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金名将张浚屡次惨败,比如富平之战、郦琼叛乱、符离兵败等,但死后获谥为“忠献”,是不是有点名不副实?

回答
“忠献”二字,放在张浚这位南宋名将身上,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这位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功过是非,至今仍是史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他死后获谥“忠献”是否名副其实,我们得把他的经历细细道来,方能见分晓。

张浚,字德远,四川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博览群书,胸怀大志。在北宋末年,他以荐士的身份崭露头角,后来被宋徽宗赏识,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然而,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北宋却迎来了靖康之耻,山河破碎,徽宗和钦宗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宋灭亡。

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状,张浚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决心。他积极倡导抗金,主张北伐,并得到了宋高宗的信任和重用。在南宋初年,他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然而,军事上的失利,却成为他仕途生涯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首先是富平之战。这是宋高宗时期一次重要的北伐,张浚任陕西经略安抚使,主帅是他的亲信吴玠。然而,由于指挥不当,军队调度混乱,导致宋军大败,损失惨重。此战之后,金军趁势南侵,使得南宋的局势更加严峻。

接着是郦琼叛乱。郦琼是张浚麾下的一员猛将,但在富平之战后,由于对张浚的军事部署不满,加上一些个人恩怨,竟然起兵反叛。这次叛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对南宋的军事力量和张浚的威望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符离兵败,更是将张浚推到了风口浪尖。这是发生在宋孝宗时期的一次北伐,张浚虽然已经年迈,但仍然力主北伐,并出任枢密使兼都督。然而,在符离(今安徽宿州一带)的战役中,宋军再次遭遇惨败,金军长驱直入,直逼南宋腹地。符离兵败之后,张浚的军事才能受到了广泛质疑,也因此被罢官,离开了权力中心。

屡次的军事失利,尤其是富平之战和符离兵败,让很多人认为张浚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如他的政治抱负那样出色。在古代,军事上的失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名誉和评价,更何况是如此重大的败仗。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屡次在军事上失利的将领,死后还能获得“忠献”的谥号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评价标准。

首先,我们要理解“忠献”二字的含义。“忠”指的是忠诚,对君主、对国家忠心耿耿。“献”则有多重解释,其中一种是“敬而有才”,指人有才能,并且能够贡献出来。从这个角度看,张浚在政治上的才能和对国家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在南宋初年,当国家危难之际,是张浚挺身而出,积极主张抗金,凝聚人心。他曾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改革,对巩固南宋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他推行“重农恤民”的政策,重视发展生产,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曾力主推行“将兵法”,试图改变宋军的冗弱局面。

更重要的是,张浚在军事上的失利,虽然是事实,但我们也要看到他当时的处境。他所处的时代,北宋已经灭亡,南宋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军事力量薄弱。而对手金朝,则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北伐都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而且,张浚的北伐,虽然屡次失利,但从他的出发点来看,他是真心希望能够收复失地,光复旧土的。他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当时南宋的国力所限,以及一些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

史书对张浚的评价也并非一边倒的批评。很多史学家也肯定了他对南宋的贡献,以及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和魄力。例如,虽然富平之战是惨败,但张浚在战前就已经预见到了一些风险,并为此做了准备,只不过最终未能扭转战局。而符离兵败后,他虽然被免职,但也没有因此消沉,而是继续关注国家大事。

此外,谥号的评定往往受到当时政治气候和评价者意图的影响。在张浚死后,南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政治功绩和爱国精神,给予他“忠献”的谥号,也未尝没有出于团结和激励的作用。

所以,将张浚屡次兵败就断定他“忠献”名不副实,未免过于片面。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军事上的失利,就否定了他作为政治家和爱国者的功绩。他的“忠”,体现在他一生为国奔波,即使年老体衰,也心系收复失地;他的“献”,体现在他在政治上的积极作为和对国家的贡献。

