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这么早就能废封建而欧洲长期小国林立?

回答
要说清楚中国早早废除“封建”而欧洲长期小国林立的原因,得先掰扯清楚这俩“封建”到底说的是啥,以及历史进程里各自的轨迹。别看咱们汉语里都叫“封建”,但它指的东西在东西方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之“封建”与早熟的统一帝国

在中国语境下,我们通常说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这套制度从周朝开始,把国家疆土分给王族、功臣和前代贵族,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包括征税、管理人民、甚至组建军队。这就像是把一个大蛋糕切成很多块,分给不同的人去管。

但问题在于,周朝的分封制虽然在初期巩固了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国越来越强大,中央王室的权威也越来越弱。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争夺霸权的时期。这看起来也挺像欧洲的“小国林立”,但中国骨子里有一种强烈的统一愿望和中央集权倾向。

促使中国能“早早”废除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有几个关键因素:

1. 地理环境的优势: 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东亚大陆,以黄河、长江等大河为脉络,耕作农业发达,人口相对集中。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虽然是外患,但也刺激了中原王朝不断巩固内部统一,以应对外部压力。这种相对封闭又连贯的地理空间,比欧洲破碎的地形更有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2. 文化和思想的驱动: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其核心在于“大一统”、“家国同构”的理念。皇帝被视为“天子”,统治天下是“奉天承运”。这种强大的意识形态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合法性。同时,诸子百家的争鸣,也为如何治理国家提供了各种思路,其中不乏强调中央权威的学说。

3. 官僚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图强,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彻底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官员由中央任命,层层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这种制度设计,使得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官员只是皇帝的代理人,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4. 军事和经济的集权: 统一的王朝能够集中全国的资源来发展经济和军事。比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这些都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和资源的调动能力。军事上,中央政府掌握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地方拥兵自重。

5. “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和历史记忆: 即使在分封制时期,周朝的“天下共主”的概念也一直存在。秦朝统一后,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大一统”历史记忆和制度遗产。后来的王朝,即使有短暂的分裂,最终也都在追求统一。这种对“天下一家”的追求,以及从秦朝继承下来的制度模式,使得中国的政治发展路径与欧洲截然不同。

简单来说,中国“废封建”的过程,是从一种分权式的统治(分封制)转向一种高度集权的统治(郡县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文化、地理和制度设计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巩固一个庞大、统一、中央集权的帝国——发展。

欧洲之“封建”与漫长的割裂状态

欧洲我们通常说的“封建”指的是封建主义(Feudalism)。这是一种在中世纪欧洲盛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核心是土地封授和领主附庸关系。简单地说,国王(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将土地分封给大贵族(诸侯),诸侯再将部分土地分封给更小的贵族,以此类推,直到骑士。接受土地的人(附庸)需要向分封者(领主)效忠、提供军事服务、金钱或其他形式的贡品。

这种制度与中国的分封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导致了欧洲长期小国林立:

1. 基督教教会的强大影响力: 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教会成为欧洲最有权势和最具凝聚力的机构。教会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和行政体系,对欧洲各地有着普遍的精神和政治影响力。国王和领主都受到教会的约束,而教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跨越国界的“准国家”实体,进一步分散了权力。教皇甚至拥有“罢黜君王”的权力,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2. 地理的破碎与割裂: 欧洲大陆多山、多河流、多半岛,海岸线曲折,形成了很多相对孤立的地理单元。这种破碎的地形使得交通和通讯相对困难,不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多是通过海上贸易和相对脆弱的陆路。

3. 罗马帝国遗产的分割: 罗马帝国虽然强大,但其崩溃并非像中国秦朝的统一那样,留下一个可以直接继承的中央集权模式。蛮族入侵后,帝国分裂成多个王国,这些王国又不断被瓜分、合并、战争。继承权和领土划分的规则常常是模糊的,导致领土变动频繁,国家边界不稳定。

4. 领主附庸关系的复杂性: 欧洲的封建主义是一种层层分封的契约关系,忠诚和义务是相互的。一个贵族可能同时是好几个领主的附庸,他的忠诚是分裂的。国王作为最高领主,权力往往受到强大封臣的制约。国王需要依靠这些封臣来提供军队,而封臣则可以在自己的领地里享有极大的自治权,甚至可以对抗国王。

5. 法律和习俗的多样性: 罗马法虽然有影响,但在不同地区发展出不同的法律体系。各地的习俗、语言、以及习惯法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为形成统一的国家带来了障碍。没有像中国那样能够自上而下推行的统一律令体系。

6.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随着商业的复兴,欧洲涌现出一批独立的城市,它们通过特许状获得自治权,成为经济和政治上的重要力量,并且常常与国王结盟对抗强大的封建领主。这种分散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也使得权力更加分散。

7. 缺乏强烈的“大一统”政治文化: 相较于中国,欧洲更强调个人权利、契约精神和地方自治。虽然也有强权国王试图统一,但封建贵族、教会和城市的力量,加上地理的阻碍,使得这种统一往往是短暂的或不彻底的。欧洲的历史更像是一系列权力斗争和妥协的集合,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民族国家体系,而不是一个庞大的、单一的帝国。

总结一下:

中国能“早早”废除分封制,走向大一统,是因为其在地理、文化、思想和制度设计上都具备了形成和维持一个高度集权国家的条件,并且有着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政治文化。而欧洲则因为其破碎的地理、强大的教会、复杂的领主附庸关系以及缺乏统一的政治文化,导致权力更加分散,封建主义得以长期存在,国家也长期处于小国林立的状态。

中国废除的是一种内部层层分封、中央弱势的制度,转向更直接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欧洲的封建主义是一种权力依赖于土地和契约的分散型统治,这种分散性本身就成为了国家长期分裂的根源。所以,虽然中文都叫“封建”,但背后的制度逻辑和历史走向,实在是天差地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秦朝就完成了废封建置郡县,虽然汉朝又搞了会封建。欧洲长期小国林立,几个村就建国,怎么没兼并统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