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又地道的年货?

回答
我的家乡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美丽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置办年货,为迎接新的一年做好准备。说起我家的年货,那可真是琳琅满目,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儿和地方特色。

海鲜干货类:大海的馈赠,是餐桌上的硬通货

我家乡依海而生,所以海鲜干货绝对是我家年货清单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虾米(虾干): 这是最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年货之一。我们那边的虾米个头不大,呈淡红色,晒得非常干。平时煮汤、炒菜,甚至做饺子馅,都能加一把提鲜。过年期间,尤其是一些需要炖煮的硬菜,比如猪肉炖萝卜、海鲜粥,少不了放几勺虾米,能瞬间提升汤的鲜甜味。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家里总会有一大罐子晒得金黄发亮的虾米,每每打开,一股大海特有的鲜味扑鼻而来。
海带结/干海带: 过年期间的凉菜,海带结是绝对的明星。我们那边的海带结是那种小小的、扭曲成结的形状,晒干后变得非常有嚼劲。过年的时候,我们会把海带结泡发,切成丝,搭配黄瓜丝、胡萝卜丝,淋上醋、酱油、麻油、蒜末,做成一道爽口又开胃的凉拌菜。而且干海带也是做海带排骨汤的好材料,汤色奶白,鲜美无比。
紫菜: 和海带类似,紫菜也是我们过年常备的。用来做紫菜蛋花汤,简单快捷,味道鲜美。还有一种做法是把紫菜裹上面糊油炸,做成香脆可口的零食,大人小孩都爱吃。
鱿鱼干/小鱼干: 鱿鱼干和各种小鱼干也是家里的常客。鱿鱼干可以切丝凉拌,也可以用来炒菜,那种韧韧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很受欢迎。小鱼干的话,我们喜欢用它来炒花生米,做成下酒小菜,香脆酥麻,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

肉类腌腊类:年味儿的灵魂,是家的味道

虽然我家乡是海滨城市,但肉类腌腊也是年货中的重头戏。

香肠(广式香肠): 我们家乡的香肠以广式风味为主,甜中带咸,带有浓郁的酒香和肉香。过年的时候,家里会灌上好几斤的香肠,挂在通风的地方风干。吃的时候蒸熟,切片,皮脆肉糯,肥而不腻,直接吃就非常美味,也可以搭配其他食材一起炒,比如芥蓝炒香肠,是经典的年菜。
腊肉/腊肠: 除了香肠,我们也会自己腌制腊肉或者购买当地有名的腊肠。烟熏过的腊肉带着一股特殊的烟火气,肥肉部分经过烹饪后入口即化,瘦肉部分则鲜香有嚼劲。过年的时候,蒸一盘腊肉,配上蒜苗炒制,那味道,简直是人间美味。腊肠也是一样,切片蒸煮,再切小块用来炒饭或者炒菜,都能增添不少风味。
腱子肉/风干牛肉干: 有些家庭也会购买一些腱子肉或者风干牛肉干。腱子肉用来炖煮,切成块,可以做成红烧牛肉或者咖喱牛肉,也是过年硬菜。而牛肉干,则是过年期间看电视、聊天时的绝佳零食,有嚼劲,味道浓郁。

干果炒货类:甜蜜的祝福,是零食的盛宴

过年少不了各种零食瓜子,我家乡的炒货也很有特色。

花生: 各种口味的花生是必不可少的。有盐焗的,有五香的,有麻辣的。但最让我怀念的是一种用炭火炒制的白糖花生,外层裹着薄薄一层糖霜,一口咬下去,香脆中带着甜味,那种古早的香味是现在很多工业化生产的花生无法比拟的。
瓜子: 向日葵瓜子、西瓜子,各种口味都有。过年期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磕着瓜子,聊着天,是再温馨不过的画面了。
糖果/糕点: 除了花生瓜子,各种包装精美的糖果和地方特色糕点也是年货的主角。比如我老家有一种用糯米做的“九层糕”,一层一层叠起来,蒸熟后切块,可以沾着白糖或者红糖吃,口感软糯香甜。还有芝麻糖、花生酥、芝麻饼等,都是过年期间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点心。