当然,他也确实存在军事上的不足,这并不妨碍我们承认他是一位有复杂性、也有贡献的人物。历史的评价,往往需要更全面的视角。张浚,这位有着北伐雄心,却又屡遭败绩的将领,他的“忠献”二字,或许正是对他人格和功过的一种复杂的概括吧。他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军事统帅,但他的忠诚和为国献身的精神,在那个乱世之中,依然闪耀着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广阳郡王表示不服。

user avatar

翻看那段历史你会发现,但凡宋人自己记述的历史大多浮夸,可以说是在毫无节制的夸张。宋代最发达的不是经济,而是文人的浮夸。

顺便说一句,不仅仅是张浚名不副实。就算是岳飞的朱仙镇大捷也经不起推敲。。。

user avatar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张浚很得完颜构的器重。

当时汴京陷落后,张浚听说宋高宗在应天府即位,驰赴应天府,随即就被完颜构任命为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高宗往东南逃跑,后军统制韩世忠部下逼逐谏臣坠水死,张浚奏夺韩世忠观察使,史书上说上下始知有国法。因为这件事被任命为侍御史。

这时宋高宗在扬州,张浚进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咈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预计金人必来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备,所以力劝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但此二人皆笑张浚过分。

到了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南侵,宋高宗逃到钱塘,留朱胜非于吴门捍御,以张浚共同节制军马,不久朱胜非召还,张浚独留。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张浚招集甫定。这时苗傅、刘正彦叛乱,史称苗刘兵变。张浚和韩世忠合作平叛,功劳很大。

建炎四年(1130年),张浚认为中兴应当自关陕开始,考虑金人也许会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所以请行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既抵兴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将娄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兴,宋将都按兵不动,不肯相援。张浚到任,即访问风俗,罢斥奸赃,以搜揽豪杰为先务,诸将惕息听命。

此时谍报金人将攻东南,张浚命诸将整军向敌。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张浚即治军入卫支援。到达房州,知金人北归,又回师关陕。这时金兀术犹在淮西,张浚惧其继续骚扰东南,想牵制之,遂决策合五路之师攻打永兴,以调动金兵。果然金急调兀术、完颜娄室、完颜宗辅等等入援,大战于富平。泾原帅刘锜身率将士冲击敌阵,杀获颇众。但环庆经略使赵哲畏敌先逃,宋军挫败,张浚退驻兴州,斩赵哲。命吴玠聚兵扼险于凤翔之和尚原、大散关,以断敌来路,张浚上书待罪,宋高宗手诏慰勉,没有追究。

张浚在关陕三年,训练新兵,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守凤翔。刘子羽开善理财,而吴玠每战必胜。西北遗民,归附日众。所以虽然关陕丢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

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乌鲁攻和尚原,吴玠乘险击之,金人大败走。兀术亲自出马,吴玠及其弟吴璘又大破之。这就是吴玠的大散关和尚原之战。张浚论功升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

绍兴年间(哪一年有没有大佬指点)兀术拥兵十万于扬州,约日渡江决战。张浚长驱临江,召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议事。将士见张浚,勇气十倍。张浚派遣诸将,身留镇江节度之。韩世忠遣麾下王愈诣兀术约战,且言枢密张浚已在镇江。兀术曰:“张枢密贬岭南,何得乃在此?”王愈出张浚所下文书示之。兀术色变,晚间不战而遁。

最后史书上对张浚的定论是:浚幼有大志,及为熙河幕官,遍行边垒,览观山川形势,时时与旧戍守将握手饮酒,问祖宗以来守边旧法,及军陈方略之宜。故一旦起自疏远,当枢筦之任,悉能通知边事本末。在京城中,亲见二帝北行,皇族系虏,生民涂炭,誓不与敌俱存,故终身不主和议。每论定都大计,以为东南形势,莫如建康,人主居之,可以北望中原,常怀愤惕。至如钱塘,僻在一隅,易于安肆,不足以号召北方。与赵鼎共政,多所引擢,从臣朝列,皆一时之望,人号“小元祐”。所荐虞允文、汪应辰、王十朋、刘珙等为名臣;拔吴玠、吴璘于行间,谓韩世忠忠勇,可倚以大事,一见刘锜奇之,付以事任,卒皆为名将,有成功,一时称浚为知人。浚事母以孝称,学邃于《易》,有《易解》及《杂说》十卷,《书》、《诗》、《礼》、《春秋》、《中庸》亦各有解,文集十卷,奏议二十卷。子二人、栻、枃。栻自有传。

