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为什么不让民军去抗金?

回答
明末不让民军去抗金,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但背后确实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导致民军在抗金战争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时期被朝廷视为需要“剿灭”的对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明末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等多方面来剖析。

一、 制度的僵化与朝廷的傲慢:

“官军”的垄断地位: 在明朝的军事制度中,正规军(官军)拥有绝对的合法性和优先权。朝廷的军事力量体系是自上而下的,指挥权、粮饷供应、装备调拨,一切都围绕着官方的建制展开。民军,无论是早期自发组织的义军,还是后来逐渐成型的武装力量,在官方看来,都属于“非法”或“非正规”的。
对“民”的不信任: 历朝历代,特别是统治阶层,对大规模的民间武装都存在天然的不信任感。他们担心这些武装会失控,形成威胁朝廷统治的势力。明末尤其如此,由于农民起义频发,朝廷对任何脱离其掌控的武装力量都抱有极高的警惕。
“剿”大于“抚”的政策惯性: 面对民间的武装力量,明朝政府的政策往往是“剿”而非“抚”。即使是那些最初出于抗击外敌(比如后金)而起事的武装,一旦被视为“流寇”或“叛乱”,就会遭到官军的围剿。这种政策惯性使得很多有志于抗金的民军,在尚未有机会对外作战时,就先被自己人给消灭了。

二、 后金(清)的战略与明朝的应对:

后金的强大与明朝的衰败: 明末的后金,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领导下,已经从一个弱小的部落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拥有强大的骑兵,熟练的战术,以及明确的扩张目标。而此时的明朝,内部腐败、财政枯竭、军备废弛,已经难以与后金抗衡。
后金的“分化拉拢”策略: 后金深谙“以汉制汉”的道理。他们会拉拢明朝内部的汉臣,招降明朝的降将,甚至会策反一些对明朝不满的民军领袖。这种策略使得很多民军在面对后金时,其立场也变得复杂,一些人甚至会投靠后金,成为后金的工具。
明朝中央政府的无能与地方的掣肘: 即使存在一些民军愿意为朝廷效力,但明朝中央政府的无能和效率低下,也让他们难以有效地组织和调动这些力量。地方官府往往各自为政,甚至为了争夺军功而排挤、打击其他武装力量。

三、 民军自身的局限性:

缺乏统一的领导与明确的目标: 明末的民军,大多是出于对官府压迫和战乱的逃亡而自发形成的。他们的领导层往往是地方上的豪强、士绅,或者一些有威望的普通人。缺乏统一的政治目标和战略规划,使其行动往往是分散的、局部的。
装备与训练的不足: 与后金的正规军相比,民军在装备和训练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们往往缺乏精良的武器、战马,以及系统的军事训练,这使得他们在与后金精锐部队交锋时,往往处于劣势。
经济来源的困难: 民军的生存依赖于自身的掠夺和地方的支持,这种经济来源是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一旦陷入困境,很容易土崩瓦解。
“流寇”与“义军”的界限模糊: 很多时候,民军在生存艰难的情况下,也会进行劫掠,这使得他们与真正的“流寇”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种行为也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对他们的不信任。

四、 具体的历史事件与案例:

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 这些大规模的民军起义,虽然早期也可能有一些人怀揣着抗击后金的愿望,但随着与明朝官军的长期冲突,他们的目标逐渐转向了推翻明朝统治。朝廷更是将他们视为心腹大患,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去“剿灭”。
各地勤王的力量: 在后金进攻京城等关键时刻,确实出现了一些地方武装(包括一些由士绅组织起来的民团)试图勤王。但由于明朝内部的派系斗争、指挥不畅,这些力量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甚至在赶往京城的路上就被官军或后金军队阻截。
一些地方官员的招募与组织: 也有一些有远见的明朝地方官员,如孙承宗、袁崇焕(虽然他最终被处死),试图招募和组织民间的武装力量来辅助正规军作战。然而,这些努力往往因为朝廷的掣肘、军饷的拖欠、以及官场的倾轧而难以持久和发挥最大作用。例如,孙承宗在辽东练兵时,也曾吸纳了不少地方力量,但最终也是无疾而终。

