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饮食为什么比中式饮食容易发胖》
作者:继续者张付
1、中式调料,大量是酱油醋这种低热量,低摄入量调料。
酱油,约70——80kcal/100g;
醋,约120——130 kcal/100g;
沙拉酱,约720——740 kcal/100g;
酱油醋是沾一点点调味的,而沙拉酱就是伴着吃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沙拉酱的热量是什么概念,对比一下花生油:895——900 kcal/100g。
论直接吃油,中国人比美国差太多。
2、中式食物大多是沾油,美式食物是吃油。
其实第一点已经说过了,这里再着重一次。中式饮食调料为调味,我们爱吃的炒菜有时也多放油,但每次吃完,我们会发现盘子底下剩下一堆油,这些油我们中国人是不吃的。炒菜的油是裹了一层。何况中国饮食有更多的清蒸与清炖之类的烹调方法,而美国很少清蒸和清炖。
而美式饮食调料就是直接吃油,除了沙拉酱,还有奶油、巧克力酱、花生酱……
你吃完一份美式饮食,你看不到盘子底下的油,干干净净,因为沙拉酱被你吃了,因为炸薯条的油吸附在了薯条里被你吃了,还因为炸鸡的油吸附在了面里被你吃了,美国人总喜欢包装和隐藏,把油隐藏在食物里面,你把食物吃得干干净净,你却不知道喝了多少油。
在美国时,我就见过抱着巧克力酱疯狂吃的人。你换一个情景,好比一个中国人抱着一桶花生油在大口的喝。
因为美国人把各种高油调料都做成了酸酸甜甜,解腻,或者故意混在食物内部,便于直接吃,造成了一些美国人疯狂的吃油(调料)。
3、冰淇淋是油和糖的混合物。
这个就不多解释了,去看冰淇淋的配料,想象以下,吃冰淇淋相当于把花生油倒上白糖,搅合搅合,大口吃下,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4、所有美式工厂化甜食,都是糖油面混合物。
曾经认识一个糕点厂的老哥,他一句话高度概括一件事“你们吃的饼干、蛋糕、点心、面包、桃酥、曲奇……就是糖油面”。一句道破迷津,这个就不多解释了。
从苏打饼干到巧克力、曲奇,其热量区间:约400——600 kcal/100g,某些曲奇与糕点,热量几乎和花生酱一个量级。另外薯片约600——620 kcal/100g甚至更高,比某些花生酱热量还高。
想想吧,抱着薯片和饼干起酥糕点的一个美国300斤胖子,就像是抱着一桶花生酱在大快朵颐。
注:以上对于食物热量区间的数据引自我的新书,明年出版。
5、美式肉类使用大量生长激素,美国有更多的加工混合肉。
比如盐酸克伦特罗,这玩儿意是上个世纪70年代健美运动员配着大力补一起吃,增加去脂体重的。也就是俗称的瘦肉精的一种,央视都曝光过,确实大量食用瘦肉精的猪,肌肉发达,体脂低下。而但凡参观过北方圈养土猪的人都知道,那种不动的猪一般要四指膘(有四根手指并排起来那么厚的肥肉)。而吃了盐酸克伦特罗,就变低脂“健美猪”。
美国对于激素和药物滥用,到今天都是美式文化的一部分,美国健美运动就催生了多种激素的滥用,美国的止痛类精神类药物,也是疯狂滥用。美国文化对于活生生的人,都无所谓各种激素和药物的滥用,就别说牲畜了。然后就是这些大量滥用激素和药物的肉类,吃了这些肉,人体产生了各种不良反应的积累,这其中就有肥胖。
加工混合肉是那些故意打碎的肉渣,混上动物脂肪、调味料和防腐剂的肉类,比如汉堡肉饼、拼接肉等,有机会可以单开坑讲加工混合肉及其危害。
6、美国营养学和食品营销完全被财阀绑架。
—这个是学术资本化,有机会单开坑讲。可以先提一个现象,国家队专业运动员体能训练需要配合营养,我查美国营养的相关论文,很多知名营养学大牛,去查背景,总有美国糖业协会或者畜牧协会或者补剂生产商的赞助。那些所谓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资用广告文献”,比如糖业协会雇的营养专家,一定是降低糖在身体慢病和肥胖中的作用,抨击脂肪,可口可乐就资用这种专家;
而畜牧协会花钱支持的营养专家会出论文,抨击糖类的不好,推出什么“防弹饮食”、“生酮饮食”、草饲动物脂肪多健康的论文;
畜牧协会及蛋白粉生产商赞助的营养专家,又是高蛋白饮食多么健康的论文制造机;
美国大豆协会赞助的营养专家,就是素食多么好,多么防癌抗癌之类的论文…………举不胜举,美国某些领域的资用学术,弄得我头疼。
所以我们要根据运动员实际训练中的各种健康指标和体测指标,重新研究相关体能训练与营养间的关系,一切以实践和客观规律为前提,抛弃被资本绑架导致的谬误。
7、美国是商业立国,资本独大的属性,决定了其必须高糖高油饮食和激素类肉食。
美国是商业立国,什么能让食客上瘾就制造什么,什么生产效率高就生产什么?高糖高油满足了人的瘾性欲望,是一种“食物陷阱”,这颇得祖上盎格鲁撒克逊人贩卖毒品毒害客户的真传(英国东印度公司),美国各种通过大麻合法化,和高糖高油饮食是一脉相承符合商业立国本质的。
8、美式哲学是饕餮型哲学,中国哲学是均衡型哲学。
美式文化起源于殖民主义和海盗文化,盎格鲁萨克逊的殖民比拉丁人(西拔牙、葡萄牙)更彻底。如果说西班牙人殖民时杀死拉美印第安的男性,在拉美女性体内注入自己的父系基因,创造了拉美新民族(比如白墨);那盎格鲁萨克逊殖民者,使用的就是杀光北美印第安人,女人小孩完全不留,这比蒙古西征还要狠,蒙古西征至少还留下车轮以下的孩子。盎格鲁萨克逊人是完全不留,这是人类史上最彻底“最成功”的种族灭绝。顺便一提,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完全参考的北美盎格鲁萨克逊人对于印第安人的灭绝,以北美的情况作为“成功”案例,结果希特勒失败了,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方法只能自己用,并阻止其他人使用。日本二战时的三光政策也有借鉴美国屠杀印第安人的经验。
总之,这种祖上有大量殖民和种族灭绝文化基因的人,更容易产生一种饕餮的欲望和用力过猛,对于甜食和油同样会有这种执念和饕餮做绝的内在动力。
而中国自古就是适度,和谐,做事留一份,发力留一份的均衡哲学,中国家庭中,丈夫多吃,妻子都会唠叨一句“别吃了,看看你的肚子!”;中国人的欲望是追求整体性的均衡,那种饕餮的殖民主义、资本增值、全盘吃下又破张浪费的思想一直在中国文化中是受到批判的。比如饕餮的资本增值在西方就是全盘通吃的垄断,而饕餮在中国文化中是贬义词。
怎么一说到黄种人种族优越性的时候,就给我甩出来一堆学术报告,黄种人怎么牛叉,怎么跟别人不一样,怎么力量大,怎么与众不同,现在说到肥胖,一个个的学术精英怎么都闭嘴了?