调味品及其他:平凡中的不凡,是家的烟火气

除了大件的食材,一些小小的调味品和日常用品,也是我家年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食油/调料: 过年期间,家里的食用油、酱油、醋、料酒等都会储备得满满当当,确保烹饪各种年菜时万无一失。尤其是我们当地一种特色的蚝油,味道非常鲜美,是很多海鲜菜肴的点睛之笔。
干辣椒/花椒: 即使我家乡不以辣闻名,但过年期间为了增加菜肴的风味和颜色,也会备上一些干辣椒和花椒。用来炒制肉类或者作为烹饪的辅料,都能带来不错的味道。
春联、年画: 除了吃的,过年也少不了这些增添节日气氛的东西。家里的长辈会早早买好红彤彤的春联,贴在大门上,寓意着吉祥如意。年画则会贴在厨房或者其他房间,添上几分喜庆。

置办年货的仪式感:

我最喜欢的是每年腊月二十几开始的置办年货的过程。那时的集市总是格外热闹,人头攒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我会跟着长辈穿梭在人群中,寻找最新鲜的海鲜干货,挑选最饱满的花生瓜子,闻着各种香料和糕点的混合香气,那种期待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家里的长辈们也会仔细挑选,生怕漏了什么。

总的来说,我家乡的年货不仅仅是食材,它们承载着家庭的团聚、节日的喜庆,更是代代相传的味道和记忆。每一件年货,都蕴含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家人深深的爱意。这些地道的年货,让我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乡熟悉的温暖和味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靠,我家乡有点多。


祖籍是山东,但那是两百来年前的事了,山东年货交给山东胖友推荐。


籍贯是河南洛阳,但洛阳的年货我还真反应不过来。

我回洛阳就是水席八大碗,可汤汤水水拿来送人也忒不方便了。

牡丹糕?中式糕点,里面夹点烘焙的牡丹花。这玩意平时吃着腻,但洛阳牡丹名动天下,拿来送人还是挺应地方特色的。

牡丹瓷也行,做摆件挺好看的,就是这玩意是近年新创的,不算洛阳本地老物。

实在没想法,淘宝上找点和洛阳博物馆相关的周边吧。(嗨,十三朝古都,文创买卖怎么就是不好好做)

当然,你够脱线,买个洛阳铲也行,三十来块一把。


出生地是江西南昌。

瓦罐汤炒粉拌粉这些没法带,直接搞个酱鸭。

剁块,放电饭煲里直接和饭蒸,饭最好用丝苗米,开盖时香飘四溢,下饭三大碗。

就是江西的辣,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我小时候吃的煌上煌,好吃。但这些年听说丫品控垮了,欢迎评论区推荐。

还有就是高安腐竹(反正也在南昌附近嘛)。淡黄色,有油香,煮不烂,有嚼劲,还吸味。

腐竹中的上品,不是那些火锅店里煮两下就烂了的大路货可比。

别的就没啥概念了,再买点婺源茶?


长在佛山。

盲公饼、西樵大饼、大良蹦砂、九江煎堆。

这四种糕点小吃,我感觉刻进了童年DNA里,每个叔叔伯母家里随时能掏出一袋来。

双皮奶、伦教糕、濑粉这些不方便送,算了。

石湾米酒可以考虑,还有玉冰烧和九江双蒸,算地方特色酒品。

再提一串广式腊肠,可以买点有特色的,例如陈皮腊肠,用新会的陈皮,减腻增香。(我知道这不是佛山的,但厨出凤城,都算,都可以算)

但再说别的,我也想不起来。总不能去应记买馄饨吧?祖庙旁边买点黄飞鸿叶问的小纪念品?

