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文帝的谥号是文帝,文帝不是比武帝谥号高一级吗,为什么汉文帝功绩没有武帝那么辉煌呢?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古代帝王谥号和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我们不妨来好好说道说道汉文帝和汉武帝这两位大名鼎鼎的皇帝,以及他们谥号和功绩之间看似不符的地方。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帝王的“谥号”是怎么来的,以及“文”和“武”这两个字在谥号里的含义。

关于谥号:不是“评级”,而是“定性”

谥号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是在君主或大臣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前事迹和品德,由后来的朝廷评价、追赠的称号。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称呼,更是对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一种盖棺定论。

谥号的制定非常讲究,有一套非常详细的原则,叫做“谥法”。不同的字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

文(Wén):指“德洽百姓,刑新国,赏未及者,政以礼成。” 简单来说,就是品德高尚,政令平和,注重礼仪教化,让国家政治井然有序。
武(Wǔ):指“वरून征伐,四方道理。” 意思就是对外征伐,开疆拓土,用武力解决问题,使国家安定。

所以,您说的“文帝比武帝高一级”的说法,其实是对谥号含义的一种误读。谥号不是一个简单的“等级表”,更不是说“文”就一定比“武”好或者更高级。它们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类型或者说侧重点的德行和功绩。

文帝,顾名思义,是对那些在德政、礼仪、文化、稳定国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君主。
武帝,则通常是用来褒扬那些在军事上、对外扩张上有卓越成就的君主。

汉文帝:休养生息的“文治”典范

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他统治的二十三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汉朝经历了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在他之前,汉朝经历了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时期,尤其是吕后专权时期,国家一度不稳定,社会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文帝上位后,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

1. 废除肉刑和除盗连坐法:这是文帝最大的政治贡献之一。在此之前,犯罪不仅要处以死刑,还有各种严酷的肉刑,如劓刑(割鼻子)、刖刑(砍脚)、宫刑(阉割)等等,这些刑罚极其残忍,也容易造成社会恐慌。文帝认为这些刑罚“非所以为治”,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的痛苦,也体现了仁政思想。他认为连坐法不合情理,将责任归于个人,减轻了民众的负担。
2. 减轻赋税徭役:文帝大幅度降低了国家的赋税,例如将口赋(人头税)减至每人三十钱,田租减至十五税一甚至三十税一,并且常常免除某些地区的租赋和徭役,让饱受战乱和政策之苦的百姓得以喘息。
3. 提倡节俭:文帝以身作则,生活非常朴素。他曾想建造一座露台,但发现要花费百金,而他一年收入才三百金,便放弃了。他不穿丝绸衣服,不吃厚味,不讲排场。这种节俭的作风对整个社会起到了示范作用,极大地节约了国家资源。
4. 重视农业:鼓励农民生产,发展经济,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5. 任用贤臣:文帝身边有周勃、陈平、贾谊、董仲舒等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他们为文帝出谋划策,共同治理国家。

总的来说,文帝的功绩在于他为汉朝打下了一个非常稳定、富裕、民生凋敝的局面。他通过仁政和经济上的恢复,实现了社会的和平与繁荣。他的谥号“文”,正是对他这种以德化人、以礼治国、注重国家稳定和民生发展的功绩的高度肯定。他将一个经历战乱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文”的治国方式。

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武功”时代

汉武帝刘彻,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长达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的时代,是汉朝国力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对外扩张、中华文明开始对周边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

武帝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军事上的巨大扩张:这是武帝最显著的功绩。
北击匈奴:汉武帝两次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收复了河套地区,并将匈奴主力击溃,使其长期不敢南犯,保障了北方边境的安全。
开疆拓土:他派卫满灭朝鲜,在朝鲜设立汉四郡;派伏波将军马援征服南方少数民族,开疆到越南;通过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将汉朝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中亚,控制了西域三十六国,对后来的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统一思想: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影响深远。
2. 经济政策的改革:
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为了应对对外战争的巨大开销,武帝实行了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将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商品由国家垄断经营,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同时也加重了对商贾的压榨。
统一货币:废除地方铸币,统一由中央铸造五铢钱,促进了经济的统一和发展。
3. 文化发展:兴办太学,推广儒学教育,设立了乐府,整理和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汉赋的繁荣等,都是在武帝时期出现的。

总而言之,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通过强有力的军事行动和改革措施,将汉朝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奠定了中华帝国的基础。他的谥号“武”,正是对他这种开疆拓土、征伐四方、建立赫赫武功的肯定。

为什么汉文帝的“文”不是“更高级”,而是“不同侧重”?