我没找到你的数据来源,但是我找到这个杂志往年评价肥胖的报告。
这个杂志是用BMI来测试肥胖程度的
这种测试方法更好操作,毕竟收集几万个,几十万个人的身高体重,就可以测试。但是如果让每一个人都上体脂称,操作难度会大很多。
黄种人体重不大,所以用BMI来测试,黄种人不胖。
这是一篇研究南亚人肥胖的研究报告。在与白种人【高加索人】同等BMI的前提下,南亚人种体脂率更高,患糖尿病和心脏疾病概率更高。
80名社区招募的样本,取样平均年龄27岁±10岁,女性占比42%。
这篇文章研究小孩子脂肪堆积部位,取样人种包括中国,泰国,黎巴嫩,马拉西亚。758名年龄在8-10岁的儿童。
发现东亚人的脂肪堆积在上半身比较多。中国和泰国儿童的腰部脂肪显著高于黎巴嫩和马来人。得出来同样结论,东亚人患二型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的风险更高。
这个大学选取了940个大学生,涵盖大一到大四,人种包括:美籍亚洲人 (49%), 高加索人 (23%), 西班牙人 (7%), 其他人种 (21%),平均年龄21.4岁
发现美籍亚洲女性BMI水平最低【BMI (21.5 kg/m2)】,但是体脂率排行第二高(27.8%)。亚洲女性的BMI与体脂率的关联度最低,只有(r2=0.09)
小结:黄种人并不像白种人【高加索人】那种肥胖,所以黄种人总体而言体重比较低,但是堆积脂肪的部位十分不健康,在腰腹一圈,所以看起来不胖,其实很肥。
黄种人很难胖到这个程度
我不知道你在国内见过黄种人这么胖的没。
在国外这种胖人还是比较常见的,每次去麦当劳或者自助餐都能够见到。
你是否见过浑身不胖,只胖屁股的?
去美国看看黑人,很多人就是这种肥胖。
我很确定,亚洲人没有这种肥胖。
想看胖子,当然要看相扑了。
不同人种的相扑手站在一起,你会发现胖的位置都不一样,尺寸也不一样【亚洲相扑普遍没有胸,但是肚子很大】。
再来看下黑人相扑选手,胖的很均匀。
小结:用BMI来测试黄种人是不准确的,黄种人因为人种问题,体重不够大,所以测试结果都显示黄种人不够胖。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中国肥胖率不够高,是因为人种和测量方式的问题导致的。
但是如果按照体脂率来计算,黄种人依然有30%甚至40%体脂率的大胖子,只是看起来比较小。
并且更加严重的是,黄种人的体质有很高的糖尿病和心脏疾病 的风险。
这篇论文强调了三个部分。
1,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在亚洲人群中高发。
2,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BMI和身体脂肪率,在不同的种族当中,分布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3,曾经有激烈的讨论,是否应该区分亚洲人和太平洋人种,创建不同的BMI测量标准。
此处我没办法给结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脂肪肝。但是文章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指的深思:
中国的BMI(体质指数)分类中加了一个额外条件,就是腰围切点,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就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尤其应警惕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可能。
用BMI测试亚洲人的肥胖是不准确的,所以我们加入了腰围指标,但是每个人身高不同,这个标准显然是不精确的,但是总比没有标准强。
中国饮食到底健康不健康?
不健康,但是具体表现跟美国,欧洲的垃圾食品标准完全不同。
重点是5个伤害,比较高的脂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高盐分,低蛋白质,低纤维素。
中国的脂肪摄入比较高,但是不够高
这样就造成了此问题的各位答题者的发挥空间,把美国的饮食贬低的一无是处,说美国高糖高脂肪。
中国食物是有一些油炸食品的,但是整体摄入总热量不算多,营养不良占比也比较低。
评论区有人指出,此图表示的是每日热量摄入总值,并不能够代表其中脂肪含量,所以有可能中国人每日摄入总量不高,但是脂肪占比很高。
目前国人脂肪摄入量到底多少,我没有找到数据来源,欢迎广大热心网友提供相关素材。
注意一个问题,国外没有嗑瓜子的习惯的,而国内有,我们目前可以得到瓜子的成分。
292大卡的热量当中,60%来自于脂肪。
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国内吃瓜子到底有多少人,吃了多少,是否对脂肪肝有影响。
中国人吃火锅,冒菜,麻辣烫,这些饮食习惯是外国人所不具备的。
但是会摄入脂肪多少?
有待考究。
评论区有很多爱国人【gang】士【jing】,说我吃火锅,又没有趴那里把汤底喝光,蘸料吃光,楼主你是不是傻,巴拉巴拉。
健身的人,出门吃饭都要过水的,这个是一筷子的肉,放在水里,涮出来的脂肪。
这个还不包括肉里面的脂肪,没有办法涮出来的脂肪,你们自己看下你们本来应该吃进去多少脂肪吧,再来跟我说喝汤底的事儿吧。
这个 仅仅是一筷子,你涮了四五次,整个碗的水就不能看了,就该换一碗清水了,然后请问你吃不涮水的火锅,吃进去了多少脂肪?
试验机构对2,684名印度亚洲人进行了胰岛素抵抗和相关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318,237个SNP),并对印度亚洲或欧洲血统的11,955个人进行了进一步检测。我们发现粗腰与胰岛素抵抗基因息息相关【糖尿病前兆】
我们分析了2746名健康志愿者(798名男性)的样本。年龄从18岁到72岁不等,BMI(kg / m2)从18到60,腰围从65到150厘米(更多数据见http://bmj.com上的表A)。我们确定了身高,体重,腰围(侧下肋骨与髂嵴之间的中间位置)和臀围。
这个实验得出来2个结论:
这个是中餐的最主要的问题,每日主食大米饭,面条,米线,包子馒头馄饨为主食。
我们常常说英国食物不好吃。
但是人家主食是豆子啊,意大利面或者土豆,都是复杂碳水化合物,升高血糖速度很慢。
看下墨西哥食物当中的碳水化合物占比多少,并且是中GI值的玉米片。
我们常吃的盖浇饭,含有多少碳水化合物
兰州牛肉面,真的感觉对不起牛肉两个字。
我们国家主食都是高GI值的简单碳水化合物,升糖速度非常快。
虽然我们摄糖低,但我们是碳水狗啊。
碳水化合物进入身体依然会变成糖分啊,然后会升高血糖啊!
