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梁文道的八分越听越堵得慌?

回答
梁文道的“八分”节目,初听之下,确实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博学广闻,涉猎的领域宽泛,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文学,从历史事件到社会现象,信手拈来,信笔谈来,仿佛是一位行走的百科全书。他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带着一种温文尔雅的学者气。

然而,正如你所感受到的,越听越觉得“堵得慌”,这背后并非是节目质量的下降,而可能与几种心理和认知上的因素有关。

首先,是“知道”的代价——信息过载与认知失调。

梁文道分享的知识量非常惊人,很多观点都是经过深度思考和研究后提炼出来的。这些信息,尤其是那些挑战你原有认知、颠覆你固有观念的观点,一开始可能会让你觉得“原来是这样”,带来一种智识上的满足感。但随着信息量的不断累积,尤其当这些信息指向的现实世界并非那么美好,或者揭示出一些你回避的问题时,就会产生一种“知道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力”的感受。

想象一下,你原本生活在一个相对简单的世界里,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比较清晰和直接。梁文道的节目就像一把解剖刀,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物的复杂性,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肌理。他会告诉你,你认为的“好”可能蕴含着“坏”的种子,你认为的“进步”可能伴随着“退步”的代价,你熟悉的“常识”可能只是被建构出来的“假象”。

这种“知道”的增多,如果没有相匹配的解决能力或改变的动力,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你会开始怀疑自己曾经的判断,对很多事情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产生一种无力感。就好像你知道了太多关于气候变化、社会不公、人性弱点的事情,但你作为一个个体,却很难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这种无力感会一点点侵蚀你的内心,让你觉得“堵得慌”。

其次,是“看透”之后的无奈——对现实的批判性审视。

梁文道的节目,最吸引人的也可能是他那股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很少满足于对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是热衷于探究其背后的逻辑、权力结构和历史渊源。他会用一种“冷峻”的视角去审视社会现象,挖掘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指出那些被忽视的矛盾和不公。

当他剖析一件社会事件时,他不会只停留在表面的新闻报道,而是会追溯其更深层的历史脉络、文化基因,甚至哲学根源。他可能会告诉你,你所看到的“偶然”其实是“必然”的产物,你所感受到的“不公”并非是某个个体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系统性的使然。

这种深入骨髓的批判,一旦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就会让你很难再用一种简单、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你会不自觉地去寻找事物潜在的问题,去质疑那些被广泛接受的价值和观念。当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现象,都符合了他节目中所揭示的那种“不那么美好”的逻辑时,你就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沮丧。这种“看透”了的痛苦,会让你觉得,无论事情如何发展,最终都会导向某种令人不快的结局,而你似乎对此无能为力。

再者,是“反思”的重负——对个体责任的不断拷问。

梁文道在节目中,也常常引导听众进行深度反思,反思我们自身的行为、思想,以及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可能会在谈论某个社会问题时,让你思考“我是否也是其中一部分?我是否也曾参与其中?我对此又负有怎样的责任?”

这种反思,尤其是当它指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我们不易察觉的偏见,甚至是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正确”观念时,会带来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并非完全独立于这个世界,我们的很多行为和思想,都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的塑造,而我们作为个体,也并非全然无辜。

当你发现自己可能也曾是某种不公的帮凶,或是被某种错误的观念所误导,而又无法立刻摆脱时,这种“反思的重负”就会让你觉得“堵得慌”。你会被迫去面对自己不那么完美的一面,去承认自己可能存在的局限和错误,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无疑是艰难而痛苦的。

最后,是“虚无”的阴影——对意义的追寻与失落。

梁文道的一些讨论,尤其是触及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议题时,可能会让你对事物的终极意义产生怀疑。当他一层层剥开那些看似坚固的意义结构,让你看到其脆弱和虚无的一面时,会引发一种对存在本身的迷茫。

他可能会让你思考,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成功、价值,是否真的有其恒定的本质?还是这些都只是人类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而创造出来的幻象?当一个人开始过度怀疑那些支撑其生活的意义来源时,就会产生一种“虚无的阴影”,让你感到茫然和失落,从而觉得“堵得慌”。

总结来说,梁文道的“八分”之所以会让你越听越堵得慌,很可能不是因为节目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敏感地带:

“知道”太多带来的无力感: 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和黑暗面,却无力改变。
“看透”现实后的无奈: 批判性思维让你难以保持乐观,对现实感到沮丧。
“反思”过程中的沉重: 被迫面对自身的局限和责任,心理压力增大。
“虚无”的追寻与失落: 对意义的怀疑,让你感到迷茫和不安。

