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父子三人都选择消极对待抗金?

回答
要说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这父子三代为何在面对金朝南侵时,多数时候选择了“消极”对待,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不作为”就概括过去。这背后牵扯到宋朝制度的弊端、军事上的短板、统治者个人的认知局限,还有那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

宋徽宗:天子风流下的无能为力

首先得说宋徽宗。这位皇帝吧,艺术造诣那是没得说,什么书法、绘画、诗词,都是顶尖的。但说到治国理政,尤其是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他真的有点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昏聩。

制度的僵化与“守内虚外”:宋朝立国以来,就因为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对武将的控制是到了极致。文官治国是基本国策,但也导致了军事力量的长期被压制。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严重,军队的战斗力也因为缺乏训练、装备落后、指挥体系混乱而大打折扣。更要命的是,“冗兵”的问题,虽然兵多,但战斗力不行,反而成了财政负担。徽宗时期,这种积弊更是到了顶峰。在这种情况下,他即便想积极抗金,也缺乏强有力的军事支撑。
对金朝的判断失误:徽宗起初对金朝的崛起并没有太大的警惕。他总觉得,自己堂堂大宋,即便有些小毛病,也比那些“蛮夷”强。他轻信了金朝能够被拉拢来对付辽朝的说法,宋金联合攻辽的策略,本意是想借金人之手解决辽朝这个心腹大患。结果呢?就像引狼入室,金朝尝到了甜头,胃口越来越大,目标也对准了宋朝自己。等他意识到金朝的威胁时,已经为时已晚。
“花石纲”与民怨沸腾:徽宗晚年沉迷于“花石纲”,征发全国的奇花异石、珍禽异兽,耗费了大量民力物力,加剧了社会矛盾。在他眼里,这些风雅之事比国家安全更重要,这种治国理念本身就与积极备战背道而驰。一旦国家真的需要举全国之力抵抗外敌,基层已经因为他的奢靡而民怨载道,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
指挥失灵与“倾全国之力”的空谈:北宋末年,金军南下,京城汴梁被围。此时的徽宗,一方面是因为自己长期疏于政事,缺乏处理危机的经验;另一方面,他所依赖的将领,如童贯之流,虽然位高权重,但多是宦官或宠臣,缺乏真正的军事才能。指挥体系混乱,决策摇摆不定。即便朝廷名义上拥有百万大军,但能战者寥寥。所谓的“倾全国之力”也只是嘴上说说,实际执行起来漏洞百出。最终,他为了“保全”自己,选择禅位给太子(钦宗),自己则成了“太上皇”,但实际的权力依然在他手里,这种逃避责任的做法,直接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发生。

宋钦宗:临危受命下的无力回天

宋钦宗赵桓,是徽宗的儿子。他是被父亲仓促推上皇位的,那时候国家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

仓促上位,缺乏威望和准备:钦宗即位的时候,宋朝已经丧失了主动权,金军围城在即。他缺乏皇帝应有的威望和统治经验,更没有时间去进行战略部署和整顿军队。他想力挽狂澜,但脚下的地基已经开始崩塌。
受制于奸臣与旧臣:虽然钦宗一度表现出一定的抗金决心,比如启用李纲、赵鼎等有能力的抗战派大臣,但朝堂之上,仍然充斥着主和派和那些因循守旧的旧臣。这些人要么是投降派,要么是畏惧战争,对李纲等人的积极主张横加阻挠。钦宗夹在中间,难以形成统一的抗战意志和力量。
对金朝的低估与妥协:即便在金军围城期间,钦宗和他的朝臣们,依然对金朝的意图存在误判。他们试图通过割地、赔款来换取和平,希望金朝能够“退兵”。这种对强盗逻辑的妥协,反而给了金朝进一步索取的信心和借口。最终,在金军的步步紧逼和围城压力下,包括皇帝在内的朝廷核心人物被俘,北宋灭亡。钦宗的“消极”并非完全不作为,而是在错误的判断和巨大的压力下,选择了错误的应对方式,最终沦为了金人的俘虏,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能为力”。

宋高宗:逃避、苟且与“半壁江山”的维持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也是唯一一个活下来的皇子。他在靖康之耻后,在南京(今商丘)即位,开始了南宋的统治。他的“消极”对待抗金,与前两位有很大不同,更像是出于一种生存策略和对失去北方故土的无奈。