不断刺激胰岛素分泌,最后久而久之容易引起二型糖尿病啊。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5456454978248704再加上前面所说的,亚洲人的体质本来就糖尿病高发【胰岛素抵抗】。
再加上每天大米饭,面条米线,花卷馒头泡面烤面筋伺候着,不得糖尿病就怪了。
你还真的别拿十四亿人说事儿,上图是美国针对加州种族糖尿病占比的调查,调查了100000名居民糖尿病患者占比,我真的不是辱华,东亚黄种人几乎独揽了。
在洛杉矶县,亚裔美国成年人的肥胖率最低,为9%,白人为18%,拉丁裔和黑人为29%。
洛杉矶县公共卫生部首席科学官保罗西蒙博士说:“你会想......亚洲人的糖尿病发病率最低。”
但洛杉矶县10%的亚裔美国人患有糖尿病,而白人占7%,尽管亚裔美国人的肥胖水平显着降低。
也别拿美国高糖饮食说事儿,大家都生活在加州,都是加州的饮食,为什么亚洲人糖尿病比例这么高?
2010年,针对中国9.87万名成年人进行的一项全国范围的糖尿病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占中国成年人口的11.6%。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刊载的这项调查结果显示,与2007年相比,中国增加了2200万名糖尿病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和。
十四亿人,1.14亿糖尿病患者。每十个人就有一个糖尿病。
为什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每年费用超过1100亿美元
中国不仅仅患病人数最多,也是占比非常高的国家。
其实解决起来也很简单,大米饭换成糙米。
馒头饺子粗粮做,喜欢吃面条,换成荞麦面,粗粮面。
希望未来有粗粮的兰州拉面,粗粮的油泼面。粗粮的饺子,粗粮的包子。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5456512712970240中国人的钠盐摄入是超标的,中国膳食营养协会规定每人每天摄入钠盐不得超过5g,中国平均水平都在11g左右,有些北方城市直接干到了15g每天。
数据来源:高钾低钠才健康_卫华营养师_新浪博客
其实也很好理解,你如果主食是大米饭馒头,你需要吃咸一点才好下饭,要不就是菜做得咸一点,要不就是吃咸菜榨菜,美其名曰下饭菜。
进而产生的影响就是中国高血压患者名列前茅。
。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网
你摄入的食盐过多,血钠进入身体,需要吸水,就导致血液体积变大,但是血管体积没有变大,就对血管造成了巨大压力,就产生了高血压。
数据来源:新浪
数据来源:搜狐
用食物秤,秤出来5g盐是多少,算一下家里几口人,假设3口人,一天三顿,一周需要多少克盐,然后用一个小瓶子装好了。每次做饭就放一点点。一周只吃一瓶盐,绝对不会超标。
吃酱油的需要重新计算。
或者模仿欧美习惯,先做菜,后放盐,在饭桌上放盐。推荐买一个这个瓶子,很实用的。不会像中餐那种撒盐,而是研磨一点点而已。
国人吃肉很少,吃瘦肉就更少了。我们瞧不起垃圾食品当中的炸鱼,炸鸡,汉堡包。但是人家虽然脂肪很垃圾,人家的蛋白质是一丁点都没少啊。
希腊食物
冰岛饮食
地中海饮食
有机构还真的研究过中国蛋白质摄入量,也就是在1995年刚刚到达及格标准。
中国由于最近30年工资的提高,蛋白质摄入量有所提高,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依然没有超过欧盟和美国等等。
增加蛋白质摄入,每餐争取保证在100g瘦肉,包括早餐,每人每天需要摄入蛋白质0.8-1.2g/kg体重,所以女性基本一天瘦肉要吃到200-300g,男性起码要400-600g瘦肉。
这部分操作起来其实最难,你吃多了,少吃点就是了。但是蛋白质没吃够,你想吃够了,就超级难,如何加进去那么多肉?那么多豆子?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推算,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达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7亿。
你如果觉得糖尿病1.14亿患者比较多,麻烦看一下心血管疾病,已经2.9亿了,每4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心血管疾病的。
不仅如此,还有逐年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6》概要
一说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创造就不提14亿人的概率问题了,一说到糖尿病心脏病就说,对啊,我们人口基数大啊,五分之一理所应当的啊。
我真的觉得人口虽然多,但是没必要凑这个热闹。
何况这事儿不仅仅是中国多,亚洲也占比很多啊。
纤维通常分为两类 - 可溶性和不可溶性。
可溶性纤维素与水混合,主要作为填充剂起作用,帮助形成粪便并使其通过肠道。这可以帮助缓解便秘(3)。
不可溶性纤维,如β-葡聚糖和葡甘露聚糖,与水混合形成粘稠的凝胶状物质,减缓胃消化食物进入肠道的速度(4)。
中餐当中的蔬菜一丁点都不少,但是别忘记,中餐的蔬菜都是跟脂肪反应了,炒完了之后吃下去的,尤其火锅当中的蔬菜,已经跟脂肪融在一起了
膳食纤维的主要功能,就是降低你脂肪吸收率,清除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你吃进去纤维素已经含有脂肪了,你猜还能发挥功能吗?
也许痔疮啊,便秘啊在你身边不常见,但是国人都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叫做“上火”
舌苔比较重
嘴角起泡,口腔溃疡。
你试试每天3L水喝着。
然后每天吃一顿蔬菜色拉试试,72小时内立刻缓解。
也别说人家老外吃色拉酱脂肪多,人家只要色拉酱没有一次吃一瓶,那些脂肪真的没有多少伤害的,而且很多色拉酱是低脂的,还有很多色拉酱是健康脂肪【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很多色拉酱是0脂0油的。
2勺才含有脂肪7.2g
人家有蛋黄酱,还有轻蛋黄酱,还有比轻蛋黄酱还轻的蛋黄酱
老外的西兰花是用水煮着吃的
在意大利,希腊等南欧国家才会用油煎一下。但是也不会出现油焖茄子,软炸里脊,锅包肉这种做法。因为人家没有炒锅哎!
每天争取增加一次蔬菜生吃的机会,可以拌色拉,也可以凉拌菜,可以用苹果醋拌着吃
亚洲人也是有胖子的,只是因为自体重不够大,所以在使用BMI计算体脂率的时候,占了便宜。中国人到底有多胖?其实没人知道,需要大家每个人都上一下体质测试仪才能知道。
不过我们的腰围都是最大的。
中餐比较不健康,但是垃圾的方向跟欧美完全不同,高碳水,高盐,缺少蛋白质和纤维素。
也不要扯人口概率问题,14亿人,1.14亿糖尿病。2.9亿心血管疾病。3亿多高血压。
有些事情我们真的不能政治正确,美国人都是胖子,吃得高糖高脂,我们吃得没有那么垃圾,所以我们就“健康”了?
