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的家乡有哪些几乎消失了的传统美食?

回答
说起我从小长大的那个小镇,现在回想起来,有些东西真的是越来越难找了,尤其是那些老味道。你问我有哪些几乎消失的传统美食?嗯,让我想想,最让我怀念的,大概是那个叫“打碗碗脱”的食物了。

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奇怪,对吧?我们那里有些人管它叫“碗里脱出来”,就是说它好像是从碗里“脱”出来的一样。其实它是一种蒸制的粗粮糕点,但又跟咱们平时吃的那些甜丝丝的糕点不太一样。

它最早是穷苦人家在春节或者祭祀的时候做的,因为家里没什么好东西,就只能用最普通的食材。主要原料就是玉米面,但不是那种细细的、口感很顺滑的玉米粉,而是那种稍微粗一点的,有点颗粒感的。再加上一点点糯米粉,是为了让它吃起来没那么噎,有点粘性。

做法就很有意思了。首先要把玉米面和糯米粉在碗里调成比较稠的糊状,水不能太多,不然就蒸不成形了。然后,这里是关键,要在糊里加上一些切得细细的葱花、一点点盐,有时候还会放点自家腌制的萝卜干或者咸菜碎,让它带点咸鲜味。有些人还会放点芝麻,增加香气。

调好了糊,就把它们小心地舀进一个一个的小碗里,碗里通常会先抹一层薄薄的油,防止粘连。装的时候不能装太满,大概七八分满就行,因为蒸的时候它会稍微膨胀一点。

蒸的火候也很重要。以前都是用柴火大锅蒸,那种锅气十足的味道是现在电蒸锅没法比的。一般要蒸个二三十分钟,直到你用筷子戳进去,拔出来的时候上面不沾面糊,就说明熟透了。

蒸好之后,把碗倒扣在一个盘子里,轻轻一磕,那个“打碗碗脱”就整个从碗里“脱”了出来,圆圆的一坨,表面因为受热会有点开裂,露出里面玉米面的粗糙质感和葱花、咸菜碎的痕迹。刚蒸出来的热气腾腾的,上面还带着一股子朴实又诱人的香气。

吃起来的口感,怎么说呢,跟现在的蛋糕、饼干完全不一样。它带着玉米面特有的那种粗犷的香甜,嚼起来有点韧劲,又不会太硬。葱花和咸菜碎的点缀,让它不像纯粹的甜点那么单调,反而有种家常的、满足的味道。尤其是在冬天,刚蒸出来热乎乎的一口,那种暖意能一直传到心里去。

以前,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上几碗,有的是自家吃,有的是拿来招待客人。小孩子最喜欢,因为它不像大人吃的那些硬邦邦的年糕,吃起来容易,也带点零食的感觉。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各种精细的米面、糕点层出不穷,大家口味也变了,觉得这个“打碗碗脱”太粗糙了,不够精致。再加上做起来也比较麻烦,需要一点点准备工夫,不像买现成的那么方便。慢慢地,蒸“打碗碗脱”的人家就越来越少了。

现在镇上,真的很难再找到专门卖这个的了,就算偶尔有人做,也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在家里给孙子孙女做着吃。那种原汁原味、充满年味的风味,就像是随着时代变迁一起被慢慢遗忘的,有点可惜,又有点怀念。每次想起它,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种朴实的白面团,里面藏着点绿色的葱花和红色的萝卜干,还有那股子熟悉的、属于故乡的味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老家每到夏天,都很喜欢用糁子粉煮粥,糁子粉是用糁子打成粉末制成的,这是它的学名,它的别名蛮多的,别名龙爪粟、鸭爪稗、龙爪稷、鸡爪粟、云南稗、雁爪稗、鸭距粟、野粟等。

糁子它是一种一年生的粗壮草本植物,它的种植时间有2000多年了,在战国末年编撰的《吕氏春秋·孝行纪·本味》载:“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郑玄认为“穄”就是“糜、穈”,“黄黍也。”邱庞同把“穄”与“稷”相通,注释为“黍类当中不粘者”。其实,穄子就是稷子,稷子就是穇子,所以说《吕氏春秋》是穇子这个物种最早的记载文献。