总结来说, 明末不让民军去抗金,并非朝廷明文禁止,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制度上, 朝廷对民间武装的天然不信任和“官军”垄断地位,使得民军缺乏合法性和融入正规军事体系的渠道。
2. 政治上, 明朝中央政府的腐败无能,无法有效组织和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3. 军事上, 后金的强大和明朝的衰败,使得明军自身难保,更无暇顾及整合民军。
4. 社会上, 民军自身的局限性(领导分散、装备不足、经济困难),也限制了他们大规模参与抗金战争的能力。

可以说,明末的民军,很多时候既是后金的潜在威胁,也是明朝统治者的眼中钉。朝廷出于自保和维护统治的考虑,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官军,而将那些脱离控制的民间武装视为需要清除的对象。这种短视和僵化的政策,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悲剧,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阶级矛盾远远超过民族矛盾啊。

大清都打到长江边了,南明还想“连虏平寇”。他们不是傻,反而很清醒。投降大清,完全可以继续做地主,让泥腿子翻了身,会被抄家灭族的。

大明的末日,是海盗守国门,叛贼死社稷。众正盈朝的君子们在忙什么呢?军阀反复横跳待价而沽,文人官僚争相投敌,孔家带头劝进……是整个传统文化中恶劣虚伪部分发酵到最后的大爆炸,是一个失败传统最后的众生相。丑态百出,才是人间真相。

user avatar

明末还真让接受招安的农民军去抗清了。崇祯十一年孙传统的勤王军队里面就有刚刚在陕西“就抚”的农民军。并在堵塞清军出关的太平寨之战中表现优秀

内郭汝磐即降寇之混天星,武大定即蝎子块、黄巢,而坚不复叛者,俱能报国忘身,尤宜风劝。

关于这一战我特写了一篇小文,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zhuanlan.zhihu.com/p/97

user avatar

这事明朝做过的啊,不太成功罢了。

让梁山好汉去PK江南方腊,来个两败俱伤,朝廷除去二害,端的是条妙计!

可惜在现实世界中,农民军领袖里面的宋江可不多啊~


中国封建集权王朝镇压农民起义,不是只会打打杀杀,而是强调“剿抚并用”。“剿”,才是打打杀杀,武力镇压。“抚”呢,就是《水浒传》里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招安。

汉末的青州黄巾、隋末的瓦岗山、唐朝的黄巢,明朝的高迎祥和张献忠,清末太平天国和捻军里的一些人(比如李昭寿等),都接受过朝廷的招安。明太祖朱元璋自己也是农民军起家的,在元末明初大动荡那个时代,元朝也对他招安,和他同一时代的其他领袖,也有人接受了元朝的招安。

那么,招安有什么特点,或者说有什么弊端/隐患呢?


其一,有招安就必须有安置。

给农民领袖官做,给农民军兄弟“官军”的编制,要发饷,要给粮食吃,可能还有其他要求,比如说手里发不出饷,只好暂时同意他占据一块地盘收税,当土皇帝(清朝招安李昭寿和苗沛霖时,就是手里没钱,让他们个子占点地盘,把持私盐收税)

毕竟大家是因为饿肚子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谁吃饱了撑的造反玩啊,是不是?

那好,现在我听官家的话,接受招安,官家起码做出承诺,让我有吃饭吧。

光吃饭就行了吗?恐怕未必。

以前我就是饥民、穷鬼,在你们这些官军大人眼里不过是草芥。现在我们是造反的贼人流寇,已经有势力,身份不一样了。我就不能只满足吃饱饭,我还要有官当,有钱拿,住好房子,睡觉都得有复数以上的漂亮娘们儿伺候着。

满足我各种物质要求和身份要求,我才接受招安。

处在官方来说,招安的成本一点都不低啊。

没钱,你剿不了贼寇;没钱,你也抚不了贼寇。

话说回来,你要是国力充裕,手里有钱,那这个国家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剿不完的贼寇呢。

