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新型步枪的选择,95步枪改进、新制式步枪还是下一代新口径步枪?

回答
关于中国新型步枪的选择,这是一个复杂且牵动军工发展和实战需求的重大课题。当前,部队装备的95式系列步枪已经服役多年,并在实战中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对未来枪械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上:一是95式步枪的进一步改进,二是全新设计的制式步枪,以及更为前瞻性的下一代新口径步枪。这三个方向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步枪发展的可能路径。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几个核心要素入手:现有装备的成熟度与不足、未来战场的需求、技术可行性以及成本效益。

1. 95式步枪的改进之路:在成熟中寻求突破

95式步枪作为我军轻武器的标志性装备,其设计理念在当时是先进的,特别是在国产化和紧凑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战环境的变化,其一些固有缺点也愈发明显。

现有95式步枪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 采用无托结构,整体尺寸紧凑,便于在复杂地形和密闭空间(如舰船、车辆)使用;国产化程度高,生产和维护体系相对成熟;可靠性在多种环境下得到了验证。
不足:
人机工效: 许多使用者反映其握持感、射击姿态、瞄准基线等存在改进空间,特别是在长时间射击和应对不同体型的士兵时。无托结构导致弹匣前置,影响了射击时的重心分布和抵肩舒适度。
精度与后坐力: 相比一些国际先进步枪,95式的精度在连续射击时有待提高,且其后坐力虽然不算巨大,但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射击精度和射手疲劳度。
模块化与附件扩展性: 95式的附件扩展性相对有限,难以快速适应各种战场任务需求(如安装更多战术附件、更换枪管等)。
扳机力与击发: 部分用户反映其扳机力偏大,影响射击精度。
供弹系统: 有说法提到其弹匣在某些极端环境下存在卡壳等问题。

改进的方向:
95式步枪的改进,更多的是在现有平台上进行“优化升级”。这通常意味着在保留部分成熟设计的基础上,针对上述不足进行改进。
人机工效优化: 可能包括改进枪托贴腮板、握把设计,调整前护木以适应不同手型,甚至对无托结构进行小幅调整以优化重心和抵肩感受。重新设计机械瞄具,使其更符合人机工程学。
人机接口标准化: 引入皮卡汀尼导轨系统,实现附件的快速装卸和灵活配置,如战术灯、激光指示器、前握把、精确瞄准镜等,这是现代步枪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进枪管和膛室: 优化枪管精度、膛线缠距等参数,提高远距离射击的精度和弹道性能。
扳机组改进: 降低扳机力,改善击发手感,以提高射击精度。
材料与工艺革新: 采用更轻质、更坚固的复合材料,改进表面处理工艺,提高枪械的耐用性和抗腐蚀性。
口径微调或弹药优化: 尽管不涉及更换整体口径,但可能在现有5.8mm口径基础上,对弹药的性能进行优化,例如改进弹头设计以提高穿透力和停止作用。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技术风险相对较低,生产线和维修保养体系无需大规模调整,可快速批量装备部队,成本效益较高。
局限性: 可能无法根本解决无托结构带来的一些先天性局限,升级幅度可能有限,难以完全满足未来极端或全新的作战需求。

2. 新制式步枪的推出:全面革新的可能

如果选择开发全新的制式步枪,那么这将会是一个更具雄心和前瞻性的计划,旨在解决95式步枪的根本性问题,并与国际轻武器发展趋势接轨。这通常意味着在总体布局、人机工效、模块化、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

可能的设计方向:
传统布局(卡宾/突击步枪): 虽然无托结构有其优势,但全球范围内,传统布局的步枪依然占据主流,并且在人机工效、射击稳定性以及对后坐力控制方面有显著优势。新制式步枪可能回归传统布局,即弹匣位于扳机前方、枪机组在枪托内。
高度模块化设计: 这是未来步枪发展的核心趋势。从枪管长度、枪托伸缩、护木类型到瞄准系统,都应该能够根据任务需求进行快速更换和配置。皮卡汀尼导轨将成为标配,并可能引入MLOK、KeyMod等更先进的附件接口。
人机工效优先: 可调节式枪托、可更换的握把角度和尺寸、优化后的提把或固定瞄准基线设计,以适应不同体型和射击习惯的士兵。更舒适的射击姿态,更小的后坐力反馈。
可靠性与耐久性: 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优化活塞短行程导气(或直接导气)系统,提高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
精度提升: 选用高精度枪管,优化膛室设计,采用更先进的制造技术,确保单发射击精度和连发射击精度。
新口径的兼容性(为下一代铺路): 尽管可能是现有口径(如5.8mm)的优化,但也可能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兼容未来可能出现的口径,例如通过更换枪管组件来实现。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可以全面解决现有步枪的不足,实现技术上的跨越,更好地满足未来多样化的作战需求,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甚至超越。
局限性: 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需要全新的生产线和培训体系,装备更新换代成本高昂,一旦选型失误,将带来沉重负担。

