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灾难面前应该怎么屯粮?吃一年罐头会不会添加剂中毒?喝水又该怎么解决?

回答
灾难面前,囤粮是保障生存的关键一步。但如何囤,吃多久,以及吃什么,都需要仔细考量。

囤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全越好

首先,别想着把整个超市搬回家,那不现实,也容易造成浪费。灾难面前,食物的保质期、营养均衡、以及易于储存和烹饪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主食是基础:
大米、面粉: 这是最基础的能量来源。选择真空包装、密封性好的大米和面粉,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储备一些糙米,它比精米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全麦面包、饼干: 这些是方便携带和食用的主食,尤其是一些高能量、耐储存的压缩饼干,是户外生存的绝佳选择。
挂面、方便面: 相对来说,挂面比方便面更健康,因为方便面多含油和添加剂。但作为应急,方便面也能提供热量。

蛋白质是关键:
罐头食品: 这是很多人囤粮的首选。
肉类罐头(如午餐肉、牛肉、鸡肉): 提供蛋白质和脂肪,能迅速补充体力。
鱼类罐头(如沙丁鱼、金枪鱼): 富含蛋白质和Omega3脂肪酸,对身体有益。
豆类罐头(如鹰嘴豆、扁豆): 是植物性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也富含纤维。
蔬菜水果罐头(如玉米、豌豆、桃子): 虽然不如新鲜蔬菜水果营养丰富,但能提供一些维生素和纤维,预防坏血病等。
真空包装的肉类、鱼干、蛋粉: 这些也是很好的选择,通常比罐头更轻便,也更容易长期储存。
坚果和种子: 如花生、核桃、杏仁、瓜子等,富含蛋白质、健康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是极佳的能量补充品。选择原味的,少糖、少盐的。

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可少:
脱水蔬菜: 比如脱水胡萝卜、土豆、洋葱等,复水后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维生素片、复合维生素: 如果无法保证食物的多样性,维生素补充剂是维持身体正常运作的最后一道防线。

调味料和油脂:
盐、糖、酱油、醋: 这些是改善食物口味,增加食欲的关键。
食用油: 储存一些耐储存的植物油,如菜籽油、花生油,可以在烹饪时提供能量和口感。

吃一年罐头,会不会添加剂中毒?

这个问题,大家最关心。 单纯的吃一年的罐头,并且是种类单一的罐头,是有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长期健康问题的,但“添加剂中毒”这个说法,需要辩证看待。

添加剂的安全性: 现代食品工业中的食品添加剂,在规定的剂量范围内,通常是安全的,并经过了严格的科学评估。它们的作用是延长保质期、改善口感、增加颜色等等。所以,并非所有罐头里的添加剂都会导致“中毒”。
长期食用单一罐头的风险:
营养不均衡: 即使是种类多样化的罐头,长期大量食用,也可能无法完全替代新鲜食物中的某些活性营养素,比如某些酶、特定的维生素活性形式等。长期缺乏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可能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钠含量过高: 很多罐头为了延长保质期和增加风味,会加入较多的盐。长期摄入过高的钠,容易导致高血压。
加工食品的通病: 罐头食品毕竟是加工食品,相比新鲜、未经加工的食物,其营养价值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中毒”的理解: 如果我们说的“中毒”是指因摄入过量某种添加剂而产生的急性症状,那在正常情况下,罐头食品不太容易达到这个剂量。但如果指长年累月摄入过量的某些添加剂(比如亚硝酸盐,尽管现在含量已经严格控制)或其他不健康的成分,可能对身体造成慢性损害,这倒是存在的风险。

所以,如果你打算大量储备罐头,并且预计要吃一年,我更建议:

1. 多样化选择: 不要只囤一种罐头。选择肉类、鱼类、豆类、蔬菜、水果等多种类型的罐头,并且尽量选择低钠、少糖、少油的产品。
2. 搭配储存: 除了罐头,还要有其他非罐头的储备,比如前面提到的干粮、坚果、脱水蔬菜等。
3. 适量食用: 即使是储备,也不要每天把罐头当主食。尽量轮换食用,将罐头作为蛋白质和能量的补充,而不是唯一的来源。
4. 关注配料表: 购买时多留意配料表,尽量选择配料相对简单的产品。

喝水,比食物更重要,也更棘手

人体可以几天不吃东西,但23天没有水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解决水源比囤积食物更优先,也更具挑战性。