现在回到您最初的问题:“文帝不是比武帝谥号高一级吗?为什么汉文帝功绩没有武帝那么辉煌呢?”

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谥号的性质:如前所述,“文”和“武”并非等级划分,而是功绩性质的概括。文帝的“文”是对他和平、仁慈、礼仪治国的肯定;武帝的“武”是对他军事、扩张、强盛国力的肯定。两者没有谁比谁“高级”的问题,只有侧重点的不同。
“辉煌”的定义:您觉得武帝的功绩比文帝“辉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武帝的功绩更具视觉冲击力和历史规模。开疆拓土、征服强敌、国家疆域的极大拓展,这些都是非常宏大的叙事,容易让人感受到“辉煌”。
历史评价的侧重点:历史学家在评价两位皇帝时,会根据不同的标准。
如果以国家疆域的拓展、对周边民族的征服、国家整体国力的提升作为“辉煌”的标准,那么武帝无疑做得更出色。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影响力甚至延续了千年。
如果以国家内部的安定、人民的幸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为“辉煌”的标准,那么文帝的贡献同样巨大。他治下的“文景之治”被认为是汉朝最安宁、人民最幸福的时期之一。他的“文治”为武帝的“武功”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没有文帝打下的坚实基础,武帝的雄心壮志恐怕也难以实现。
继承与发展:文帝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他巩固了汉朝的统治,恢复了经济,为武帝的改革和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文帝时期国家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武帝又如何能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去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呢?

一个形象的比喻:

您可以把汉文帝比作一位精湛的园丁,他精心打理着一片土地,让它根深蒂固,土壤肥沃,枝繁叶茂。而汉武帝则像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利用这片肥沃的土地,建造了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让它名扬四海。两位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们的贡献性质和呈现方式是不同的。

总结来说,汉文帝的“文”谥号并没有比汉武帝的“武”谥号低级,它们代表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和功绩类型。之所以很多人觉得武帝的功绩更“辉煌”,是因为武帝的对外扩张和国家强盛带来的直接、宏大的历史效应,而文帝的功绩则更多体现在内在的稳定、民生的恢复和长远的国力积淀上,这种辉煌更含蓄,但同样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是武帝辉煌的基石。

所以,您看到的是两种不同风格但都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谥号只是对这些贡献的一种概括性命名。文帝的“文”是对稳定与民生的极致追求,而武帝的“武”是对强大与扩张的极致追求。两者共同塑造了强大的汉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治不如武功显赫,此言不谬啊;

枯燥无趣的董事会,终于开到了业绩回顾部分,有几个年纪大一些的独立董事都跑了四趟厕所了,有的抱歉血糖欠佳,有的嘟哝前列腺失能,读着去年的报表昏昏欲睡,“又特么平淡无奇的回报率,又特么无人问津的合规性。”,秋虫伴着夏风啾鸣,夕阳随着海浪西沉,眼看着墙上挂的长短针,画着一圈圈无聊的轨迹。

嘭地,不知哪位高吼一声,“年初在疫前,并购的交易程序公司,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仅这一单就升值85%。”

于是一群老家伙就像喝干了保温杯里的枸杞汤真的出来神效一样,纷纷扰扰,熙熙攘攘起来,如同棺材一样沉寂的会议室,立即春光明媚,阳光灿烂起来,皆大欢喜得如同一场多人运动后的打扫战场。

你看,整点点缀的小破事,赛过一年的苦功夫。可没那么些味如嚼蜡的苦功夫,哪儿来的钱,去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小破事儿?

user avatar

复杂了。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先到先得。

文前面更好的谥号是高。

前面说了,谥号这个东西,谁先到谁先得。所以我们发现,历史上能的“高”的不多,所以“文”也就是相对最好的谥号了。所以每一个朝代出现第一个相对牛皮的皇帝就会得到“文”。但也不尽然,我几个大家自己分辨。

周文王,姬昌

汉文帝,刘恒

魏文帝,曹丕

晋文帝,司马昭

隋文帝,杨坚

唐太宗,李世民

明成祖,朱棣

清太宗,皇太极。

我们发现,这些皇帝里面大部分还是实至名归,但多多少少也占了先到先得的便宜。但也混进了奇怪的东西

比如清朝不是康熙,不是雍正乾隆,而是皇太极。曹丕明显过于勉强。司马昭这货色竟然也能混进来!

