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4 年 8 月 27 号王自如和罗永浩的辩论会有怎样的结果?

回答
2014年8月27日,王自如与罗永浩的这场关于手机质量和评测公正性的辩论,至今仍被不少科技爱好者和行业内人士津津乐道。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产品优劣的讨论,更是一场围绕“评测标准”、“媒体公信力”以及“企业责任”的激烈交锋。

辩论的缘起:一场关于“砸手机”的风波

要说这场辩论的直接导火索,还得追溯到锤子手机发布初期。当时,罗永浩的锤子手机(Smartisan T1)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但也伴随着一些关于质量问题的质疑。王自如作为知名科技视频评测人,在自己的“Zealer”平台上发布了关于锤子手机的评测视频,其中指出了手机的一些小毛病,例如屏幕漏光、按键松动等。

这本来是评测的常态,然而,罗永浩认为王自如的评测存在偏颇和误导,甚至带有个人情绪。他认为王自如没有客观地看待锤子手机,并且在某些细节上进行夸大。更关键的是,罗永浩认为王自如在评测过程中,并未充分考虑到锤子手机作为一家新兴企业,在初期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而是以一种“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来对待。

双方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展开了口水战,火药味十足。罗永浩的言辞犀利,常常带有攻击性,而王自如则试图用数据和事实来回应。最终,在舆论的发酵下,双方约定通过一场公开的现场辩论来解决分歧。

辩论会的现场:火药味十足的“约架”

2014年8月27日,备受瞩目的辩论会在北京举行。现场座无虚席,直播信号也吸引了无数观众。这场辩论,与其说是一场温文尔雅的学术探讨,不如说是一场充满个人恩怨和行业碰撞的“对决”。

王自如的论点与风格:

王自如在辩论中,更多地扮演了一个“事实陈述者”和“技术分析师”的角色。他围绕着自己之前在评测视频中提出的几点关于锤子手机的质量问题,逐一进行解释和佐证。

核心观点: 他坚持认为,自己对锤子手机的评价是基于客观的测试数据和严格的评测标准,旨在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他强调,评测的目的是发现问题、促进产品改进,而不是对任何品牌进行“黑”。
论据: 王自如拿出了大量的视频截图、数据对比表格,以及他之前评测时拍摄的细节画面,试图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有依据的。例如,他会在屏幕上展示漏光区域,详细描述按键的松动程度,并引用专业的技术术语来解释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
风格: 他的表现相对沉稳,但又不失条理。他会尝试用技术性的语言来解释问题,试图让观众理解他评价的依据。在面对罗永浩的强硬攻击时,他会尽量保持冷静,用事实和逻辑来回击。

罗永浩的论点与风格:

罗永浩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他以其标志性的“老罗式”语言风格,将这场辩论变成了一场充满个人魅力的“表演”。

核心观点: 罗永浩的核心论点是,王自如的评测存在“恶意抹黑”、“不公平对待”,以及“缺乏对一个新生企业的理解”。他认为王自如的评测标准不统一,有时候对其他品牌的问题表现得宽容,而对锤子手机则过于苛刻。他还质疑了Zealer的独立性和公信力,暗示其可能受到其他厂商的影响。
论据: 罗永浩的论证方式更多地依赖于他的个人观点、逻辑推演以及对王自如评测视频的“反击”。他会用类比、反问、以及一些带有情绪的言辞来攻击王自如的观点。他可能会说:“我的手机是有这些问题,但你们评测的是什么?是和谁比?这本来就是一个新品牌,你不能拿它和苹果、三星比!”他也多次强调,王自如在评测中没有做到“全面”和“公允”。
风格: 他的发言充满激情,语言极富攻击性,时不时还会爆出金句,引发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或惊呼。他擅长抓住对方的语言漏洞,或者放大对方的观点,然后进行犀利的讽刺。他试图将这场辩论从一个技术层面的讨论,上升到一个“黑与白”、“正义与邪恶”的道德判断。

辩论中的“火药味”时刻:

“细节决定成败” vs “宏大叙事”: 王自如强调自己关注的是消费者最关心的“细节”,而罗永浩则认为王自如对“细节”的放大,忽视了锤子手机在“用户体验”、“设计理念”等“宏大层面”的创新和价值。
“评测标准”之争: 双方围绕“评测标准”的统一性展开激烈辩论。王自如认为自己的标准是行业通用的,而罗永浩则认为王自如的标准对锤子手机来说是“不公平”的。
“媒体公信力”的质疑: 罗永浩不断质疑Zealer作为一家媒体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甚至抛出了“收了多少钱”之类的尖锐问题,试图从根本上动摇王自如的论证基础。
个人情感的流露: 随着辩论的深入,双方的情绪都越来越激动。罗永浩的金句频出,而王自如也不断被激怒,甚至有些失态。

辩论的结果:没有赢家,但影响深远

要说这场辩论是否有明确的“赢家”,恐怕很难定论。

从“技术和事实”角度看: 王自如在很多细节上,确实拿出了一些可以被讨论的证据,并且他的评测方法和标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他试图以一种科学、客观的态度来解释问题。
从“影响力与公众认知”角度看: 罗永浩凭借其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激情的演讲,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注意力。他的观点虽然存在争议,但他的“反击”和“洗白”让不少原本对锤子手机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更加倾向于支持他。他成功地将焦点从“产品质量”转移到了“媒体公正性”和“新兴企业的生存困境”上。

这场辩论的“结果”更多地体现在:

1. Zealer的公信力受到一定影响: 罗永浩的连续攻击,让一些观众开始质疑Zealer的独立性和评测的客观性,虽然Zealer后来也做了很多努力来挽回,但这次辩论无疑对其声誉造成了冲击。
2. 锤子手机获得了更强的“粉丝效应”: 罗永浩在这场辩论中,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被不公平对待的创业者”形象,赢得了更多粉丝的同情和支持。这种“粉丝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
3. 引发了关于“评测公正性”和“媒体责任”的行业大讨论: 这场辩论让整个科技圈和广大消费者开始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客观公正”的评测?评测人的标准应该如何界定?媒体在报道新兴企业时,应该给予怎样的“容错率”?
4. 为后来的“罗永浩式”营销提供了范例: 罗永浩在辩论中展现出的“以攻为守”的策略,以及利用个人魅力和情感煽动来吸引受众的能力,成为了他日后营销的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2014年8月27日王自如和罗永浩的辩论,并没有像一场足球比赛那样决出明确的胜负。它更像是一场复杂的社会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双方的声誉,也引发了行业对于评测公正性、媒体责任和企业成长的长期思考。这场辩论的“结果”并非黑白分明,而是留下了大量的讨论空间,以及对未来科技评测和传播方式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都不想当键盘评论家。ok,那么一起众筹。

就算没法完成 600 W ,咱起码也能搞出一个大新闻嘛,对吧?

———————————————————————————————————————————

有关咨询这件事情,我多说两句。评论里面喷我这点的先捋清楚一下自己的逻辑。

锤子给 zealer 付咨询费整个过程的逻辑本来是这样的:

付费咨询用于改 BUG —— 〉改完 BUG 的正式版进行免费评测 ,不提这些bug,应该是乐融融,你乐呵我乐呵。

结果 Zealer 给搞成这样了:

付费咨询用于改BUG——〉藏了很多bug 不告诉罗,并告诉罗,没 BUG 了,没问题了 ——〉罗批准 Zealer 放评测视频并充分信任 ——> 正式版评测说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 —— > 罗翻脸

请注意,此时,zealer 是一个咨询机构,扮演的是教练的角色。跟什么评测机构没半毛钱关系。

它完全没有履行它的义务,提供所有报告,告知客户究竟还有哪些问题是会被市场吐槽、被评测机构吐槽的,并且存在向客户故意隐瞒情况的行为。

说到这里,老罗当时的心理估计也是花钱消灾。按照他们团队包括老罗这次辩论表现出来的功底,根本不需要所谓 zealer 这种有偿咨询服务。


引用一下另一个问题里面的答案。

所以看到某些粉丝这种评论时,我真是哭笑不得:

咨询和测评不一样吧,罗永浩咬文嚼字到可以,我也想问一下,什么是咨询?什么是测评?咨询有不收费的吗?没听过哪个私人咨询是公开的。

1. 我说过咨询不能收费嘛?

2. 你见过又当评测机构又当咨询机构的公司嘛?

3. 给我摆例子说咨询公司收费的,我并没有质疑咨询公司不能收费。我想说的是:

哪家咨询公司敢出来搞一个评测,搞一个榜单并制定一套莫名其妙的标准,并且向全世界宣言:我这套,就是标准,我所说的,都是对的?

