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矛盾远远超过民族矛盾啊。
大清都打到长江边了,南明还想“连虏平寇”。他们不是傻,反而很清醒。投降大清,完全可以继续做地主,让泥腿子翻了身,会被抄家灭族的。
大明的末日,是海盗守国门,叛贼死社稷。众正盈朝的君子们在忙什么呢?军阀反复横跳待价而沽,文人官僚争相投敌,孔家带头劝进……是整个传统文化中恶劣虚伪部分发酵到最后的大爆炸,是一个失败传统最后的众生相。丑态百出,才是人间真相。
明末还真让接受招安的农民军去抗清了。崇祯十一年孙传统的勤王军队里面就有刚刚在陕西“就抚”的农民军。并在堵塞清军出关的太平寨之战中表现优秀
内郭汝磐即降寇之混天星,武大定即蝎子块、黄巢,而坚不复叛者,俱能报国忘身,尤宜风劝。
关于这一战我特写了一篇小文,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这事明朝做过的啊,不太成功罢了。
让梁山好汉去PK江南方腊,来个两败俱伤,朝廷除去二害,端的是条妙计!
可惜在现实世界中,农民军领袖里面的宋江可不多啊~
中国封建集权王朝镇压农民起义,不是只会打打杀杀,而是强调“剿抚并用”。“剿”,才是打打杀杀,武力镇压。“抚”呢,就是《水浒传》里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招安。
汉末的青州黄巾、隋末的瓦岗山、唐朝的黄巢,明朝的高迎祥和张献忠,清末太平天国和捻军里的一些人(比如李昭寿等),都接受过朝廷的招安。明太祖朱元璋自己也是农民军起家的,在元末明初大动荡那个时代,元朝也对他招安,和他同一时代的其他领袖,也有人接受了元朝的招安。
那么,招安有什么特点,或者说有什么弊端/隐患呢?
其一,有招安就必须有安置。
给农民领袖官做,给农民军兄弟“官军”的编制,要发饷,要给粮食吃,可能还有其他要求,比如说手里发不出饷,只好暂时同意他占据一块地盘收税,当土皇帝(清朝招安李昭寿和苗沛霖时,就是手里没钱,让他们个子占点地盘,把持私盐收税)
毕竟大家是因为饿肚子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谁吃饱了撑的造反玩啊,是不是?
那好,现在我听官家的话,接受招安,官家起码做出承诺,让我有吃饭吧。
光吃饭就行了吗?恐怕未必。
以前我就是饥民、穷鬼,在你们这些官军大人眼里不过是草芥。现在我们是造反的贼人流寇,已经有势力,身份不一样了。我就不能只满足吃饱饭,我还要有官当,有钱拿,住好房子,睡觉都得有复数以上的漂亮娘们儿伺候着。
满足我各种物质要求和身份要求,我才接受招安。
处在官方来说,招安的成本一点都不低啊。
没钱,你剿不了贼寇;没钱,你也抚不了贼寇。
话说回来,你要是国力充裕,手里有钱,那这个国家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剿不完的贼寇呢。
步入死循环了~~~
其二,招安,往往意味着长贼人胆气,灭官家威风。
因为无论官家大人、贼寇、还是看热闹的吃瓜百姓,大家普遍相信一个因果逻辑:官家招安贼寇,是因为剿杀不力,灭不了贼寇,才被迫采用的下策。
既然如此,招安,往往会开一个坏头,其他的贼寇,还有那些对官府积蓄着不满,蠢蠢欲动准备当贼寇的吃瓜百姓,就会从中深受鼓励。我靠,果然是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啊,那还等什么,造反去咯,闹,痛痛快快的闹,大大方方的闹,动静越大越好,等着官家招安,也给我官做给我钱粮花。
“二叔,别在这当临时工啦,咱找领导闹去,闹完了他就能给你正式编制啦,涨工资,还有五险一金呢。”
其三,招安,对于招抚的官家和接受招安的贼寇,往往是暂时的妥协,双方都对对方充满了不信任感,都在等着新的变局。
官家的盘算,是现在是多事之秋,贼寇太多,扑杀不过来,只好先安抚一些。打一拨拉一拨看一拨。小贼,现在我先忍让一下,等我忙呼过来,咱再秋后算账。
贼寇的盘算也基本类似,现在官军剿杀的紧,不妨先认个怂吧,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命要紧,等以后有了时机,老子再扯旗造反,还是一条能写进中学历史教材的英雄好汉!
所以说呢,一没钱、二没粮食、三没威信,四没有绝对控制力。这四样你都没把握,你连招安都做不好,凭什么能让农民军去辽东当炮灰?
那是敢豁出命去和官府叫板的刁民,不是好欺负好糊弄的顺民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