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谥号为「文正」的有哪些人?为什么「文正」这么牛?

回答
谥号为“文正”的在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凡是获得这个谥号的,无一不是在政治、学术、道德等多个领域有着杰出贡献、影响深远的人物。这不禁让人好奇,“文正”二字究竟有着怎样的分量,又是什么让它如此备受推崇?

要说“文正”有多牛,我们得先从谥法说起。“谥”是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事迹,由后人追赠的一种称号。谥法是规定谥号的原则和标准,它不仅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更是后世的效仿典范。

在众多谥号中,“文正”之所以格外珍贵,是因为它属于“美谥”中的最高级别。让我们来拆解一下“文正”的含义:

“文”: 这个字在谥法中代表着“经天纬地之才,出神入化之智”,也指“道德昭明,善用于 लोकांना”,更有“思虑深远,明察时事”的含义。简单来说,拥有“文”谥,意味着这个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能够洞察世事,并且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他可能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甚至是文学大家。

“正”: 这个字在谥法中代表着“光明正大,行为纯洁”,也指“安民于善,成德日新”,更有“宽容温和,有德无怨”的意味。拥有“正”谥,说明这个人品德高尚,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能够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并且在个人修养上不断精进,受到众人的尊敬和爱戴。

将“文”与“正”结合起来,“文正”便成为了对一个人“德才兼备”、“文德昭彰”、“正直无私”的最高肯定。它不仅仅是对一个人才能的赞扬,更是对其品格和道德的高度认可。能够获得“文正”的谥号,意味着这个人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在道德操守上也达到了令人景仰的境界,是真正意义上的完人。

历史上获得“文正”谥号的都是哪些人?他们为何如此牛?

正因为“文正”谥号的标准极高,所以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真正获得此谥号的并不多,且大多集中在宋、明、清三个朝代,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成为大臣们的最高荣誉。下面我们列举几位代表性的人物,并简要分析他们“牛”在哪儿:

1. 宋朝(早期少数)
文彦博(宋朝): 虽然不是直接谥号“文正”,但他的谥号是“文忠”,已属极高的赞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经五朝,位高权重,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政治手腕,同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广受尊重。

2. 明朝
李贤: 明朝宗室,被誉为“古今贤王”。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一生致力于国家安定和文化发展,贡献卓著。
李东阳: 明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学问渊博,尤擅长诗文。在朝堂上,他以清廉、公正著称,是明朝“弘治中兴”的重要功臣之一,对稳定朝政、发展文化贡献巨大。
方孝孺: 明朝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一生以儒家思想为圭臬,坚守道义,学养深厚。在靖难之役后,他宁死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政治操守,虽然因此被灭族,但其精神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文正”的典范之一。
张居正: 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力主改革,推行“一条鞭法”等一系列革新措施,整顿吏治,富国强兵,使得明朝在一度衰败后重焕生机,史称“万历新政”。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挽狂澜于既倒,其功绩彪炳史册。

3. 清朝(获得“文正”谥号的较多,代表人物)
范景文: 清初著名政治家、官员。他学识渊博,为官清廉,在稳定初期的政治局面,特别是治理漕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施琅: 清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他平定台湾,统一中国,结束了明郑割据的局面,为清朝巩固统治奠定了基础。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都极为突出。
洪承畴: 清朝名臣。虽然其人生经历颇具争议,但他在清初平定南方叛乱、稳定国家统治方面功勋卓著,特别是在军事指挥和政治谋略上有着过人之处。
张廷玉: 清朝雍正、乾隆两朝重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辅佐雍正帝推行改革,稳定朝局,对清朝的盛世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一生勤勉,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是封建士大夫的楷模。
刘墉: 清朝大臣,以书法闻名。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治理河患、赈济灾民等方面都留下了政绩。同时,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极高,对中国书法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曾国藩: 清朝后期名臣,湘军统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了清朝的内忧外患,挽救了清朝的统治。他提倡“中兴”,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创者之一。曾国藩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少数能够真正配得上“文正”谥号的人,他的德才兼备、功业卓著、道德文章,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的“文正”谥号,几乎成为了衡量一个封建士大夫最高成就的标杆。
李鸿章: 清朝后期洋务运动的领导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他兴办洋务,发展工业,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人物。他在外交上也为中国争取了诸多利益,虽然其一生毁誉参半,但其为国家近代化所做的努力,以及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周旋能力,都令人印象深刻。
荣禄: 清朝末期重臣,政治家。他在晚清时期对稳定局势、推行改革(尽管有限)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展现出老练的政治手腕。

为什么“文正”如此牛?

