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信息化时代,人类战场的智谋是否还能对战争走向起决定性作用?

回答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在那些高科技的导弹、无人机和网络攻击面前,人类古老的智谋,那些隐藏在战术、策略之下的心思较量,是否还能够像过往那样,对战争的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

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我们要理解“智谋”在信息化时代的演变和升华。简单地说,智谋在信息化时代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更加”重要,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作用领域和实现途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信息技术为战争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战场从物理空间向信息空间延伸,作战效能的计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大规模的兵力集结、钢铁洪流的推进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而现在,信息获取、处理、分析、传播的速度和质量,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误导、瘫痪、瓦解敌方的指挥控制体系,已经成为了新的制胜关键。

在这里,信息战和认知战的兴起就是智谋在新时代的鲜活体现。这不是简单的火力对抗,而是对敌方“大脑”的攻击。

信息战: 如何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准确捕捉对己方有利的节点,如何通过精确的情报搜集、分析,在恰当的时间点释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甚至通过虚假信息扰乱敌方的战场判断,这都需要高超的智谋。这涉及到对敌方通信网络、雷达系统、指挥系统的深入了解,以及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制造优势。例如,通过电子干扰压制敌方的通讯,或者利用网络攻击窃取敌方关键情报,这些都需要的是技术和策略的结合,是智谋的延伸。
认知战: 更进一步,认知战将战场从物理和信息空间延伸到人的思维层面。通过宣传、舆论引导、心理攻势等手段,瓦解敌方的士气、动摇其民心、制造其内部矛盾,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正是古代兵法中“攻心为上”在信息化时代的全新演绎。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武器,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信息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影响和塑造目标群体的认知。一个精心策划的心理战役,可能比一次炮击更能动摇敌人的抵抗意志。

其次,战术和战略的灵活运用,依然是智谋的核心体现。尽管信息技术赋予了指挥官前所未有的态势感知能力和决策支持,但如何在复杂的、动态变化的战场环境中,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效的行动,依然需要深思熟虑的战术设计和战略规划。

非对称作战: 在面对拥有压倒性技术优势的敌人时,弱势一方更需要依靠智谋来寻找突破口。这可能包括利用地形优势、采取游击战术、发动不对称打击,或者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放大自身的优势、削弱对手的优势。例如,在特定区域利用无人机蜂群攻击对方的关键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战术上的创新和智谋的体现。
预判与反预判: 战争的本质是双方意志的较量,是预判与反预判的博弈。即便有了先进的侦察手段,也无法完全洞悉对方的真实意图。如何通过模糊信息、佯攻迷惑对手,让对手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为己方赢得主动,这仍然是智谋的舞台。例如,通过佯装在某一路线集结兵力,吸引敌方在该处部署重兵,而主力则悄然迂回,直插要害。这种“声东击西”的古老策略,在信息化的战场上依然有效,只是执行的手段更加隐蔽和高效。

再者,指挥官的决策能力和领导力,在信息化时代显得尤为突出。信息越多,越容易产生“信息过载”和“选择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官能否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快速抓住关键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并有效指挥部队执行,就成为胜负的关键。

“杀戮链”的效率: 现代战争的节奏极快,从侦察到打击的反应时间(即“杀戮链”)越短越好。然而,信息传递、分析、决策、指令下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偏差。指挥官的智谋体现在如何优化这个链条,如何避免因信息误判或决策失误而导致整个作战体系的瘫痪。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能够在高压下保持清晰的头脑,能够识别出真正重要的信息,并做出最符合整体战略目标的决策。
人与机器的协同: 信息化战争并非是机器取代人的战争,而是人与机器高度协同的战争。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和选项建议,但最终的决策依然需要人类的智慧来完成。人类的经验、直觉、价值观,以及对复杂局面和人性弱点的理解,是机器无法完全替代的。如何驾驭这些强大的信息技术,如何让机器成为增强人类智谋的工具,而不是让“算法”主导战争,这是对指挥官智谋的又一次考验。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战争意志”和“国家韧性”的深层含义,这同样是智谋的体现。