我们需要中性客观的认识我们的人种优势和劣势,才能够更健康的发展。
现在其余答主把欧美人贬低的一无是处,欧美人一天三顿汉堡披萨炸鱼炸薯条cupcake高糖饮料,这种歪曲的民族自豪感,换来的只能是国内人更多的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和心血管患者。
中国学术落后到什么程度?
我搜集所有国内数据,没有一个是来自于大学科研机构的,全是来自于媒体的。大学从未收集过中国腰围,南北方饮食差距,高血糖占比,脂肪肝成因等等,目前对于国内的数据除了媒体,就是国外大学做过的研究。
所以对于国内现状我也只能点到为止,尽管如此,评论区也已经很多人喷我了。
我们还真的不要太在乎是否肥胖,肥胖率这些事儿,因为我们糖尿病,心血管,脂肪肝这种疾病,已经把你分分钟拉到死亡边缘了。
感谢各位给我点赞,说点跟主题相关又不相关的。
因为我家中就有高血压,脂肪肝,也有糖尿病患者,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吃大米饭面条,我们家的盐和油消耗的十分快,我很是心痛,软硬兼施,但是老一辈人就是不听话。所以顶着无数杠精骂我的压力,我也要说出来真话。
也许读文章的你没有脂肪肝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但是你家里有没有这种患者?哪怕帮助到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也算我没白挨骂。
郑重声明:鉴于很多评论区的杠铃精竟然说我这篇文章为了卖东西,那么从今日起,本文的版权无条件,免费奉献给互联网作者,免费转载,免费分享,可以署名或者不署名都可以。
无论你是抖音,快手还是什么其余的视频作者,本文中和所有数据,图片,文字链接,您都可以免费拿走,不用跟我打招呼。
我想起最不健康食品——寿司
大家知道,美国挺接受日本文化,所以在美国寿司也很流行。而且就和薄饼披萨被美国必胜客霍霍成起司面包进烤箱一样。出了日本大多人吃的是美式寿司。
你看这个美式寿司,首先大米碳水化合物——高糖。生食肉类——高寄生虫。一层美乃滋——高高糖。冷食——伤胃。手握——有细菌接触。
想了想,还是汉堡健康。
在美国,调味料是菜,是菜,是菜。是一道可以把任何食物含糖量升到可乐水平的硬菜。
中国菜也不算特别油腻,也就一般吧。
老美有本事让岁月静好的菜里充满热量炸弹。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健康人士”的人有两个癖好,一是慢跑,二是沙拉。(其实还有辅酶Q10)
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吃菜叶子对身体好,不仅要吃,还要生着吃,这样才足够健康。
中国人也吃生的菜,也就是凉菜,比如东北的大拉皮儿,南方的凉拌秋葵,海边还有凉拌鱼皮海蜇啥的。 但是中国人为了让凉菜好吃常用的调料是啥? 无非就是:盐,酱油,醋,热量高点也就芝麻油辣椒油啥的。
菜叶子味道太寡淡,所以他们加了各种奶酪。
加了奶酪也没咸淡啊,那加沙拉酱吧。而绝大多数沙拉酱(buffalo,ranch,美乃滋,千岛)基本都是拿奶油做的(经评论纠正是油和蛋黄),偏健康点的,比如Italian之类的,一瓶子里也有半瓶子油。
呀,只有素的会不会太单调,要荤素搭配,加点火腿鸡蛋吧。
光鸡蛋火腿好像没啥脂肪啊,来点bacon吧。(干的培根肉末)
好像没有碳水,口感上也需要改进一下,那就来点Croutons。(我查了一下,这玩意叫,油炸面包丁)
以上是标配,每个人还有不同的癖好,比如加橄榄油,水果,牛油果,意面,坚果,豆子啥的,甚至说,有人往里面放薯片。
当我细细的列出这些“配菜”时,您可能觉得这热量不得爆炸了啊,他们既是健康人士,怎么会为了吃蔬菜加这么多热量炸弹,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并 不 是!不管一份蔬菜沙拉热量有多爆炸,它看起来都显得特 别 的 健 康! 颜色 特 别 的 鲜 艳 !不信我给你找图。
来来来,咱们品,咱们细品。
怎么样,乍一看是不是很健康,五颜六色的,绿色的比例还挺高。但你细看,红红的是培根,黄黄的是芒果,粘粘的是沙拉酱,沙拉酱把每一粒食物都包裹得严丝合缝,这一勺子下去,热量基本能赶上这盆里所有绿色蔬菜的热量值和。
下一位~
这个,这个看起来健康多了吧,没有沙拉酱,也没有高脂肪食物。那你就错了,此菜大有玄机! 最左边白白的看到没,那么大块的奶酪,你可以理解为一口一个肥肉。而右边几乎是一整个牛油果了,牛油果的热量可比一般的精米精面高的多了。光这俩热量已经爆炸。还有这蔬菜油光锃亮的(偏左下角的那个青椒丝),起码两大勺橄榄油。
下面一位~
这一碗看上去比上面两位好多了吧?既没有浓厚的沙拉酱,肉类也是纯鸡胸肉,蔬菜也没反光,右上角那个沙拉酱我买过,是低卡版的Italian,热量也确实挺低的。
但是!你看那个白色颗粒,再看那个紫色颗粒,再细数那些淡黄色颗粒,这些分别是:奶酪(目测是cream cheese),豆子和夏威夷果(经评论纠正是鹰嘴豆)。努力在这盆沙拉省的热量,两口就被这些东西找回来了。
我就很不明白,菜叶子不好吃你就别吃啊,追求健康你就尽力生吞啊。既然不想吃,又非逼自己吃,要360度无克制的改善口味,看起来还要显得特别的健康,你咋不上天呢?你真的觉得一碗菜没加烹饪,看起来花花绿绿的就是健康吗?
也许有人可能要说了,这沙拉热量虽然高,但营养很均衡啊。奶酪是优质蛋白(却有20%的脂肪),坚果是优质碳水(却有50%脂肪),橄榄油是优质脂肪(可它是油啊)。拜托,想吃油直说,这样强制“优质”真没必要,大米你还可以说含有丰富的米精蛋白,氨基酸和人体必须的维生素B呢。跟这些东西比炸鸡都算低脂高蛋白了。
食物中克制的代表沙拉都如此,你们猜其他食物会更健康吗?
