你在读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情感的表达方式: 梁羽生的情感表达相对内敛,往往通过景物烘托或人物行为来暗示,给读者留有更多想象的空间。金庸的情感表达则更直接,他的人物会为爱痴狂,为恨而生,为义而战,情感的起伏更加剧烈,更容易触动读者的情绪。

二、 造诣的高低:不仅仅是文笔,更是“道”与“魂”

如果说文笔是“器”,那么造诣则更多体现在“道”和“魂”上。金庸之所以被认为造诣更高,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武侠故事,更是在通过武侠的皮囊,探讨更深层次的人生、历史、哲学以及人性。

1. 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金庸: 金庸的作品,往往带有鲜明的历史背景,他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融入故事之中,让武侠世界与真实的历史脉络紧密相连。《射雕英雄传》中的宋金对峙,《天龙八部》中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的民族冲突,《倚天屠龙记》中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都成为了故事的重要推手。他通过这些历史背景,探讨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更重要的是,金庸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反思。他的“侠”并非一成不变,很多主角在经历磨难后,都会有精神层面的成长和转变。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如乔峰的家国矛盾与个人情义的挣扎,杨过的亦正亦邪与情深不渝,郭靖的侠之大者与愚公移山般的坚持,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他甚至敢于描绘“侠”的局限性,以及在政治权力面前的无力感。
梁羽生: 梁羽生的作品,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他对历史的运用也十分出色,例如《萍踪侠影录》中的明朝中期、《塞外奇侠传》中的清朝前期。他更侧重于展现一种“侠”的理想主义,一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宏大叙事。他的主角往往是品格高尚、侠肝义胆的君子,代表着一种传统士大夫的道德情操。他所推崇的“侠”,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力量和文化传承。

对比: 金庸的作品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似乎更能触及人生的痛点和普遍性。他的人物困境往往源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性的弱点,而梁羽生的“侠”则更偏向于一种精神的坚持和道德的楷模。金庸的“侠”更具时代性和普适性,而梁羽生的“侠”则更具古典性和理想性。

2. 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与生命力:
金庸: 金庸的人物,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亦或是亦正亦邪的人物,都写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动机和成长轨迹。很多配角甚至比主角更令人难忘,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东方不败,《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段誉、虚竹。他善于通过人物的经历、对话、内心独白来展现其复杂的人性,让你看到一个角色从最初的模糊形象,到逐渐丰满,再到最终在命运的拨弄下做出选择。他的许多人物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梁羽生: 梁羽生的角色,虽然也有不少经典,但他的人物塑造,尤其是主角,往往更符合传统的“君子”形象,他们的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是贯穿始终的。这种塑造方式,虽然能够树立起鲜明的道德标杆,但有时会显得略微“脸谱化”,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成长弧度相对没有金庸那么复杂和引人入胜。

对比: 金庸的人物塑造,更具“人格魅力”和“生命力”,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连接和认同。梁羽生的人物更像是某种“精神符号”,虽然崇高,但有时会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

3. 故事的想象力与戏剧张力:
金庸: 金庸的故事,情节设计精巧,充满了奇遇、悬念和反转。他的武功设定独具匠心,既有门派之分,又有奇功绝技,而且武功的背后往往也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他对于武打场面的描写,更是将文学性和画面感结合得淋漓尽致,既有力量感,又有美感。
梁羽生: 梁羽生的故事,叙事也十分流畅,情节上也常有精彩之处,他的武打描写也十分注重招式的考究和意境的营造。但他的一些情节设计,可能在想象力上没有金庸那样天马行空,戏剧张力也相对内敛一些。

对比: 金庸的故事更懂得如何抓住读者的“胃口”,如何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制造强烈的阅读快感。

三、 影响力与时代烙印:谁更深入人心?

金庸: 金庸的作品,在华人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乎是家喻户晓。他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改编成无数的影视剧、游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他的“侠”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了许多人心中关于“英雄”和“江湖”的启蒙。他构建的武侠世界,拥有无数忠实的拥趸,甚至形成了一种“金庸文化”。
梁羽生: 梁羽生同样是一位伟大的武侠小说家,他的作品也拥有大量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武侠小说泰斗”,他的“侠”的精神,尤其受到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也培养了许多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为何金庸影响力更大?