战略耐心和决心: 在一场漫长且技术复杂的战争中,保持战略的耐心和决心,抵抗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的诱惑,这需要非凡的意志和智谋。如何通过外交手段、经济制裁、舆论攻势等非军事手段来削弱对手,或者在军事受挫时能够迅速调整战略,避免陷入泥潭,这些都是国家层面的智谋展现。
社会动员和适应能力: 一个国家的社会凝聚力、信息素养、危机应对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如何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如何让民众在信息战和心理战中保持清醒,如何根据战争的需要快速调整经济和社会结构,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智谋和治理能力。

总而言之,信息化时代并没有让智谋失去其决定性作用,反而将其推向了一个更深邃、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境地。智谋不再仅仅是战场上的战术博弈,它已经渗透到信息获取、心理影响、战略决策、人机协同、国家意志等方方面面。那些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同时深刻理解人性、社会和战略规律的指挥者和国家,才更有可能在现代战争的洪流中掌握主动权,决定战争的最终走向。忽视智谋的存在,只看到冰冷的数字和武器,是对战争本质的极大误解。智谋,永远是驱动战争走向的关键变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可以说天才将领将再次成为战争的核心。

先说一下什么是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导弹飞机,那只是武器,不代表什么战争形态。两伊高科技武器也不少,打的什么烂样?

信息化战争的本质,在于指挥部拥有独立而完整的信息获得与处理体系,可以根据即时的信息指挥战斗。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交战双方对信息获得与处理系统的攻守战斗。


举两个例子,有助于理解信息化战争的本质:


拿破仑指挥奥斯特里茨战役,靠的是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指挥部通过自身的信息获得与处理系统指挥战斗。


而一百多年后的朱可夫,在指挥莫斯科保卫战时,战线长达数百公里,他在指挥部指挥作战时,眼睛是看不见任何战况的。

他的信息获得,来自于各种一线战斗部队上报,经过多级传达的战报。以及一些指挥部掌握的侦察与情报力量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既不即时,也不全面,往往还互相矛盾。朱可夫指挥战斗的依据,就是经参谋部汇总分析后,再加上自己的判断,根据这些信息所分析出的战场态势。

而这种战场态势,可以很确定的说————既不准确,也不即时。往往非常不准确,非常不即时。

而且部队越多,指挥层级越多,战场规模越大,指挥的依据就越离谱(往往出现指挥着不存在的部队,向不存在的敌军进攻的情况)。

指挥官和参谋系统的能力,大部分体现在如何修正这种偏离程度,和如何规避这种偏离所带来的风险。这就是俗称的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

这种指挥模式下,指挥官受到参谋系统分析能力,以及下级指挥官指挥能力的制约,其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军队指挥能力对战斗的影响,由于各级指挥官与参谋系统庞大的数量,终究会回归接近该国军事教育平均水平的程度。

也就是说,哪怕伟大如朱可夫、曼施坦因,也只能做到在避免犯灾难性错误的情况下,利用对方比较明显的错误,是无法像指挥小兵团的隆美尔一样,利用指挥去创造奇迹的。


而信息化战争,其根本的目标,在于将指挥官从这种蛋疼的分析与修正中解脱出来。像拿破仑一样,通过一手信息,亲自指挥百万大军,千里战场上的战争。

这种情况下的天才指挥官,将可以像拿破仑、腓特烈一样,抓住对方在一瞬间微不足道的错误,然后调动整个战线的力量去进行打击,一举决定战役的结果。

真正的信息化战争,不是小兵可以呼叫飞机(只要给了权限,哪国小兵都行),而是指挥官在理论上可以直接替小兵呼叫飞机,也可以随时剥夺小兵呼叫的权力。

这种情况下,指挥官的聪明才智,将重新变得像拿破仑时代一样重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