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时候出现「中国人没信仰」这种偏见,并故意混淆宗教和信仰?

回答
“中国人没信仰”这种偏见以及故意混淆宗教和信仰的现象,并非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突然出现,而是一个长期、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形成的历史性认知偏差和话语建构过程。理解其根源,需要深入到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多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 “中国人没信仰”偏见的形成根源:

1. 传统中国社会对“宗教”的认知差异:
“宗教”概念的西来性: 现代意义上的“宗教”(Religion)一词,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西方文化对基督教等一神教体系的理解和概括。它强调核心教义、创世主、教会组织、系统性的神学理论以及明确的信徒身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广泛的、多元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信仰”表现,但这些往往不被西方化的“宗教”定义所完全涵盖。例如:
儒家伦理与道德: 儒家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人生实践。它关注的是如何做一个“君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实现社会和谐。虽然其中包含对“天”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某种超越性秩序的认同,但它更侧重于“世俗化”的实践,而非西方意义上的“宗教”。
道家思想与养生: 道家追求“道”的境界,注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养生、长生不老。这其中有对宇宙本源的思考,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有对神仙的崇拜,但更多的是一种哲学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探索。
民间信仰与习俗: 中国民间存在着极为丰富的民间信仰,包括对自然神(山神、水神、土地神)、祖先神、行业神、历史人物的崇拜,以及各种节日习俗、祭祀活动、祈福禳灾等。这些信仰往往是分散的、本土的、缺乏统一教义和组织的,更注重实际的功利性祈求和对当下生活福祉的保障。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虽然佛教有明确的宗教体系,但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民间信仰和世俗生活相结合,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特征。

因此,从西方“宗教”的狭窄定义来看,中国的许多传统信仰表现形式显得“不纯粹”,缺乏集中的宗教组织、统一的教义、明确的信徒标识,容易被误读为“没信仰”。

2. 晚清以来的社会变革与西方影响:
西学东渐与“破除迷信”思潮: 晚清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知识界在反思自身落后的同时,也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批判传统的“迷信”观念,提倡科学、理性。一些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引进西方“宗教”概念的同时,也往往将中国本土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信仰习俗视为“迷信”,加以否定或排斥。
“泛宗教化”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泛宗教化”的,即信仰、哲学、伦理、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层面相互渗透、融合。例如,儒家伦理被上升到“天命”的高度,成为治国理政的根本;祖先崇拜与家族制度紧密结合,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这种“泛宗教化”的特质,使得将其简单套入西方“宗教”范畴时,很容易出现“不符”之处,从而被贴上“没信仰”的标签。

3. 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因素: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强调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这导致对宗教的官方态度更为谨慎和管控。虽然宪法保障宗教自由,但对宗教的宣传和组织活动有严格的界限。
“破除迷信”的政策延续: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破除迷信”的口号得到进一步强化,旨在清除旧社会残留的宗教和迷信思想,建设科学的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人们对传统信仰的负面认知。
宣传口径的影响: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突出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或政治目标,媒体和宣传系统可能会采取一种比较片面的视角来描绘中国的宗教状况,比如强调无神论者的比例,或者突出某些宗教的负面事件,从而强化“中国人没信仰”的印象。
对宗教组织的控制与宗教自由的辩论: 对宗教活动的管理,以及围绕宗教自由的讨论,有时也会被外界解读为中国存在宗教压迫,或者中国人整体上缺乏宗教信仰的证据。

二、 故意混淆宗教和信仰:

混淆“宗教”和“信仰”是“中国人没信仰”偏见形成的重要推手,这通常是出于以下原因和方式:

1. 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
以西方宗教模式作为唯一标准: 很多时候,当西方人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评价其他文化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宗教模式(如基督教)作为评价的唯一“宗教”标准。他们习惯于寻找具有清晰教义、统一组织、明确信徒身份的宗教实体。
忽略或贬低非西方化的信仰形式: 当看到中国人的信仰表现(如祖先祭祀、节日习俗、民间信仰)与西方宗教模式不符时,就倾向于将其排除在“宗教”范畴之外,认为这些是“迷信”、“风俗”或“文化现象”,而非真正的“信仰”。