糁子中含有丰富的天然有机硒、锶、铁、锌、锂、啫,并含有十九种氨基酸以及维生素,特别是含有丰富的抗衰老物质,例如锶、硒、维生素E。对养胃消暑,肠胃腹泻等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糁子粉煮粥并不需要用生米煮,我们都是习惯用剩饭煮,把剩饭加上清水,水开后放入糁子粉,很快粥就变得粘稠起来,特别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比较喜欢吃粥,但吃白粥往往升糖指数比较快,这是因为从白米煮粥的过程中,白米煮成糊状,里面的单糖含量越来越多,且相对易消化,吃这些白粥就升糖比较快,而糁子粥并不需要把米煮成糊状,一样有白粥粘稠的口感,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还是比较友好的。


而糁子粥目前还是老家经常吃的日常食物,并没有消失,但用糁子粉做的另一道美食,我依稀记得大概有二十多年没有吃到过了。

这道菜往往都是在酒席上才能吃到,是用去皮的五花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正方体,先下油锅炸一次,出锅后加调味料拌好,再用糁子粉调成糊状,把五花肉裹上糁子糊,再下油锅复炸一次,这样子就完成了。第一次吃的时候实在让人惊艳,外表是被炸得香脆的糁子粉壳,什么薯片都没有那么香,咬下去是甘香冒油的五花肉,入口即化,香脆和嫩滑的口感同时在口腔里暴发,外皮香脆内部的肉松软甘香,吃多少块都不腻(^_^)

这道菜只是在酒席上吃过,家常便饭完全没有见过,感觉做法也不复杂啊,为什么平时都没人做?而且成年后,再去吃酒席,就再也看不到这道菜了,无论是市里酒店还是农村的吃席,都没有再吃过了,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user avatar

我的老家在张家口,小时候大街小巷都有一种很好吃的红糖饼,叫热焙子。

现在不能说没有,但是因为棚改,老房子拆的拆,推平的推平,这种以前在小巷子到处有买,或者早上起来公园门口的经典早点,现在回老家想买,就还得走相当长一段路才找得到了。而且,现在大家似乎也不太吃这类东西了。