佛山除夕夜是行花街(逛花街),正月十六或元宵再去行通济(由北到南走通济桥,拎个风车或者块生菜,对,意喻“生财”)。我感觉春节时经常跑出门,家里做菜很不讲究。

也有可能是我妈懒...

但真心建议:买条酿鲮鱼,找个冷链配送,送给朋友做年货。

这是道菜,一条鲮鱼只留鱼皮,鱼肉取出,去骨剁细,再加剁细的香菇陈皮马蹄,回填鱼皮后煎之。顺德做这个做得神了。

最后最后,还可以买肇庆的裹蒸粽。一个一斤,有肉有咸蛋黄有火腿,吊打江南三口没的小粽子。本问题下另一个回答有推荐。

别的,也交给评论区推荐吧。


靠,好饿啊...

user avatar

我的老家在广东肇庆,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都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

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家人都买新衣服,买糖果、桔仔、水仙头等,还有买好面粉、花生、绿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这个是肇庆特产),提前预约人手,一般都有十几个人一起包.就讲我吧,一个月都排满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约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乐意去,因为有得吃嘛,自己亲手包的,做个记号,一会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会一边在油窝里炸,哈~~.试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砖头在路边搞起一个大灶,用一个或二个大窝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个小时才行,不能断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会发莓.

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热闹起来了,特别是阴历二、五、八是墟日,那种景象真是让人开心,街上的彩灯、彩花、灯笼、红旗全都挂出来,小孩子开始叫爸妈买好鞭炮烟花等着过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来放鞭炮烟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团年饭,吃完饭后就把长鞭炮挂起来,一到零点,家家户户都准时放长鞭炮,代表开始过年,那时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样,”辟辟啪啪”声,感觉整个城市都震耳欲聋.过年日子是不准扫地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准骂小孩子,这个要到开了年才行,开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长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运,就是围着城里走一圈子,不准走回头路,呵呵…..那时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烟花满街都是,还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烟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开心.走完大运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烟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数人都不会睡觉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丝和汤圆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园玩,初二以后都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边收到利是那边就跑去买鞭炮烟花玩.

在过年一个月里,每天都有鞭炮声,开心的景象到处可见,天天都还在过年一样,让我想起都回味无穷,那时的好玩和开心,现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开始限期开放放鞭炮烟花了,不知什么时候全中国都可以放呢?我想为了挽回往日的中国过年气氛,可以放鞭炮烟花的日子不长啦

user avatar

枕头粑




最多最多20年前,这玩意儿还是流行在四川盆地西部一种重要的年货,实际上就是用纯粹的糯米做成的年糕,用“粑叶”裹起来晾干而已。四川盆地一年四季都比较潮湿,只有进入腊月、正月两个月时间里气温低、空气干燥,遇上几个晴天的话就能晒干,因此大多数都是在过年前后制作。过年走亲戚的时候提上两块作为礼物也很常见,2010年之前过年我都还收到过这种年货。


当然在今天,这玩意儿看起来并不是合适的礼物了。


四川喜欢把各种糕点叫做“”,一个“粑”字,唤起了多少人孩童时期对于美味的回忆,“粑”往往会跟“赶集”、“赶场”联系在一起,赶场的时候由爷爷奶奶牵着,“买个粑儿吃”,是多少人对于童年根深蒂固的回忆。


那时候,“赶场”会有各种卖“粑”的,有“三角粑”、“蛋烘糕”、“油面粑粑”、“叶儿粑”、“冻粑”。各种富有创意的小贩会把许多简单的食材做得香气弥漫到整条街上,勾住每个小屁孩的鼻子,让他们牵着爷爷奶奶的手开始耍赖,非要买来热乎乎香喷喷的吃到嘴里才行。


但是枕头粑并不在此例。


见到小屁孩馋嘴很正常,我却真没见过小屁孩馋枕头粑的。枕头粑怎么看怎么像主食,而不是零食,因为它踏踏实实的就是一坨糯米糕。是主妇们先用水把糯米泡得很涨,按照口味加一点点普通的大米一起泡到水都发白,然后到石磨里面磨成浆。


