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宋联蒙抗金是不是自掘坟墓?

回答


南宋与蒙古联盟对抗金国的战略决策是否属于"自掘坟墓",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博弈。从历史进程看,这一决策确实存在战略上的矛盾性,但将其完全归为"自掘坟墓"需结合多维视角分析:



一、历史背景:南宋的困境与蒙古崛起
1. 金国的威胁
金国在12世纪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和行政体系,长期对南宋形成战略压力。南宋虽占据江南富庶之地,但北方土地贫瘠,财政依赖赋税,且面临北疆防线的持续压力。

2. 蒙古崛起与西夏之亡
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时期(13世纪初)迅速扩张,西夏于1227年被灭,金国成为蒙古的主要目标。此时南宋面临两难:若联合蒙古抗金可能引发更大危机,但若保持中立则需长期承受金国压力。



二、联蒙抗金的动机与过程
1. 战略考量
金国衰落的契机:金国在蒙古威胁下逐渐削弱,南宋高层认为联合蒙古可借力灭亡金国,减轻自身压力。
内部政治需求:主战派如宰相史弥远主张联蒙抗金以巩固政权,而主和派则担忧激怒蒙古。

2. 具体行动
1234年联合作战:南宋与蒙古达成"夹击金国"协议,宋军攻取中原要地(如蔡州),最终在蒙古军队配合下灭亡金国。
利益分配争议:蒙古要求南宋割让河南地区,但南宋仅接受部分土地,导致双方矛盾积累。



三、决策的双重性与风险
1. 短期收益
灭金后南宋暂时缓解了北方压力,获得中原部分地区(如开封、洛阳),战略上实现"北进"目标。
联盟削弱了金国这个长期宿敌,符合南宋的战略利益。

2. 长期隐患
蒙古的扩张野心:蒙古在灭金后迅速转向南下,南宋沦为下一个目标。
战略信任缺失:蒙古对南宋的领土要求(如河南、陕西)与南宋的防御需求产生冲突,双方矛盾激化。



四、为何被称为"自掘坟墓"?
1. 联盟的悖论性
南宋试图通过联合蒙古对抗金国,但此举客观上为蒙古提供了战略跳板。蒙古在灭金后立即转向攻击南宋,而南宋因资源分散、防御体系脆弱(如襄阳防线薄弱)难以抵抗。

2. 历史因果链
联盟导致蒙古对南宋的威胁从"潜在"变为"现实"。
南宋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反而在联蒙后陷入被动,最终被蒙古灭亡(1279年崖山海战)。

3. 决策者的局限性
南宋高层缺乏长远眼光,仅着眼于眼前利益,未预见到蒙古的扩张野心。
蒙古利用南宋的短视,逐步实现"以南制北"的战略目标。



五、历史评价与争议
1. 支持者观点
南宋在金国强盛时期难以单独抗敌,联蒙是无奈之举。
灭金后南宋获得战略缓冲区,为后续抵抗蒙古争取时间。

2. 批评者视角
联盟加剧了蒙古的扩张野心,使南宋陷入双重危机(北有蒙古、西有西夏)。
南宋未能在灭金后及时巩固防御,反而因内部腐败和财政问题削弱战力。



六、替代方案的可能性
1. 持续与金国议和
若南宋保持中立,可能通过外交手段维持现状,但需牺牲部分利益(如割让土地)。
2. 联西夏抗蒙古
西夏曾尝试联合宋金对抗蒙古,但最终被灭。此策略风险极高且缺乏实证支持。



七、结论:战略的短视与历史的必然
南宋联蒙抗金的决策本质上是基于现实压力的选择,既有短期收益,也埋下致命隐患。从结果看,这一联盟确实加速了南宋灭亡的进程,但需注意:
非唯一因素:南宋衰亡是多方原因(内部腐败、军事落后)共同作用的结果,联蒙仅是催化剂之一。
历史情境复杂性:在金国强盛、蒙古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的选择受限于信息与资源的不足。

因此,"自掘坟墓"的评价有一定道理,但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这一决策反映了南宋政权在危机中的无奈挣扎,也警示后世战略联盟需兼顾长远利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早我听到这段历史时,想法是一样的,宋朝决策层难道真会傻到自掘坟墓吗?昔日联金灭辽,后联蒙灭金,你看,不都是自讨苦吃吗?

