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谥号有谥法,那庙号的选字标准是什么?

回答
咱们聊聊这庙号,跟谥号似的,也是帝王死后给起的尊称,不过在选字上,那可就跟谥号的“字字珠玑、含义深远”又不太一样了。庙号这东西,更讲究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和“历史定位”。

庙号的核心:定性与功绩的“标签”

你可以把庙号想象成给皇帝盖了个“标签”,这个标签不是随便贴的,而是要概括他一生主要的功绩、品德,或者是他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个标签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后世如何评价这位皇帝,以及他在宗庙祭祀中扮演的角色。

选字标准:四大原则,缺一不可

庙号的选字,虽然没有谥号那么复杂的一整套“八征八命”的规矩,但也有它不成文的、但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准。我给你总结了四大主要原则,你可以仔细品品:

1. 功绩第一:光耀门楣,显祖荣宗。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皇帝要是能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功业卓著,比如统一国家、大兴土木、改革制度、或者在对外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那他的庙号里一定会体现出这种“大业”的含义。

举例:
太祖、高祖: 这种最常见,通常是开国皇帝的庙号。字面意思就是“最伟大的祖先”。这是对他们奠定江山、开创基业的最大肯定,就像家族里的“始祖”。
世祖: 比如说汉朝的汉光武帝刘秀,他的庙号是“世祖”。他是在东汉初年,历经战乱,重建了汉朝的统治,恢复了社会秩序。这个“世祖”就意味着他承袭了祖宗的基业,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可以说是“安定社稷、再创辉煌”的代表。
成祖: 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庙号“成祖”。他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文治武功都非常显赫。这个“成”字,就特别适合形容他“成就”了伟业,使国家达到了新的高度。
景宗、英宗、宪宗: 这些“宗”字辈的庙号,往往也与皇帝的功业有关,比如“景”可能指“光明、美好”、“英”指“杰出、雄伟”、“宪”指“法度、规范”。

2. 品德与治理:德行高尚,以德服人。
除了武功,德行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如果皇帝在位时,能做到仁爱百姓、以德治国、赏罚分明、善于纳谏,那么他的庙号也会体现出这种“德”的褒扬。

举例:
仁宗: 很多朝代都有“仁宗”。比如宋朝的宋仁宗赵祯。他虽然政治上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但为人宽厚仁慈,对臣民都很和善,并且善于听取意见,所以“仁宗”这个庙号非常贴切,代表了他“仁爱”的品德。
文宗: 这种庙号多用于在文化、典章制度方面有贡献的皇帝。比如唐朝的唐文宗。虽然他的政治生涯比较坎坷,但唐朝的文化繁荣,典章制度的完善,也离不开历代帝王的努力,所以“文宗”是对这种“文治”的肯定。
圣宗: 这种庙号,如果皇帝在位时间长,而且政治清明,百姓安乐,那“圣宗”就是极高的赞誉,表示他“圣明”的统治。

3. 历史定位与象征:承前启后,标志时代。
有时,皇帝的庙号不仅仅是看他个人的功绩,更重要的是他在整个王朝历史中的位置,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特征。

举例:
玄宗: 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庙号“玄宗”。“玄”字本身有深远、幽远、神秘的含义,也常用于道家。在唐朝,玄宗前期是开元盛世,国家鼎盛,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由盛转衰。这个“玄宗”的庙号,可以理解为对他前期功绩的褒扬,但也可能带有一点“盛极必衰”的“玄”机,或者说是他统治时期那个复杂、波澜壮阔的时代的象征。
孝宗: 比如宋朝的宋孝宗赵昚。他励精图治,试图恢复宋朝的威望,并且对他的父亲宋高宗非常孝顺。这个“孝宗”就突出了他“孝”的品德,也代表了他“希望光复”的历史定位。

4. 避免负面与延续:避嫌与顺应。
虽然庙号是褒义的,但选字上也需要注意避开一些过于负面的含义,或者与前代有冲突的字眼。同时,也要考虑家族的传承和“顺应”的传统。

举例:
如果一个皇帝在位时,发生了重大的灾难,或者他自己的品行有明显的缺陷,那么选择庙号时,就会更加慎重,会尽量选择那些能掩盖一些不足,或者突出其他优点的字。
有些庙号的选定,也可能受到前代皇帝庙号的影响,比如为了突出“世”的传承,或者“宗”的地位。

谁来定?