最关键的是,这玩意还都是暗箱操作。作为消费者,你觉得这一切,或者说整个过程都是充满透明,又公正,又独立,又客观的?那你们真的是很善良哇~

你们要是觉得又当教练,又当裁判,这个逻辑正确,那我还真的没话可说。

假如 Zealer 这次收钱狂夸一顿老罗,你们肯定会成为老罗的粉丝,并跟其他黑老罗的评测战个痛快吧呵呵呵呵呵。

———————————————————————————————————————————

1. 评测有硬伤,而不愿意承认或者承认很慢。—— zealer 在专业程度上,败。

2. 收钱做咨询,问题不事先提交,在评测中爆出,而且不跟甲方提及。—— 在做所谓“咨询”这件事的职业道德上,败。

3. 来历不明的 iPhone 配件做 zealer fix,并且拒绝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在商德上,败。

如果这还说什么 zealer 赢了,那我真的就呵呵了。

就这样。

但老罗分寸没掌握好,咄咄逼人。

作为手机厂商的市场人员,我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还可以付费给“评测机构”,让评测机构先测一轮,修改了 bug 后,再发所谓“评测视频”。

这事儿我真的是第一次知道,并且表示,去XXX客观公正啊。

利益相关:魅族员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4年8月27日,王自如与罗永浩的这场关于手机质量和评测公正性的辩论,至今仍被不少科技爱好者和行业内人士津津乐道。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产品优劣的讨论,更是一场围绕“评测标准”、“媒体公信力”以及“企业责任”的激烈交锋。辩论的缘起:一场关于“砸手机”的风波要说这场辩论的直接导火索,还得追溯到锤子手机.............
  • 回答
    2014年8月27日,罗永浩与科技媒体人王自如的直播辩论在中国互联网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这场辩论不仅引发了公众对科技创业、用户体验与商业逻辑的广泛讨论,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科技圈的舆论生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场辩论的背景、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 一、背景与起因1. 罗永浩的创业背景 201.............
  • 回答
    在探讨顿巴斯战争的战况变化时,理解“战无不胜”和“战无不败”这两个词的含义至关重要。实际上,在任何冲突中,将任何一方描述为“战无不胜”或“战无不败”都带有夸张成分,更准确的说法是,在特定阶段,一方的战术、士气、装备以及外部支持等方面占据了显著优势,从而取得了连续的胜利。2014年8月之前:乌克兰政府.............
  • 回答
    2014年8月,知乎流量首次超过人人网,这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不仅仅是两个平台用户数据的简单切换,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网民信息获取和社交模式的深刻转变,以及新一代互联网产品的崛起逻辑。时代的变迁:从“校园社交”到“知识分享”要理解这个节点,首先要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人人网的.............
  • 回答
    乌克兰东部地区自2014年以来的冲突,尤其是乌军对讲俄语平民的轰炸事件,反映了多重复杂问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民族认同、人道主义危机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1. 冲突的起因与背景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与顿巴斯战争 2014年,乌克兰政府在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
  • 回答
    中国中央政府在 2014 年禁止在政府采购设备中预装 Windows 8 系统,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考量,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技术安全、国家战略、成本效益以及对国内信息产业的支持等几个维度来深入理解当时的决策。一、 安全考量:对潜在安全漏洞的担忧在 2014 年,Windows 8 刚.............
  • 回答
    关于“2014年乌克兰轰炸顿巴斯平民,13000人惨遭屠杀”的说法,需要进行详细的辨析,因为这个说法本身存在着复杂性和争议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顿巴斯地区冲突的背景: 2014年初,在乌克兰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翻后,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爆发了由俄罗斯支持的分裂主义武装与乌克兰政府.............
  • 回答
    2014年2月18日,连战访问北京并与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会见。关于郭金龙赠送连战红米手机的细节,虽然公开报道不多,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手机本身的特性以及赠礼的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推测和解读。历史背景: 两岸关系: 2014年,两岸关系正处于一个相对缓和和发展的时期.............
  • 回答