所以,为什么中国菜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发胖的样子?因为中国菜明人不加暗油,看着油那就是真的油,况且没人吃完菜捧着油花花的菜汤子喝。
而老美呢,他们只知道油看起来热量高,便自欺欺人,用糖、奶油、热带水果、高脂肪肉类等手段美化那些热量炸弹,以便让这些东西全部安心又幸福的吞到肚里去。
一个美餐健康代表的沙拉都如此,何况其他呢?
---------------------------夹点私货,可略过--------------------------------
25磅。
价格嘛,非常亲民
欧美人真的很爱糖,很擅长把糖渗透到各种食物里。
咱们中国的甜食讲究一个浓淡得宜口味丰富,淡如桂花糕,腻如核桃酥,甜如蜜饯,清如冰粉,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
而欧美人真的很死脑筋,他们改良甜食的方法就是——往死里加糖,糖与美味程度成正比。你可以说我没见识,但我在美国尝过的甜食,但凡是美国人开的店,它就是齁甜齁甜的。包括饮品,作为一个不碰甜的人,在咖啡店除了拿铁和cold brew(应该叫冷萃吧)什么都不敢点,生怕一口下去满嘴浓糖浆。
2. 奥巴马搞了个政策,要求美国境内所有食物包装上都要标注营养表。他本意是好的,希望控制美国的肥胖率,于是美国人养成了看热量表的习惯。
于是出现了很多反智的产品
比如这个各大超市非常火热0卡喷油:
当时我就震惊了好吗?!作为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我真的很好奇:什么油没有卡路里啊?然后我定睛一看:
第三排小字,标注的是热量计算中每个单位的标准。这就很bug了。
它每个单位的热量是0卡路里,可是它的单位是什么标准呢:1/4 sec spray! 四分之一秒,也就是喷的时候小手一抖的量,一定要控制好了,一不小心按过了就不是0卡了。
我脑海中的弹幕一排排刷过:真不要脸,你个油都敢说自己零卡,那每个食物都可以号称如此啊!米饭按粒算,零卡!五花肉按毫克算,零卡!可乐按滴算,零卡!炸鸡按丝儿算,零卡!那还怕什么胖,减什么肥啊,万物皆可零卡啊!
但是回到普通智商层面,这玩意之所以那么火热,说明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看serving size(单位),我揣测了一下他们的思维:哎呀~既然一份的热量既然是0卡,那四舍五入一罐油的热量也是0卡咯?那不是随便喷?
然而:
你会四舍五入,商家也会四舍五入啊!人家就把单位控制在ceiling 0.5卡(至多)。但宏观上它跟普通的油有什么区别啊?! 小小一瓶要六七刀,你买个喷瓶自己往里装油它不香吗?你弄个滴管很麻烦吗?你搞个silicone 刷(类似于橡胶的刷子)它很贵吗?
就是因为这种反智的玩意,老美吃油吃的更肆无忌惮了,反正0卡嘛,多喷点又何妨~
私货部分想到再补充
啊哈哈被专业人士更正了一些错误,在此谢过!查过资料后在此补充一下:
这里是维基百科“奶酪”的成分:
其实我自己在刚接触美国的沙拉时就发现问题了,因为我从小对甜、奶、蛋黄酱之类的食物特别敏感,基本不碰。坚果我也讨厌(小时候还行,松子腰果榛子啥的天天吃,后来越吃越腻,越吃越油,一查果然是大油之物。。)。但超市里单卖的Spring Mix,就是这种:
我却喜欢直接吃不加入任何作料,苦苦的很有感觉。当我刷到这个问题时刚好旁边放着一盒,然后我脑海中突然就浮现出了楼下超市的沙拉bar,几样青菜周围全是高热量配菜配料,我实在是觉得很矛盾。、
nuts,dressing,cheese种类实在太多,我虽不能一一鉴别,但这类食物热量爆炸却是常识,就像见到一种辣椒,你叫不出名字也知道它是辣的。
这篇答案之所以被一些人追着敲打,主要是美国热爱沙拉的人实在是很多,而且沙拉代表了一类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高级健康感。所以她们以吃沙拉为荣,并且吃的很高调。还有部分女性坚持“每天一把坚果”,认为是养生之道,还喜欢把坚果,冷冻水果放到酸奶里,觉得特别特别健康。
但我也认识一些健身党的diy沙拉就很考究,加的鸡胸肉是干煎的,蔬菜是水煮的,酱是热量最低的那个公鸡头的辣椒酱。他们只会偶尔来一顿高热量的欺骗餐。
其实一份高热量的沙拉真的没什么,对人身体又没有害处。但老美吃沙拉的初衷是什么?他们在吃一份油腻的沙拉时认为自己吃的又是什么?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之处才是我想表达的重点。
中西餐都会做的人绝对不会问这个问题……
很多中餐一道菜用的油连一个小蛋糕都做不了……做一个蛋糕,糖油和鸡蛋加起来可能比面粉还多……(类似的,面包也需要很多的油、糖和蛋……)
而且,用多少油,和吃多少油是两码事……
很多时候,中餐炒、煎、炸、爆用的油很多,但是最后并不会吃进肚子里,而是留在锅里,盘子里。
而西餐那种做法,那是真真正正让你吃下去的……
另外,双方的凉菜也是不一样的。中餐里的凉菜以咸、酸、辣为主,甜的不多,而且油也很少。
西餐里的沙拉酱绝对是伪装成健康食品的垃圾食品……因为沙拉酱含油、含糖都超高的,而他们又爱放很多……
有次做蛋糕,黄油没了我放了橄榄油,然后按配料表怼进去量之后,我家橄榄油瓶子里只剩一半了。。。。
我的天爷呀,要知道,我家两三个月也吃不完一瓶橄榄油啊!
还有糖,蛋糕里无论放多少糖都不会腻!神奇啊!
每次做完烘焙,不吃都感觉浑身油腻胖三斤。。。那些教烘焙的漂亮小姐姐都是骗人的吧!厨娘应该都是唐顿庄园里胖大妈的模样才对!