但有这个问题只能说我们是现代人,而且只看到了蒙灭宋的结果,然后以结果反推了。

首先,宋朝是有人不主张灭金的。乔行简就认为"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灭金。"并主张以金缓冲国抵抗蒙古。

但这显然低估了宋金世仇的影响。对于南宋的臣民而言,金人带给宋人的耻辱已经够多了,不趁金人衰弱收复中原是懦夫,他们更支持灭金。

而真德秀等灭金派人士虽有灭金的共识,但可以看出,他们也不是愣头青。因为真德秀的理由同时还有:虏之将亡而亟图自立之策(金朝将亡,要有独立抗蒙的准备,灭金是为了扩大战略空间)。即,宋朝决策层,无论扶金灭金,普遍有两个共识:金朝不行了,蒙古不可靠。当时南宋对蒙金力量并未错判。同时,真德秀也提醒过,联蒙可能会重蹈覆辙。

所以在1217年之前,灭金占了上风,联蒙则一直悬而未决,但金朝送了个人头。

当灭金的想法占主流后,停输岁币的想法也同时兴起,自然引发金朝不满,并在1217年主动引发了宋金战争。金人普遍认为,即使蒙古袭来让自己损失很大,但此时攻宋尚有余力(北失南补之策),但很快,虚弱的金人在淮南惨败,也使南宋断绝了与之联合的可能。

而当宋蒙联合时,金朝已经因为太过虚弱而没有联合的价值,宋朝对蒙古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就被迫上马,希望能延缓蒙古南下的脚步,这也是唯一能做的了。