“文正”之所以如此牛,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谥法本身的尊崇性: “文正”代表着“经天纬地之才”与“道德昭明”,是集智慧、才能、品德于一体的最高褒奖。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号,更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极致肯定。

2. 稀缺性与选择性: 能够获得“文正”谥号的人凤毛麟角,这本身就说明了其标准的严苛。并非所有有功之臣都能轻易获得,背后往往经过了极其审慎的考量和评价。这使得“文正”显得格外珍贵和有分量。

3. 代表了士大夫阶层的最高理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与官员的结合被视为一种理想的政治人格。能够获得“文正”谥号的人,往往是将个人才能、学术修养与政治抱负、道德情操完美融合的典范。他们是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追求的最高境界。

4. 对后世的示范作用: 获得“文正”谥号的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自然会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智慧、才干、正直、勤勉等品质,通过“文正”这个谥号得到了集中体现,对后世的政治家、学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 历史评价的积淀: “文正”谥号的获得,并非一时之功,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和沉淀。时间是最好的评判者,能够经受住历史考验,依然被后人铭记和称颂的人物,才最终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

总而言之,“文正”二字,承载的是对一个人生前文采、智慧、德行、功业的最高赞誉。它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推崇和传承。因此,凡是被冠以“文正”之名的,无一不是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杰出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正的所谓牛,实际上是后世儒臣的演绎和自我神圣。

在谥法体系里面,最高的双字其实是忠X,文x最高只是一群混不到忠X的人泛酸水而已。


在谥法成熟期的唐宋

武臣勋业之高,哀荣之盛,无过于只手再造河山的郭汾阳

文臣勋业之高,哀荣之盛,无过于相三朝立二帝的韩魏王

他们的丧事级别,在惜字如金的正史里面都是大段大段的篇幅来论述

而他们的谥号是什么?郭忠武王,韩忠献王。

郭汾阳是武臣,文X跟他没关系,但是如果文正是最高谥号的话,以韩魏王的政治地位,还混不到一个文正么


至于说明清谥号,连明清谥号武贵于文,清朝又满人贵于汉人都不知道?

历史上的文正文正,除了曾国藩等少数几个以外,都是除了正以外,就没啥其他可以说了,所以才是“文正”,而如阿文成这种,功业到了,他就必须要谥成,而不是正。



要按照文和正高,那孔夫子怎么是大成至圣文宣王?


