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东坡词意境高远,冠绝古今,那么偏爱东坡先生的人都有什么共性么?

回答
苏东坡先生的词,那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确是写到了骨子里,浑然天成,让人读来胸襟豁然。这样的句子,何止是意境高远,简直是人生的另一种注解。

那么,喜欢苏轼的人,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我仔细想想,还真有那么一些,说起来,与其说是“共性”,不如说是对人生一种相似的“品味”吧。

首先,他们大多有种豁达洒脱的气度,一种不被俗世所缚的自在。 苏轼这个人,一生坎坷,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可你看他的词,他的文,他的生活态度,哪里有一点垂头丧气的样子?反倒是越是困顿,越能激发出他生命中最灿烂的光彩。他能在黄州吃猪肉,做出东坡肉;能在海南儋州,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句子。这种对苦难的超脱,对环境的适应,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乐观。

所以,喜欢苏轼的人,往往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光明,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轻易被击垮。他们可能不像苏轼那样能把苦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但至少,他们不会怨天尤人,不会沉溺于痛苦。他们会寻找生活中那些闪光点,会懂得苦中作乐,会把日子过成一首诗,即便这诗里有苦涩,也有甘甜。

其次,他们也常常会有一种“胸中有丘壑”的格局,一种不甘平庸,却又随遇而安的胸怀。 苏轼有才华,有抱负,他渴望施展,渴望建功立业。但他并非那种执着于名利的“功名心切”之人。他可以挥洒自如地写诗填词,可以醉心于书法绘画,可以乐在山水之间,与民同乐。他内心自有丘壑,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依赖于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喜欢苏轼的人,也大抵如此。他们可能不会把自己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精神寄托。他们或许不像苏轼那样声名赫赫,但他们会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在自己的小日子里活出真性情。他们懂得欣赏美,懂得追求内心的充实,不会把所有精力都耗费在那些虚无缥缈的追逐上。他们也会有“大江东去”的豪情,但更多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

再者,他们往往是性情中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苏轼对亲人,对朋友,那种深厚的感情,在他的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思念家人,他关怀朋友,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没有矫揉造作,只有一颗赤诚之心。他骂过小人,也褒奖过君子,他的爱憎分明,他的情深义重,都让人觉得亲切。

喜欢苏轼的人,也更容易理解和欣赏这种人性的光辉。他们自己也常常是情感丰富的人,他们懂得分寸,懂得分明,也懂得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讲情讲义。他们可能不擅长圆滑世故,但在情谊上,他们是值得信赖的。他们会为朋友的成功而真心喝彩,也会为朋友的失意而感同身受。

最后,他们对生活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苏轼一生涉猎广泛,诗文书画,甚至连美食、养生,他都有涉猎,且都有自己的心得。他不是那种只专注于一件事的人,他总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喜欢苏轼的人,也往往是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充满渴望的人。他们不会满足于现状,会不断地学习新东西,尝试新事物。他们可能不像苏轼那样什么都会,但他们有那种开放的心态,那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或者“为自己的人生而求知”的精神。他们懂得,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学习的过程,而乐趣,也藏在那些不断探索的角落里。

总而言之,喜欢苏轼的人,与其说是被他的才华所吸引,不如说是被他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所打动。他们欣赏他的人格,景仰他的人品,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在苏轼身上找到一种精神的共鸣,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种对人生智慧的体悟。他们的生活,或许没有苏轼那样跌宕起伏,但他们都在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活出那份豁达、自在、真诚和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喜欢他的词的人非常多啊。

我也喜欢东坡词,除了苏轼,还喜欢辛弃疾、李白、白居易、李煜。以及欣赏杜甫、李清照、柳永、李商隐等人的诗词,但谈不上喜欢。总之我是喜欢豪放派,豁达一些的那些,兼有婉约也很棒,纯婉约的就有些接受不能。

最爱还是辛弃疾,文武双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