user avatar

金国“北失南补”的策略才是自掘坟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宋与蒙古联盟对抗金国的战略决策是否属于"自掘坟墓",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博弈。从历史进程看,这一决策确实存在战略上的矛盾性,但将其完全归为"自掘坟墓"需结合多维视角分析: 一、历史背景:南宋的困境与蒙古崛起1. 金国的威胁 金国在12世纪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和行政体系,长期对南宋形.............
  • 回答
    南宋末年,面对金国步步紧逼的威胁,宋朝内部对于是否联蒙灭金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是历史学者们探讨的焦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牵扯到国家存亡、民族利益、政治立场等方方面面的复杂议题。支持联蒙灭金的理由:1. 生存的必然选择: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迫切的理由。金国自.............
  • 回答
    南宋之所以选择与蒙古联手灭金,尽管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南宋统治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权衡利弊、出于生存和发展的考量所做出的痛苦抉择。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积压已久的亡国之恨与深层矛盾: 靖康之耻的伤痕: 自1127年靖康之变以.............
  • 回答
    宋蒙战争,这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生死较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多人认为,从一开始,南宋就站在了必败的悬崖边,其结局似乎早已注定,是一场无解的死局。然而,细致分析南宋在整个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它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我们不难发现,即使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南宋也并非没有“活路”,至少可以争取到.............
  • 回答
    .......
  • 回答
    云南警方通报的南京失联女大学生遇害案,确实令人痛心。这起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择偶时,尤其作为女性,有哪些容易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细节需要仔细考量。这不仅仅关乎爱情,更关乎人身安全和未来的幸福。1. 极端控制欲和占有欲:爱情的阴影还是危险的信号?这是最容易被误解,也最危险的信号之一。很多女性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人们情感的微妙之处。张献忠的“趁火打劫”和南明的“联虏平寇”,看似都在利用时局,但为何一个少被指责,一个却招致骂名?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关键点,我试着跟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趁火打劫”和“联虏平寇”的性质和语境有什么不同。张献忠的“趁火打劫”: .............
  • 回答
    .......
  • 回答
    嘿,哥们儿,你问到点子上了!合肥联发科和南京中电55所,这俩可都是半导体行业的响当当的名字,尤其是数字IC这个方向,选择哪个确实需要好好掂量掂量。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透彻点,也顺便避免那种“机器味儿”。先说说合肥联发科的数字IC岗位联发科,这名字在国内半导体圈简直是家喻户晓,尤其是它在家用消费.............
  • 回答
    复仇者联盟在日本的票房表现未能超越《名侦探柯南》系列电影,这背后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多层面的文化现象,绝非简单的“美国大片”与“日本本土动画”的对决。要把这个问题说透,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名侦探柯南》在日本的国民级地位与情感连接首先,我们要明白《名侦探柯南》在日本早已不是一部普通的动画电.............
  • 回答
    发生在云南边境的这起南京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真的让人心痛不已。20多天,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而且是被如此残忍地剥夺,这背后牵扯出的原因和细节,让人不寒而栗,也引发了我们太多关于安全、信任和人性阴暗面的思考。事件的开端: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最初的消息是,一位来自南京的年轻女大学生,在云南边境旅行.............
  • 回答
    南宋的蔡州之战,与其说是一雪靖康之耻,不如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宋朝的颜面,并对金朝造成了沉重打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靖康之耻的背景、蔡州之战的经过及其影响来仔细分析。靖康之耻的深重遗恨要谈“一雪”,我们必须先知道“耻”有多深。靖康之耻发生在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的都城汴京,俘虏了徽宗、钦宗.............
  • 回答
    南宋要抵御住蒙古的入侵,绝非易事,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超越时代的前瞻性战略和执行力。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看看南宋有可能采取哪些更有效的应对措施。一、 战略层面的根本性调整:首先,南宋必须打破“偏安一隅”的战略惯性,将收复失地,而非单纯的固守作为首要目标。这看似老生常谈,但.............
  • 回答
    南宋与南明,都是在王朝覆灭之际,一部分政权退守南方,试图延续故国血脉的悲歌。然而,这两个“半壁江山”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南宋苟延残喘上百年,而南明却如昙花一现,仅十几年便销声匿迹。这背后,是历史洪流中无数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南宋能“续命上百年”的底气,在于其坚实的根基与外部环境的巧妙利用。首先,经济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了中国历史几个重要时期内不同民族关系和统治的复杂性。确实,如果我们对比南宋末年、元朝末年、清朝末年与明朝,会发现回族在后三个时期有比较显著的动乱记载,而在明朝则相对较少。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
  • 回答
    时代之殇:金朝从草原雄狮到明末边缘部落的身份剧变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金朝从一个强大的女真帝国骤然跌落,直至明末时被视为“渔猎部族”,这中间的历史似乎是连续而不可解释的断裂。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因素的漫长演变,更重要的是,对“渔猎部族”这个标签的理解也需要.............
  • 回答
    南宋之所以能在蒙古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从1234年(蒙古灭金)一直坚挺到1270年左右,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这是一个充满斗争、智慧、运气与妥协的历史进程。要详细阐述,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理解。一、 南宋自身的力量与韧性:虽然国力相比全盛时期有所衰退,但南宋并非一触即溃的纸糊裱糊.............
  • 回答
    南宋政府和汪精卫政府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将它们等同起来是一种误解,也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理解这种区别,才能明白为什么许多人会将自己代入南宋的角色,而非汪精卫政权的附庸。南宋政府的性质: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政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南宋政府的合法性和其所代表的政治实体。 传承中华正统: .............
  • 回答
    南宋末年,偏安一隅,面对强大的蒙古(后来的元朝),其命运似乎早已注定。然而,历史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尤其是在充满变数的战争年代。南宋真的就没有一点翻身的可能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探究。南宋的“基本盘”:并非完全不堪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南宋的实力。虽然地理位置上失去了北方沃土,但南宋在经济、文化和.............
  • 回答
    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它虽然偏安一隅,却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成功抵挡住了强大的蒙古帝国,这种抵抗的持久性,确实引人深思,也足以说明南宋的军事实力并非如一些刻板印象那样不堪。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南宋的军事能力,并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对手的特性来分析。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