3. 下一代新口径步枪:颠覆性的探索

这个选项代表着最前沿的步枪发展方向,不仅仅是性能的提升,更是基于对未来战争形态和弹药技术发展的深刻洞察。新口径的选择往往伴随着全新的弹药设计理念。

为何要发展新口径?
弹药性能的瓶颈: 现有口径的弹药在远距离精度、穿透力、停止作用等方面可能存在局限。例如,在面对更先进的防护装备时,现有弹药的效能可能不足。
减轻携弹量与体积: 通过新型弹药设计(如无壳弹、聚合物弹壳弹、混合弹壳弹),在保证或提升性能的同时,大幅减轻士兵的携弹重量和体积,增加有效携带弹药数量。
应对未来威胁: 未来战场可能出现更多高防护目标,需要弹药具备更高的动能和更好的穿透能力。同时,现代战争的交战距离也在不断变化,对弹道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能的口径方向:
小口径、高初速: 类似美国流行的6.8mm口径(如SIG Sauer的6.8x51mm)或更轻量化的弹药。这类弹药旨在通过提高弹头初速和弹道性能,在保证停止作用的同时,提高远距离精度和穿透力,并有效减轻携弹重量。
特殊弹药: 例如,具有特殊弹道的弹药(如可编程弹头,尽管这在步枪级别可能过于复杂),或者能够有效对抗轻型装甲或防护装备的弹药。
聚合物弹壳或无壳弹: 这是实现弹药轻量化的重要方向。例如,美国的先进战斗步枪(ACR)项目就曾探索过类似技术。虽然技术挑战巨大,但一旦突破,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新口径步枪的设计特点:
全新弹药驱动的枪机原理: 新口径弹药可能需要全新的弹药推送、退壳和闭锁机构。例如,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SR25/AR15式)或活塞式导气系统,并且这些系统都需要根据新弹药的膛压和后坐力进行优化设计。
更强的结构强度: 为了承受可能更高或更不稳定的膛压,枪械结构必须更加坚固,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将更为严苛。
集成化与智能化: 可能更加注重电子辅助瞄准系统、战场态势感知系统的集成,甚至为未来“智能弹药”预留接口。
“制式口径”的挑战: 新口径的推广不仅仅是换枪,还需要配套的弹药生产、储存、运输以及对现有武器系统(如班组支援武器、狙击步枪)的统一,这是巨大的系统工程。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能够带来性能上的颠覆性提升,为未来作战提供更有力的武器支撑,引领轻武器技术的发展方向。
局限性: 技术风险最高,研发成本最庞大,试验验证周期极长,一旦失败,后果严重。而且,对整个后勤和弹药体系的重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全面装备。

三者之间的权衡与选择:

1. 95式步枪改进: 这是一个“稳妥”的选择,能够快速解决当前部队提出的部分迫切问题,成本相对可控,对现有体系影响最小。但其上限可能不高,不足以应对所有未来的挑战。
2. 新制式步枪: 这是一个“平衡”的选择,既能全面提升现有步枪的性能和适应性,又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但技术和经济投入巨大,需要较长的周期。
3. 下一代新口径步枪: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选择,可能带来质的飞跃,但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最高,需要长期且巨大的投入。

当前的趋势推测:

从我军的武器装备发展路径来看,通常会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短期内: 继续对95式步枪进行精细化改进,推出一系列“95G1”、“95G2”甚至类似命名的新改进型,重点解决人机工效、精度和模块化问题,例如加装皮卡汀尼导轨、改进枪托和握把、优化扳机等。这可以快速提升部队战斗力,并为下一步发展积累经验。同时,新制式步枪的研发也在同步推进,可能已经有原型枪在测试。
中长期: 可能会在全面验证和成熟后,逐步装备全新设计的制式步枪,实现换代。这批新制式步枪在设计上会更加注重模块化、人机工效和信息化融合。
远期: 随着弹药技术的突破和战场需求的变化,新口径步枪的研发和装备才有可能提上日程。这可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从弹药设计到枪械整体设计的系统性变革。