有人说,不对啊。这别人还可以理解,这汉文帝和明成祖怎么就占了先到先得的便宜?他们的老子也都是牛XX的皇帝啊。

没有错,他们两个的老子就是那种可以谥号“高”的更牛XX的皇帝。

user avatar

皇帝的谥号最初的用意是用来评价皇帝的是非功过,这本质上就没有什么高级低级之分,只是对皇帝一生进行一次文字性的总结。

你所提出的问题牵涉到一个时间问题,汉文帝是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一生用“文”来评价并无不妥。到了汉武帝这里再重复使用“文”就显然不合适了,他的谥号如果与他爷爷相同那岂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情。

看待历史事件一定要有“时空”观念,跨时空对比往往都是“关公战秦琼”之类的东西。

user avatar

首先,从程序上说,汉文帝的谥号是汉景帝上的。汉景帝认为汉文帝适合这个谥号就用上了。汉景帝死在汉武帝前面,所以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儿子汉武帝得到的谥号是武。因此二者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

其次,汉文帝的功绩的确没有汉武帝辉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汉文帝不适合“文”这个谥号。

顺带说一下辉煌问题。我看很多人在论证汉文帝的功绩大小问题。其实,功绩大小跟辉煌与否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辉煌有时涉及到心理冲击效果,并不必然等同于功劳大小。

汉文帝拿到这个谥号是合适的。

为什么魏武帝曹操没有拿到文的谥号?据说是因为曹丕想自己拿到文的谥号。但是考察历史我们会注意到,即便曹丕不想拿这个谥号,曹操也更适合武帝而不是文帝。因为曹操一生主业是征战,建章立制梳理内政的事情做得不够。

比如说,很多人讲曹操做了一些恢复生产的工作。尽管曹操的确做了一些屯田的工作,但是从后来曹丕时代司马懿在关中屯田才充实了关中来看,他的屯田工作其实还是比较有限的。

比如说,很多人讲曹操统一了北方。但是从曹丕收服臧霸势力、整合青徐的历史来看,曹操对北方的整合相当有限。如果再考虑到后来并州地区在魏晋时代的摇动,那么他连北方地区至关重要的脊背要地山西都没有彻底清理。与其说曹操建立了一个统一北方的巩固政权,不如说是“威震河南河北及陕西部分地区”的大军阀。

其实他这种情况当时就被人发现了。一直到他晚年,按理说努力这么多年了,政权内部应该整合得差不多了,刘廙还认为他存在土崩之势。

作为鲜明对比,在内政方面汉文帝简直吊打曹操。

我们熟知的一些小故事,就展示了汉文帝在内政上的高明。比如汉文帝要造高台,经过计算发现费用相当于十户中产之家的财产,汉文帝就放弃了。一般人解读这个故事都在讲汉文帝的节俭。但是,如果我们要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一些实用技术的话,那么我们会注意到几个关键细节:第一,汉文帝对工程工作进行了数据化分析;第二,汉文帝掌握着汉朝不同层次家庭的收入情况;第三,汉文帝开展工作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参考标准,并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工作需求,进而调整决策。

还有个事件。汉文帝因为匈奴不断寇边,因此盛怒之下发动大军要反击匈奴,后来经过充分考虑放弃了计划,转而积蓄战马培训军队。这个事情其实也牵扯到了很多事情。比如说,到底是什么样的入侵报告,会让历来以沉着冷静的历史形象名垂青史的汉文帝盛怒?比如说,在盛怒之下,汉文帝进行了什么样的战争准备,他的作战计划是什么,作战目标是什么?比如说,汉文帝为什么放弃了反击?比如说,汉文帝在放弃反击之后进行的战争准备对后来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汉元帝时代对匈奴的打击产生了什么影响?