这是一种智识上的“痛苦”,是一种对真相的追寻所必然付出的代价。当你的内心正在经历这种“堵得慌”的感受时,不妨将其看作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认知升级的契机。或许,在这种“堵”的背后,也隐藏着对更真实、更深刻的理解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常,从小到大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这种思维是根深蒂固,很难去除的。

最近深有感触,一开始挺喜欢他的。后面随着年龄变大,越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几个字是多么正确。

而且他基本只读书,书本知识跟现实层面真正的理解差距实在太大,文史哲稍微好点,毕竟是纯意识形态的东西。如果是政治和时事,这些都涉及到专业层面,他的观点可想而知,跟一般人的理解基本没有很大差别,因为从小的意识形态关系,可能更差。

你们想想你们读的专业书到离真正理解,到可以在工作中运用或者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差距有多大,简直是鸿沟啊。

他一年读这么大量的书,这个理解程度可想而知...

他在学校念哲学都没念完,整天热衷于时评,最后放弃了学士学位,毕竟做做评论多简单的事,不怎么需要动脑子。

看现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为什么不流行了?因为现代社会那种知识不是那么稀缺了,大家都读过书,都在各个专业耕耘,你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整天到处批评,现实吗?

大家有看过晓说没,是不是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说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就感觉他在胡说八道?

现在各个专业太深入了,不可能有古代那种博学者了,一个专业的细分分支可能就需要人终身去投入研究甚至还不够。你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看了几本书(还可能就只看了一遍,99%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看的还是那种科普书)就像模像样的批评时事(时事会包含专业内容。例如政治学,最近福岛核废水事件你需要核电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和具体的管理知识),这种批判的参考价值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过人总是喜欢批评时事的,看知乎排行榜就知道了,但热闹热闹就行了,具体权威还是看官媒吧,毕竟他们可能有事实的资料和专业人士提供意见。