总而言之,中国新型步枪的选择是一个多方面考量的结果,它需要在满足当前实战需求、克服现有装备不足、引领未来技术发展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无论是改进还是革新,都代表着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坚定步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轻武器最新的国际风向是特战步枪,我感觉新枪基本就是赶一个特战步枪的时髦而已,顶多就是特战部队采购一些而已。全面换装95短期内可能性不大,毕竟陆军军费没有多到没处用的程度。

下一代步枪一定会是采用新弹种的步枪,步枪这玩意没啥突破性技术,换枪不换弹性能基本不可能提升,除非加钱。老弹配新枪花一大笔钱又不能提高战斗力,决策人就不怕自己被拉出去打靶吗?

user avatar

在不大改子弹的前提下,我个人更看好95及其改进型。因为枪这东西你说破天了,最主要的还是把子弹打出去这个功能。

我国步枪弹总体来说还是属于低膛压缓燃,需要较长的枪管才能得到比较好的内弹道。

因为无托结构,95/95-1在746/745mm的全长下塞进去了一根463mm(大约18.2英寸)枪管。

而且95-1将快慢机等一些问题也改进,想挂圣诞树,找厂家买定制款就好。

反过来看阅兵步枪,这个系列枪我个人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试探,还带有国庆献礼的意思。

跟单兵系统结合的小握把不错,其它的原厂有个皮轨。

但是!但是!这10.5英寸(我也没准确数据)的枪管!真扔到部队上打靶,设计者会被骂祖宗的!

95B(短突)从95-1的18.2缩短到了13.3英寸,枪口初速从930m/s直接掉到了780m/s!那这个10.5英寸的枪管,不得小便弹道?(不过貌似人家设计的时候就只考虑300米以内目标了)

另外我们来看一眼95B的枪口。装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枪口装置,为啥?因为子弹的发射药在这么短的枪管里烧不完,剩余的发射药会在枪口一口气烧完,接近爆炸!即便加了这个装置,我打过95B,开枪瞬间一大团火光,然后比95大的多的枪声,然后一大团烟…最奇葩的是比95大的多的后坐力。

如果用新步枪10.5还没有膛口装置,开枪会是啥效果?

有人说这是新步枪的短管,新步枪有标准版和精确射手呢。

对!对!标准版14.5英寸,精确射手18.5英寸,也就是说得精确射手了才能跟老95有差不多的弹道。

搞屁啊!

一堆人会说国外如何如何,短管用的挺好吧啦吧啦。国外的速燃发射药什么水平,国内的发射药什么水平不考虑吗?

这东西好比汽油,假设国内的水平可能只有几十年前的90号含铅汽油,里面还有一堆杂质甚至还混进去了一些水。你飞得弄台全进口缸内直喷的车来开,分分钟发动机报警,动力不足,然后嗝屁。

同样,在高膛压速燃弹药解决之前,18英寸枪管就是我们的底线了。

user avatar

95短期内不会换,如果要换,也是等美军新型6.8步枪试验性装备实战部队之后再开始讨论。那个时候就是枪弹一起换了。

制式步枪弹药是大量消耗品,平时储备极多,所以更换成本,不到实在用不了的时候不会随便换。而弹不变只变枪的话,前面还有ACR和SCAR这两个牺牲品呢。

user avatar

不会。你看95厂配导轨的版本出来了。

要替代的话就没必要了嘛。

讲真。这个新枪现有技术状态根本没和95拉开差距。

甚至不是更差的话。

这枪要精确射手型枪管长才赶得上95。枪管突出护木太多,各种后患。

除非有什么黑科技做出跨时代的内弹道性能,短管也能满足要求了。不然对于枪最基本的射击指标来说,很难和95比。

不过由于模块化,完全有可能改得妈都不认识。

再等等吧。

user avatar

到目前为止,我个人不看好新步枪

更确切地说,不看好短管步枪在中国大规模装备

枪这东西,管子短了,初速必然低,这个是规律性的问题,除非火药技术或者发射原理出现颠覆性突破。在一般人概念里,初速低了,无非就是有效射程下降点,从标准管的500m下降到3/4百米,看起来好像够用,毕竟现在步兵也不怎么追求远距离射击……

