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个周末的各种资金上的救市手段,是否会重蹈2008的4万亿的覆辙?

回答
这个周末一系列的救市举措,确实让很多人想起了2008年中国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那么,这次的政策会不会重蹈覆辙,引发类似2008年的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承认,2008年的4万亿刺激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出口锐减,国内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这4万亿就像一场及时雨,通过投资基建、拉动内需,成功地让中国经济在风暴中站稳了脚跟,也为我们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你想想,当年那些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的建设,很多都是在那时候启动的。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4万亿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最明显的几个问题是:

产能过剩加剧: 大规模的投资尤其集中在基础设施和重工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但有些领域的需求并没有那么旺盛,结果就是留下了不少“僵尸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占用了资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为了落实投资项目,地方政府纷纷举债,不少地方融资平台(LGFV)应运而生。这些债务的积累,在过去十几年一直是个隐忧,一旦出现偿还困难,就会引发金融风险。
资源和环境压力: 为了快速拉动经济,一些项目可能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也加剧了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资产泡沫的担忧: 大量的资金涌入市场,也可能导致部分资产价格被推高,比如房地产,这也增加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那么,这个周末推出的救市手段,和2008年的4万亿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容易让人产生担忧呢?

相似之处,让人产生警惕:

1. 目标一致:稳定经济大盘。 无论是2008年还是现在,最核心的目标都是要稳住经济增长,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面对当前的压力,政府出手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意图非常明显。
2. 都涉及大规模的资金投放。 虽然这次具体的操作方式和总额可能不一样,但从披露的信息来看,通过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支持房地产等方式,都意味着有大量的资金将进入市场,这与当年大规模投资的逻辑有相似之处。
3. 都可能刺激信贷扩张。 降息降准本质上是为了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企业和个人借贷投资和消费。如果控制不好,确实可能再次引发信贷的过快扩张。
4. 都可能对房地产行业产生影响。 救市措施中很大一部分是针对房地产,这与2008年救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房地产的刺激,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某些后果。

不同之处,值得关注的改进和新特点:

1. 政策导向更精细化,而非“一刀切”。 2008年的4万亿更多是直接的基建投资拉动。而现在的一些政策,比如支持房地产,更侧重于“保交楼”、“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放开限制让市场“大干快上”。在其他领域,也可能更多地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等工具,将资金导向更需要支持的行业和企业。
2. 更加注重“防风险”和“软着陆”。 与其说是大规模“刺激”,不如说是在“托底”和“维稳”。政策在试图解决当下突出矛盾的同时,也在努力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例如,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一直在持续推进,一些新的融资方式也在探索中。
3. 强调“内循环”和“高质量发展”。 当前的政策,虽然要稳定短期增长,但更深层的目标是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和2008年主要依靠传统投资拉动的模式有本质区别。这次救市措施,很可能也会引导资金流向这些更具未来潜力的领域。
4. 市场化手段可能更多。 相较于直接的政府投资,现在可能会更多地通过引导市场资金、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来解决问题。例如,鼓励银行对优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等提供融资支持。
5. 外部环境不同。 2008年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作为相对独立于西方金融体系的国家,可以通过扩张性政策来对冲外部冲击。而现在,全球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但性质和传导机制与2008年不同,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也与当年有很大差异。

那么,这次能不能避免“重蹈覆辙”?关键看什么?

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精准度: 是不是真正把资金用到了刀刃上,有没有真正解决结构性问题,还是又变成了“大水漫灌”,这一点至关重要。
能否有效控制新的债务积累: 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如果救市过程中又导致了新的、难以承受的债务负担,那问题依然存在。
市场信心的恢复速度: 政策的力度固然重要,但市场主体的信心才是经济活力的根本。如果政策能够真正提振信心,让企业敢于投资,居民敢于消费,那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能否与深化改革相结合: 如果救市政策能够与结构性改革同步推进,比如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处理僵尸企业等,那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总而言之,每一次的经济调整和政策应对,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独特性。说这次的救市手段会“重蹈2008年4万亿的覆辙”,过于绝对了。政府在汲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后,在政策设计和执行上,应该会更加审慎和有针对性。但与此同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如新增债务、产能过剩等,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并关注政策的实际落地效果以及它对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影响。 这是一场在平衡中前行的尝试,结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周末,一直有一万匹草泥马在我心中奔腾。