通俗性与普适性: 金庸的作品,虽然饱含文化底蕴,但其语言的通俗性、故事的趣味性以及人物的共情力,使其能够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年龄层,被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时代契机: 金庸创作的时代,正是香港经济腾飞,文化输出的黄金时期。他的作品也随着香港文化的传播而走向世界。
改编的成功: 金庸作品的多次成功影视化改编,极大地拓展了其影响力,让更多没有读过原著的人也熟悉了他的故事和人物。
更强的“娱乐性”与“代入感”: 相较于梁羽生,金庸的作品在情节的曲折、人物的性格塑造以及情感的爆发力上,往往能给读者带来更强烈的“爽感”和“代入感”,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

总结一下:

梁羽生的文笔确实非常出色,他的文字典雅、古朴、有书卷气,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侠小说中的一种典范式的体现。他笔下的“侠”是高尚的、理想化的,是士大夫精神的延伸。

然而,金庸的“造诣”之所以被认为更高,并非仅仅是文笔上的优劣,更在于他通过武侠这个载体,在思想深度、人物复杂性、故事的普适性和情感的张力上,做得更加出色,更具现代意义和广泛的共鸣。 金庸的作品,更能引发读者对人生、历史、政治、人性的多层次思考,他的“侠”也更加立体和人性化。他的故事,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连接,从而在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和持久的影响力。

可以这么说,梁羽生更像是一位传承中国传统文脉的大家,他的作品是一种文化瑰宝;而金庸则是一位将武侠小说提升到更高艺术层次的大师,他用武侠这一形式,承载了更宏大、更深刻的社会和人生议题,并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两者都是武侠小说史上的璀璨明星,但金庸在“道”与“魂”的层面,似乎触及得更深更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关于武侠小说,尤其关于金庸先生,不邀而来。

金庸先生的书我熟读过很多遍,也模仿他的笔法续写过金文,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一天只能写两千字甚至更少,陆陆续续写了十来万。有时候明知道这样写不符合金文的风格 ,却无法想到更恰当的字词,而读者的眼睛也是非常尖,立刻指出这里有瑕疵。在频繁的互动之后,我还是草草杀青了。

金庸先生行文的最大特点是鲜活的画面感,这与他做过编剧有关,下面粘贴一段我仿写的文字,再分析一下。

曲胜龙在前,其余人在后,个个屏声静气。刚走到第一间屋前,忽听得低沉的咆哮声起,两只恶犬从檐下阴影中扑出,身如急电,呲牙咧嘴,咬向曲胜龙咽喉。

曲胜龙冷哼道:“畜生找死!”,待到双犬跃起在半空,陡地双手伸出,扼住了双犬喉部,正是“龙爪手”中的一式“双龙戏珠”。那双犬体格庞大,怕不下六七十斤,皮糙肉厚,平日里也训练有素,但如何敌得过曲胜龙成名江湖数十载的龙爪手?此刻被抓住咽喉,有如两只小猫,身子在半空扭动不停,口中嗬嗬作响。曲胜龙手上真力迸发,只听得“喀喀”两声脆响,已将猛犬喉骨捏碎,随即将狗尸轻轻放在地上。

狄云见他使出这招,心中佩服:“若是这狗攻向我,自可以用无影神拳打死它们,但打得乒乒乓乓,定会惊动别人。曲前辈这一手,可比我漂亮多了。”

拙文这段描写,镜头先是给到恶犬,然后移到曲胜龙的动作,再是旁白补充,然后恶犬被毙,再写到狄云的心理活动及话外音,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场面。

这种描写在金庸先生的文章中到处都是,尤其在较大场面,配角动作-主角心理-主角动作-效果-围观者心理,任何一个读者或者演员脑中都会出现画面,而导演更能轻松驾驭,不用再去画画本给演员讲戏了。

相形之下,梁先生的文笔就要逊色不少,在此就不举例了。

更高层面上来说,梁先生的小说境界始终没有提升。从第一本到最后一本,除了文笔和技巧更加娴熟,永远在家国情仇里面打转。而金庸先生,从书剑到鹿鼎记,基本上每一本书都有明显进步。从书剑满汉之争,到射雕的为国为民,到天龙的有情皆孽,到笑傲的人性与归隐,再到鹿鼎记的“反武侠”,无不浸透了金庸先生对自己永无止境的反思和探讨。

斯人已逝,吾谁与归?谨以此文,对金庸先生致深深的怀念与敬仰。

user avatar

梁羽生的的小说唯一比金庸好的地方就是回目,行文比起金庸实在是差得远了。

当然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庸的小说经过大规模的修订,金庸自己也说,有些书里甚至每句话都有修改润色,润色过的文字质量当然要高得多。