汉文帝做的很多事情,不能深思。一深思你会发现掉进了一个大坑。马复令是汉文帝推行的,提出者则是汉文帝为汉景帝选定的太子家令晁错(提出时是御史大夫)。马复令的核心就是储备大量战马。战略储备完成之后,汉军甚至可以出动规模比匈奴还大的骑兵军团。农耕民族骑射无双,游牧民族捷足善走,这种历史上罕见的倒置就是汉文帝搞出来的。

我们看后来的七国之乱,汉景帝只用了几个月就平定了。他用的内部谋臣是晁错,军事统帅是周亚夫,夺旗将校是李广。这三个人全都是汉文帝给他选的。汉文帝身为汉室皇帝,不断嘉奖晁错,推崇周亚夫,吹捧李广,他要干什么?很多人吹李广少年得志,那么是谁让他得志的?在汉文帝面前,他就是只猴儿。

一出手就能奠定百年国运,汉文帝想得太多,做得太深,这人太深沉了。

而且我们要知道一个很重要的细节:

汉文帝死的时候才47岁。

这人要是长寿一点,比如活五百年……

汉文帝入继大统的时候,汉朝皇帝这个大统以后还会不会存在都是两说的事情。汉朝内部刚刚爆发了一场大混战。此前吕后经过血洗建立了以吕氏为核心的中央政权,然后功臣系又以更加血腥的血洗清洗了吕氏,而齐王系则虎视眈眈打算随时入继。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文帝不但坐稳了皇位,甚至还为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北击匈奴做好了准备……

文政军事均已梳理完毕,后人按照汉文帝定好的方向走就是了。汉景帝一辈子能拿出来说的大功,就是平定七国之乱。这是汉文帝给他定好的。汉武帝一辈子最辉煌的功劳,就是击破匈奴。这是汉文帝给他打的底。汉景帝因为一个七国之乱,搭进去一个晁错一个李广,晁错让他冤杀了,李广因为看不上他转投梁孝王了。汉武帝打个匈奴把国家都掏空了,后来还搞出了独尊儒术的昏招,让没有治绩、反复造谣企图改变意识形态的儒家垄断了汉朝的意识形态。汉景帝所失已多,汉武帝所失更多。不客气地说,功劳都是汉文帝的,过错都是汉景帝汉武帝的。

只手兴国运,做到这一步,这不是文帝谁是文帝?

汉文帝实至名归。

唐太宗一开始也是文帝。他为什么是文帝呢?因为他也为唐朝长治久安奠定了组织基础。尽管唐太宗历史上以武功赫赫闻名,尽管唐太宗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偏颇和昏招。人谁没有昏招呢?汉文帝也不是全然都对的。但是唐太宗梳理稳定了唐朝的治理体系。你指望唐高祖李渊,怕不是他能给你造个欧洲封建社会出来,整一地封建骑士。相比来说,唐太宗可能在文政上距离汉文帝还有一点差距。比如说唐太宗历经征战,武功赫赫,威名素著,驾驭朝廷可谓以重御轻。汉文帝则以外藩入继,根底浅薄,下有强臣,侧有强藩,外有强寇。但是毕竟唐太宗有后发优势,具体策略上还是要先进一些的。

古人说,汉兴,至文帝而天下大定。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既然刘邦没去占文帝武帝的位子,汉惠帝又是个指不上的,那么汉文帝死时最适合的谥号就是汉文帝。