图样图森破,首先得明白一件事,小口径步枪,威力主要体现在弹头击中目标后的失稳导致的空腔效应,毕竟单论弹头实在太小了,如果只是一个五六毫米的贯穿孔,只要不是命中关键部位,一般人都不会有大碍的。而空腔效应直接和弹头击中目标时的速度有关,特定弹头如果想出现空腔效应,必须得有一定速度。对于20寸管子的M16来说,打NATO弹,大概空腔效应最大距离是300米,而对于14.5寸管子的M4来说,这个距离就下降到了200米,到了10.5寸管子的MK18,这个距离更是下降到50-100米,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因为除了建筑物内的贴脸射击以外,50-100米已经是非常近的交火距离了,稍微远一点,你就会发现你能看到对方,能击中对方,但是对方并没受到致命伤,甚至战斗力都没有多大影响,然后他扛起那支比你爹岁数都大的AKM,一个近似乱打的长点射,很不幸一颗比你岁数还大的M43弹击中了你的胸脯……尴尬不?所以美帝的选择是,换速燃发射药,换更重的弹头,让MK18之类的可以做到150米打出空腔,M4可以做到250-300米打出空腔,起码得保证正常交战距离内的杀伤力不是?

看起来问题解决了,很棒不是?但是,速燃发射药+重弹头,虽然提高了枪口动能,虽然提高了有效杀伤的距离,但是这东西是降低初速的好不?MK18打这东西的时候,初速甚至降到了700m/s以下,连AKM都不如,还记得当初小口径取代中间威力的时候优点是什么不?弹重轻,弹道低伸,后坐力小……好嘛,一共仨优点,彻底扔了一个,另外内个扔了一半……

对了,如果不换弹,拿短管打标准弹,那么必然会面对枪口焰大、声音大这个问题,如果没设计个高效的消焰器的话,开火的时候对面都能发现你,你却晃得看不到对面……多尴尬?另外,貌似高效消焰器带来的问题是声音更大了,这条我不确定,如果错了请指出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70-90年代,为配合机械化乘车作战,新研制的步枪基本都是无托的原因——可以在不缩短枪管的前提下有效缩短全枪携行和战斗长度,同时不增加额外的转换时间

那么现在就可以说为什么不看好新步枪了,全军换新枪是小事,关键是之前的子弹也都得换,并且不管换不换子弹,士兵的中远距离交战能力都受到了很大影响,话说美国认准了治安战,认准了CQB,中国也准备这么搞么?所以,对于一般士兵,使用标准枪管的无托步枪是最优的选择,可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获得足够的作战能力,对于少量特殊部队,依据任务给他们配备最适合的武器以发挥最大战斗力也没啥毛病

另外说一下无托和附件之间的事。好像现在一说步枪,不是四面通长导轨就是落后,说实话,去看看绝大多数端着四面通长导轨AR的美国大兵枪上都挂了些什么吧,顶上一个红点或者全息或者ACOG,外加一对折叠机瞄,下面一个握把,可能有需求的话还有个手电,剩下的侧导轨插满了护木片——没办法,导轨硌手,当然顶上的瞄具可能是串联的,可能还多个PEQ之类的,仅此而已,想象中的那种四周挂满东西的只存在于枪械爱好者手里——拿个超过十斤重心还靠近枪口的东西上战场是准备找死么?那么就我上面所说的这些,95做得到么?换个护木真能,你们不会觉得M4的顶上和侧面真比95长了多少吧?也就是串联镜子可能得全长导轨才行,但是这个也能实现,相比起来,我倒是更关心重心前移的问题。95最大的优点就是平整无钩挂和重心合理,这个才是在战场上保命的东西,相比之下做个拉皮就能解决的也叫个事儿?

顺便再说一个,模块化……这东西有多大意义?类似SCAR那样?口径不变改变枪管长度,这个貌似基本所有步枪都能做到,变口径的话……弹匣井在下机匣,得换,下机匣换了上机匣也肯定得换,枪管也换了,枪机这边虽然不知道能不能通用,但是貌似不会有人把东西掏出来再装,那么也换了,最后感情就是个枪托通用了吧?对于平民来说,少花点钱获得两支抢是不错,但是对于士兵来说有意义?真有这个需求直接背2支枪不好么?记得当年看探索频道,介绍AR的.50套装,大意是 比如你在执勤,发现前面有辆车要闯关,手里的5.56威力不足以拦截车辆,那么你可以拆掉M4的上机匣和弹匣,从包里掏出.50的上机匣和弹匣,装起来,然后拦截,威力刚刚滴……这么说没错,但是你这一套起码过去了半分钟了好不?足够人家把车轮印在你脸上了好不?我为啥不直接拿2支枪?需要的话换枪只需要3秒,你真的就很在乎下机匣和枪托这点重量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