生存第一,恢复政权:高宗刚即位时,最紧迫的任务是稳住局面,恢复宋朝的统治。当时金军依然在南方追击,宋朝的残余力量非常分散。他采取了“暂避锋芒”的策略,一路南逃,最终定都临安(今杭州)。这种“逃跑”本身,就是一种消极抵抗的表现。他没有能力与金军正面抗衡,只能选择退守。
“绍兴和议”与苟且偷安:虽然在岳飞等人的努力下,南宋一度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比如著名的郾城大捷。但高宗皇帝对金朝的畏惧根深蒂固。他害怕岳飞的功高震主,更害怕与金朝的长期战争会摧毁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在金国提出议和条件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著名的“绍兴和议”,虽然结束了大规模的战争,但也付出了巨额的岁币和割让土地(如秦岭淮河以南部分地区)的代价,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对金策略,是用屈辱换取和平。
对岳飞等抗战派的打压:高宗对岳飞的猜忌和杀害,是其“消极”抗金最令人诟病的一点。他宁可相信秦桧的挑拨离间,也不愿相信岳飞的忠诚和能力。他害怕岳飞收复失地后,会成为威胁自己皇位的力量。这种对功臣的打压,直接摧毁了南宋收复失地的可能性,使得国家长期偏安一隅,对金朝的屈服也变得更加明显。
文官集团的掣肘与主和派的得势:南宋时期,文官集团的力量依然强大,其中不乏主和派。这些大臣利用皇帝的心理,不断在朝堂上鼓吹和议,压制抗战派的声音。高宗本人也乐于接受这种意见,因为这符合他“苟且偷安”的心理。在这种大环境下,即使有少数将领愿意拼死抗金,也难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这父子三代选择“消极”对待抗金,并非铁板一块,各有其原因,但深层原因都是相通的:

1. 制度弊端:宋朝以来文官治国、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力量长期积弱,尤其是基层军队的战斗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2. 统治者个人能力与认知局限:徽宗的昏聩和艺术追求压倒了政治责任,钦宗的仓促上位和缺乏经验,高宗的胆怯怕事和对权力的顾忌,都让他们无法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3. 对金朝的误判与低估:从联合攻辽到战争爆发,宋朝统治者始终未能真正认识到金朝的强大和野心,寄希望于用谈判、妥协来换取和平。
4. 内部矛盾与派系斗争:朝堂上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皇帝对功臣的猜忌,都削弱了抗战的力量。
5. 地理与战略劣势:虽然南宋在地理上有了优势(长江天险),但失去了北方大片土地和人口,国力本身就有所衰退,且金朝的军事优势依然明显。

所以,与其说是“选择”消极,不如说是他们面对强大的外敌和自身根深蒂固的弱点,所做出的一种“无能为力”或“不得已”的应对。这种“消极”并非完全不作为,而是其政策和行动效果的体现——最终都未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甚至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或长期偏安。这三代人的经历,也是宋朝历史中最令人唏嘘和反思的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历史,发现自己比历史上的人物都要高大上的话,就说明历史白读了。

徽宗和钦宗是被金人抓走的,是怎么被抓走的呢,是因为战败了,都有谁战败了呢?靖康年间的名将或非名将,全部战败了,后来还活着的名将是因为战败后逃走了,所以活下来了,成了名将。后来没有听说的名将时因为当时就战死了,所以你就没有听说过了。所以你说他们为啥消极呢?