磨出来的糯米浆要先“吊”,装在棉布的袋子里吊起来让它自己滴水,到了一捏就成团,一搓就散掉的程度就可以了。


这时候就该准备“粑叶”了。


四川人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常有野生的这种“粑叶”,叶子又宽又长还特别的柔韧,最关键一点它简直取之不尽,割了又会长出来。割下那种健康没有破口的,清洗干净就可以包枕头粑了。


把滴干水的糯米浆捏成方块,放进粑叶里面包裹好,再上蒸笼蒸熟,就可以拿出来晾晒了。


最终的成品枕头粑实际上硬邦邦的跟个砖头差不多,而且大多数都没有味道,少数会混合一点红糖,都不会有馅儿。但是这东西能够保存很久很久,久到超过你的想象,如果不受潮发霉不被老鼠啃的话,这玩意儿保存年限很有可能超过你的寿命。吃的时候拿出来切成片,油锅里面煎一下,蘸红糖吃。坦率的说算不上好吃,但是十分的顶饱,吃几块就感觉肚子里结结实实的饱胀感。




在年货里面,枕头粑算是很不受待见的一个,我一直都不明白它为什么能够跻身年货的行列,堂而皇之的跟一大堆好吃的争奇斗艳。


直到我清理外公留下来的年货柜子,在最底下,发现了一块枕头粑。


外公在世的时候有个木头柜子,是用来装年货的,也就是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各种神奇的好吃的之所在。那个柜子的打开,就意味着一块美味,有时候是花生麻糖,有时候是苕丝糖,有时候是芝麻糕。


外公去世以后我们也搬到了城里,乡下的老房子只能说维持着没有垮掉,这个柜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在了我的视野里,像小时候的很多东西,那个铁皮青蛙,那个充气公鸡,那个滑板车,那个知了叫嚣着烈日炎炎的夏天,抓鱼的小河沟。


我再也不会为一个柜子里可能掏出来的东西而激动了。


再次发现它,其实一直好端端的待在老家的阁楼上面,虽然糊满了灰尘和蜘蛛网,却保存完好,连表面的土漆都没有掉也没有变色。扫掉上面那层岁月的痕迹,打开柜子盖,里面除了一些已经朽掉的零碎,就是那一块枕头粑。


它的粑叶已经朽了,破碎的叶子挂在依旧坚韧的叶脉上面,我小心翼翼的拿起来,却发现它依旧跟一块砖头一样结实。糯米粑的表面依旧光洁,就像昨天才晾干收起来一样,拿在手里敲了敲,声音浑厚有力,证明它到现在都是一块完美的、合格的、保质保量的食物。


它穿过了时光。




这就是枕头粑能够跟各种好吃的年货争奇斗艳的原因:它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坚守的


当所有的好吃的都吃完的时候,在以前,人民将会面对一个不得不过的关,青黄不接


前一年的收获,已经晒干入仓,叫做“黄粮”;来年新收割的庄稼还没有干透,称做“青粮”。所谓“青黄不接”就是前一年的粮食已经吃完了,新的一季庄稼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这个季节在中国各地都不一样,根据具体的作物而定。古时候可没有那么多粮食给你储存,青黄不接是非常要命的,其实时间也不算长,也就个把月左右的时间。


但是人只需要一周就能饿死,在你营养储备不多的情况下。


怎么度过这个关口,实际上是中国数千年来的大难题,从小农小户节俭维持,到宗族的互帮互助、农村的社会生态,到国家政治体制与治理细节,最终升华到民族性和民族文化,都会围绕着这短短的十几二十天展开。


枕头粑是应对这十几二十天时间而诞生的一种食物,是专为饥荒而准备的,是农民们对抗青黄不接的一种武器,当然,也是一种年货。


它作为一坨糯米糕具有在古代显得长得不真实的保质期,保存完好的情况下坚持几十年都没问题;