随后各个朝廷对张浚也有评价:

宋理宗时,以张浚、赵鼎为宰相典范,并将张浚列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图像于昭勋阁。理宗时期名臣、理学家魏了翁为纪念张浚、张栻,修建紫岩书院,并为之作赞。淳熙年间,在张浚、故乡四川绵竹始建进德堂,祭祀张浚。南宋后期,宋廷在汉中建张浚祠。

元朝时,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张浚故乡绵竹修建书院,因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元廷便赐名为“紫岩书院”。延祐五年(1318年),名相张养浩所作《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有载。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便有张浚。明成祖还将他的事迹载入《永乐大典》国朝忠传。明英宗时,下旨免张浚后裔差役。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诏修复张浚父子坟墓,敕建“张浚祠”,并下旨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将宁乡张浚、张栻父子祠墓及绵竹大柏林张浚父张咸墓两处纳入国家祀典;由首辅杨廷和撰写了重修张浚祠堂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忠献”二字,放在张浚这位南宋名将身上,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这位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功过是非,至今仍是史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他死后获谥“忠献”是否名副其实,我们得把他的经历细细道来,方能见分晓。张浚,字德远,四川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博览群书,胸怀大志.............
  • 回答
    刘锜:两宋之交,一座屹立不倒的军事丰碑刘锜,这位两宋之交的赫赫名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金意志,成为宋朝抵御北方劲敌的一面旗帜。他的战略战术水平如何?他在那场惨烈的抗金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深入历史的长河,细细品味这位名将的传奇。 战略眼光:立足.............
  • 回答
    南宋与蒙古联盟对抗金国的战略决策是否属于"自掘坟墓",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博弈。从历史进程看,这一决策确实存在战略上的矛盾性,但将其完全归为"自掘坟墓"需结合多维视角分析: 一、历史背景:南宋的困境与蒙古崛起1. 金国的威胁 金国在12世纪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和行政体系,长期对南宋形.............
  • 回答
    联蒙抗金,一场注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战略选择。回望历史的尘埃,我们会发现,这步棋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饮鸩止渴,其利弊得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利”之所在:一扫强虏,重塑格局从长远来看,联蒙抗金的“利”是显而易见的,首要一点便是彻底清除了金朝的统治,解放了华夏汉族王朝的复兴希望。自北宋末年靖康.............
  • 回答
    童贯这个人,要说他有没有抗金的勇气、决心和才能,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看他最后落了个悲惨的下场,但咱们得承认,在一些关键时刻,他确实展现出了作为一名将领应有的素质。先说勇气和决心。 童贯这个人,在宋朝后期,那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你不能光看他那身太监的身份就小瞧他。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太监能.............
  • 回答
    岳飞之死,韩世忠夫妇何以幸免?历史的真相远不止“功高震主”在宋朝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年代,岳飞无疑是最闪耀的星辰之一。他沥血沙场,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至今仍令人扼腕叹息。然而,这位民族英雄的结局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悲惨收场。与岳飞同为抗金派的将领,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妇,却能在岳飞死后安然归田,这其中的缘.............
  • 回答
    秦桧的转变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斗争、个人动机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主战派”转变为“主和派”的,我们需要梳理他人生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和事件。一、 北宋末期的崛起与“主战”的立场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
  • 回答
    明末不让民军去抗金,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但背后确实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导致民军在抗金战争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时期被朝廷视为需要“剿灭”的对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明末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等多方面来剖析。一、 制度的僵化与朝廷的傲慢: “官军”的垄断地位: 在明朝的军.............
