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型肺炎疫情会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回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对中国汽车产业造成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从生产、销售到供应链、品牌发展和消费者行为等各个环节。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影响:

一、生产制造端的影响:

停工停产与产能受阻:
疫情早期(2020年初): 疫情爆发初期,为了阻断病毒传播,各地政府普遍采取了封锁措施。这直接导致了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线被迫停工,复工时间一再推迟。许多企业面临人员无法到岗、物流中断等困难,无法正常开展生产活动。
供应链中断: 汽车生产是一个高度依赖全球和区域供应链的复杂过程。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零部件供应出现严重短缺。例如,关键的芯片短缺问题,在疫情初期就有苗头,并在后续几年中持续加剧,成为制约汽车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他如电子元件、橡胶、塑料等原材料的供应也受到了影响。
劳动力短缺与安全成本增加: 即使在复工后,由于疫情的反复和防控政策的调整,企业仍然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员工返岗困难、隔离要求、健康监测等都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为保障员工健康,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防疫物资,并进行厂区消毒等防护措施,进一步推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的挑战:
研发活动受限: 封锁和远程办公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汽车企业的研发活动,尤其是一些需要紧密协作和现场测试的项目。新车型开发、技术升级的进度可能因此受到延误。
转型升级压力: 疫情也加速了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转型的趋势。疫情期间消费者对非接触式服务和智能互联的需求增加,迫使传统车企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应用,这无疑加大了企业在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压力。

二、销售与市场端的影响:

销量大幅下滑:
消费者信心受挫: 疫情导致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受到影响,许多消费者推迟了购车计划,尤其是在疫情严重时。
线下销售渠道受阻: 经销商门店关停、消费者出行受限,导致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几乎停摆。即使复工后,消费者也更加谨慎,对到店购车持观望态度。
展会和活动取消: 各类车展、新车发布会和营销活动因疫情而取消或延期,削弱了汽车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效果。

线上销售与服务模式的兴起:
加速数字化转型: 为了应对线下销售的困境,汽车企业和经销商被迫加速线上销售和服务的布局。线上展厅、直播带货、在线咨询、线上下单等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重要的销售补充。
用户体验重塑: 疫情催生了消费者对非接触式服务和远程体验的需求。汽车企业开始关注并投资于提升用户在购车、售后等环节的数字化体验,例如提供上门试驾、在线预约维修保养等服务。

市场格局的变化:
品牌分化加剧: 实力较弱的经销商和品牌在疫情中可能面临生存危机,而品牌力强、产品竞争力强的企业则能更快地恢复并抓住市场机遇。
二手车市场的波动: 疫情初期,二手车交易也受到影响。但随着新车供应紧张,部分消费者转而购买二手车,从而带动了二手车市场的活跃。同时,由于新车生产受限,部分二手车价格不降反升。

三、供应链与生态链的影响:

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 疫情的全球蔓延暴露了汽车产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许多中国车企也依赖进口的关键零部件,疫情导致这些进口渠道受阻,进一步加剧了生产困难。
本土供应链的韧性与挑战: 疫情也促使中国汽车产业更加重视本土供应链的建设和韧性提升。一方面,本土零部件企业有机会承接一些过去由国外供应商提供的订单,迎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这些本土企业也面临技术升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挑战。
物流效率受到影响: 国内外的疫情反复导致物流运输成本上升,时效性下降。海运、陆运、空运都可能因疫情管控而出现延误,影响零部件的及时交付和整车的出口。

四、企业战略与发展方向的影响:

加速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 如前所述,疫情加速了汽车产业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消费者对健康、智能出行方式的关注度提升,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许多传统车企纷纷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推出更多相关产品。
强化风险管理与供应链韧性: 疫情让企业深刻认识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未来,汽车企业将更加注重构建多元化、本地化、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优化成本结构和运营效率: 疫情带来的经营压力迫使企业更加关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数字化转型、精益生产、柔性制造等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品牌价值的重塑: 疫情期间,一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展现企业担当的汽车品牌赢得了消费者的好感和认可,其品牌价值得到提升。同时,企业也更加注重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五、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的变化:

对健康安全关注度提升: 疫情改变了消费者的出行习惯和对车辆的需求。消费者对车辆的健康配置(如空气净化系统、杀菌技术)、以及个人出行方式(减少公共交通)的关注度显著提高。
对智能化和互联化的需求增加: 远程办公和线上生活成为常态,消费者对汽车的智能化和互联化功能,如远程控制、在线娱乐、智能导航等需求也随之增长。
线上购车体验的接受度提高: 疫情迫使消费者尝试线上购车,并逐渐接受这种新的购车模式。未来,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和服务模式将成为主流。
对经济性和实用性的考量增加: 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部分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实用型的车型,或者推迟购车计划。

总结来说,新型肺炎疫情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它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生产停滞、销量下滑、供应链中断等,也催生了新的机遇,如加速数字化转型、电动化智能化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中国汽车产业在疫情的冲击下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但也面临着持续的调整和转型压力,以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市场需求。未来,能够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供应链韧性、并深刻理解并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汽车企业,将更有可能在后疫情时代取得竞争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汽车行业的下行从2017年就已经初现端倪,2018,2019年在持续下降。[1]


而新冠疫情的打击,则让本来已经不景气的车市雪上加霜。众车企一季度销量仅完成全年的百分之几,多家企业宣布延迟复工,生产也进入了停滞。在疫情最严重的2月份,以MPV为例,只要销售量超过500,就稳居全国前十,即便是2月份的全国销量冠军五菱宏光,也只售出了2540辆。

为什么汽车的销量受到如此大的影响呢?

