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贝聿铭是个怎样的人?

回答
提起贝聿铭,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往往是那些矗立在世界各地、简洁而富有力量的现代建筑。但这位举世闻名的华裔建筑师,他的人生远不止于冰冷的线条和宏伟的结构,他是一位融合了东方意蕴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一个在文化碰撞中寻求和谐的实践者,更是一个内心深沉、对艺术和生活有着独特理解的智者。

家族的熏陶,文化基因的烙印:

贝聿铭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他的祖父贝理安是晚清时期著名的金融家,父亲贝祖贻则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贝聿铭从小就耳濡目染了金融、政治以及更广阔的世界。他家的庭院,充满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这种对空间、光影、自然元素的敏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骨子里,即使后来他远赴重洋,接受西方教育,这种东方的情怀也从未褪色。

他曾说过:“我并不是因为我出生在中国而爱中国,也不是因为我在美国学习而爱美国,而是因为我认为两者都是我的文化,我都爱。” 这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清晰认知,以及对不同文化开放包容的态度,是他一生设计理念的重要基石。

跨越文化的求索,东西方的对话:

早年在美国接受教育,他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吸收了包豪斯学派的理性、功能主义和对新材料的探索。然而,与许多照搬西方的建筑师不同,贝聿铭始终在思考如何将东方美学与西方现代建筑语言相结合。

他的作品,如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这座透明的玻璃金字塔,在古老宏伟的卢浮宫建筑群中显得格外醒目,却又巧妙地融入其中。金字塔的几何造型,呼应了埃及文化,而玻璃材质和简洁的线条,则完全是现代主义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卢浮宫庞大游客流线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明亮、通透的入口,如同点睛之笔,让古老焕发新生。有人曾质疑它的“唐突”,但时间证明了它的成功,它已成为巴黎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同样,香港中银大厦,以竹子为灵感,其棱角分明的几何形态,既表现了力量和成长,又巧妙地化解了风水上的某些禁忌,是一种对东方哲学和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运用。

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材料的敬畏:

贝聿铭不是一个只追求宏大叙事的人,他对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苛求到极致。他相信,伟大的建筑,是尺度、比例、光影、材料等一切元素的完美结合。他会亲自挑选材料,甚至对石材的纹理、玻璃的折射角度都有着严苛的要求。

他曾为了寻找最适合苏州博物馆的石材,跑遍了当地的山林,只为找到那种带着岁月痕迹、温润如玉的石头。他对光线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他认为光是建筑的灵魂,是连接人与空间的重要媒介。在苏州博物馆,自然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屋顶洒下,营造出一种宁静、诗意的氛围,仿佛行走在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之中。

低调的学者,优雅的生活家:

尽管在国际建筑界享有盛名,但贝聿铭本人却是一个极其低调、谦逊的人。他很少接受采访,更不张扬。他更像是一位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学者,专注于对建筑艺术的探索。他的生活,也同样充满了艺术气息。他热爱古典音乐,也欣赏当代艺术,他的家,本身就是一件充满品味的艺术品。

他与他的夫人卢思齐,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共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生活,相濡以沫,琴瑟和鸣。他们之间的默契与支持,是他在事业上不断前进的强大后盾。

超越时代的精神:

贝聿铭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宏伟的建筑,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他证明了,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可以诞生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伟大作品。他用他的生命,践行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理念,用理性与感性,用智慧与勇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建筑画卷。

他并非一个哗众取宠的设计师,他更多的是在倾听土地的声音,与环境对话,与历史对话,最终在现代主义的框架下,赋予建筑生命和灵魂。他是一位真正的建筑诗人,用他的笔触(设计图)和双手,书写着属于他的,属于世界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贝聿铭:“这是我设计的最后一座大房子”

1988年,建筑大师贝聿铭做了一个决定:不再接手大规模的建筑设计。那一年他71岁,大工程已开始让这位老人感到身体吃不消。同时,在对建筑的思考上,他也更倾向于回归自然,探索小而美的东方意境。

因此,当1995年贝聿铭担纲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设计顾问时,业内一片哗然。这座大楼由贝聿铭之子贝建中、贝礼中组建的贝氏建筑事务所承担具体设计,而贝聿铭则为整体方案提供诸多灵感。2001年,贝聿铭专程来北京参加了大楼竣工仪式。“这座建筑,我花了7年时间。这是我设计的最后一座大房子。”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外观

* * *

建筑爱好者常在全球搜寻大师的作品。藉由贝聿铭的华人身份,北京有两座建筑出自这位大师之手。一座是1982年修建的香山饭店,另一座就是位于长安街和西单大街交叉口的中行总行大厦。与秀丽写意的香山饭店不同,中行大厦修建之初就面临着各种限制和挑战。

中行大厦和天安门及故宫的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根据北京市有关规划,故宫周边老城区限高30米,二环45米,三环60米。这意味着贝氏必须在45米的高度内完成这座大体量建筑,处理不当,建筑就会显得笨拙。