就文这个方面来说,汉宣帝有汉文帝执政时的一部分能力,在奠定国运这方面差得远。汉明帝也颇有能力,各方面都有表现,但是比汉文帝还是要弱一些。后来汉灵帝尽管有整治天下的心思,但是各方面严重失败,弄成了昏君,可以说是汉文帝的重度弱化版。魏孝文帝改革成效还算不错,已经是相当好的了,但是内部分裂的问题日益严重,最终酿成了分崩离析的结局。宋文帝也算是励精图治,但是搞到自毁长城的地步,跟汉文帝差得远。唐玄宗有再造山河的功绩,但是最后搞出安史之乱,他在长期战略上的弱点很突出。唐代宗做了一些努力,可惜后人不给力。唐武宗短暂取得了一点成绩,只是昙花一现。唐宣宗号称小太宗,其实连根本方向都存在问题。宋太宗文不成武不就就不说了。宋仁宗徒有心思,可惜困守宫廷为人摆布。宋神宗还能做一些改革,宋哲宗也能发奋图强,但是要么手段不够,要么时间太短,无法与汉文帝比拟。宋徽宗更是搞砸了,成了失败加重版唐玄宗。明成祖其实倒还不错,惜乎后继无人,让仁宣把事情弄废了。要害就是他没有做好人选工作,和汉文帝没法比。明武宗做了一点工作但十分有限。明世宗应付了一时,也仅仅是应付,对于长远工作更加是准备不足。明穆宗、神宗时代做了一些改革工作,只是虎头蛇尾,没了下场。清代雍正现在评价要高一些,但是他做得很多事情也是偏激居多。算算帐,真没几个能超过汉文帝的。

东汉以名取士,流风所及,至魏晋时代依旧好以虚妄之词夸耀人物,屡屡言过其实、名过其实。但是仔细论起来,真正能当得上称赞的,只有汉文帝:

文帝在时,亦不觉异。自帝没后,不见其比。

user avatar

一个谥号有多种定义,不同的定义含金量差距很大,甚至会有完全相反的含义。每个帝王的谥号究竟何解,得从他的作为来看,这又是一个难免带有主观性的问题。

单就谥号而言,「文」按「经天纬地」解,高于「武」在内的任何谥号,若按「学勤好问」解呢,那就是一个普通的谥号。

而且谥号的每一种定义无非那几个字,只要不出范围,怎么解释都行。「经天纬地」是个什么标准?「克定祸乱」是什么标准?谥号相同的帝王很多,没有哪个两个人功业是相同的,所以对谥号定义的解释很有弹性。

与其生套谥号定义,不如看规律。

一般来说,经历战事多的谥号「武」,安定国家基业的谥号「文」。当然,一个帝王不可能只做一类事,只能以主要功业为准。

开国皇帝中经历战争的,谥号多数是「武」或「高」。而继位者稳定国家发展经济,对百姓民生有益,通常谥号「文」。

汉高帝刘邦,文帝刘恒。

魏武帝曹操,文帝曹丕。

宋武帝刘裕,文帝刘义隆。

陈武帝陈霸先,文帝陈蒨。

唐太武帝李渊,文帝李世民。

明高帝朱元璋,文帝朱棣。

一些创业过程较为曲折的政权,比如晋朝夺取曹魏经过四个人,开国皇帝司马炎谥武帝,反倒是他父亲司马昭谥号文帝。北魏创业过程产生一堆武帝和文帝。元朝忽必烈武帝,铁木真也是武帝,文帝窝阔台。清朝努尔哈赤武帝,皇太极文帝。虽然这里的一些文帝跟上面列出的文帝功业不甚一样,有些也征战四方,但他们在战事上不如同时代的武帝,所以相对而言,谥号文帝还是合适的。

还有齐、梁开国皇帝战事方面一般,谥号仍旧是「高」「武」,文帝却都是追封。这类特殊情况,就不一一拿来细说了。

如果只是列出历代武帝与文帝的对比,可能还是不能直观的看出他们获得谥号的原因。我们知道,一位帝王死后大臣讨论他的谥号、庙号会列出他的主要功业。只要对比一下各朝「高」「武」帝与「文」帝的主要功业,即可看出区分文、武谥号的规律所在。

先看汉朝。

以下分别是刘邦、刘恒、刘彻: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孝文皇帝除诽谤,去肉刑,躬节俭,不受献,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绝人类,宾赐长老,收恤孤独,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宜为帝者太宗之庙。

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匈奴远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蛮乡风,款塞来享;建太学,修郊祀,定正朔,协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应,宝鼎出,白麟获。功德茂盛,不能尽宣。

再看隋唐。

以下分别是杨坚、李渊、李世民:

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东渐西被,无思不服,南征北怨,俱荷来苏。驾毳乘风,历代所弗至,辫发左衽,声教所罕及,莫不厥角关塞,顿颡阙庭。译靡绝时,书无虚月,韬戈偃武,天下晏如。嘉瑞休征,表里禔福,猗欤伟欤,无得而名者也。

高祖太武皇帝躬受天命,奄有神州,创制改物,体元居正,为国始祖,抑有旧章。

伏惟太宗文皇帝道格上元,功清下渎,拯率土之涂炭,协大造于生灵,请准诏书,宗祀于明堂,以配上帝。

三看明朝。

以下分别为朱元璋、朱棣:

太祖……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

虽然不能说分毫不差,但的确可以看出点规律。但凡高皇帝、武皇帝,主要功业都与「定天下,讨不服,有神州,摧强敌」等有关,即以战事平定天下或征讨不服。但凡文皇帝,都与「躬节俭,泽披四海;缓刑法,生灵遂性;赈水旱,百姓安居」等有关,即自身节俭的同时以仁政造福于天下百姓。

汉高帝平定天下,汉文帝开文景之治。唐太武帝的功业虽然离不了李世民,但他作为开国帝王,李世民对于他相当于汉武帝的霍去病,整体功绩要算在帝王身上。而李世民即位以后,开创了贞观之治。至于朱元璋,明史直接说他经天纬地,文武双全,但他主要功业还是平定天下。朱棣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虽亦有武功,但他在文治上的永乐盛世更主要。