题主说的中国菜油腻,是指他看得见的油。
美国人爱吃的那些玩意,热量都属于看不见的。
举个例子,炒个土豆丝,盘底会有不少油。
但很少有人吃这些油,基本都是吃光了菜,油扔了。当然也有少数的喜欢用这个汤拌饭。
但美国人爱吃的那些东西,很少留下明显的油。
举个例子,沙拉酱这玩意热量很高,除了调味料之外只有鸡蛋黄和油。可题主看不见其中的油,就误以为其“不油腻”。老外就吃个蔬菜补点纤维素,都要吃进去大量的油。
还有披萨,那上面一层芝士,热量也高。但题主对这玩意的热量可能没有概念。
还有蛋糕,这玩意放的油和糖,多到吓人,多到中国不得不减少调料以适合中国口味。
可是上面依然没有一眼可见的油。
说起这个,我想起一英国人写的段子:
日本人饮食很清淡,心脏病比英国少。
中国人很少喝红酒,心脏病比英国少。
法国人喝很多红酒,心脏病比英国少。
德国人喝很多啤酒吃很多香肠,心脏病还是比英国人少。
只有美国人的心脏病比英国多。
所以,吃多少肉喝多少酒,不是得心脏病的原因。
说英语才是。
emmmm…因为美国菜的油都揉进吃食里了…
很喜欢看美食教程…
150g高筋…低筋面粉加100g黄油是经常出现的比例
可能是做个曲奇,那可能还得加七八十克糖粉
或者做个吐司面包,200g高筋面粉,25g黄油…
然后一个也就300g的吐司
看起来好像就是个馒头
就面粉呀…
谁知道你悄然无息地吃了25g黄油…
而中餐…
10g油就不少了…
25g油能有一盘子底的油…
emmmmm…
这个盘子底你多半是不吃的…
emmmmm…
还油吗?
中餐油在外面,西餐油在里面。
中餐的油腻只是“看起来”。因为炒菜、炖菜或红烧肉类的菜,看着盘子下面有一层油,但实际上,吃完菜这些油也是剩下的,都没吃进肚子里去。
像很多西餐就不一样了。看着没啥油,油都在菜里面。我记得在哪里看过一个普通煎鸡蛋跟西式炒鸡蛋Egg scramble的油脂含量对比,用眼睛看起来,煎鸡蛋油汪汪的,吃完了盘子下面还留着一层油,好像特别油腻。但是西式炒鸡蛋是直接往打好的鸡蛋液里拌奶酪、牛奶,炒的时候把所有的油都吸进去了,看起来好像吃完后盘子干干净净的。实际上,西式炒蛋的油脂含量是煎鸡蛋的好几倍。这个文章最后提倡大家健康饮食,用煎鸡蛋代替西式炒蛋。
同样的原理可以套在很多中西菜式对比上面。炒青菜看着油汪汪,实际上吃进去的油脂不多;西式沙拉看起来不油,实际上沙拉酱里油脂含量很高,并且全吃进去了。中式的肉汤,看起来上面浮着一层油(很多人家也会把这层油撇掉再喝),西式的汤里面很多都加黄油、奶酪,以追求那种浓稠的口感。看起来浓稠不油腻,实际上全是油脂和热量。
更别说美式的那些高油高糖的美式甜点,半糖半脂的油炸物,免费续杯的碳酸饮料…他们不胖谁胖。
这个问题下面,大家从各种方面回答,看着还蛮乐呵的。但是,正常的讨论里面难免混进来一些奇怪的东西……
https://www. zhihu.com/answer/977209 256
在这个问题下面 @Armann Achmed 公然造谣中国人不肥胖是因为百分之八十地区的人民普遍吃不起油水多一些的中国菜,只能吃过期面包,牛奶(实际上中国人格外的不喜欢喝牛奶……)这样的东西。然而根据几年前oecd公布的人均肉食数据(包括,牛肉,羊肉,猪肉,家禽肉)来看,中国人均肉食摄入49.8kg,接近韩国的51.5kg,高于日本的35.7kg和土耳其的28.2kg。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这叫百分之八十人普遍吃不起带油水的中国菜?这叫营养不良的瘦弱?那么韩国日本也是瘦弱不堪?浪漫土耳其这个弟中弟干脆就处于饥荒边缘?
要知道土耳其人均肉食摄入是中国的百分之56,中国的人均肉食摄入是美国的百分之55。在吃上起码土耳其和中国的差距就像中国和美国的差距一样大。你喜欢造谣是一回事,跑出来误导他人就不行了。下面评论区里可是有说令人发省的,也有感叹何不食肉糜的。这种行为,恶心
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可能跟中国菜油不油腻没关系。这个跟饮食结构有关。
我们从谷物、蔬菜、肉类、水果这几个主要的饮食品种的消耗量数据来对比一下:
在谷物方面,中国的人均年消费量为152kg,美国为111kg;蔬菜,中国270kg,美国127kg;肉类,中国54kg,美国123kg;水果,中国64kg,美国110kg。(由于统计方式和口径不同,不同机构给出的数据略有差异,但彼此的高低趋势大致不会错)
从这个数据来看,中国在谷物消费量上比美国略高,蔬菜消费量是美国的两倍,水果的消耗量仅有美国一半左右,肉类消费量甚至还不到美国的一半。
无论是因为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也好,还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本就如此也好,总的来看就是中国人在日常饮食的结构上更偏重谷物+蔬菜,而美国人更偏重谷物+肉类,同时美国人吃水果也更多(水果的糖分较高)。美国人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美国发布的《国家水果蔬菜指标报告(2018)》就指出美国成年人中只有12.2%达到了每日水果摄入建议量,只有9.3%达到每日蔬菜摄入量。
另,根据我国发布的《国民膳食指南》,我国的营养学家建议中国人每天摄入的肉、鱼等肉类的总量控制在120g~200g之间,换算成公斤就是每年40kg~73kg左右。从这个数字来看,我国人均50多公斤的年肉类消耗量刚好处于健康区间。
(所以,以后如果再有人跟你说为了拯救地球、中国人要少吃肉之类的话,直接把鞋扔他脸上就行了。真要说吃肉多了损害地球环境,那么既坑了地球又坑了自己的,应该是美国人才对。)
另外,从糖消耗量上来看,中国近年来的糖类消费每年大概在1700~1800万吨左右,美国大概是在1300~1400万吨左右。但是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美国人均糖消耗量可以说十分之高。而这个消耗量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按照食糖4000大卡/kg的热量计算,美国人每年仅从食糖中摄入的卡路里就超过中国10万大卡左右——维持一个人每天生活所需的热量仅需2千大卡左右。这就是说,美国人每年大概要比中国人多吃近2个月的饭……
这么个吃法,不胖才有鬼了。
有趣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知友从生活经验和烹饪方式角度回答了,我还是用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医学上用来衡量肥胖程度的主要指标是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比如体重80公斤,身高1.75米,那么BMI=80/(1.75^2)≈26.1。
肥胖相关研究通常将肥胖划为两个等级:较轻的称之为超重(overweight),严重者才称之为肥胖(obesity,或其形容词格式obese)。
从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就能看出,美国的超重肥胖人口(红色高亮)在OECD成员国中都是位居前列的,仅次于墨西哥和智利。