它作为年货具有“未雨绸缪”的预见性,“晴带雨伞饱带衣粮”,阖家欢乐欢度春节的时候不要忘了青黄不接的时候马上就要来了;


它作为礼物具有互帮互助的意味,赠送这种农民手里的“战备食品”具有一种共渡难关的美好愿望与良好祝愿;


它作为压箱底的储备食品具有安全保底作用,比花里胡哨的美食重要得多,一块枕头粑就够一家人吊着命一整天。


它比那些妖艳贱货有资格成为年货得多。




当然中国人应对饥荒的手段还有很多很多,有不少食物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长期隐蔽保存而创造的,这些食物在现在看起来多少有点不健康,高油脂、高盐高糖,然而这在饥荒里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优良品质,极小的体积就能提供生命安全保障,还便于携带、隐藏。


在今天这些东西已经很难看到了,比如甜到腻的月饼、猪板油炸再拌上白糖的小吃、咸的发齁的各种咸菜。但是在那时候这些都能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寒冬腊月的时候,提供人不能缺少的营养物质,你要是告诉那时候的人,“吃蔬菜沙拉才健康”,他们多半当你是疯子,他们要的不是健康,而是生存。


在我的印象中有三个人的形象老是会重叠在一起,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袁隆平,一个是我外公,他们都是拼了命也要让家人吃饱饭的老农而已。


为了让家人吃饱饭,不流离失所,不受人欺负,闹革命、搞杂交稻、做枕头粑都是一回事。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回事,小到一家一户,大到国家乃至于整个历史,家就是国、就是天下。


所以,中国人总是把“过年”当成一件大事,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过年是庆祝丰收的时候,是阖家团圆的时候,是准备来年的时候,所有人都要不远万里回到自己的家里,拿出自己一年辛勤的成果与家人分享,也接受家人的礼物,再规划来年的憧憬,最终在鞭炮和烟花轰鸣中迎来新的一年。


现在我们不会再把枕头粑当做年货,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完成,“青黄不接”已经成为了过去,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准确定义是什么,那么一些农业社会留下来的习俗早晚都会成为历史,或者标本。


但是凝结在文化里的灵魂却没那么容易消失。


这几天西安闹疫情,我有个西安的朋友因为物资接续不上,闹起了“饥荒”。实际上当然没那么严重,米面还是有的,只不过习惯了物资丰富的生活,突然一下子回归“求生”有点不适应。其实也不用适应,用不了多久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有什么吃什么是常态;现在,应有尽有才是常态。


现在谁都不会拿枕头粑当年货,我也是,好多年以来“办年货”的意思其实是开车去一趟超市,自己动手准备年货早就成了久远的回忆了。


你想过有一天去不了超市,怎么办?




今年我准备在家带着我儿子自己动手做一次枕头粑,老老实实磨糯米浆,老老实实吊干,老老实实包了蒸熟晒干,尽管它现在在一大堆各种美食中间尤其显得不好吃,也用不着它承担子虚乌有的“青黄不接”,更不用它来应对什么短缺危机。


可是它承载了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


它是居安思危,它是未雨绸缪,它是兼济天下,它是独善其身,它是躬耕农亩,它是仗剑天涯。


它就是家国天下。


习俗可以改,精神不能丢。我们年轻的时候都讨厌过节的时候谈什么沉重的事情,于是喜欢过没心没肺的节日,爱干嘛干嘛,这没有错。但是人总会长大的,有些传承下来的东西,年轻的时候可以无视,那仅仅是因为不用去传承而已。总有一天担子会交到你的手上,总有一天传承到了你的手里。


所以挑起担子之前,痛痛快快开心几年,我觉得挺好;


挑起担子之后,沉下心来做该做的事情,我觉得也挺好。


你要是没有孩子,就把过年当成一个狂欢节就好了;


你要是有了孩子,带他做一些传统的年货吧,就你们那里有过的。

user avatar

人在知乎,家在山东,更具体一点儿的位置是胶东半岛。

提起俺家那边的特色且地道的年货,首先想到的就是享誉海外的胶东大饽饽。

胶东大饽饽

大家能区分出饽饽和馒头有什么区别吗?这问题记得去年过年时在家里讨论过,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小姨夫一针见血,饽饽和馒头的区别饽饽中加入了干面粉,而馒头只是把发酵好的面团揉成团即可。

是否需要混入干面粉,就是馒头和饽饽的本质区别!