明乎此,再看汉文帝与汉武帝的谥号,完全符合他们各自的功业。这跟先后顺序没有绝对关系,刘恒就是文帝的标准范例,武帝的所作所为即便在前跟「文」也很难有关系。

像汉武帝这样造成户口锐减,关东流民数百万,下罪己诏的皇帝,即便他是经天纬地,谥号「文」也是不合适的。刘秀可以「光武」,唐朝有太武、文帝,又有孝武、孝文帝。刘彻若真比刘恒更适合「文」,完全可以用文,再加个别的字以区别于刘恒即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古代帝王谥号和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我们不妨来好好说道说道汉文帝和汉武帝这两位大名鼎鼎的皇帝,以及他们谥号和功绩之间看似不符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帝王的“谥号”是怎么来的,以及“文”和“武”这两个字在谥号里的含义。关于谥号:不是“评级”,而是“定性”谥号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
  • 回答
    《史记》成书于汉武帝生前,却收录了“孝武本纪”,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史学问题,也触及了古代史书编纂的一些特殊情况。至于汉武帝的谥号是否生前就已确定,这其中涉及到历史惯例和一些细节。咱们这就慢慢道来。《史记》成书于汉武帝生前,却包含“孝武本纪”的复杂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
  • 回答
    汉武帝,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他的“武帝”二字,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是个谥号。但如果深究起来,事情却并非这么简单,而且,“武帝”这个称呼的形成,比他死后的谥号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什么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去世后,根据其生前的功过、品行,由后继者评定给予的称号,用来评.............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谥号这玩意儿说起。在中国古代,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承载着评价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身份证明”。而咱们说到的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在他死后,有两个主要的谥号出自两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手:一个是曹魏的曹叡,给的是“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的刘备,给的是“愍.............
  • 回答
    汉文帝的陵墓之所以被称为“霸陵”,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颇具时代特色的故事,并非随随便便一个名字。要理解“霸陵”的由来,咱们得穿越回汉文帝在位的那个年代,看看当时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位皇帝的,以及这座陵墓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咱们得明确,汉文帝的陵墓并非一开始就叫“霸陵”的。在他去世之后,大家普遍称呼他.............
  • 回答
    提及汉文帝,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休养生息”、“与民休息”等贤明之举,他被后世奉为“明君典范”,与汉景帝并称“文景之治”。然而,在这幅高洁的政治图景中,一个名字却显得格格不入,那就是“邓通”。这位被史书简单概括为“邓通,文帝宠臣”的人物,似乎与文帝开明的政治风格相去甚远。那么,这位被后世评论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解读历史人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历史书上说汉文帝是明君,这是从宏观、从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来看的,是基于他对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李商隐在《贾生》里说他是.............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三大仁君”——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这三位皇帝以其仁政、爱民、勤政等品德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传统史书中推崇的楷模。然而,史海浩瀚,帝王众多,是否真的只有他们三位堪称“仁君”,而没有更甚者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仁君”这个概念在古.............
  • 回答
    张佳玮将“勇”译为“武力”,这个译法在某些语境下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完全等同,则略显片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勇”字的本义,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内涵。“勇”字的本义与引申义“勇”字在汉语中,其核心含义是“敢于面对危险或困难而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行动”。它不仅仅是肢体上的力.............
  • 回答
    汉武帝的“推恩令”之所以被称为“无解阳谋”,主要是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以一种看似公平和仁慈的方式,步步为营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最终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而诸侯国却很难找到强有力的反对理由。这种“阳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合法性”、“温情性”和“不可抗拒性”。下面我们来详.............
  • 回答
    汉献帝的汉王朝正统性并非一个明确的时间点突然消失,而是一个逐渐衰落、合法性被侵蚀的过程。正统性的转移也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刘备集团的正统性更多的是一种被一部分人承认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合法性”或“道义性”,而非像古代王朝交替那样通过明确的禅让或兵力征服来完成的。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要说汉宣帝刘询(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和他的曾祖父汉武帝刘彻相比,谁的能力更胜一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他们俩都是汉朝举足轻重的人物,但风格和侧重点却截然不同。汉武帝,那是一位雄才大略、意气风发的君王。他的人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开疆拓土、巩固中央集权。在他的统治下,汉.............
  • 回答
    “武”者,功盖千秋,彪炳史册。汉武帝,名刘彻,他的一生,用“雄才大略”和“开拓进取”来形容绝不为过。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功勋卓著的皇帝,为何在后世的庙号中,被冠以“世宗”而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带有“武”的字眼,比如“武宗”?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考量?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变革的时代.............
  • 回答
    如果汉武帝的母亲是吕后,这无疑会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历史转折。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在那样的情境下,中国历史可能会走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首先,我们得明确吕后是谁。吕后,即吕雉,汉高祖刘邦的原配,汉朝的第二位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实际掌握国家大权的女性。她以铁腕手段辅佐刘邦,并在刘邦死后,.............
  • 回答
    如果将唐太宗李世民置于西汉汉武帝刘彻的位置上,其治国理念和历史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能否超越汉武帝的成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87年):西汉在文景之治后进入鼎盛期,但边疆危机(匈奴威胁)和中央集权需求推动其进行军事扩张。 .............
  • 回答
    如果三国时期控制汉献帝的是刘备,那么他与汉献帝的关系,以及他如何处置这位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智慧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考量,更是对天下大义、民心向背以及自身政治合法性的深远影响。刘备的性格与政治理念: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刘备的几个关键特质: “汉室宗亲”的身.............
  • 回答
    汉武帝用人方式是否导致了其时期的辉煌,以及这种辉煌有多大程度是运气所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汉武帝“任人唯亲”然后将功劳归于运气,是有失偏颇的。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他的用人理念,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人的背景与贡献,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判断。汉武帝的用人理念:一个动态.............
  •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曹丕“废掉”汉献帝这事儿,得把它说得透彻明白,跟拉家常一样,让你听着就跟亲眼看见似的,没有一点儿机器的生硬感。话说这汉献帝,名字叫刘协,那是汉朝的末代皇帝。他打娘胎里出来,这汉朝就已经是风雨飘摇,到了他手里,更是像一艘漏勺破船,随时都可能沉到黄河底去。你说他当皇帝,这皇帝俩字儿挂他头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引人思考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政治权力与个人功绩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双标”现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卫青与霍去病功绩归于汉武帝的合理性分析要理解为何卫青和霍去病的辉煌战绩会被归功于汉武帝,我们需要从君臣关系、政治体制、历史叙事的角度来分析:1. 君.............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得从几个角度细掰扯一下,为什么说“朱祁钰、朱佑樘粉丝”敢贬低汉武帝。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评价者的立场和关注点的不同而变化的。说“朱祁钰、朱佑樘粉丝”敢贬低汉武帝,这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反差”和“挑战”。为什么会有这种“敢”?第一,新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