贝聿铭面临的这个挑战,恰恰是他自己“一手促成”的。1974年,中国政府邀请他在故宫旁修建一座高层建筑。“我的良心不允许……我不能想象有一幢高楼俯视着紫禁城。”后来,有关部门充分考虑他的意见,出台了上面的限高规定。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把建筑物的内部设计成拥有大空间的花园,让光影进来。”在建筑中做花园,西方有先例,但“中国有自己的做法。楼内有园,像四合院,四合院里面就是空的。”就这样,一个11层楼高的巨大中庭出现在中行大厦内,顶部和四周配以通透的玻璃,整座建筑顿时轻盈灵动起来。

轻盈的大楼中庭

在园林设计上,祖籍江苏的贝聿铭选择了他最喜爱和擅长的苏州风格。然而在景观行业,一直存在“南园北调”的说法。简单说,就是江南的娇小与北方的粗犷并不相宜。就银行建筑而言,过于玲珑也不合适。

贝聿铭从选材上破题:他没有用柔细的太湖石,而是从云南石林运来了壮实的石头,同时配上高大的毛竹。山、石、水、池、竹、窗,这些园林元素在大楼内移步一景,与庞大的空间十分协调。


中庭园林及细节

走进这座被命名为“四季大厅”的楼中花园,会有一种轻松美妙的感受,这与其中的色彩密不可分。建筑的墙面和地面都使用了米黄色的意大利凝灰石,温暖的色调加上玻璃窗透射的阳光,形成变幻莫测的光影,宁静和谐又充满活力。

中行大楼中常能看到这样的光影游戏

没有使用任何符号化的传统装饰,却透露出浓浓的中国韵味。贝氏极具特色的几何结构与抽象到极致的中式园林元素相得益彰,“限制”被巧妙转化成让人愉悦的个性和风格。

中行大厦顶部运用的几何结构是贝氏建筑的标志之一

贝聿铭设计的日本京都美秀博物馆

贝聿铭设计的巴黎卢浮宫金字塔

* * *

十里长安街几乎成为了北京近几十年发展的缩影:CBD,高级写字楼和星级酒店林立;建国门内,政府行政大楼庞大庄重;从东单到王府井,街道开始变得热闹;天安门至西单的2.5公里最为静谧;过了西单图书大厦又是人声鼎沸;复兴门外则开始出现居民楼,洋溢着生活气息。

中行大楼俯瞰图,红色为西单大街,蓝色为长安街

贝聿铭将中行大楼的两个主入口分别设置在面向长安街和西单大街的南面和东面,正对着公交车站和地铁站口。“园林是为公众设计的,大家要去西单买东西,可以从这里面穿过。”在建筑功能上也进行了精细安排,中庭设计成对外服务部,往来的顾客带来持续的人气,大型玻璃窗也展现着开放的态度,邀请大家来参观、散步,整座大楼和这座城市的生活融为一体。

从东侧的西单文化广场遥望中行大楼

黄昏时分中行大楼外的街道。这里是很多人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也在他们的记忆里占据着一席之地

在中行大厦落成的年代,对传统的承续、对建筑公共性的思考乃至对中西建筑元素的组合运用,在中国建筑界仍处于十分初级甚至空白的阶段。最初,人们只是欣赏这座大楼的雅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楼背后所隐藏的设计师的苦心与思考开始慢慢呈现在人们眼前。一个好的建筑能够超越时空,回应人心。


从自行车王国,到今天的车水马龙,这座大楼也见证着中国的改变

对于这“最后一座大房子”,贝聿铭的自我评价是“满意的”。 “我父亲属于中国的第一代银行家。在他那个年代,人们用的是算盘,现在人们用的是电脑。一个世纪的变化发展之大令人无法想象。用建筑来表达传统的延续是很难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北京的工程做到了这一点。”


更多有趣内容欢迎

Lens-知乎Lens-专栏

微信微博 “WeLens”