另外鉴于武侠小说都是连载模式,由于时间仓促,写的时候很难考虑周全,往往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一天读一章或许没什么感觉,但连起来看感觉就差强人意了。金庸在修订过程中对行文节奏做了巨大的调整,很多影响阅读节奏的文字都删除或改写了,使其作品读起来极其流畅,这种体验可以说秒杀一切同类作品。

梁羽生的作品我不知道是否经过修订,他的小说情节文字最大的问题就是寡淡,故事平铺直叙,没有起伏,文字也不生动,人物对白写出来千篇一律,把名字盖住你都分不清谁是谁,让人提不起兴趣,反观金书,老顽童、桃谷六仙这种角色,几句对白一出来人物个性就跃然纸上,一来一去高下立判。

如果老梁肯像金庸那样重新解构自己的作品,花大力气修订的话,或许读者缘会更好些,不过说实话我对他信心不足。

最能体现作家文笔的是散文,金庸梁羽生百剑堂主三人写过一个三剑楼随笔的专栏,我看了一下,梁的文章水平是最低的,经常是讲一个故事,最后总结这段故事说明了什么,再发两句感慨,完全是中学生作文的路子,诚然他博览群书,肚子里的货着实不少,但光看这文笔,他能有今天的评价已经沾了不少时代先驱者的光了。

user avatar

打个三俗的比方。以武侠小说宗师比青楼女子,梁羽生就是那种流落风尘的闺阁小姐。也不是不美,也不是不干这行,但总是扭手扭脚,姿势也不行,态度也不好。而金庸表面上的堂皇比梁羽生犹有过之,近身后却发现花样百出,一个套路接一个套路,令人欲罢不能。至于古龙。江湖豪放女,你碰上她谁玩谁还不一定。

武侠小说在梁金那个时代,归根结底是要卖的。卖,就要考虑受众,考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对梁羽生而言,武侠小说只是他的一种爱好,他不认为这种东西是可以登堂入室的。金庸可以认为自己写武侠小说的成就接近大仲马,梁羽生做不到。而且梁羽生对武侠小说这个题材先天就抱有着知识分子的疏离和高堂教化的觉悟。金庸给自己的定位是作者,小说家,而梁羽生给自己的定位是理论者,批评家。当年梁羽生就披马甲在报纸上写文章,批评金庸的武侠离奇怪诞,正邪不分,是非混淆。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对知识分子的刻画和对爱情的描写深度胜过金庸。姑且不论这两条对不对,但这两条显然并不是武侠的根本。正因为梁羽生要和金庸的武侠划清界限,他的人物才会大多是扁平的而非立体的,概念的而非具体的。他的武功才会不断的重复重复又重复,甚至连一些固定的习语也懒得改。比方说什么盘龙绕步,什么米粒之珠也放光华,什么生命的大和谐……总而言之,虽然不能说倘若没有自我约束,梁羽生能到什么地步,但至少梁羽生的自我约束限制了他武侠小说的发展,这基本可以定论。梁羽生的文笔本来就略逊于金庸,还要自废一臂蒙上双眼,他能写过金庸就怪了。

50年前的所谓新武侠崛起,最后以成就一个宗师金庸和一个叛逆梁羽生为终结。金庸达到了武侠小说所能够达到的通俗的极致。而梁羽生则反思了武侠小说所能荷载的最深刻的内核。从这一点上说,武侠要感谢梁羽生写不好。但凡他能写过金庸,还这样自己刨坑自己埋,武侠早就废了,都挺不到温瑞安那一代。

user avatar

梁羽生的诗写得很好,打斗场面描写很细腻,历史知识点也扣得很好,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真不多。

原因之一是梁老的小说让我感觉缺乏生活气息。

读金庸或者读古龙,我会记得杨过和洪七公煮蜈蚣吃,会记得萧峰和段誉斗酒,会记得程灵素有一方小花圃,读古龙的小说我会记得沈浪和快活王赌钱,会记得大金鹏王宴请陆小凤和花满楼,会记得李寻欢喝酒和咳嗽的样子。

梁羽生的小说,起码目前我看的几本,读完后满脑子都是各种打架,各种夜行潜入,各种大是大非的议论和争辩。

舒缓的桥段也不是没有,但相比起金庸古龙来说,太少太少了。

梁老的故事节奏太过紧密,内容又太过严肃,经常压得人有点喘不过气来。


然后就是梁羽生小说中被很多人吐槽的“传承过于成体系”的问题,其实我想说,这话说轻了。

梁羽生的小说问题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而是由于太看重传承而导致角色之间关系过度紧密