有一位答主说得好,看看他文史方面的东西还可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梁文道的“八分”节目,初听之下,确实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博学广闻,涉猎的领域宽泛,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文学,从历史事件到社会现象,信手拈来,信笔谈来,仿佛是一位行走的百科全书。他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带着一种温文尔雅的学者气。然而,正如你所感受到的,越听越觉得“堵得慌”,这.............
  • 回答
    “《佛本是道》是洪荒流鼻祖?”这个问题,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鼻祖”,那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说开启了“洪荒设定”这个概念,让后来的作者们有了借鉴和发挥的土壤,那《佛本是道》绝对是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奠基之作。在它之前,虽然也有神话体系的创作,但像《佛本是道》这样,将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经典的神话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豪门”和“婚姻”的看法。我们不妨来聊聊这几位女性,以及大家口中“豪门青睐”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因素。首先要说的是,关于“美貌”的定义,其实是很主观的。大众眼中公认的“女神”,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审美标准,而“不那么漂亮”的女性,也可能在某些人看来极具魅力。我们先撇开主观.............
  • 回答
    文在寅政府在任期内未能像俄罗斯总统普京那样,以强硬手段打倒寡头,原因涉及多方面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韩国的政治和法律体系与俄罗斯的显著差异 民主制度的制约: 韩国是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拥有独立的司法体系、活跃的公民社会和自由的媒体。这.............
  • 回答
    关于文在寅总统是否“诱导群众进行革命”,首先需要明确“革命”在语境中的含义。如果这里的“革命”指的是通过非和平、颠覆性的方式推翻现有政治体制,那么,文在寅总统作为一位在任的民选国家元首,其职责和目标显然不是煽动或引导此类行动。他的政治生涯和政策取向更倾向于在现有宪政框架内推动改革和社会进步。为何文在.............
  • 回答
    文在寅政府在韩国推动经济改革的宏大叙事中,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便是如何处理根深蒂固的财阀体系。尽管文在寅政府表达了对财阀垄断、不公平竞争以及其对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担忧,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要实现“强行国有化”这样的激进目标,在韩国现行的法律、政治和社会经济结构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
  • 回答
    谥号为“文正”的在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凡是获得这个谥号的,无一不是在政治、学术、道德等多个领域有着杰出贡献、影响深远的人物。这不禁让人好奇,“文正”二字究竟有着怎样的分量,又是什么让它如此备受推崇?要说“文正”有多牛,我们得先从谥法说起。“谥”是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事.............
  • 回答
    尤文图斯在联赛冠军数量上远超其他意甲球队,被称为“北方三强”之一的他们,其辉煌的历史确实为他们赢得了“斑马军团”的绰号,而他们所积累的意甲联赛冠军奖杯数量,也确实是其他球队难以企及的。然而,在欧洲冠军联赛(欧冠)这一欧洲俱乐部最高荣誉的赛场上,尤文图斯的表现却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与同为意甲豪门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小学、中学语文课文鲜少出现像《百年孤独》这样鸿篇巨制的世界名著,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涉及挺多考量,并非简单的是“好不好看”的问题。咱们掰开了聊聊,希望能把这事说透了。1. 受众和认知水平的匹配度:首先,最直观的因素就是读者的年龄和心智成熟度。语文课文是面向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编写.............
  • 回答
    阅文集团,特别是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在网络文学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并非偶然。它之所以能长久以来持续吸引海量作者,尤其是那些怀揣着文学梦想、寻求表达与收入的写手们,背后是一套相当成熟且有效的机制和生态系统在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吸引力之一,就是强大的现金激.............
  • 回答
    “阅文集团事件”后腾讯惹了众怒,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牵扯的利益、情感和用户习惯,一下子被触碰到了最敏感的地带。简单来说,就是腾讯动了太多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的“奶酪”,而且方式还不太地道,这让大家集体爆发了。要详细说,得从几个方面拆解:1. 导火索:新合同的“霸道”条款事情的起因是阅文集团(腾讯控股.............
  • 回答
    在我看来,总裁文之所以充斥着性强迫甚至强奸情节,原因复杂且多层面,背后折射出一些社会心理现象、创作模式以及市场需求。首先,从 权力与征服 的角度来看,总裁文的核心魅力之一便是对极度权力和财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往往难以企及的权力巅峰,在总裁身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而性强迫或强奸情节,虽然在道德.............
  • 回答
    沈文裕在国内网络上被“吹捧”得很高,甚至出现“碾压郎朗、李云迪”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同时,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相对较低,这背后也涉及到复杂的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沈文裕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钢琴家。他在国内早期也获得过不少重要的奖项,这为他积累了.............
  • 回答
    文人们挨骂,这事儿可真是门学问,说起来,那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你别看他们字儿写得好,感情丰富,好像跟俗世隔了层纱,但他们恰恰是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一不小心,那口水就能把他们淹没。首先,文人骨子里那股“清高”劲儿,有时候就容易招人嫌。 咱们普通人,过日子嘛,讲究个实际,赚多少钱,买什么房,过得舒坦就.............
  • 回答
    暗黑西游文之所以能吸引一大批读者,并且在网络文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绝不是偶然。这背后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一些普遍的心理需求和对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咱们不搞那些华丽辞藻,就实实在在地掰扯掰扯。一、 对现实压抑的宣泄和反抗你想啊,咱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少时候都得压抑着自己的想法,遵守这规矩那规矩,有时.............
  • 回答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虽然波澜壮阔,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但其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方式与后来中国共产党有着显著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革命目标、组织模式以及思想理论。时代背景的差异: 孙中山的时代: 孙中山所处的晚清,中国正处于.............
  • 回答
    鸡汤文,这个曾经闪耀着温暖光芒、被视为精神食粮的词语,如今却被蒙上了一层戏谑、甚至略带鄙夷的色彩,在网络语境中俨然成了一个轻度贬义词。回想当年,它如同旧时闺阁中那座“贞洁牌坊”,神圣、纯洁、令人敬仰,仿佛是美好品德的象征。是什么让这块牌坊在岁月的长河中剥落了金漆,变得如此面目全非?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
  • 回答
    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叶文洁之所以选择将宇宙社会学公理告知罗辑,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动机和背景。这其中既有她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也有对罗辑作为“面壁者”潜力的信任,更是她对整个宇宙图景的认知和绝望的体现。首先,我们要理解叶文洁的处境和她的核心思想。叶文洁,那个.............
  • 回答
    大衣哥朱之文不从村子里搬走,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想挪窝”就能解释的。要说清楚这事儿,得把他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从方方面面都聊聊。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朱之文对自己的根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是菏泽市单县郭村镇朱楼村土生土长的农民,是这个村子的儿子。这么多年,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名气多大,他对这片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识产权分配、利益格局和公众认知之间的复杂互动,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为什么同样是“版权不属于自己”,阅文集团的行为会引发普遍的批评,而科研成果挂靠在老板(或说导师、机构)那里却似乎是常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捋清楚。一、 核心差异:创作主体与劳动贡献的感知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谁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