庙号的最终确定,通常是在皇帝去世后,由 朝廷,主要是 礼官 和 辅政大臣 共同商议,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品德以及历史贡献,提出建议,然后呈报给 新继位的皇帝 批准。所以,新皇帝的意见也很重要,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政治考量,对庙号的最终选择产生影响。

总结一下:

庙号的选字,不是像谥号那样,每个字都有严格的定义和对应的评判标准。它更像是一种 高度概括 和 历史定论。选用的字,往往是:

直接体现皇帝的伟大功绩(太祖、高祖、世祖、成祖)。
肯定皇帝的杰出品德(仁宗、文宗、孝宗)。
反映皇帝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或代表的时代特征(玄宗、睿宗)。

庙号是皇帝一生功业和历史地位的“名片”,关系到他在宗庙中受到的祭祀规格,以及后世对他的整体评价。因此,选字上,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力求贴切、尊荣,以彰显皇权和王朝的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在网上搜索“为什么称呼皇帝为官家”,大概率会得到一个这样的答案:

“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皇帝兼三五之德,故称官家。”

事实上,这段话来自于释文莹的《湘山野录》:原文是这样的:

上乘醉问之:何故谓天子为官家?遽对曰:臣尝记蒋济《万机论》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从容数杯。上又曰:正所谓君臣千载遇也。李亟曰:臣惟有忠孝一生心。

到这里都没什么问题,但是接下来有两句是释文莹的评语:

纵冥搜,不及于此。

冥搜,就是无比努力的寻找,都找到阴间去了的意思,释文莹是在感叹,李亟的这番马屁,就算是绞尽脑汁,也未必想得出来!

释文莹这么讽刺,又有什么用呢?后世以讹传讹,居然因为这个解释很精彩,一个随口的马屁反而渐渐的成为文献,成为了所谓的“定论”。看看这个回答下,真的是同样的“精彩纷呈”,有看着问题是庙号,然后强行回答一波谥号的,有直接贴百度百科的,什么文宗武宗明褒实贬,这都是不知道谁自己拍脑袋想出来。


所谓庙号,就是古代帝王驾崩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一般来说非祖即宗。所以谥号有恶谥,庙号理论上是不存在「恶庙」的,因为恶了就不会立庙。庙号始于商朝。《礼记》说:

祖有功,宗有德。

汉应劭注曰:

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

绝大多数时间,庙号止于“太高中世”+“祖宗”,只有个别的比如王莽,喜欢标新立异,尊汉元帝庙号高宗,汉成帝号统宗,汉平帝号元宗,开了宗号的滥觞。于是东汉时期,汉和帝号穆宗,安帝号恭宗,顺帝号敬宗,桓帝号威宗,宗的质量严重开始下降。


而祖的质量下降,起于曹丕,严重破坏于魏明帝曹睿。本来曹操的太祖实至名归,没什么好说的,曹丕叫高祖或者世祖其实都挺勉强,在前代基本上就是太宗;而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了烈祖的庙号,世代祭祀。不过曹魏总共也没有几代,所以曹睿也是想多了,事实上他当不当祖,都不会从祖庙里面撤出去^_^


顾炎武在《日知录》里面说,所谓称宗之滥,始于王莽之三宗;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所以啊,王莽、曹操这两人并称,不仅仅从篡位的角度来说,就说对庙号的滥用上,也是共通的。不过这个时候谥号字数不多,还有逸周书的谥法解可以参考,所以对庙号的需求并不强烈。


