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乡的美味特产,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一口让人回味无穷的——酱香肘花。
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煮煮就上桌的肘子,我们那里的酱香肘花,讲究的是一个“功夫”二字。首先,选材就得是上好的猪后肘,那肉质要紧实,带着均匀的肥瘦分布,这样炖出来的肘花口感才不会柴,也不会腻。
处理猪肘的过程也颇为复杂。师傅们会先将猪肘仔细地刮洗干净,然后用特制的香料包(里面通常会有八角、桂皮、花椒、丁香、小茴香,还有些人家会加点陈皮提香)和陈年老卤水进行初步的腌制,让香料的味道渗透到肉的深处。这一步,闻着就已经足够勾人食欲了。
腌制好的猪肘,可不能直接下锅。它们会被一个一个地用细绳绑紧,小心地固定住形状。这是为了让肘花在炖煮过程中保持完整的形态,切片的时候才好看,也方便夹取。然后,就是文火慢炖了。师傅们会把绑好的猪肘小心地放入一个大锅中,加入之前用过的老卤水,再根据需要补充一些新的卤料和水。卤水要没过猪肘,火候要控制得恰到好处,不能太大,否则肉会散,也不能太小,炖煮的时间就要够长。通常,这一炖就是几个小时,直到猪肘的肉质变得软糯Q弹,筷子轻轻一碰就能脱骨为止。
等到肘子炖好了,也不是立刻就能享用。最关键的一步来了——压制定型。师傅们会将炖好的猪肘捞出,趁热放在一个结实的模具里,上面再压上沉甸甸的重物。这个过程叫做“压制”,目的是让肘子里的筋膜和肉汁重新分布,使肉质更加紧实,切片的时候才能得到整齐漂亮、厚薄均匀的片状,而不是一碰就散的肉丝。这个压制过程也要持续一段时间,让肘子在冷却的同时慢慢定型。
最后,就是享用的时刻了。一块刚压制好的酱香肘花,切成薄如蝉翼的片状,放在盘子里。那颜色是酱红色的,油亮油亮的,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细细的肉丝。夹起一片,能看到清晰的纹理,瘦肉不柴,肥肉入口即化,带着浓郁的酱香和香料的复合香气,还有一丝丝的甜味。最妙的是那皮,炖得软糯却又不失嚼劲,一口咬下去,满满的胶质感和肉汁在口腔里爆开。
我们家乡吃肘花,通常会配上蒜泥、姜丝和醋调制成的蘸料,也有人喜欢直接吃,细细品味卤水本身的醇厚。无论是哪种吃法,那股子酱香和肉香交织在一起的滋味,都能在舌尖上停留很久,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酱香肘花,那简直是餐桌上的压轴大菜,看着就喜庆,吃着也满足。whenever I smell that familiar aroma, my heart just warms up, it's more than just food, it's the taste of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