要做好一个下面的大饽饽,需要和面、发酵,还需要跟干面粉一起揉,最后才能做出这样好吃又硬朗的大饽饽。



一般家里平日里为了省事都是做馒头吃,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做大饽饽。家里过年做大饽饽用的面,一般都是最白的面粉。外面买的面粉可能都很白,但如果是农村家里自己种的小麦磨出来的面粉的话,那面粉是否白跟粗细以及小麦的成色有关。一般会留着优质的小麦磨出来的最细的那部分面粉过年做大饽饽。

在做大饽饽的时候,和面时会加鸡蛋,有的还会加糖,所以做出来的大饽饽香甜可口,再加上外面的枣等的点缀,就更好吃了。

而且由于掺入了面粉后的饽饽的面是硬的,也很容易做成各种形状,有鱼儿,葫芦,仙桃,燕子等等。


近年来还流行这种大花饽饽,也是胶东一大特色。大花饽饽吃起来跟上面那种大饽饽口感不一样,更加松软,跟面包接近。

大花饽饽不但是春节的特色年货,平时贺寿时很多人也会买。去年过年在家也吃过,味道还是很不错的,比较甜。

海鲜

其次想到的是海鲜,这也是胶东特色又地道的年货!尽管海鲜很多地方都有,但是住在胶东半岛的人,很多都觉得渤海湾的海鲜好吃。

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大虾汤,姑且叫这个名字吧。原材料就是大虾,小葱等。做的时候,可能需要先用油稍微煎一下,把虾油煎出来,然后放上水煮熟了就行。新鲜程度取决于虾的肉质,越大的越新鲜的越好吃。



除了大虾,还有海参、烤鱼片等海产品,也都是常见的胶东特产。


农产品

其他的就是一些农产品了,胶东半岛的温度和地理位置都很适合种植水果,而且种出来的水果也都很好吃。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还是烟台红富士,很多果农为了避免在丰收的时候被压价,都会把苹果等储存在冷库里,等着春节的时候卖。

除了烟台红富士外,莱阳梨,黄金梨,还有网纹瓜等也都是非常有名的胶东特产。



现在春节准备年货应该都是大家的必修课,过去信息不发达的时候,过年大家一般都只吃家乡的特产。现在生活好了,物流便利了,大家过年选择也更多了,也越来越不满足于只采购延续传统的年货了,过年吃一些新鲜的其他地方的年货,反而让人更印象深刻。

比如我在去年过年就给家里买了北京烤鸭,还买了广州的腊肠等,家里人团圆时吃的都很开心。


很多人过年时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在于不知道该从哪儿选购年货,今年大家可以看看快手的1.1~1.18日推出的“年货节”特别活动。

该活动聚焦全国34个省市,每日每省推荐一位“家乡年货代言人”,一同给大家带来全国三十四个省份“特色而地道”的年货。

如果你想要在年夜饭上吃遍全中国,那可以关注一下快手主播们推荐的34个省份的特色年货,感兴趣且觉得价格实惠的来一点儿,然后今年的年夜饭吃的就更有味道了。

主播们除了要推荐特色年货,还会为观众讲解年货背后的故事。这也会是一个了解不同地域特产背后故事的好节目,跟着也能够学到不少有趣的“新知识”。过年送年货的时候,还可以顺便给家里人科普一下年货背后的故事。