不过OCED的数据中没有包含中国,好在柳叶刀2014年刊登的一篇关于全球超重肥胖问题的文章有全球主要国家的数据,我们将中国、美国以及其他几个国家从原文很长的表格中拿出来比较一下[1]。
显然,在20岁以上的人口中,中国的超重率只有美国的一半不到,中国的肥胖率更是只有美国的1/7-1/8,说明美国人不仅普通的胖子多,体重严重超标的大胖子更多。
虽然表中列出的西方国家的体重超标率整体都比东亚的中日韩高过一个档次,但比起其他西方国家来,美国仍然是一朵奇葩,无论是同在北美大陆的加拿大,还是大洋彼岸的表亲英国,美国的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都要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青少年肥胖率方面,美国更是被法国吊打,美国的儿童肥胖率是法国的2-3倍之多。
所以,美国体重超标的人口比例远超过中国,而且严重超标的肥胖人口比例更大。题目描述中一位知友增加的内容说“中国的肥胖人口在数量上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拜托,无论哪个国家有14亿人口的基数,想要XX人口不是世界第一都很难啊。
根据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NCHS)的数据,即使是号称“民族大熔炉”的美国,族群之间的肥胖情况也是泾渭分明的,亚裔人口肥胖率要远低于其他族群,而非裔族群的肥胖率是最高的,这和各个族群的平均教育和收入水平正好反过来。
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在美国,经济收入和受教育水平越高,肥胖患病率越低。有趣的是,在中国恰恰相反,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肥胖风险越高[3]。
因为题目主要是膳食,我们就不展开讨论基因、运动等方面的情况了,首先,过去的几十年间,美国的肥胖率是持续上升的[4]:
而从膳食健康指数来看,从1999至2010年间,其他食物成分变化并不显著,含糖饮料和果汁有轻度上升,只有反式脂肪一直在快速上升[5]:
与此同时,中、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口膳食健康指数在增加,低社会经济地位人口的膳食健康情况在最近十多年反而逐渐恶化。
所以,对于题目涉及到的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大致回答如下:美国不仅整体肥胖率远高于中国和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严重肥胖的问题也更加突出,而这种情况在膳食方面的解释,可能主要是低社会经济地位人口摄入过多反式脂肪造成的。
参考文献:
因为脂肪食物并不是发胖的元凶,糖才是。
说个好玩的,是我参加一次国际会议碰到的。我们那个大会分好几个厅,每个厅讨论的课题不一样,我当时对糖尿病和高血脂还有高血压很感兴趣,就去了那个厅听讲。
有个在美国大学工作的德国教授,他的论题是:喝粥能延长老年人的寿命。然后他说了很多数据,证明他的理论。然后他后面一个发言的是新加坡的一个大学的一个西班牙教授,他的论题是:吃米饭容易血糖高,会降低寿命。他讲完后,我们会务组的服务员就递给前面那个教授一个话筒,让他俩打架。我觉得把他俩安排在一起讲就是想看他俩打架的。然后这两位教授开始还是很有礼貌的讨论,后面打出火来就开始飙母语,然后谁都听不懂另一个讲啥,抓住我们大会主席让他评理。说实在的,我喜欢吃瓜看热闹的乐趣就是这么养成的。看专业人打架,互相扔专业知识。太过瘾了。
后来更好玩的来了,我们那个大会主席后来开了个课题:淀粉的支链和直链对健康的影响。他觉得是烹调造成的。哈哈哈!
所以一个问题真的是有两种形态的,而且还可能相反。
中国菜真的油腻吗??
备注一下:新加坡现在高血糖的人很多,他们得到的结论就是和饮食习惯,吃米饭有关。可是中国是吃米饭的大国。我们血糖高的人比他们少的多。这就很好玩了。世界上的华人的饮食习惯是相同的,可是不同国家得病情况却不同。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中国菜看起来油,只是因为中国菜的油基本都还在液态啊,并且大多数蔬菜类的油都主要集中在表面,没有完全吸收进去。你以为什么蛋黄酱之类的酱汁是什么东西?那都是呈现固态的油啊。。。各种油炸的食物,看起来表面没有油了,但是结构内部都是油啊!
第二是中国菜里面使用的糖比较少,甜点这个方向也不发达,虽然碳水比较高,但是一顿吃好几碗饭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第三我觉得有时代因素,真正摆脱贫困还没有多久时间。主要的肥胖问题都是小时候出现的,中国还有很多人没机会在小时候得到工业化条件下几乎无限制的食物供应。未来肥胖率增加估计还是一个大的趋势,不过总体应该不会比美国更严重。
肥胖主要是因为大量食用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糖分。
跟油脂关系不大。
这个可以看野兽生活研究所 的科普。
通俗的说,道理也简单,糖分是最容易被直接吸收的。体内没糖可用的时候,才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
脂肪摄入是容易受限的,就像你一个人一般也不大可能吃完一整盘扣肉一样。但一瓶可乐,含有十块方糖这么多的糖,可能咕咚咕咚十几秒就喝完了。这些糖分最终都会转化为脂肪。
很容易找例证。
比如法国比美国食用更多的奶酪等脂肪,但法国明显就没有没有美国肥胖。
墨西哥和中国的人均GDP差不多。
但因为饮食习惯接近美国,大量吃糖,肥胖率远比中国高。(墨西哥肥胖率为32.4%,中国为7%)。
所以中国人不爱吃甜食,家长反对小孩喝可乐一类的,是个好习惯,要保持。
您好,首先中国肥胖率也高,但没美国那么高,没美国那么胖。
可能原因一:中国菜分为“餐厅派”和“家常派”。餐厅的烹饪方法主要以美味色泽为主,因此食用油用的非常多,而家常菜的烹调方式与油的使用量以健康营养为主。后者才是大多数中国人日常食用的中餐。
可能原因二:中国菜也有相当多菜式与烹饪方法使用的食用油特别少,但国外流行的中餐菜式,特别是普通中餐馆流行的菜式恰恰都是使用油脂较多的菜式。因为多油是弥补食材与烹饪技艺上不足的最简单与廉价的方法。
可能原因三:中国人很少人以商品化的半成品食物或成品食物为日常饮食。如商品化的饼干,面包,香肠、酱料等,这些商品化的食品油脂含量更高,而且油脂是混入食品中不显而易见的。商品化的食物通常油脂含量在10%~25%甚至更高。即使是最"清淡"的白面包或苏打饼干通常油脂含量都在5%~10%。如果油脂太低的食物口感太差了。注意这些油脂会随食物被完全食入,而中餐大量油脂则是作为菜品残余被丢弃。
原因四:美国人在日常饮食中相比中国人更喜爱甜食,如甜甜圈,冰淇淋,巧克力制品,奶油蛋糕,甚至这些甜食经常作为美国人主食。这类甜品油脂含量与糖分含量都非常高。而中国人和中餐较少食用甜食,中国人日常饮水以白水或清茶为主,多数人没有饮用碳酸饮料或咖啡(糖+奶)的习惯,甚至很多地区与许多人讨厌甜食。糖分同样导致肥胖。
和美国朋友吃饭想到的问题就能代表人家了?那我要和巴菲特吃饭时想到巴菲特要把家产全给我,能不能代表我就是亿万富翁了?