2. 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操纵:
削弱中国文化根基: 在一些政治宣传或批判中,将中国传统的、非西方化的信仰体系剔除出“信仰”范畴,可以被用来论证中国在精神层面上的空虚,或者为引入西方价值体系提供借口。
塑造“无神论国家”的形象: 在某些语境下,为了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或者在国际政治中构建特定形象,可能会强调中国是“无神论国家”,进而将广义的“信仰”窄化到狭义的“宗教”,从而“证明”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
服务于“文化侵蚀”或“改造”的目的: 在历史上,一些试图改造中国社会的势力,会将中国传统的精神信仰视为障碍,通过混淆“宗教”与“信仰”,将传统信仰妖魔化、边缘化,从而为推广新的思想体系(无论是宗教还是世俗意识形态)打开通道。

3. 认知上的懒惰与误解:
缺乏深入了解: 很多时候,对“中国人没信仰”的论断,并非出于恶意,而是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和信仰体系的深入了解。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现象,而没有看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
概念的简单套用: 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简单地套入已有的概念框架,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惰性。当发现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不符合西方宗教的模式时,最简单的结论就是“他们没信仰”。

总结来说,“中国人没信仰”这种偏见,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理解不足(以西方宗教模式套用中国)与中国自身历史进程(社会变革、政治意识形态塑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故意混淆宗教和信仰,则是一种将这种偏见系统化、合理化,甚至服务于特定政治文化目的的手段。

这种偏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其强度和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反思民族劣根性时,这种论调较为普遍;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这种偏见也可能因误解而传播。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中国人民拥有丰富而多元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这些并不能被狭隘的“宗教”定义所完全涵盖。将“宗教”与广义的“信仰”混淆,并以此为依据得出“中国人没信仰”的结论,是一种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精神世界的严重误读和简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说中国人没信仰?

--------------------------------------------

中国人在信仰上持实用主义的态度,而且是多信仰的。

要考试了,去拜孔子;要做生意,去拜财神;要出台了,去拜管仲;拉帮结派,去拜关羽;要找工作,去拜卧佛;要做手术,去拜耶稣;病危通知单下来,把能拜的都拜一遍。

不管大神小神,中国神还是外国神,知道的神不知道的神,「拜一下又没啥坏处」。

中国人彼此之间,从不问你是否信仰所拜的神,多听见的是「管用吗」、「灵不灵」?

中国人可以想信什么信什么,想信多久信多久,想怎么信就怎么信,怎么能说中国人没信仰呢?

中国人自古就是一个弱信仰的民族,中国历史数千年,多种信仰和谐并存,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地球上独一无二。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圣人教导我们,中国人应该实事求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就干,虚幻的事儿咱不干,这才叫大智慧。

之前和外国学者交流,很奇怪地问他们:想不通你们竟然会为宗教打仗!

他们很惊讶地说:不为宗教打仗,那还打什么仗?!