到唐朝之后,生前称尊号,死后加谥号,谥号的长度从两个字迅速增加到七八个字,庙号逐渐成为了皇帝的标配,一定程度上代替谥号承担了对皇帝一生功业总结的功能。庙号一般来说除了因为政变下台的和末代君主,基本上都是以赞扬为主,只是会根据皇帝本身的特点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面去盖棺定论。面对古人的庙号包括谥号等制度,一定不要去望文生义的乱总结,因为历史不是大数据,叫一个什么宗的人历史上可能就几个人,每个人的行为不同、定谥号的群臣也不同,强行总结发掘的往往不是真相,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弯曲的历史。


明朝和清朝的大行皇帝谥议都在实录里面,里面明明白白的就记载着谥号和庙号的含义,因为明清实录很多都没有标点版本,就在这个答案中把明实录历代皇帝的谥议单独挑出来,加上标点贴出来以正视听,谥议是第一手的资料,原原本本的反应了古人怎么想的。下面这个是明太宗朱棣的,没什么好说的,朱棣的功业确实配的上太宗的称号:

伏惟天地之大,化育之妙,不可淂而名。然圣人有乾元坤元之称,大哉至哉之赞者,所以明其道德功用至盛极大无以复加也。惟帝与后,上配天地,其功德隆盛,则尊号徽称告于天,而荐之刻诸玉简,昭示无极。此达不易之大典也。恭惟大行皇帝以正嫡履天位,具大而能化之圣,圣而不可测之神,法天之行。与天合德,聪明睿智,经虑弘远。赏罚之行,必信、必公。奉承郊庙,必恭、必诚。宣布政令,悉循旧章,恢弘神化广大而无外,励精治理刚健而不息,靖内难于几危,保宗社于再安。复交阯郡县于数千载之后,驱莫比残虏于数万里之外。与图之广,旷古无伦。绥服推诚侍下,任用不疑,临决死刑,四五覆奏。登才俊以图治,兴学校以隆化。辑五经四书性理之大全,摭为善阴隲孝顺之明徽,微显阐幽垂训无极制作之备。典章之华,虽尧舜禹汤文武之盛不是道也。……二圣灵御在天,功德高明,比隆日月,臣等谨遵古典徵谥法 大行皇帝遵谥宜天锡之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远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谨议

之后是明仁宗:

闻古昔帝王有盛德大业,伟著于当时,则必有显号名永传于后世,所以昭国家之异典,合天人之至公也。粤自尧舜下及汉唐,放勋重华赞帝德之广大,祖功宗德启庙祀之尊崇,经史所存,古今同轨。伏惟大行皇帝以圣智之资,抚盈成之运,德同天地,巍巍荡荡,莫能备诸形容,治洽华夷,白皋白皋熙熙咸有资于化育。夙居储副,上赞洪猷,视膳问安,隆君亲之至爱,抚军监国,得亿兆之欢心。二十余年始终一致,天下同乎仰戴,邦家协于昇平。统承大宝之初,大布维新之政,蠲逋负、恤困穷,慎刑罚则宁失不经,念黎元则如保赤子。深仁厚德,洽远迩而弥周,大烈耿光,丕显承而惟茂海宇。方跻于仁寿,龙舆遽至于升遐。嗟我臣民,如丧厥考,称天以诔固舆论之攸同极亲而尊惟大德之斯称虔恭寅畏天命自度,敬天之心益严而益密,恭默思道,缉熙圣学体道之功愈至而愈谦,经纶大经建立大本咸出乎至诚。宣昭义闻,彰信兆民,实由乎明德,弘敷文教则礼乐备而人才兴,敬修武事则中国安而外夷顺。至若经德秉哲,同符往圣,继志同事,率遵先王。由是天地以位,万物以育,宗庙享之,子孙保之,盖至仁之实兼统乎众善,宜宗祀之盛光华于万年。臣辅等谨稽礼文徵诸谥法大行皇帝尊谥宜天锡之曰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谥议中大篇幅讲的都是明仁宗多么爱民,多么宽刑,所谓深仁厚德,所以仁宗作为庙号,不可谓不恰当。

