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这么早就能废封建而欧洲长期小国林立?

回答
要说清楚中国早早废除“封建”而欧洲长期小国林立的原因,得先掰扯清楚这俩“封建”到底说的是啥,以及历史进程里各自的轨迹。别看咱们汉语里都叫“封建”,但它指的东西在东西方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之“封建”与早熟的统一帝国

在中国语境下,我们通常说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这套制度从周朝开始,把国家疆土分给王族、功臣和前代贵族,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包括征税、管理人民、甚至组建军队。这就像是把一个大蛋糕切成很多块,分给不同的人去管。

但问题在于,周朝的分封制虽然在初期巩固了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国越来越强大,中央王室的权威也越来越弱。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争夺霸权的时期。这看起来也挺像欧洲的“小国林立”,但中国骨子里有一种强烈的统一愿望和中央集权倾向。

促使中国能“早早”废除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有几个关键因素:

1. 地理环境的优势: 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东亚大陆,以黄河、长江等大河为脉络,耕作农业发达,人口相对集中。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虽然是外患,但也刺激了中原王朝不断巩固内部统一,以应对外部压力。这种相对封闭又连贯的地理空间,比欧洲破碎的地形更有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2. 文化和思想的驱动: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其核心在于“大一统”、“家国同构”的理念。皇帝被视为“天子”,统治天下是“奉天承运”。这种强大的意识形态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合法性。同时,诸子百家的争鸣,也为如何治理国家提供了各种思路,其中不乏强调中央权威的学说。

3. 官僚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图强,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彻底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官员由中央任命,层层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这种制度设计,使得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官员只是皇帝的代理人,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4. 军事和经济的集权: 统一的王朝能够集中全国的资源来发展经济和军事。比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这些都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和资源的调动能力。军事上,中央政府掌握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地方拥兵自重。

5. “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和历史记忆: 即使在分封制时期,周朝的“天下共主”的概念也一直存在。秦朝统一后,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大一统”历史记忆和制度遗产。后来的王朝,即使有短暂的分裂,最终也都在追求统一。这种对“天下一家”的追求,以及从秦朝继承下来的制度模式,使得中国的政治发展路径与欧洲截然不同。

简单来说,中国“废封建”的过程,是从一种分权式的统治(分封制)转向一种高度集权的统治(郡县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文化、地理和制度设计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巩固一个庞大、统一、中央集权的帝国——发展。

欧洲之“封建”与漫长的割裂状态

欧洲我们通常说的“封建”指的是封建主义(Feudalism)。这是一种在中世纪欧洲盛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核心是土地封授和领主附庸关系。简单地说,国王(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将土地分封给大贵族(诸侯),诸侯再将部分土地分封给更小的贵族,以此类推,直到骑士。接受土地的人(附庸)需要向分封者(领主)效忠、提供军事服务、金钱或其他形式的贡品。

这种制度与中国的分封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导致了欧洲长期小国林立:

1. 基督教教会的强大影响力: 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教会成为欧洲最有权势和最具凝聚力的机构。教会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和行政体系,对欧洲各地有着普遍的精神和政治影响力。国王和领主都受到教会的约束,而教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跨越国界的“准国家”实体,进一步分散了权力。教皇甚至拥有“罢黜君王”的权力,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2. 地理的破碎与割裂: 欧洲大陆多山、多河流、多半岛,海岸线曲折,形成了很多相对孤立的地理单元。这种破碎的地形使得交通和通讯相对困难,不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多是通过海上贸易和相对脆弱的陆路。

3. 罗马帝国遗产的分割: 罗马帝国虽然强大,但其崩溃并非像中国秦朝的统一那样,留下一个可以直接继承的中央集权模式。蛮族入侵后,帝国分裂成多个王国,这些王国又不断被瓜分、合并、战争。继承权和领土划分的规则常常是模糊的,导致领土变动频繁,国家边界不稳定。

4. 领主附庸关系的复杂性: 欧洲的封建主义是一种层层分封的契约关系,忠诚和义务是相互的。一个贵族可能同时是好几个领主的附庸,他的忠诚是分裂的。国王作为最高领主,权力往往受到强大封臣的制约。国王需要依靠这些封臣来提供军队,而封臣则可以在自己的领地里享有极大的自治权,甚至可以对抗国王。

5. 法律和习俗的多样性: 罗马法虽然有影响,但在不同地区发展出不同的法律体系。各地的习俗、语言、以及习惯法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为形成统一的国家带来了障碍。没有像中国那样能够自上而下推行的统一律令体系。

6.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随着商业的复兴,欧洲涌现出一批独立的城市,它们通过特许状获得自治权,成为经济和政治上的重要力量,并且常常与国王结盟对抗强大的封建领主。这种分散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也使得权力更加分散。