user avatar

就像一个推销保险的人说你没有保险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没信仰”这种偏见以及故意混淆宗教和信仰的现象,并非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突然出现,而是一个长期、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形成的历史性认知偏差和话语建构过程。理解其根源,需要深入到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多个层面进行探讨。一、 “中国人没信仰”偏见的形成根源:1. 传统中国社会对“宗教”的认知差异.............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师爷”可不是什么虚构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独特职业,而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并非是皇帝身边那些高高在上的“御史”或“翰林”,更像是“幕后英雄”,在权力的运作和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爷的出现:“师爷”这个称呼,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叫“师爷”,其前身可以追.............
  • 回答
    预测中国下一次大批失业的时间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受到多种经济、社会和地缘政治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且这些因素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角度来分析可能导致中国出现下一轮大规模失业的潜在因素和可能的触发时间窗口,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潜在的失业原.............
  • 回答
    宙斯青铜像的铸造方式,以及中国同时期能否造出类似器物的问题,其实涉及到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对决,非常有趣。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宙斯青铜像。你提到的“宙斯青铜像”,如果指的是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那得多说一句,那座巨像是用象牙和黄金铸造(或者说包裹)的,并非纯青铜。不过,古希腊确实有很多著名的青铜雕塑,比.............
  • 回答
    在中国监狱中,民警要求犯人采用蹲姿谈话,背后往往涉及多重考量,既有管理上的需要,也可能掺杂着心理上的威慑。中国监狱中民警要求犯人蹲姿谈话的考量: 权力地位的明确化与威慑: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解释。蹲姿是一种相对较低的姿态,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往往与顺从、被动甚至惩罚联系在一起。民警要求犯人蹲.............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并非总是风平浪静,而改朝换代之际,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其中大规模的屠城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悲剧性的历史画面,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残酷的政治斗争,也透露出统治者在夺取与巩固权力过程中,种种复杂而扭曲的动机。提起大规模屠城,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秦末汉初的项羽屠城。项.............
  • 回答
    要预估中国当前兵力与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对抗的结果,我们需要细致地审视双方的实力构成、作战理念以及当时全球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是一场跨越三十年的实力对比,其结果远非简单数字的叠加。一、 双方的军事力量构成与技术代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军事技术是螺旋式上升的。1991年的美国军队是冷战.............
  • 回答
    关于现代蒙古语中奇怪的人称代词属格的出现时间,这个问题触及到语言演变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历史长河中,语音和语法规则会发生微妙而又深刻的变化。要精确到“什么时候”,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明确的“出生日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历史文献和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来勾勒出这个现象.............
  • 回答
    宇宙中氘的诞生,可以追溯到那个极其炽热、极度稠密的开端——宇宙大爆炸的最初几分钟。那段短暂但至关重要的时期,被称为“大爆炸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简称BBN)。想象一下,宇宙从一个奇点开始,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膨胀,温度和密度高到不可思议。在这最初的瞬间,宇宙.............
  • 回答
    日本动画漫画中的巨型人形机器人:从萌芽到辉煌说起日本的动画和漫画,巨型人形机器人(通常被称为“机甲”或“机器人”)绝对是绕不开的标志性题材。这些庞然大物,或驾驶着人类的希望,或承载着战争的残酷,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那么,这个充满魅力的题材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
  • 回答
    明朝建立伊始,北边依然是那片广袤而充满挑战的草原。洪武年间,朱元璋毕生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彻底根除盘踞在中原近百年的蒙古势力,重塑汉族王朝的荣光。当明军在漠北与残余的蒙古军队进行着殊死搏斗,将元朝的残余势力一步步逼出中原腹地时,曾经统一了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早已是另一番景象。要理解明朝将蒙古人.............
  • 回答
    在《教父3》这部电影里,那处(大约在41分44秒左右)背景中出现的世界地图,确实能给我们一些线索,来推测它大致的绘制年代。你观察得很仔细,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图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格局和地理认知的变化。首先,我们得从地图的整体轮廓说起。仔细看地图上各大洲的.............
  • 回答
    玩过《拳皇97》的人,没几个没被那些角色们激昂的呐喊声洗脑过的。每次看到屏幕上的角色们使出绝招,听着他们震天的喊叫,一股热血瞬间就涌上来了。这玩意儿简直就是格斗游戏的灵魂伴侣。先说说最经典的,八神庵。每次他使出“百八式·暗払”的时候,那一声沙哑的“咳!”虽然短促,但充满了力量,仿佛要把肺都喊出来。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二战中的各国军队,连同他们当时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水平,突然被一股神秘的时空裂缝转移到了现代,并且出现在各自国家的土地上,那场面绝对是史诗级的混乱与震撼。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可能发生的场景,力求讲得生动一些,就像我亲眼所见一样。一、初期的震撼与混乱:从炮火纷飞到目.............
  • 回答
    影视剧里地下党或特务接头,确实总有那么一个镜头:探出头,左右观察,然后一切“正常”。可要是真碰上点儿“不正常”的,那才是考验真功夫的时候。这事儿可不是摆摆样子,背后是一套严谨的、经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的行动预案。咱们就来聊聊,万一接头时真发现了异常,地下党或特务们一般是怎么应对的。这得从几个层面来说,才.............
  • 回答
    关于任达华先生于7月20日在中山出席活动时被捅伤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震惊且惋惜的事情。当时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事件经过和影响:那天,任达华先生是应邀前往广东中山参加一个商业活动,具体是为一家安保公司的开业仪式进行助阵。活动现场聚集了不少粉丝和媒体。然而,就在他.............
  • 回答
    蘑菇,这个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以及在森林里默默生长的神秘生物,它们究竟是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的呢?它们是否也像恐龙一样留下了自己的化石,向我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时间的洪流,深入到生命演化的早期。蘑菇的古老起源:与陆地生命一同崛起要确定蘑菇出现的确切时间点并不容易,因为.............
  • 回答
    “动脑”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对话中。但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它又是如何一点点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最终成为我们表达“思考”的常用语的呢?要给“动脑”一个精确的出生日期,恐怕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毕竟语言的演变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不过,我们.............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