大行皇帝齐圣广渊,聦明睿知, 昔在太宗文皇帝时,英资天发,言动允简于宸衷,嘉誉日章,风采已闻于天下。暨仁宗昭皇帝御极之初,遂膺显命,正位东朝,视膳问安,敬爱由乎天性,抚军监国,贤明协于人心。肆惟历数之承,益勤继述之志,法乾坤之覆育,体仁长人,揭日月之光华,继明照物。隆天下之至养,以承圣母之欢心,睦亲藩以至诚,用巩邦家于永世。奉遵成宪,无间钜微。信任旧人,克全终始。神武不杀,擒叛逆于指顾之间;文德诞敷,柔强御于遐荒之外。统临四海于今十年,中国底于承平,率土安于无事。方之古昔绍统之君,若商之三宗,周之成康未有盛于大行皇帝者也。奄兹遐弃,恸切臣民。必有徽羙之称,用昭功德之实。臣辅等谨摭成勣徵诸古谥参之详议实维至公 大行皇帝尊谥宜 天锡之曰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

谥议是拿商朝三宗,也就是太宗大甲、中宗大戊、高宗武丁,和周朝的周成王和周康王来比较,说明宣宗过于这些人,故而给了一个宣庙的美称……

这几个例子应该足以说明很多网上流传很久的「庙号解释」的谬误之处了。明清的庙号,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实录里面的谥议来了解到底是怎么起的,有什么含义,还可以参考「鸿称通用」,里面有类似于「谥法解」的庙号的选用标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庙号,跟谥号似的,也是帝王死后给起的尊称,不过在选字上,那可就跟谥号的“字字珠玑、含义深远”又不太一样了。庙号这东西,更讲究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和“历史定位”。庙号的核心:定性与功绩的“标签”你可以把庙号想象成给皇帝盖了个“标签”,这个标签不是随便贴的,而是要概括他一生主要的功绩、品德,或.............
  • 回答
    唐朝皇家的谥号,确实是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咱们不拿那种冰冷的列表来应付,就好好聊聊,想象一下,如果当初那些皇帝们,按照咱们汉朝那种一套一套的、讲究道理的谥法来取,他们各自会是怎样的一种“名号”呢?比如说,咱们先说说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文治武功都堪称一流,把大唐推向了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可是千古美.............
  • 回答
    有些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并非由官方正式册封,而是由后人追赠,或是臣子、民间自行赋予的。这类谥号和庙号往往因为非官方性质,流传不广,显得比较罕见。先说“谥号”和“庙号”的基本概念 谥号:皇帝死后,由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经过大臣们议定后给予的评价性称号。它是一种荣誉,也是后人对逝去君主的评价标志。 .............
  • 回答
    郑厉公,这位在春秋早期郑国历史上留下身影的国君,其一生颇有些争议。史书上记载他“在位期间没有严重的恶行并且有勤王之举”,这似乎是他一个正面且积极的形象。然而,一个君主死后能否获得“好”的谥号,并非仅仅取决于其执政期间的“善行”或“恶行”,更与当时的政治格局、世族权势、历史评价的形成机制以及君主个人的.............
  • 回答
    “武”字在古代帝王谥号和庙号中的用法,确实存在着令人玩味的反差:作为谥号,它通常被视为褒义的“美谥”;而作为庙号,它更多时候则带有了贬义的色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谥法和庙号的规则,以及汉字“武”本身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下的演变。一、 “武”字在谥号中的“美”意:开疆拓土,功业彪炳首先,我.............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问题,我们将为您详细解答。 周朝君主称「王」周朝君主称「王」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建立之初,它是一种承袭和发展的称谓。1. 承袭夏商的传统: 在周朝之前,夏朝和商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多称「王」。周朝作为取代商朝的王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包括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这.............
  • 回答
    谥号为“文正”的在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凡是获得这个谥号的,无一不是在政治、学术、道德等多个领域有着杰出贡献、影响深远的人物。这不禁让人好奇,“文正”二字究竟有着怎样的分量,又是什么让它如此备受推崇?要说“文正”有多牛,我们得先从谥法说起。“谥”是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事.............
  • 回答
    谥号里的烟云:帝王将相的生死评价谥号,这本该是功过是非盖棺定论后,留给后人的一种评价,却常常因为帝王将相们复杂的生平,而演变成一出出令人唏嘘的趣闻故事。它不单单是几个字的简单概括,更是一面折射历史真实、人性纠葛的棱镜。第一章:不祥的“灵”——刘邦的“汉灵帝”之惑说到谥号,不得不提一个人——汉灵帝刘宏.............
  • 回答