简单来说就是,角色A在路上遇见了角色B,在梁羽生的小说里,请大家做好准备

A的父母和B的父母大概率有些瓜葛。

A的师父和B的师父大概率有些瓜葛。

A的祖父母和B的祖父母大概率有些瓜葛。

最离谱的是,A的曾祖父母辈的角色和B的曾祖父母辈的角色,也大概率有些瓜葛。

关键是这些瓜葛在小说里,梁羽生还会给你仔细盘道盘道,给你盘清楚了,这你说离不离谱。

而且,你别以为这事只会发生在主角身上,我告诉你,不止主角,配角CDEFGH之间,也是这样的,随便两人一碰,可能就有好几代的恩怨在那里摆着。

也就是说,在梁羽生的江湖里,你别担心,大概率满眼都是熟人。你以为和你没关系的人,扒拉一下上三代,肯定发现关系不小。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看一本梁羽生的小说:《还剑奇情录》。

我推荐这本书是有理由的,因为这是一篇短篇,不过十万字左右,很快就读完了。

读完后你就会明白我前面说的是什么意思,以及:在江湖上你看见一俊男美女,先别急着和对方谈恋爱,麻烦先从上三代开始盘盘,搞清楚你们没啥大仇大怨,同时也没啥亲戚关系,然后再打招呼