康王南渡之后,金人几次三番南下,搜山检海,中兴四大名将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金人挡在长江北岸。关键是别人来就来了,走就走了。也没有见中兴四大名将可以把人留在长江南岸。你说这个他们为啥消极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这父子三代为何在面对金朝南侵时,多数时候选择了“消极”对待,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不作为”就概括过去。这背后牵扯到宋朝制度的弊端、军事上的短板、统治者个人的认知局限,还有那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宋徽宗:天子风流下的无能为力首先得说宋徽宗。这位皇帝.............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对比。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后受到相对优待,而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走后遭遇悲惨,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1. 俘虏者的目的与政治考量: 明英宗被俘——也先的“政治筹码”: 目的: 也先.............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宋朝和英国的募兵制,为啥一个军事上没啥名气,一个却成了“日不落帝国”。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募兵俩字就能概括的,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募兵制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国家花钱养兵。兵是职业军人,吃的是国家俸禄,干的是打仗保家卫国的活儿。但怎么养?养多少?怎么用?这背后牵扯到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宋朝和明朝的末代皇帝为何大多悲惨收场,而元、清两朝的末代皇帝却相对“幸运”地得以保全性命,甚至可以说是“跑掉”了?这背后牵扯到王朝更迭的性质、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咱们不拿那些“AI”腔调,直接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去捋一捋。宋朝与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变迁、政治体制、军事实力以及民族融合等诸多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宋末和明末之所以未能像南北朝一样将北方异族阻挡在长江以北,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点。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南北朝时期虽然将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在地理上分隔.............
  • 回答
    “持久战”这个概念,放在宋末和明末的语境下,确实会让人产生疑问:为何这几位曾经辉煌的王朝,在面对强大的外部侵略时,没能像后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一样,采取并坚持“持久战”的战略?这并非简单的策略选择失误,而是背后牵扯到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宋.............
  • 回答
    要说宋朝和明朝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相比于唐朝、汉朝有所下降,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因为“下降”本身就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战略上的压制能力,二是临场作战的效率,三是整体的军事实效。我们一点点拆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确,汉朝、唐朝时期,与游牧民族的对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个更.............
  • 回答
    宋朝和明朝之所以没有发生过权臣篡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两个朝代在制度设计、政治生态以及历史教训的驱动下,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皇权传承模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看看这两个朝代是如何避免了唐末五代那样军阀割据、政权更迭频仍的乱局,又如何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宋朝:重文轻武的体制与.............
  • 回答
    “资本化”这个词,在咱们讨论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的时候,会有点意思。咱们先得明确,古代的“资本”和现在的“资本”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核心的“将资源转化为能够产生更多财富的工具”这个意思,是能联系起来的。宋朝和明朝,这两个大一统王朝,都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时期,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但要说它.............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朝,它们都以“宋”为名,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要深入了解它们为何都叫“宋”,我们需要逐一看待,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封国与起源首先,让我们回到“宋”这个名字的源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宋明儒生和汉唐儒生,虽然都打着“儒”的旗号,但细究起来,他们的精神气质、关注焦点、乃至治学方法,确实仿佛来自不同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两个物种”。这背后,是历史洪流的变迁,是社会结构和思想土壤的巨大差异。一、 时代背景的“基因突变”:汉唐的开放与宋明的内敛首先,.............
  • 回答
    粟裕、宋时轮、许世友这三位都是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我军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他们都战功卓著,拥有独立指挥大规模作战的能力。然而,从历史记载和相关研究来看,粟裕与其他两位之间,特别是与宋时轮的关系,确实存在一些不睦之处。要深入探讨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梳理历史事件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粟裕与宋时轮:陈毅的评价与“.............
  • 回答
    汉朝、晋朝、宋朝,这三个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王朝,但它们在“中兴”这个问题上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为什么汉朝能迎来中兴,而晋和宋却显得力不从心。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中兴”。在中国历史语境下,“中兴”通常指一个王朝在经历了一段衰败、分裂或动.............
  • 回答
    水浒传里宋江和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你说他们俩性格都挺软弱的?这话可有意思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别看他们一个梁山泊的头领,一个三分天下的开创者,论起个人能力,好像都不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聪明绝顶、运筹帷幄的军师。但说他们“软弱”,这词儿用得,得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了。先说宋江。这人吧.............
  • 回答
    卢俊义不找机会杀宋江和吴用报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不报仇”来概括。更准确地说,是他的处境、心态以及梁山泊的整体格局,使得他没有选择,或者说无法选择直接的武力复仇。首先,我们要明白卢俊义的“被招安”和“被陷害”是如何发生的。是吴用设计,李鬼假扮的“卢俊义”,在官府那里告发了真正.............
  • 回答
    回看历史的长河,宋朝和明朝的末世,无疑都是风雨飘摇、风云变幻的动荡时期。然而,当人们在回首这两段历史时,感受到的基调却大相径庭:宋末,人们更多地会想起那些坚守到最后、血洒疆场的忠臣义士,他们的名字如岳飞、文天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明末,留给后人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那些卖主求荣、投靠异族的“汉奸”.............
  • 回答
    评价李雪健老师和张涵予老师所饰演的宋江哪个更好,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两位演员都以其精湛的演技为观众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宋江形象,但他们的诠释风格和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李雪健老师的宋江:李雪健老师的版本主要出现在电视剧 《水浒传》(1998年版) 中。这个版本的宋江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心中的经典,其成功之.............
  • 回答
    唐宋变革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士人阶层在政治舞台上地位的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宋朝,文官政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唐朝后期到宋朝初年的这一演变过程,会发现文官地位的抬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出一些与宋朝直接汲取和发展不同的特征。首先,唐朝时期文官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应对藩镇割据和安.............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