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2022年的快手年货节,更多特色又地道的年货等你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的家乡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美丽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置办年货,为迎接新的一年做好准备。说起我家的年货,那可真是琳琅满目,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儿和地方特色。海鲜干货类:大海的馈赠,是餐桌上的硬通货我家乡依海而生,所以海鲜干货绝对是我家年货清单上不可或缺的一.............
  • 回答
    我的家乡嘛,那可真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但也因为这些故事,有些习惯和特色就被外人给“误读”了,每次听人家提起,我心里都忍不住想解释一番。最常被误解的,大概就是我们家乡人“藏拙”的习惯。外地人觉得我们好像特别低调,甚至是有点“小家子气”,遇事不声张,也不爱显摆。比如,谁家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或者谁家生意.............
  • 回答
    我从小生活的这片土地,承载着我成长的喜怒哀乐,也孕育出了许多让我引以为傲的特产。它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这片土地历史、文化和人们勤劳智慧的凝聚。说起我的家乡,最先浮现在脑海里的,一定是那皮薄馅大、鲜美多汁的包子。这可不是那种普通的、街边随处可见的包子。我们这儿的包子,讲究的是发面要发到正好,既.............
  • 回答
    嘿,说到年味,那股子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钻进鼻子来了,鼻子酸酸的,心里也暖暖的。小时候在老家过年,那才叫一个热闹,现在想起来,每一件小事儿都跟电影画面一样,清晰得不得了。我老家在淮河边上,过年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和“拜年”。年夜饭,那绝对是全年最隆重的一顿饭,简直是全家人的“总动员”。从腊月二十三(.............
  • 回答
    我的家乡,那座依山傍水的小城,在冬天总是格外有味儿。当寒风开始呼啸,当第一场雪悄悄落下,空气里就弥漫开一股暖洋洋、香喷喷的味道,那是属于我们家乡冬天的味道,是那些应季美食带来的慰藉。说到冬日的应季美食,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一定是 炖羊肉。这可不是随便在哪儿都能吃到的羊肉,我们家乡的羊,大多是散养.............
  • 回答
    我没有家乡,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但我可以告诉你我了解到的,一些在中国比较有意思的、听起来有点奇怪的地名,并且试着从人的角度去讲讲它们背后的故事或者可能的来由。这些地名虽然听着有点儿“画风清奇”,但它们背后往往藏着历史的痕迹,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幽默。先说一个离我“知识库”比较近的,算是挺有代表.............
  • 回答
    我的家乡,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说不上繁华似锦,也并非穷乡僻壤。但要问有什么让我“小骄傲”,还真有那么几件事,随着时间推移,悄悄地改变着它的面貌,也让我心里暖暖的。最让我觉得骄傲的,是近年来城市环境的变化。以前,说实话,家乡的绿化谈不上好,很多地方就是光秃秃的水泥地,夏天热得能蒸出一层油。可现在,你看.............
  • 回答
    说到我的家乡,春天那可真是个美食宝藏季节。一到春天,万物复苏,这股子生机勃勃的劲儿,也全都体现在了咱们餐桌上的味儿了。最先让我惦记上的,绝对是那鲜嫩欲滴的春笋。刚出土的竹笋,那种鲜甜的味道,是其他季节的笋完全比不了的。我们那里,最经典的吃法就是油焖春笋。选用刚破土、竹肉还带着点翠绿的笋,剥去外壳,切.............
  • 回答
    我从小在咱们这座小城长大,说起这里的土特产,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不过,真要说起最能代表咱家乡味道,送人也体面,自己吃也舒坦的,那还得是这几样:1. 阳山水蜜桃:要是夏天来咱们这儿,不吃阳山水蜜桃,那简直是白来了。这桃子可不是一般的桃子,说它是“桃中之王”,一点也不夸张。 品种讲究: 主要就.............
  • 回答
    说起我从小长大的那个小镇,现在回想起来,有些东西真的是越来越难找了,尤其是那些老味道。你问我有哪些几乎消失的传统美食?嗯,让我想想,最让我怀念的,大概是那个叫“打碗碗脱”的食物了。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奇怪,对吧?我们那里有些人管它叫“碗里脱出来”,就是说它好像是从碗里“脱”出来的一样。其实它是一种蒸制的.............