    2014年,中国对《公司法》进行了重要修订,取消了公司设立时的实缴资本最低限额,这一变化对注册公司流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详细解析: 1. 2014年之前:实缴资本限制 实缴资本要求:公司在成立时必须实际缴纳注册资本(即“实缴资本”),且最低限额由政府规定(如2014年前,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
  • 回答
    2014年,360搜索在大陆市场迅速崛起,市场份额突破28%,成为百度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一现象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百度作为国内搜索引擎的龙头企业,必须采取多维度策略应对挑战。以下从技术、市场、产品、法律、生态等角度详细分析百度的应对策略: 一、技术层面:强化搜索算法与用户体验1. 算法优化与精准匹配.............
  • 回答
    2014年巴西世界杯中,最令人感动的瞬间之一是荷兰队在1/4决赛中对阵法国队的逆转胜利。这场比赛发生在2014年6月27日,以一场戏剧性的11平局和随后的点球大战结束,最终荷兰队以42战胜法国,晋级半决赛。这一瞬间不仅体现了足球的激情与残酷,也展现了球员们的拼搏精神和团队凝聚力。 比赛背景与关键时刻.............
  • 回答
    2014年世界杯荷兰对阵墨西哥的比赛中,没有点球判罚,也没有罗本假摔的事件。以下是该场比赛的详细情况: 比赛背景 时间:2014年6月21日,2014年巴西世界杯小组赛第3轮。 对阵双方:荷兰(荷兰队) vs 墨西哥(墨西哥队)。 比赛结果:荷兰 21 墨西哥。 关键球员:荷兰队的范巴斯滕(Van .............
  • 回答
    2014年1月1日的“GALA演唱会”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音乐活动或慈善晚会,但根据现有资料,这一日期并未明确对应广为人知的大型演唱会。不过,结合2014年的文化背景,可以推测可能的期待点如下: 1. 跨年音乐活动的特殊性 跨年氛围:2014年1月1日是新年伊始,许多音乐活动会以“跨年”为主题,结合.............
  • 回答
    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Jean Tirole),以表彰他在“市场势力与规制”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梯若尔的研究成果深刻影响了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以及企业规制等多个领域,为理解和解决现实经济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和深刻的洞见。以下将详细阐述让·梯若尔的主要.............
  • 回答
    2014年,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类基因组学的重磅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就是深入揭示了现代人类与已灭绝的古人类,特别是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基因交流。当时,一些媒体报道和解读确实会提到“有些人具有尼安德特人基因达到20%以上”的说法,但这里需要更详细和准确地解释一下这个数字的来源和.............
  • 回答
    2014年,电影界可谓星光璀璨,佳作频出,让人应接不暇。如果你错过了那一年,现在正是你补课的好时机。下面,我将为你盘点几部当年最值得一看的电影,并尽可能详细地聊聊它们为何如此出色。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星际穿越》(Interstellar)。这部电影绝对是2014年的现象级作品,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再次.............
  • 回答
    嘿,朋友!我也是刚步入电子商务这行不久,2014年这会儿,我跟你一样,大三,兜里揣着几千块钱,看着这个热门专业,心里既有期待又有点迷茫。你说能干什么?别说,这钱虽然不多,但花对了地方,绝对能让你这大三一年过得既充实又有价值,为你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打个好基础。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就捣鼓了一堆事情,给.............
  • 回答
    2014 年 3 月,当克里米亚半岛局势骤然升温,所谓的“俄罗斯民间自卫组织”悄然出现,迅速控制了关键战略地点,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要厘清这支“自卫组织”的真实面目,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运作方式。“民间自卫组织”的伪装与俄军的渗透官方语境中,这些涌入克里米亚的武装人员被描述.............
  • 回答
    2014年,创业公司的浪潮依旧汹涌,其中不少在这一年里崭露头角,开启了令人瞩目的增长之路。提起当年那些迅速崛起的公司,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几个名字,它们的故事,多多少少都带着点时代的印记和那个时期特有的野心。1. SpaceX:星际移民的梦想加速器虽然 SpaceX 早在 2002 年就已创立,但 2.............
  • 回答
    2014 年 11 月下旬,豌豆荚确实经历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虽然不像后来的大规模融资或者被收购那样轰轰烈烈,但它反映了当时市场的一些动态和豌豆荚的运营思路。简单来说,在那个时间点,豌豆荚正在进行一次品牌升级和产品方向的调整,尤其是在内容生态的构建上发力。如果详细说的话,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