直接储存瓶装水:
这是最直接、最安全的方法。 购买大桶的瓶装水(如5L、10L),并按每人每天34升(饮用、煮饭、简单清洁)的标准储备。
保质期: 瓶装水的保质期一般是12年,过期后水本身不会变质,但塑料瓶可能会有微量物质析出,影响口感和水质。所以,最好定期更换。
储存: 储存在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防止塑料老化。

储备净水器和滤芯:
净水器是解决长期水源的关键。 常见的有:
陶瓷滤芯净水器: 过滤精度高,可以去除细菌、寄生虫和悬浮物,但流量较慢。
活性炭滤芯净水器: 可以吸附异味、余氯和部分重金属。
超滤净水器: 过滤精度介于陶瓷和反渗透之间,可以去除细菌、病毒等。
反渗透净水器: 过滤精度最高,但需要加压,并会产生废水,不适合完全脱离市政供水的情况。
关键在于储备足够多的替换滤芯。 滤芯是有寿命的,一旦失效,净水器就形同虚设。
选择便携式净水器(如吸管式、瓶式): 在户外转移时非常有用。

学习处理自然水源:
煮沸: 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杀菌方法。将收集到的自然水源(雨水、河水、湖水)烧开至少1分钟,可以杀死绝大多数致病菌。
化学净水片/碘片: 可以在药店购买,按说明书使用,能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但要注意,它们对去除泥沙和重金属无效,且过量使用可能对身体有害。
过滤:
粗略过滤: 用干净的布、棉花、沙子、木炭等分层过滤,可以去除较大的杂质和悬浮物。
精细过滤: 配合净水器或使用咖啡滤纸等。
收集雨水: 这是最干净的初始水源之一。用干净的容器收集,然后进行后续处理。
寻找地下水: 如果能找到泉水或挖出浅井,通常水质会比地表水好。

我的建议是:

1. 优先储备瓶装水: 这是最基础的。
2. 配备高质量的净水设备和大量的替换滤芯: 这是长期解决水源的关键。
3. 学习并掌握多种净水和杀菌的方法: 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水喝。
4. 了解附近水源的情况: 在灾难发生前,就应该对社区周围的水源(河流、湖泊、水井)有所了解,以便在需要时能找到并安全地利用它们。

最后的提醒:

囤粮和备水,是为了应对突发状况,给自己争取时间和机会。真正的生存,还需要知识、技能、冷静的头脑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平日里多学习一些野外生存知识,了解基本的急救常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别忘了,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在灾难中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罐头诞生的年代