  • 回答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的细节,说实话,太多了能让人会心一笑,或者眼眶一热。但要说最能戳中我的,反而是一些特细微,却又无比真实的东西。就拿《最后一课》来说,黄渤那个角色,张老师,你知道他最后要退休了,要去大城市。学校里条件不好,他坚持了这么多年,那种疲惫感,不是那种夸张的表演,而是从他说话的语气里,从.............
  • 回答
    让我想想,提起家乡的老字号,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巷子口那家不起眼的老陈记面馆。不是那种装修得金碧辉煌的馆子,也绝不是连锁店。就那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门脸,门口挂着一块褪了色的老招牌,上头用有些模糊的墨迹写着“老陈记”。店里头的陈设更是简陋,几张方桌,几条长凳,墙上挂着几张泛黄的奖状,还有一张陈老.............
  • 回答
    《小哥们儿》这部短片,真有意思。看完之后,心里暖乎乎的,好像又回到了我小时候住的那座小城。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一口咬下去,不是那种精致的法式甜点,而是实实在在的、带着点儿陈皮味道的自家烘焙点心,扎实,舒服。片子里那些街头巷尾的场景,修鞋的老师傅,推着三轮车卖炸串的阿姨,还有街边打牌的大爷们,都太.............
  • 回答
    离家之后,很多我们从小习以为常的东西,突然间就变得格外珍贵,也才惊觉,原来它们是那么的“我们那儿的”。我来自一个江南小镇,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说不上名胜古迹,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就是有些小物件,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直到离开,才猛然发现,这玩意儿,外头真不怎么见。最先跳出来的,是“老鼠夹子”.............
  • 回答
    我家里的每个人,说起来都有那么一两个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的看家本领。我爸妈,虽然上了年纪,但很多时候比我们年轻人还要“潮”和有魄力。先说我爸吧。他退休前是做建筑工作的,所以现在手里总是有使不完的劲儿。最让人称赞的是他那双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咱们家里但凡有点什么东西坏了,从摇摇欲坠的椅子到漏水的水.............
  • 回答
    春节,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魔力,它能瞬间唤醒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那些平时被生活琐事掩盖的温情一点点浮现出来。今年春节,虽然依旧是熟悉的家,熟悉的味道,但却有些许不同,一些细微之处,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在我心里悄然生根发芽,长成了感动。腊月二十八,我还在公司忙得脚打后脑勺,电话就响了。是妈妈:“闺女啊.............
  • 回答
    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小确幸”并非来自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用恰到好处的好物点亮日常的瞬间。比如,我家的角落里,那个不大的角落,我摆放了一盏落地灯。这灯光不是那种刺眼的白光,而是温暖的琥珀色,恰好能勾勒出旁边的绿植舒展的叶片,也柔化了我随手搭在沙发上的毛毯的质感。每当夜幕降临,我.............
  • 回答
    我之前总觉得,生活中的科技,尤其是家电和数码产品,大多是“锦上添花”,离我的“必需品”总差那么点意思。直到我家里添置了那么几样东西,才发现,原来它们能这么悄无声息地、却又实实在在地改变我的生活节奏,甚至让我觉得,它们比我更懂我。最让我惊喜的,得数那个智能窗帘了。我这个人吧,就是个“光线敏感型”选手,.............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最近真的发现了一些让我恨不得早点遇到的家居好物,感觉它们简直是生活品质的“秘密武器”。要说“相见恨晚”,那绝对是它们了,让我来好好给你叨叨叨一下:1. 真空压缩收纳袋:我的衣柜终于能呼吸了!你知道吗,以前我的衣柜简直就是个“灾难现场”。换季的时候,那些厚重的羽绒服、被子,.............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与其说是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减负”,不如说是一种引导,一种回归。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也意味着我们要把目光从单纯的成绩,放到更广阔的、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能力培养上。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我个人最看重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