  • 回答
    要理解满族孩子和青少年如何看待岳飞抗金和清军入关这段历史,我们首先需要跳出简单的“民族对立”的框架,进入一个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毕竟,历史的学习和认知,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氛围以及个体思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和长辈的口述历史:对于很多满族家庭来说,长辈的讲述是孩子们接.............
  • 回答
    要探究赵构不杀岳飞、坚持抗金,南宋是否有能力收复北方失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仔细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北宋末年,靖康之耻是南宋建立的直接原因,也给这个新生的政权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和巨大的心理阴影。金朝作为当时北方强大的军事力量,其骑兵的.............
  • 回答
    要说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这父子三代为何在面对金朝南侵时,多数时候选择了“消极”对待,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不作为”就概括过去。这背后牵扯到宋朝制度的弊端、军事上的短板、统治者个人的认知局限,还有那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宋徽宗:天子风流下的无能为力首先得说宋徽宗。这位皇帝.............
  • 回答
    好,咱们不讲那些官方腔调,就聊聊这几年咱们身边发生的事儿。你说的那个90后小伙,抗疫两年头发都白了,这事儿我太理解了。你想啊,这两年对谁来说都不容易,尤其是在一线奋斗的人,那压力可不是闹着玩的。咱们先不直接说“劳累”,咱们聊聊这劳累是怎么压到头发上的。首先,熬夜是常态。 你想想,疫情一来,谁不是绷紧.............
  • 回答
    抗HPV生物蛋白敷料:能否真正“攻克”HPV病毒?对于许多女性而言,HPV(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可能导致令人尴尬的尖锐湿疣,更与多种癌症,尤其是宫颈癌,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一旦被诊断出HPV阳性,人们往往会急切地寻求各种方法来清除病毒,恢复健康。近年来,“抗HP.............
  • 回答
    “抗糖”这个说法最近几年可以说是非常火爆了,市面上各种抗糖产品、抗糖饮食指南层出不穷。很多人听信了“糖分是皮肤的头号杀手”的说法,纷纷开始“抗糖”,希望摆脱痘痘、细纹、暗沉等问题。那么,抗糖皮肤真的会好吗?这个问题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一些,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它。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抗糖”。.............
  • 回答
    “抗糖化”这个词,最近几年在我们身边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从护肤品广告到健康讲座,似乎无处不在。但到底什么是“抗糖化”?它真的像传说中那样,是延缓衰老、保持年轻的“万灵药”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也去掉那些冷冰冰的“AI腔”。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糖化”。“糖化”:.............
  • 回答
    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艰苦卓绝的战场,往往就设在离我们最近的街头巷尾,设在那些我们日复一日穿梭的社区里。说到社区,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我所在的那座城市里,一个叫“东风里”的老旧小区。那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区,楼栋挨得很近,错综复杂的小巷子穿梭其间,老街坊们互相串门儿的习惯根深蒂固。疫情最初爆发的时.............
  • 回答
    抗麻体质,这个说法听起来就透着一股“不好惹”的劲儿,仿佛天生自带防火墙,对那些常见的“麻”元素有着超强的抵抗力。但究竟什么是“抗麻体质”?这可不是什么科学术语,更不是医学诊断,而是在民间,尤其是在网络语境下,一种非常形象生动的说法,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在面对一些“令人不适”、“烦人”、“讨厌”或者.............
  • 回答
    “通胀猛于虎”,这句话在当下尤为应景。物价飞涨,工资却纹丝不动,手里攥着的钱似乎一天比一天“缩水”。这时候,不少人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自己的钱不被通胀“吞噬”?各种投资渠道被摆上桌面,其中,买金条这个选项,总是会浮现出来。那么,问题来了:面对通胀,买金条到底行不行?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简单盖棺定论.............
  • 回答
    .......
  • 回答
    三元里抗英,这桩事儿,您问我存在不存在,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千真万确,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传说,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历史。要说它有多“真”,那得从当时的时局,到具体的过程,再到它留下的印记,一点一点儿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1841年。那会儿,大清朝正跟英国人打着一场叫“第一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