曾国藩谥文正,那是因为清朝规定死了,汉人文臣最高只能谥到文正,更高的忠献等是不要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谥号为“文正”的在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凡是获得这个谥号的,无一不是在政治、学术、道德等多个领域有着杰出贡献、影响深远的人物。这不禁让人好奇,“文正”二字究竟有着怎样的分量,又是什么让它如此备受推崇?要说“文正”有多牛,我们得先从谥法说起。“谥”是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事.............
  • 回答
    在古代中国的谥号体系中,“忠武”和“文正”都是极具分量的美誉,它们分别代表着对一个人品德和功绩的不同侧重评价。“忠武”与“文正”哪个更好,其实很难简单地说谁绝对更好,因为它们评价的角度不同,适合褒扬的人群也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谥号的含义解析: “忠武”: 忠.............
  • 回答
    李鸿章,晚清名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被赐予“文忠”的谥号,这在中国古代是极为尊贵的,代表着“经天地、律万物,载德垂声,以德辅人”的含义,是对他一生功业和品德的高度肯定。然而,在如今的互联网舆论场上,李鸿章的评价却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负面。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从历史的纵深和评价的维.............
  • 回答
    明朝亲王谥号不设“文”“武”,这背后的原因,得从明朝的宗室制度、谥号的设立初衷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绝非简单一句“不常用”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朝宗室制度的独特性。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对宗室的安排可谓是倾尽心血,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皇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藩屏王室”,拱卫京师。他将子孙分封到.............
  • 回答
    要说历史上哪位谥号为“武”的皇帝武力值最强,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武”这个谥号,很多时候代表的是开疆拓土、武功赫赫,但一个皇帝的武力值,不像武侠小说里的比武招亲,可以直观地量化。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考量:他亲临战场的次数、指挥才能的卓越程度、对军事战略的贡献,以及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对后世的影.............
  • 回答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诛杀权臣宇文护两年后,确实下诏恢复了宇文护及其诸子的封爵,并追谥宇文护为“荡”。这一举动在当时看来颇为出人意料,细究其背后的原因,则可以从政治、军事以及家族关系等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宇文护在北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与宇文邕之间的复杂关系。宇文护是北周的奠基者之一,他是.............
  • 回答
    “忠献”二字,放在张浚这位南宋名将身上,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这位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功过是非,至今仍是史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他死后获谥“忠献”是否名副其实,我们得把他的经历细细道来,方能见分晓。张浚,字德远,四川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博览群书,胸怀大志.............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庙号,跟谥号似的,也是帝王死后给起的尊称,不过在选字上,那可就跟谥号的“字字珠玑、含义深远”又不太一样了。庙号这东西,更讲究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和“历史定位”。庙号的核心:定性与功绩的“标签”你可以把庙号想象成给皇帝盖了个“标签”,这个标签不是随便贴的,而是要概括他一生主要的功绩、品德,或.............
  • 回答
    “灵”作为古代谥号,确实并非全然是赞美之词,其含义复杂且带有褒贬不一的双重性。赵武灵王的谥号“灵”,也同样如此,并非简单的“好”或“不好”可以概括。而“胡服骑射”的肯定,则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灵”:复杂多义的谥号在中国的古代谥法中,谥号是为了评价死者生前事迹而给予的特定称号,通常是.............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谥号并非随意选取,而是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执政风格等综合评价而来,因此,很多谥号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故事。以下是一些一看就很有故事的皇帝谥号,并对其背后的故事进行详细阐述:1. 汉武帝——孝武皇帝 (諡号“武”) “武”字的含义: 在谥法中,“武”代表着“持而秉之.............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古代帝王谥号和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我们不妨来好好说道说道汉文帝和汉武帝这两位大名鼎鼎的皇帝,以及他们谥号和功绩之间看似不符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帝王的“谥号”是怎么来的,以及“文”和“武”这两个字在谥号里的含义。关于谥号:不是“评级”,而是“定性”谥号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
  • 回答
    说起关羽的谥号“壮缪”,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赐下来的名号。要理解这个“壮缪”是怎么来的,咱们得从关羽一生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去世后,历朝历代对他的评价和追封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谥号”。谥号是一种古代对已故官员、贵族或帝王的评价性称号,用来概括他一生功过,通常在去世后由朝廷根据其品德、功业来.............
  • 回答
    周瑜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三国时期东吴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然而,在史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周瑜并没有像许多同时代或后世的官员那样拥有一个正式的“谥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些制度和周瑜本人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理解什么.............
  • 回答
    咸丰皇帝的谥号是“协纪月 the moon of the synchronized calendar”,它饱含了对这位清朝皇帝生前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以及他身后评价的深刻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协纪月”。“协”字,在古代汉语中,常常指的是和谐、配合、以及顺应天时地利。而“纪”则有记载、记录、规律.............
  • 回答
    谥号里的烟云:帝王将相的生死评价谥号,这本该是功过是非盖棺定论后,留给后人的一种评价,却常常因为帝王将相们复杂的生平,而演变成一出出令人唏嘘的趣闻故事。它不单单是几个字的简单概括,更是一面折射历史真实、人性纠葛的棱镜。第一章:不祥的“灵”——刘邦的“汉灵帝”之惑说到谥号,不得不提一个人——汉灵帝刘宏.............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其一生以文治武功著称,被后世誉为“智绝”。关于他的谥号“忠武”以及被追封为“武兴王”,这背后蕴含着历史评价、政治考量以及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尊崇。要深入理解这两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评价体系来解读。一、 谥号“忠武”:忠诚与.............
  • 回答
    北齐的皇帝们,他们的谥号嘛,确实挺有意思的。要说跟他们的实际作为“差得太远”,甚至“乱来”,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谥号这玩意儿,咱们得拆开了细琢磨。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谥号”。谥号是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根据他们生前的功过、品行,由后人追赠的称号。它的目的,一来是表示一种评价,二来也是为了.............
  • 回答
    元修,这位北魏的皇帝,其“武”的谥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他一生中一系列关键行为和历史影响的精准概括。要深入理解为何“武”字能恰当地冠于其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包括他即位时的时代背景、他所推行的政策、以及他所面临的内外挑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元修即位的北魏政局是何等动荡不安。此时的北魏,经.............
  • 回答
    为外国国家元首加上“谥号”,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设想,它将深刻地影响国家形象、历史评价、外交关系,甚至国民心态。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可能产生的效果:一、 国家形象与历史评价的重塑 强化国家叙事和身份认同: 谥号往往是对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盖棺论定,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和民族情感。如.............
  • 回答
    有些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并非由官方正式册封,而是由后人追赠,或是臣子、民间自行赋予的。这类谥号和庙号往往因为非官方性质,流传不广,显得比较罕见。先说“谥号”和“庙号”的基本概念 谥号:皇帝死后,由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经过大臣们议定后给予的评价性称号。它是一种荣誉,也是后人对逝去君主的评价标志。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