好,你说是美国朋友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你只是代替他问问,那你这个美国朋友还有你都要被语文老师和生物老师打手心。
你们说的油,是指油腻,但是油腻不代表含脂肪比例高。
中国菜里有些菜可能是油腻,油腻一般是炒菜,是油在菜的表面,你一个菜用二两油炒,看起来菜都被油泡着了,最后可能有一两多是留在盘子里的,吃进去的油不到一两。而且,一顿饭你不可能只吃炒菜,蒸,煮,拌的菜没什么油。
外国菜表面不油腻,实际上啥啥都含油,色拉是油拌蛋白质拌蔬菜,烤肉是油掺蛋白质,煎牛猪羊鱼鸡排是蛋白质吸油,甜甜圈面包蛋糕是油拌淀粉,浓汤直接就是油的乳浊液,炸鸡炸猪炸虾炸薯条是油煎油拌淀粉裹蛋白质,乳酪,巧克力就是固体油。
除了油腻不代表油多外,吃糖和淀粉才是肥胖的最大元凶。
中国人吃糖和淀粉比美国人少很多,摄入的纤维素又比美国人多,所以中国人肥胖问题比美国人轻,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给大家一个戚风蛋糕的配方:
蛋黄:110g
水:90g
色拉油:90g
糖:40g
低筋粉:160g
蛋白:250g
塔塔粉:2g
糖:120g
盐:2g
上火180℃ 下火160℃ 烘焙时间20分钟
戚风蛋糕是所有烘焙蛋糕类的基础,是西点里面的精华所在,这也是大家最喜欢的食品之一。所谓饭后甜点,下午茶的伴侣。大家可以看看其中的糖和油的比例,加起来已经超过了面粉了。事实上这个东西烤出来,你不会觉得很甜,也不感觉很油,细腻、甘甜加上鸡蛋经过烘焙后的诱人香气,很有满足感,但是如果经常食用,发胖的速度是惊人的。
中国人的味觉里面有个专用的字:齁。任何让我们觉得“齁”的东西,都会警觉不吃或者少吃。在我们重庆人的口头禅是:死人了。咸死人了、甜死人了、油死人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喝炖汤,会先撇开上面漂浮的油脂层,炒菜时,菜品和油实际是分开的,往往把菜吃完后,下面剩的油水会倒掉不吃;吃火锅时,习惯上会把肉菜在沸腾的地方涮一涮,其实是在把上面的附着的油去掉。大家来重庆吃火锅时会发现,上桌时火锅上有一层油,吃完后,这层油其实并没有减少太多。
在我们的家庭培育小孩的饮食习惯时,负责人的家长会不断地强化小孩对“齁”的训练,重庆这边则是教育小孩:太甜、太咸、太油的东西吃多了,会“死人了”这是非常棒的饮食认知。
欧美国家的食品制作,则是大多把所有的食材混一起,没有“齁”这类的训练,同时很追求味觉刺激,对于高糖高油高盐是作为饮食享受的目标,如果把戚风蛋糕里面的糖和油等比减少,你会发觉这个蛋糕一点都不好吃。我们的菜品非常讲究荤素搭配,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时间缺乏肉类,已经形成了菜品里面蔬菜的分量实际是大于肉类,我们重庆人还很喜欢吃白水萝卜、白水白菜、白水儿菜这类几乎没有味道却富含维生素的菜品。
做菜时油多不多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些油你是不是都吃进肚子里去了。
有朋友说到重庆火锅里面的牛油问题。拜托,重庆人最初在火锅里面放牛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牛油很便宜,烫毛肚、鸭肠、血旺、包包白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些东西便宜。以前很多地方的人根本不吃毛肚、鸭肠,重庆的商贩到内蒙、山西这些地方收毛肚,实际上的工作是去翻那些屠宰场的垃圾堆,把人家丢弃的毛肚捡起来,简单处理后用碱和盐码起来,再拉回重庆,成本就是运费和旅费。鸭肠也是,菜市场别人杀了鸭子,鸭肠不要,就留在杀家禽的摊贩手里,然后批发给火锅店主。不是现在毛肚的价格已经超过牛肉了。火锅就不是一个富含营养同时很健康的食品,火锅的主要元素就是让你爽,吃起来很嗨,能够让人得到快乐和满足。经常吃火锅对身体健康并不好。
高糖高油高盐以及麻辣味是餐馆吸引食客的秘密。大家都看过:哈喽,大家好,我是美食作家。。。宽油不是劝退,宽油是一种爱。
有些健身的朋友,他们为了一身的腱子肉,他们的饮食是很惨淡的,白水鸡胸肉,蒸鱼不放油,含热量高的水果都不吃,远离所有的红肉,不吃含有大量淀粉的食品,而且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
所以,健康食品只能自己做,餐馆这些,还是算了吧。
意料之外的事情,好多朋友把注意力集中到戚风蛋糕上。戚风蛋糕是由一个美国人哈里·贝克在1927年发明的,英文是:Chiffon Cake。使用这一方法制作的蛋糕柔软蓬松,香甜可口,它的制作方法独特并具有开创意义,将蛋黄和蛋白分成2个组分,使用蛋白制作成蛋霜并发泡蛋糕,直到今天仍然是蛋糕的基本制作方法,大家在市面上看到几乎所有的蛋糕都是在这一制作方法上的延续和变化,是现代烘焙蛋糕类的基本工艺。像什么巧克力蛋糕、起司蛋糕、虎皮蛋糕、生日蛋糕、纸杯蛋糕、黑森林蛋糕、红丝绒蛋糕等等都是戚风蛋糕的华丽变身,它们的基本工艺都是一样的。你只要掌握了戚风蛋糕的制作方法,你就打开了烘培蛋糕的大门。
继续更新。戚风蛋糕和海绵蛋糕的主流争论,可能会越说越远。这得益于评论区的提醒。本来这篇文章主要针对的是中国人,虽然烘焙工艺主要来自西方国家,但是很显然分蛋打发(可以直接利用蛋霜发泡)更受(中国人)欢迎(相对于海绵蛋糕使用较多的泡打粉)。
食品烘焙工艺不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传统,其中的知识传播仍有待加强。你认为的常识,在其他人来看,未必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