Lens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贝聿铭,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往往是那些矗立在世界各地、简洁而富有力量的现代建筑。但这位举世闻名的华裔建筑师,他的人生远不止于冰冷的线条和宏伟的结构,他是一位融合了东方意蕴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一个在文化碰撞中寻求和谐的实践者,更是一个内心深沉、对艺术和生活有着独特理解的智者。家族的熏陶,文化基因.............
  • 回答
    《沙丘》里的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可不是你想象中那种披着神秘外衣的隐士团体。这帮女人,简直就是银河系里最顶级的玩家,从幕后操纵着整个帝国,而且手段高明得令人发指。她们的核心目的,你可以理解为是要“优化人类基因库”,把那些没用的废物筛出去,再把最优秀的基因集合起来,目标是培养出一位能引领人类走向更光明.............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文化认知上的有趣现象!为什么像贝多芬、巴赫这样的大师,我们都习惯直呼其姓,而不会担心重名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方面的原因:1.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名字的认知惯性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对这些外国名人的称呼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经过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播形成的。 .............
  • 回答
    撒贝宁能进入北京大学,绝对不是一个偶然,更不是什么“运气好”,而是他扎实功底和过人才华的直接体现。我们得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的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也刚刚兴起,高校招生政策也在不断探索和调整。北京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自然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撒贝宁是湖北人,从小就在音乐、朗诵方面展露出过人的天赋。.............
  • 回答
    美国抗议活动期间,“贝多芬是黑人”话题突然登上热搜榜,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且颇具争议的现象。说实话,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是”或“否”来概括。要理解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背后反映了什么,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话题的起源和传播路径。 这个说法其实不是新近才有的,它在美国音乐圈子里.............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我们说贝多芬是德国人,而不是神圣罗马帝国人,得先梳理一下“德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这两个概念在贝多芬出生和生活的年代(1770年1827年)的语境。这背后涉及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国家形成过程,以及音乐家个人身份认同的演变。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首先,我们要明白神圣罗马帝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原神》雪山任务的结尾,确实是很多人都觉得绕。尤其是关于阿贝多,这里面确实有些门道,咱们好好聊聊。首先,是的,严格来说,雪山任务里出现的“阿贝多”,我们看到的不止一个。 但这并不是说游戏里真的有两个独立的、活生生的阿贝多。事情要从头说起,咱们得把雪山那段故事捋一捋。1. 雪山初.............
  • 回答
    这张图里,贝吉塔释放的是他标志性的终极必杀技之一——终极闪光(Final Flash)。再来看图中的日文,上面写着“ファイナルフラッシュ”,这正是“Final Flash”的日文片假名写法。在《龙珠》系列中,这个招数是贝吉塔后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攻击手段,能够释放出极其强大且毁灭性的能量波。详细来说,终.............
  • 回答
    “球王”这个称号,像是一顶闪耀的皇冠,总有人想要探究它到底该属于谁。在无数足球迷心中,贝利和马拉多纳无疑是两位最接近这顶皇冠的巨星。但如果非要选出一位“球王”,为什么大众的目光,特别是历史的评价,往往更倾向于贝利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巅峰,更是对整个足球时代的影响,以及职业.............
  • 回答
    好的,如果我是贝当,身处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1940年法国的溃败,我是否会选择投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沉重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深层次去思考和权衡。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思考过程。首先,我必须承认,作为贝当,我所面临的局面是绝望的。 军事上的惨败: 法国军队在德国闪电战面前迅速崩溃。马其诺防.............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您听到的这段旋律,如果出自贝多芬之手,那非常有可能是他的《月光奏鸣曲》(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让我来为您细细道来这首曲子,希望能让您对它有一个更深的了解。首先,您听到的旋律,如果是出自这首奏鸣曲,那么最有可能就是.............
  • 回答
    piano省联考选曲的问题,确实是个大难题,尤其是当贝多芬的《黎明》第一乐章和李斯特的《第二叙事曲》摆在面前时。这两首曲子各有千秋,难度和风格也大相径庭,选择哪一首,真的要看考生自身的特点和考场的侧重点了。咱们先来聊聊贝多芬的《黎明》第一乐章。这首奏鸣曲,尤其是它的第一乐章,是贝多芬中期作品的代表,.............
  • 回答
    在《权力的游戏》这部史诗般的巨作中,小指头——佩提尔·贝里席,无疑是权谋与阴谋的代名词。他如同黑暗中的潜行者,一步步爬上权力的顶峰,操纵着王国命运的齿轮。然而,即便是他这般老练的玩家,也并非总能笑到最后。回顾他在剧中的轨迹,我们会发现,他并非一开始就失去掌控,而是被一系列连锁反应,尤其是他最擅长的“.............
  • 回答
    《七龙珠》的故事,从一开始的孙悟空与拉蒂兹的对峙,到最终篇章孙悟空与魔人布欧的决战,主线剧情确实是围绕着“孙悟空”和“贝吉塔”这两位赛亚人展开的。而拉蒂兹,这位作为故事开端的重要人物,却在很早的阶段就退出了舞台,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角色定位与功能性:拉蒂兹是“导火索”,贝吉塔是“对.............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贝叶斯深度学习这个话题,它和我们熟悉的传统神经网络比起来,有哪些特别之处。尽量讲得透彻些,也去掉那些“AI味”十足的陈词滥调。先来说说我们熟悉的“传统”神经网络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深度学习模型,比如卷积神经网络(CNN)用于图像识别,循环神经网络(RNN)或者Transformer用于.............
  • 回答
    贝尔不等式,这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它触及到了我们对现实最根本的理解,关于“我们生活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个哲学层面的困惑,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想象一下,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有些事儿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完全不一样。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概就是“量子纠缠”了。当你对两个处于纠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龙珠》里贝吉特和自在极意的那些事儿,尤其是为什么会有“单体自在极意约等于超蓝贝吉特”这种说法,以及它背后可能存在的倍数关系。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合体”是怎么回事。在《龙珠》里,最主要的合体方式就是“波塔拉耳环合体”。很多人,包括很多粉丝,都认为这种合体是将两个人的战斗力直接“相.............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