这场救市,至少让中国的资本市场倒退了十年。

首先,是不是该救市?我一直认为,这波惨跌,完全是由于前期资金恶意做多,哄抬股价,导致获利盘回吐而造成的踩踏行情,是市场自发的调整,而且这个调整远远没有到位。目前市场的泡沫仍然非常严重,根据雪球网友岁寒知松柏的数据,目前2809只A股,PE低于10倍的只有43只,占比1.53%;低于30倍的只有350只,占比也仅12.5%。PB低于1倍的只6只,占比0.2%;PB低于2倍222只,占比7.9%。而PE高于50倍的2090只,占比74%;PE高于100倍的1524只,占比54%;PB高于3倍的2095只,占比75%,PB高于5倍的有1388只,占比49%。泡沫这样严重的市场,本来就应该降温了,政府居然要救市?

其次,是救市的手段是否合理?我一直强调,程序的正义,优于结果的正义。尤其是在证券市场,预测结果尤为困难,因此程序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二十几家券商出台成立个基金增持,还承诺4500点不减持,这是不是联合操纵市场的行为?要知道,市场上不仅仅有多头,还有空头,几十家券商这样表态,对空头是不公平的。再比如,暂停IPO,暂停今后的,我都忍了,关键是上周末,人家打新的钱都冻结了,也要暂停,钱还要退回来。这样也行?人家为了打新,配了市值,忍受了市值波动,现在又不打新了,这个损失谁来承担?有些人是融资打新,这利息怎么办?注册制改革怎么办?还有,几家基金公司出来发声明,说要救市,怎么救呢?发行新的基金来救。这就等于是说用新基民的钱,把老基民救起来。开玩笑,这样以救火的名义发行的基金,新的基民敢买?最恶劣的是,现在传言财政部还要出资救市。国家财政的钱,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凭什么要拯救陷入困境的赌徒?政府这样打破公平原则,出台的救市措施在程序上是不合法的,也未必能产生良好结果。

第三,救市是否有效?本人对救市能否成功,呈悲观态度。08年政府就一路救市,印花税也降了,股市仍然一路下跌,这就已经证明了,政府是抵抗不了市场趋势的。现在A股更是一个每天成交量1.5万亿的市场,而2014年中央财政收入也就14万亿,政府拿出财政收入的10%投入股市,也就一天的成交量而已,更何况,财政不可能拿出这么多钱。从资金博弈的情况来看,对多头也非常不利。现在股市一方面有很多2、3000点买入的获利盘,也有很多5000点买入的套牢盘,还有很多博反弹的短线资金,这些筹码兑现的愿望都很强烈,多头一旦趁利好拉升股价,正好给这些筹码出货的机会。况且,多头能找到多少资金做多?聪明的资金在5000点就逃顶了,傻钱在4000点应该就忽悠进去了,赌徒配资的钱已经爆得差不多了,谁还有能力买入?愿意买入?

就说这么多吧,有问题评论区可以讨论。

我个人目前的持仓是少部分低市盈率股票和分级A基金对冲策略,因此大盘涨跌对我而言无所谓,不要说我是屁股决定立场。

user avatar

《卖猴子的故事 救市版》

有一个商人到了一个山村,村子周围的山上全是猴子。

商人就和村子种地的农民说,我买猴子,100元一只。村民不知是真是假,试着抓猴子,商人果然给了100元,全村的人都去抓猴子,这比种地容易多了。

很快商人买了两千多只猴子,山上猴子很少了。商人这时又出价200元一只买猴子,村民见猴价翻番,便纷纷去抓,商人又买了。此时猴子已经很难抓到了。商人又出价300元一只买猴子,猴子几乎抓不到了。商人出价到500元一只,山上没有猴子,三千多只猴子都在商人这里。

这天,商人有事回城里,他的助手到村里对农民们说,我把猴子300元一只卖给你们,等商人回来,你们500元卖给商人,你们就发财了。村民疯了一般,砸锅卖铁,凑够钱,把三千多只猴子全买了回去。助手带着钱走了,商人再也没有回来。

村民等了很久很久,他们坚信商人会回来500元买他们的猴子。

终于,有人等不急了,猴子还要吃香蕉,这有费用啊


于是村民们就闹,他们到村委会闹,他们跳楼,他们绝食,他们不再下地干活。


村长与村支书看不下去了,就花每只300元的价格,把所有的猴子全买了。


于是村里的经济终于恢复正常了。


可村长与村支书是用村财政的资金去买的~~


住在村口歪脖子树下没买猴子安心种地的王尼玛,很困惑:这TMD村财政的资金到底是谁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