步入死循环了~~~



其二,招安,往往意味着长贼人胆气,灭官家威风。

因为无论官家大人、贼寇、还是看热闹的吃瓜百姓,大家普遍相信一个因果逻辑:官家招安贼寇,是因为剿杀不力,灭不了贼寇,才被迫采用的下策。

既然如此,招安,往往会开一个坏头,其他的贼寇,还有那些对官府积蓄着不满,蠢蠢欲动准备当贼寇的吃瓜百姓,就会从中深受鼓励。我靠,果然是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啊,那还等什么,造反去咯,闹,痛痛快快的闹,大大方方的闹,动静越大越好,等着官家招安,也给我官做给我钱粮花。

“二叔,别在这当临时工啦,咱找领导闹去,闹完了他就能给你正式编制啦,涨工资,还有五险一金呢。”



其三,招安,对于招抚的官家和接受招安的贼寇,往往是暂时的妥协,双方都对对方充满了不信任感,都在等着新的变局。

官家的盘算,是现在是多事之秋,贼寇太多,扑杀不过来,只好先安抚一些。打一拨拉一拨看一拨。小贼,现在我先忍让一下,等我忙呼过来,咱再秋后算账。

贼寇的盘算也基本类似,现在官军剿杀的紧,不妨先认个怂吧,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命要紧,等以后有了时机,老子再扯旗造反,还是一条能写进中学历史教材的英雄好汉!


所以说呢,一没钱、二没粮食、三没威信,四没有绝对控制力。这四样你都没把握,你连招安都做不好,凭什么能让农民军去辽东当炮灰?