买车无非是两个用途:家用和商用,这两个用途还都有自己的供给端、需求端和销售能力的影响。

先说需求端,家用车又是一个耐用消费品。根据 Arokiaraj and Banumathi (2014),人们在购车决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中,社交因素排名第一。[2]然而在封城期间,车的社交用途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毫无疑问,这对于人们的购车动机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同时,家用车市场的繁荣取决于老百姓手里的闲钱多少——而这背后又取决于整体的就业市场、商业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运作。疫情期间收入普遍下降,所以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让销量产生了急剧的下跌。

而商用车的销量则更是直接取决于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无论是运货、接待还是其他,对于中小企业主来说,汽车不仅仅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更是维持企业运转的工具。一旦停工,企业无法运转,那么中小企业主购置汽车的能力和动机都会显著的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讲,商用汽车的销售量,甚至于可以看做一个民间商业活力的风向标。

在供给端,疫情对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疫情让海外供应链断裂的风险显著增加,也大大的限制了供应链的输送能力。在国内,汽车行业的上游,像机械、钢铁和石化等产业,也处在停滞或者半停滞的状态;而汽车行业的下游,像旅游、餐饮和酒店等行业,更是被疫情打击的重灾区。尽管2020年刚开了一个头,但是考虑到汽车行业之前连续两年的萧条状态,从数据上看,今年大概率也不会很乐观。

但是汽车行业真的会连续下行吗?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对于汽车这个耐用品行业来说,新冠毫无疑问是带来了一次突然的负面震荡。但是,在困境中也蕴含着希望。根据Gowrisankaran and Rysman (2012)对耐用品市场的研究,耐用品市场的短期消费弹性远远的高于长期,[3]也就是说如果就看一两个月,乃至于一个季度的销量,往往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会相对的敏感;但是当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把眼光看到一年或者一年以上的时候,因为是耐用品,所以消费者存在策略性的等待,进而短期内所遭受的损失,在长期会得到弥补。也就是说,这会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市场。以这篇论文中的数据来看,即便是对于纯粹的耐用消费品,也有超过25%的销量会被消费者策略性的行为给中和。对于既是生产工具,又是耐用消费品的汽车而言,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更大。

而从各大车企3月的销量来看,也悄悄地证实了这一观点。汽车行业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的复苏,尽管因为疫情的余波,距离去年同期的销量还差得多,但是分别高达400%和360%的产量和销量的环比增速,已经给人带来了一些乐观的希望。

和去年同期相比,很多车企的销量虽然没有完全恢复,但是很多都恢复到了六成以上。而以蝉联3月份销量冠军的五菱为例,其3月总销售量为13万辆,对比去年同期的17万辆,已经达到了去年的近八成。这已经充分体现了Gowrisankaran and Rysman (2012)中所论证出的「长期韧性」。

这个韧性,是厂商和消费者共同积极努力才创造出来的。就厂商而言,面对疫情后市场,很多厂商都做出了快速的调整,像恢复最快的五菱,就采取了10亿现金补贴购车的方式来降低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刺激消费市场;而在需求端,中小企业主,也顽强的抓住了疫情缓和的空隙,尽力的在为整个民营经济的活力添砖加瓦。

风起池东暖,云开山北晴。
冰销泉脉动,雪尽草芽生。

五一黄金周到了,尽管新冠的阴影并没有离去,但是在复工有序推行的前提下,可以预见汽车销量的复苏,和就业以及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加。根据Dargay(2001)对于汽车消费市场弹性的研究,汽车市场是有粘性的,同样比例的收入增加和减少,对人们购买汽车的热情的影响是不同的。[4]具体来说,收入反弹所带来的购车激励,大于收入减少所带来的购车延迟。所以在供应链、企业主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汽车行业V字形的反弹萌芽正在渐渐的成型,2020年的汽车行业,终将是一个充满动荡、挑战和韧性的市场。

参考

  1. ^ https://www.ceicdata.com/zh-hans/china/automobile-sales-annual/automobile-sales
  2. ^ David, Arokiaraj, and M. Banumathi.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urchase Decision of Passenger Cars in Puduch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clusive Management Research (IJEMR), ISSN (2014): 2249-2585.
  3. ^ Gowrisankaran, Gautam, and Marc Rysman. "Dynamics of consumer demand for new durable good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20, no. 6 (2012): 1173-1219.
  4. ^ Dargay, Joyce M. "The effect of income on car ownership: evidence of asymmetr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35, no. 9 (2001): 807-82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