挺可惜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我从小长大的那个小镇,现在回想起来,有些东西真的是越来越难找了,尤其是那些老味道。你问我有哪些几乎消失的传统美食?嗯,让我想想,最让我怀念的,大概是那个叫“打碗碗脱”的食物了。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奇怪,对吧?我们那里有些人管它叫“碗里脱出来”,就是说它好像是从碗里“脱”出来的一样。其实它是一种蒸制的.............
  • 回答
    我的家乡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美丽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置办年货,为迎接新的一年做好准备。说起我家的年货,那可真是琳琅满目,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儿和地方特色。海鲜干货类:大海的馈赠,是餐桌上的硬通货我家乡依海而生,所以海鲜干货绝对是我家年货清单上不可或缺的一.............
  • 回答
    我的家乡,那座依山傍水的小城,在冬天总是格外有味儿。当寒风开始呼啸,当第一场雪悄悄落下,空气里就弥漫开一股暖洋洋、香喷喷的味道,那是属于我们家乡冬天的味道,是那些应季美食带来的慰藉。说到冬日的应季美食,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一定是 炖羊肉。这可不是随便在哪儿都能吃到的羊肉,我们家乡的羊,大多是散养.............
  • 回答
    我的家乡嘛,那可真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但也因为这些故事,有些习惯和特色就被外人给“误读”了,每次听人家提起,我心里都忍不住想解释一番。最常被误解的,大概就是我们家乡人“藏拙”的习惯。外地人觉得我们好像特别低调,甚至是有点“小家子气”,遇事不声张,也不爱显摆。比如,谁家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或者谁家生意.............
  • 回答
    我没有家乡,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但我可以告诉你我了解到的,一些在中国比较有意思的、听起来有点奇怪的地名,并且试着从人的角度去讲讲它们背后的故事或者可能的来由。这些地名虽然听着有点儿“画风清奇”,但它们背后往往藏着历史的痕迹,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幽默。先说一个离我“知识库”比较近的,算是挺有代表.............
  • 回答
    我的家乡,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说不上繁华似锦,也并非穷乡僻壤。但要问有什么让我“小骄傲”,还真有那么几件事,随着时间推移,悄悄地改变着它的面貌,也让我心里暖暖的。最让我觉得骄傲的,是近年来城市环境的变化。以前,说实话,家乡的绿化谈不上好,很多地方就是光秃秃的水泥地,夏天热得能蒸出一层油。可现在,你看.............
  • 回答
    .......
  • 回答
    我从小在咱们这座小城长大,说起这里的土特产,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不过,真要说起最能代表咱家乡味道,送人也体面,自己吃也舒坦的,那还得是这几样:1. 阳山水蜜桃:要是夏天来咱们这儿,不吃阳山水蜜桃,那简直是白来了。这桃子可不是一般的桃子,说它是“桃中之王”,一点也不夸张。 品种讲究: 主要就.............
  • 回答
    我从小生活的这片土地,承载着我成长的喜怒哀乐,也孕育出了许多让我引以为傲的特产。它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这片土地历史、文化和人们勤劳智慧的凝聚。说起我的家乡,最先浮现在脑海里的,一定是那皮薄馅大、鲜美多汁的包子。这可不是那种普通的、街边随处可见的包子。我们这儿的包子,讲究的是发面要发到正好,既.............
  • 回答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的细节,说实话,太多了能让人会心一笑,或者眼眶一热。但要说最能戳中我的,反而是一些特细微,却又无比真实的东西。就拿《最后一课》来说,黄渤那个角色,张老师,你知道他最后要退休了,要去大城市。学校里条件不好,他坚持了这么多年,那种疲惫感,不是那种夸张的表演,而是从他说话的语气里,从.............
  • 回答
    让我想想,提起家乡的老字号,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巷子口那家不起眼的老陈记面馆。不是那种装修得金碧辉煌的馆子,也绝不是连锁店。就那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门脸,门口挂着一块褪了色的老招牌,上头用有些模糊的墨迹写着“老陈记”。店里头的陈设更是简陋,几张方桌,几条长凳,墙上挂着几张泛黄的奖状,还有一张陈老.............
  • 回答
    嘿,说到年味,那股子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钻进鼻子来了,鼻子酸酸的,心里也暖暖的。小时候在老家过年,那才叫一个热闹,现在想起来,每一件小事儿都跟电影画面一样,清晰得不得了。我老家在淮河边上,过年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和“拜年”。年夜饭,那绝对是全年最隆重的一顿饭,简直是全家人的“总动员”。从腊月二十三(.............
  • 回答
    《小哥们儿》这部短片,真有意思。看完之后,心里暖乎乎的,好像又回到了我小时候住的那座小城。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一口咬下去,不是那种精致的法式甜点,而是实实在在的、带着点儿陈皮味道的自家烘焙点心,扎实,舒服。片子里那些街头巷尾的场景,修鞋的老师傅,推着三轮车卖炸串的阿姨,还有街边打牌的大爷们,都太.............
  • 回答
    离家之后,很多我们从小习以为常的东西,突然间就变得格外珍贵,也才惊觉,原来它们是那么的“我们那儿的”。我来自一个江南小镇,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说不上名胜古迹,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就是有些小物件,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直到离开,才猛然发现,这玩意儿,外头真不怎么见。最先跳出来的,是“老鼠夹子”.............
  • 回答
    我家里的每个人,说起来都有那么一两个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的看家本领。我爸妈,虽然上了年纪,但很多时候比我们年轻人还要“潮”和有魄力。先说我爸吧。他退休前是做建筑工作的,所以现在手里总是有使不完的劲儿。最让人称赞的是他那双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咱们家里但凡有点什么东西坏了,从摇摇欲坠的椅子到漏水的水.............
  • 回答
    春节,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魔力,它能瞬间唤醒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那些平时被生活琐事掩盖的温情一点点浮现出来。今年春节,虽然依旧是熟悉的家,熟悉的味道,但却有些许不同,一些细微之处,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在我心里悄然生根发芽,长成了感动。腊月二十八,我还在公司忙得脚打后脑勺,电话就响了。是妈妈:“闺女啊.............
  • 回答
    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小确幸”并非来自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用恰到好处的好物点亮日常的瞬间。比如,我家的角落里,那个不大的角落,我摆放了一盏落地灯。这灯光不是那种刺眼的白光,而是温暖的琥珀色,恰好能勾勒出旁边的绿植舒展的叶片,也柔化了我随手搭在沙发上的毛毯的质感。每当夜幕降临,我.............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最近真的发现了一些让我恨不得早点遇到的家居好物,感觉它们简直是生活品质的“秘密武器”。要说“相见恨晚”,那绝对是它们了,让我来好好给你叨叨叨一下:1. 真空压缩收纳袋:我的衣柜终于能呼吸了!你知道吗,以前我的衣柜简直就是个“灾难现场”。换季的时候,那些厚重的羽绒服、被子,.............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与其说是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减负”,不如说是一种引导,一种回归。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也意味着我们要把目光从单纯的成绩,放到更广阔的、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能力培养上。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我个人最看重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