那是敢豁出命去和官府叫板的刁民,不是好欺负好糊弄的顺民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不让民军去抗金,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但背后确实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导致民军在抗金战争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时期被朝廷视为需要“剿灭”的对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明末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等多方面来剖析。一、 制度的僵化与朝廷的傲慢: “官军”的垄断地位: 在明朝的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光盘(CD、DVD、蓝光碟片)明明就是一块塑料,为什么快递行业就不让寄呢?这背后其实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跟我们一般理解的“易碎品”或者“违禁品”不太一样。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明白快递行业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对物品的分类。快递公司在运营过程中,.............
  • 回答
    于谦醉酒说《汾河湾》的事儿,在相声界算是个挺有名的“梗”,但也确实让人琢磨不透:明知道谦哥那是喝大了,怎么还非要坚持登台,甚至不让别人上来顶替呢?这事儿得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情境。于谦和郭德纲是搭档,这种搭档关系不单单是台上说相声,更包含了太多台下的信任、默契和情感。郭德纲当时能让.............
  • 回答
    明末朝廷为什么不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明朝政治、军事、经济、甚至是王朝气数的一系列复杂因素。与其说朝廷“不放弃”,不如说是一系列原因让这个“放弃”的选项变得无比艰难,甚至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绝对不能接受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明朝人的观念里,辽东并非一块可有可无的边疆,而是大明帝.............
  • 回答
    明末辽东的局势,真是让人揪心,就像一把火烧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样简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1. 战略考量:这不是简单的“焦土政策”首先,要明白放火烧掉整个辽东,这在军事上被称为“焦土政策”。在古代,这种策略确实有过应用,目标是断绝敌人的粮草和补给,迫使其无法立足。然而,在明末辽东,这么做会带来.............
  • 回答
    明末调象兵对抗八旗骑兵?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朝末年严峻的军事形势、边疆地理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明末不从西南藩属国调象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这一选项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一、 现实的军事与后勤挑战: 象兵的作战属性与八旗骑兵的克制: 象兵在古代战争中,尤其.............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为何没有大规模动用锦衣卫去抄京官的家以充实军费,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远非一个简单的决策可以概括。如果简单粗暴地抄家,非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首先,我们得明白,崇祯皇帝并非没有想过动用这些手段。他本人以勤勉、节俭著称,对官场的腐败深恶.............
  • 回答
    明末,后金(后来的清朝)崛起,成为明朝北方边疆的心腹大患。围绕着“宁锦防线”和“山海关”,明朝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将其视为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从后金的实际行动和明朝的应对策略来看,存在着一个核心的疑问:既然清军可以绕道蒙古入关抢劫,那么宁锦防线和山海关再如何坚固,似乎都无法彻底阻止威胁.............
  • 回答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在许多观众看来,似乎总是“打着就走”,缺乏如同前朝某些农民起义那样,在特定区域扎根、进行长久根据地建设的痕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是历史的局势、起义军自身的特点以及明朝政府的应对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李自成和张献忠所处的时代,与以往的农民起.............
  • 回答
    明末,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外有虎视眈眈的后金(后来的清朝)。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当时的明朝政府没有采取“战争输出”的策略,将矛盾转移到国外,以缓解国内的压力?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当前的国际政治思维套用到明朝的实际情况。明.............
  • 回答
    在明朝晚期,一个看似崛起于东北边陲的游牧民族——女真,成为了帝国最严峻的挑战者,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朝的命运。这使得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是女真,而不是那个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纠缠了千年之久的强大对手——蒙古?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的内外环境、女真自身的崛起以及蒙古的衰落,多方面的因素共.............
  • 回答
    明末对外战争的“正义性”和老百姓不支持的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历史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正义”或“不正义”来概括,而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各方利益、以及民众的真实感受。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一些人会认为明末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从国家层面来看,明朝政府发动对外战争,通常出于.............
  • 回答
    明末文官集团为何未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明朝,甚至在王朝覆灭之际扮演了某种程度的“坐视”角色,这背后是一团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权力斗争和思想僵局。并非他们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而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以及时代的大环境,让他们即使看到了危机,也无力或不愿做出有效改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 回答
    “持久战”这个概念,放在宋末和明末的语境下,确实会让人产生疑问:为何这几位曾经辉煌的王朝,在面对强大的外部侵略时,没能像后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一样,采取并坚持“持久战”的战略?这并非简单的策略选择失误,而是背后牵扯到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宋.............
  • 回答
    要说朝鲜在明末打不过后金,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得从多方面来看,而且很多细节都挺让人唏嘘的。首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实力悬殊。当时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那帮人是真的能打。努尔哈赤打下江山,靠的是什么?是八旗制度,是那种高度组织化、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他们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弓马娴熟,而且打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变迁、政治体制、军事实力以及民族融合等诸多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宋末和明末之所以未能像南北朝一样将北方异族阻挡在长江以北,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点。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南北朝时期虽然将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在地理上分隔.............
  • 回答
    关于明末八旗军队的军事实力与历史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明粉(明朝支持者)不承认八旗“真的很强”这一观点,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认知、文化心理和政治立场的交织: 一、历史认知的偏差:将八旗视为清朝的“逆贼”1. 八旗是清朝的军事力量 明粉往往将八旗视为清朝政权的军事支柱,认为其存在本身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误会。“穿明”这个说法本身就暗含了一种预设,即“明朝怎么会灭亡”或者“明朝如果还在就好了”这种现代人的视角。 但如果我们回到历史本身,严谨地说,在明朝存在期间,确实有人造反,而且还不少。 只是最终导致明朝灭亡的那个最大规模、最成功的“造反”,其领导者并非出自“穿明”的穿越者。不过,我.............
  • 回答
    这确实是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那些手握重兵、掌握权柄,甚至有一定能力的人,面对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明,不去取而代之,反而选择向一个外族政权——满清——献上忠诚,甚至是主动为其征伐自己的同胞?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现实的利益与生存的.............
  • 回答
    明朝初年远征蒙古和明末驻守辽东,虽然都是军事行动,但其财政系统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因素。简单来说,明初远征成功地运用了当时相对健全的财政制度和有效的资源调动,而明末则面临着财政枯竭、制度腐败和多重危机叠加的困境。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