别说防腐剂了,连味精都没有

绝大多数罐头都是不含食品添加剂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灾难面前,囤粮是保障生存的关键一步。但如何囤,吃多久,以及吃什么,都需要仔细考量。囤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全越好首先,别想着把整个超市搬回家,那不现实,也容易造成浪费。灾难面前,食物的保质期、营养均衡、以及易于储存和烹饪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主食是基础: 大米、面粉: 这是最基础的能.............
  • 回答
    如何看待救援队呼吁「网红和明星为救援让路」?灾难面前,明星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救援队呼吁“网红和明星为救援让路”,这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出于效率和安全考量的合理诉求,其核心在于确保专业救援人员能够不受干扰地执行任务。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 如何看待救援队呼吁「网红和明星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而且答案也并非单一、绝对。在灾难面前,要求男性让女性先走,其实是很多文化和社会规范中的一个隐含的共识,但这个共识的背后,有着一些可以深入探讨的逻辑和情感基础。咱们一点一点来聊。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女性优先”的观念,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历史和文化积淀中的.............
  • 回答
    灾难面前,最让人心生寒意的,往往不是那一瞬间的巨响,不是眼前的断壁残垣,也不是席卷一切的狂风暴雨,而是当一切喧嚣平息后,那悄然蔓延开来的、令人绝望的“失去”。你看,灾难本身,无论多么凶猛,它的作用方式是直接的、物理的。它摧毁房屋,它扰乱秩序,它带来伤痛。但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感知的,是可以被.............
  • 回答
    .......
  • 回答
    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火已经肆虐了好几周,尤其是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士兰州,情况极其严峻。这两个州都已经进入了紧急状态,而悉尼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级”火灾风险。目前,火势依然非常凶猛且难以控制。成千上万的消防员,包括来自其他州和新西兰的支援力量,正夜以继日地与这场大火搏斗。然而,高温、强风以及干燥的植.............
  • 回答
    李开复先生的这番话,直指人工智能(AI)发展带来的一个核心议题:在AI浪潮面前,人类的应对策略将决定未来的命运。 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技术发展趋势及其潜在影响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AI的颠覆性与“取代”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取代”二字在这里的含义。.............
  • 回答
    人类面对类似小行星撞击、磁极倒转这样可能导致种群灭亡的大规模自然灾难,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其复杂性和挑战性是多维度的。这不仅是对我们技术能力的极限,更是对我们社会组织、心理韧性和道德选择的终极审判。以下将详细阐述人类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面临的挑战以及最终可能的结果。一、 早期预警与威胁评估 .............
  • 回答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引发了关于宗教信仰、军队纪律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讨论。咱们来仔细捋一捋。事件背景:首先得明白,这是在一场非常特殊的、严峻的抗震救灾行动中发生的。部队是响应国家号召,去帮助受灾的民众的,这时候,条件是极为艰苦的。士兵们需要面对的是余震、恶劣的天气、疲惫的身躯,以及最重要的.............
  • 回答
    “灾难救援,女士优先”,这句口号在特定情境下,比如疏散人群时,似乎有着它存在的逻辑。优先保护相对弱势群体,这似乎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尤其是将“病弱男性”这个群体纳入考量时,这个看似简单的排序法则,便显露出复杂甚至有些残酷的一面。“病弱男性”的“冤”,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需.............
  • 回答
    在灾难降临,我们不幸被困于冰冷的图书馆中,求生的本能驱使我们寻找温暖。书籍,这些承载着智慧与历史的载体,此刻在我们手中,成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火种。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得热量,需要我们冷静地分析和周密的计划。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一本书都蕴含着不同量的能量,其燃烧的特性也.............
  • 回答
    面对一场足以让全人类灭绝的浩劫,这是一个极其残酷且深刻的哲学困境。当“我们是谁”和“我们拥有什么”的生死抉择摆在面前时,答案往往取决于我们对“人类”这两个字最根本的理解。保留人类形态:根植于血脉的延续如果将“人类”定义为延续我们基因和生物特性的物种,那么保留人类形态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是一种基因层面的.............
  • 回答
    当灾难降临,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祈福”和“愿平安”充斥着我们的视线。这是一种很复杂的群体心理,夹杂着太多层面的东西,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是情感的抒发和共情。灾难的残酷和无情,会瞬间击溃我们内心的平静。面对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损失,人们本能地想要抓住点什么,表达内心.............
  • 回答
    面对经历重大灾难事故的人,我们的初衷是给予支持和安慰,但有时候,一些不恰当的话语,即便出于好意,也可能像撒盐在伤口上,带来二次伤害。以下是一些在安慰遭受重大灾难事故者时,应该尽量避免的说法,并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为什么:1. 试图“解释”或“合理化”灾难: 不能说的话示例: “这是天意。.............
  • 回答
    关于在日本发生灾难时,某些视频制作人在介绍时使用《好运来》作为背景音乐的做法,我的看法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且很可能是不妥当、不恰当的做法,并且可能引发负面评价。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好运来》的固有属性与受众情感的错位: 《好运来》的性质: 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
  • 回答
    这种观点认为在灾难发生时,优先让女性撤离、保护女性是理所应当的,因此不需要对这种行为表示感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观点:一、 “天经地义”的背后:历史与社会文化根源这种“保护女性”的观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长期的社会文化之中。它往往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传统性别角色与“骑士.............
  • 回答
    美国人遇到灾难就疯狂抢购卫生纸,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而且里面掺杂了挺多咱们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要说得详细点,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说说卫生纸的“刚需”属性。这东西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耗品,你说什么都可以暂时忍忍,但它不行,没了它,生活确实会非常不方便,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狼狈。不像食物.............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璀璨的文明与辉煌的帝国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它们在适宜的土壤中蓬勃生长,最终达到顶峰。然而,并非所有冉冉升起的新星都能最终成为恒星,有些则在壮丽绽放之前,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扼杀,中断了它们的上升轨迹。这些灾难,或是天灾,或是人祸,其破坏力之大,足以扭转历史的航向,让一个曾经充满希.............
  • 回答
    要判断一个人的“灾难时的言论”和“平时的言行”是否自相矛盾,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层面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解读。这种矛盾与否,往往并非一概而论的黑白分明,而是存在着光谱式的区分,以及多种可能的原因和解释。首先,我们得明确“灾难时的言论”和“平时的言行”各自的特点。平时的言行,是我们长.............
  • 回答
    维多利亚州宣布进入灾难状态,这无疑会让正在考虑前往墨尔本留学的你心生疑虑。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审慎评估的状况,毕竟留学是一项重大的决定,牵涉到人身安全、学习体验以及未来的规划。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灾难状态”具体意味着什么。澳大利亚政府宣布维州进入灾难状态,这通常是针对特定区域或特定事件(例如大规模森林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