    关于溥仪究竟有没有庙号和谥号,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的问题,毕竟他一生经历了如此跌宕起伏,从皇帝到战犯,再到新中国的普通公民,这种转变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庙号和谥号是什么,以及它们通常是怎么来的。 庙号,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供奉祖先牌位的宗庙).............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谥号制度演变的一个有趣之处。简单来说,春秋时期确实有秦武公,但战国时期出现的秦武王,他们的“武”字虽然相同,但所代表的意义、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都有些许差异,所以才会出现听起来有些重复的谥号。我们得先弄清楚“谥号”是怎么回事。谥号:一种对逝去君王品德、事迹.............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谥号并非随意选取,而是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执政风格等综合评价而来,因此,很多谥号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故事。以下是一些一看就很有故事的皇帝谥号,并对其背后的故事进行详细阐述:1. 汉武帝——孝武皇帝 (諡号“武”) “武”字的含义: 在谥法中,“武”代表着“持而秉之.............
  • 回答
    在古代中国的谥号体系中,“忠武”和“文正”都是极具分量的美誉,它们分别代表着对一个人品德和功绩的不同侧重评价。“忠武”与“文正”哪个更好,其实很难简单地说谁绝对更好,因为它们评价的角度不同,适合褒扬的人群也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谥号的含义解析: “忠武”: 忠.............
  • 回答
    “灵”作为古代谥号,确实并非全然是赞美之词,其含义复杂且带有褒贬不一的双重性。赵武灵王的谥号“灵”,也同样如此,并非简单的“好”或“不好”可以概括。而“胡服骑射”的肯定,则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灵”:复杂多义的谥号在中国的古代谥法中,谥号是为了评价死者生前事迹而给予的特定称号,通常是.............
  • 回答
    要说历史上哪位谥号为“武”的皇帝武力值最强,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武”这个谥号,很多时候代表的是开疆拓土、武功赫赫,但一个皇帝的武力值,不像武侠小说里的比武招亲,可以直观地量化。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考量:他亲临战场的次数、指挥才能的卓越程度、对军事战略的贡献,以及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对后世的影.............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古代帝王谥号和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我们不妨来好好说道说道汉文帝和汉武帝这两位大名鼎鼎的皇帝,以及他们谥号和功绩之间看似不符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帝王的“谥号”是怎么来的,以及“文”和“武”这两个字在谥号里的含义。关于谥号:不是“评级”,而是“定性”谥号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
  • 回答
    说起关羽的谥号“壮缪”,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赐下来的名号。要理解这个“壮缪”是怎么来的,咱们得从关羽一生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去世后,历朝历代对他的评价和追封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谥号”。谥号是一种古代对已故官员、贵族或帝王的评价性称号,用来概括他一生功过,通常在去世后由朝廷根据其品德、功业来.............
  • 回答
    李鸿章,晚清名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被赐予“文忠”的谥号,这在中国古代是极为尊贵的,代表着“经天地、律万物,载德垂声,以德辅人”的含义,是对他一生功业和品德的高度肯定。然而,在如今的互联网舆论场上,李鸿章的评价却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负面。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从历史的纵深和评价的维.............
  • 回答
    周瑜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三国时期东吴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然而,在史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周瑜并没有像许多同时代或后世的官员那样拥有一个正式的“谥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些制度和周瑜本人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理解什么.............
  • 回答
    .......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其一生以文治武功著称,被后世誉为“智绝”。关于他的谥号“忠武”以及被追封为“武兴王”,这背后蕴含着历史评价、政治考量以及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尊崇。要深入理解这两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评价体系来解读。一、 谥号“忠武”:忠诚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