7. 缺乏强烈的“大一统”政治文化: 相较于中国,欧洲更强调个人权利、契约精神和地方自治。虽然也有强权国王试图统一,但封建贵族、教会和城市的力量,加上地理的阻碍,使得这种统一往往是短暂的或不彻底的。欧洲的历史更像是一系列权力斗争和妥协的集合,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民族国家体系,而不是一个庞大的、单一的帝国。

总结一下:

中国能“早早”废除分封制,走向大一统,是因为其在地理、文化、思想和制度设计上都具备了形成和维持一个高度集权国家的条件,并且有着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政治文化。而欧洲则因为其破碎的地理、强大的教会、复杂的领主附庸关系以及缺乏统一的政治文化,导致权力更加分散,封建主义得以长期存在,国家也长期处于小国林立的状态。

中国废除的是一种内部层层分封、中央弱势的制度,转向更直接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欧洲的封建主义是一种权力依赖于土地和契约的分散型统治,这种分散性本身就成为了国家长期分裂的根源。所以,虽然中文都叫“封建”,但背后的制度逻辑和历史走向,实在是天差地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秦朝就完成了废封建置郡县,虽然汉朝又搞了会封建。欧洲长期小国林立,几个村就建国,怎么没兼并统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楚中国早早废除“封建”而欧洲长期小国林立的原因,得先掰扯清楚这俩“封建”到底说的是啥,以及历史进程里各自的轨迹。别看咱们汉语里都叫“封建”,但它指的东西在东西方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之“封建”与早熟的统一帝国在中国语境下,我们通常说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这套制度从周朝开始,把国家疆土分给王族、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的核心。确实,很多人会说中国文明“早熟”,同时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文明拥有辉煌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其起点似乎也很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早熟”这个词在文明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简单指谁先出现,而是指一个.............
  • 回答
    陈漫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和摄影师,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诠释而闻名。然而,她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新作和早期作品《中国十二色》,确实曾引发过关于“是否展现中国女性之美”的讨论和质疑。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质疑的来源和具体内容关.............
  • 回答
    关于东风谷早苗在东方Project原作设定(一设)中是短发,而在二次创作(二设)中却常常以长发形象出现,这确实是东方同人圈的一个有趣现象。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也非某个特定时间点突然爆发,而是一个逐渐演变和传播的过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回到早苗这个角色本身。 东风谷早苗:一设的短发设定东.............
  • 回答
    关于《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中四宫家族那种等级森严、拥有专业女仆和家臣的设定,以及这是否与日本的封建残余和法律允许性相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首先,要理解四宫家族的这种配置,我们需要明白它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封建残余”在日本法律下的直接体现,而是经过现代社会包装的、基于强大的家族财力和历史传.............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俄罗斯程序员在编程领域表现出色的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历史、文化、教育、技术生态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教育体系:数学与逻辑的根基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以严谨的数学和逻辑训练著称,这为编程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学基础扎实:俄罗斯的大学(如.............
  • 回答
    关于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从广州飞往昆明的波音737800客机坠毁事件,目前官方调查已初步确认事故原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诱因: 一、事故基本情况 时间与地点:2022年3月21日14:19,航班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计划经停昆明长水机场后返航。飞机在广西梧州市上林县境内坠.............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俄罗斯在2023年乌克兰战争期间部署的“匕首”(Sarmat)高超音速导弹,被视为现代战争中首次大规模实战应用高超音速武器的案例。以下从技术特点、战略意图及国际影响三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技术特点:高超音速导弹的革命性突破1. 超高速突防能力 速度:以超过5马赫(5倍音速)的高速飞行,比传.............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俄军至今未能攻占基辅,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军事、政治、地理、国际关系及乌克兰自身战略等复杂局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1. 乌克兰的顽强抵抗与军事准备 防御体系:乌克兰在2022年2月俄军入侵初期,迅速动员了全国军队,并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如防空系统、反坦克武器、地雷阵等)构筑防线.............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白求恩(Norman Bethune)是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1937年至1939年期间,他主动奔赴中国支援抗日战争,成为国际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行动的典范。他的救助行为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个人信念和时代需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需要1. 二战爆发与国际局势 .............
  • 回答
    2002年韩日世界杯(第17届国际足联世界杯)是中国男足历史上首次参加的世界杯赛事,尽管最终止步八强,但这一届比赛对中国足球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晋级过程、关键事件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东道主与参赛资格 2002年世界杯由韩国和日本共同举办,这是历史上首次.............
  • 回答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100架“弹簧刀”(Spring Attack)爆炸性无人机的军援行动,释放了多重战略信号,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平衡、国际关系及乌克兰战争的长期走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潜在含义: 1. 美国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战略定力与军事援助的升级 强化对乌克兰的“不撤离”承诺:美国通.............
  • 回答
    如果战争在今天爆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无法直接参与战争或做出个人选择。但若从道德、伦理和现实角度分析,人类在面对战争时的决策往往涉及复杂的权衡,而我的思考会基于以下几点: 1. 战争的本质与人类的道德困境战争是人类文明中最残酷的冲突形式之一,其本质是对生命的毁灭、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人性的考验.............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