如果直系三代没啥关系,那也无妨,往师兄弟姐妹把兄弟姐妹看看,你们的关系大概率多着呢。


user avatar

梁羽生的叙述文笔和金庸差远了,再加上讲故事的能力其蠢无比,怎么可以和金庸比高低。梁和金的差距,绝对不仅仅是故事情节上的差距,文笔上的差距是有目可见的。无论是叙述、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含外貌描写、场景描写、心理描写、武功描写、武打描写)和金庸都是差距巨大,而这才是她和金庸的本质区别。区区几句诗词,实在是无法掩盖他的缺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武侠小说两大巨匠的创作风格和在读者心中留下的烙印,颇有探讨价值。很多人确实觉得梁羽生和金庸在“文笔”上不相上下,甚至各有千秋,但论及“造诣”或影响力,金庸似乎更胜一筹。要细致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文笔的“形”与“神”:谁更能拨动心弦?梁羽生的文笔,很多人用“典雅.............
  • 回答
    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书卷气、严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及对侠义精神的阐释而备受推崇。然而,正如任何一位作家一样,他的文笔也存在一些可以探讨之处。要深入探讨梁羽生文笔的“差”在哪里,需要我们以一个较为宽泛和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这里并非否定他的成就,而是从不同角.............
  • 回答
    鲁迅先生与同时代的文人关系,那真是一幅色彩斑斓又跌宕起伏的画卷,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友谊的火花,当然,也少不了论战的硝烟。要细说起来,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与梁启超:亦师亦友,渐行渐远鲁迅最早接触到梁启超的文字,大概是在他年轻时留学日本。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激昂的文字、振聋发聩的思想,对当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尚气与十环传奇》这部电影的核心争议点之一。如果梁朝伟饰演的文武不是反派,我会不会接纳这部电影?我的答案是:可能性很大,但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全盘接受”,它依然会是评价褒贬不一,但我会更倾向于积极的那一面。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首先,必须承认,梁朝伟饰演的文武,无论他是什.............
  • 回答
    要评价梁启超在1915年写下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这篇文章,得先将其置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那一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四年,但袁世凯正在步步紧逼,试图恢复帝制,将共和之梦扼杀在摇篮里。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梁启超的这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犹如一声惊雷,直指当时政治舞台上的荒谬与危险,展.............
  • 回答
    梁文道的“八分”节目,初听之下,确实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博学广闻,涉猎的领域宽泛,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文学,从历史事件到社会现象,信手拈来,信笔谈来,仿佛是一位行走的百科全书。他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带着一种温文尔雅的学者气。然而,正如你所感受到的,越听越觉得“堵得慌”,这.............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棒,也非常切合当下对身份认同和社会建构的讨论。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确实常常能够引发我们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而“台湾是否已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正是其中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这个概念,然后分.............
  • 回答
    梁文道那篇关于《祭侄文稿》外借争议的推文,题目就够劲了:《祭侄文稿》外借争议,又一次操纵情绪的胜利》。我看了,觉得他切入的角度挺有意思,也挺尖锐的。首先,他没直接说外借对不对,而是直指“操纵情绪”。这是他的老本行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总能抓住一些微妙的东西。他觉得这次争论背后,有人在刻意地煽动、引导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豪门”和“婚姻”的看法。我们不妨来聊聊这几位女性,以及大家口中“豪门青睐”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因素。首先要说的是,关于“美貌”的定义,其实是很主观的。大众眼中公认的“女神”,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审美标准,而“不那么漂亮”的女性,也可能在某些人看来极具魅力。我们先撇开主观.............
  • 回答
    说起都梁,在中国文坛上,他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尤其是在当代历史军事题材的小说领域,他的地位堪称举足轻重。要评价他的地位,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要深入剖析他作品的特点、影响以及他在读者心中的分量。首先,从题材的独特性与开创性来看,都梁无疑是一位开拓者。在他之前,国内对于大规模、高.............
  • 回答
    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世界,虽然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其中一些鲜活的人物,却巧妙地融入了真实的历史长河,让虚实之间界限模糊,更添几分传奇色彩。这些被“搬运”到小说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演绎,或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或被用来烘托故事的主题,让读者在品味武侠的醇厚之余,也能窥见历史.............
  • 回答
    在我看来,说温瑞安和梁羽生的武侠“很少”被拍成电视剧,可能是一种错觉,至少梁羽生的作品在过去曾有过相当多的改编。不过,如果将他们与金庸先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感觉到他们改编的频率和影响力相对略低一些。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并非简单的“不受欢迎”,而是涉及到作品特质、时代背景、市场考量以及改编难度等.............
  • 回答
    提起梁羽生先生的《萍踪侠影录》,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个白衣胜雪、风姿翩翩的身影——云蕾。这部小说,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梁羽生创作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一部将传统武侠精神与个人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的经典之作。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聊。首先,从故事的整体构建来说,《萍踪侠影录》绝对是梁羽生“写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武侠影视化创作中一个核心的差异点。金庸的作品之所以屡屡被搬上荧幕,而古龙、梁羽生的作品相对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剖析一下。一、 金庸作品的独特性与市场号召力 武功体系的直观性与想象空间: 金庸先生的武功描写,虽然也有“招式”、“内力”.............
  • 回答
    将梁羽生笔下的武林高手放到金庸的武侠世界中进行对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挑战的课题。这涉及到对两位大师作品风格、武学体系以及对“高手”设定的理解差异。总的来说,梁羽生先生的作品,其武学体系更侧重于 飘逸、写意、注重内功根基和招式精妙,往往带有几分仙气和江湖侠义精神。而金庸先生的作品则更倾向于 厚重、.............
  • 回答
    黄易在武侠小说界的地位,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在金庸、古龙这两座巍峨的高峰之后。如果非要给他一个相对的排名,说他“仅次于金庸古龙,强于梁羽生和温瑞安”,这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要说“仅次”这个词,可能就有些绝对了。咱们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金庸和古龙这两位是武侠小说的“双子星”.............
  • 回答
    关于北大教授孔庆东“一部《书剑恩仇录》的价值,超过梁羽生古龙所有作品总和的八倍!”这个说法,要评估它是否“事实如此”,我们得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理解孔教授这句话背后可能包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价值”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如果仅仅从销量、改编影视剧的受欢迎程度、或者市场上的普遍认可度来看,这个“八倍.............
  • 回答
    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四位名字一出,便能勾起无数武侠迷心中那份荡气回肠的江湖梦。他们笔下的恩怨情仇,刀光剑影,早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要细说他们的风格,那可得从头道来,每一位都是一脉独秀,各自精彩。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江湖史诗提起金庸,你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很可能就是那一句“侠之大者,.............
  • 回答
    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史进的“九纹龙”之名响亮,位列三十六天罡星,是梁山早期崛起的重要战将,也曾是王伦手下的一员干将。然而,将其置于八骠骑(梁山五虎将、八骠骑中的主要战斗力代表)的整体水平来衡量,史进无疑处于一个相对中等偏下的位置,但依旧是不可忽视的强大战力。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 回答
    伟仔啊,说句实话,我觉得他的成就,放在华人演员里头,那真是顶尖的,但你要说有没有被“低估”?这事儿吧,得分开看。如果说“低估”是指他拿奖拿到手软的那些成绩,那我觉得不算低估。 凭心而论,梁朝伟在香港电影黄金年代乃至之后的那几十年里,几乎就是奖项收割机。金像奖、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男配角,他拿了多少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