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电影能给人美学启蒙?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那些能给咱们带来美学启蒙,就像在你心里点亮一盏灯的电影。这可不是随便挑几部视觉效果炸裂的爆米花片,而是那些能让你看完之后,突然觉得眼界大开,对“美”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的电影。说白了,就是它们让你开始思考: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原来颜色、构图、光影可以这么有力量?

要说美学启蒙,这玩意儿挺玄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触角。但有些电影,它们确实在很多方面做得太好了,好到能让你跨越时代的隔阂,感受到那种纯粹的美学力量。我尽量不用那些AI味儿十足的空洞词汇,而是用一种和你分享好东西的心情来聊。

1. 电影大师们的视觉诗歌:经典中的经典

提到美学启蒙,就绕不开那些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的作品,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流动的画作,是沉默的诗篇。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 这部电影当年可能没那么轰动,但它对电影语言的革新简直是颠覆性的。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讲故事。你看它的低角度拍摄,让建筑和人物都显得格外宏伟,带着一种压迫感和神秘感。还有深焦镜头(Deep focus),能让前景、中景、远景的人物和景物都清晰可见,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让观众能够自由地在画面中探索,自己去发现故事的细节和人物的关系,而不是被导演的镜头“喂”给你。光影运用也绝了,那种明暗对比强烈(Chiaroscuro)的效果,营造出一种戏剧化的氛围,让每个场景都充满张力。看完它,你会觉得电影的镜头不再只是记录,而是可以像画家的笔触一样,表达情绪,塑造人物。

《惊魂记》(Psycho, 1960):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不愧是悬念大师,但在《惊魂记》里,他的美学造诣同样令人咋舌。尤其是那场著名的浴室谋杀戏,仅仅短短几分钟,用快速剪辑、破碎的镜头,配上尖锐的提琴声,直接把观众的神经绷到了极致。你感觉不到血腥的喷溅,但那种心理上的恐惧和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希区柯克对色彩的运用也很有意思,比如诺曼·贝茨的母亲的房间,那种阴郁的色调,以及偶尔闪现的红色,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他让你知道,惊悚不仅仅是靠剧情吓唬你,更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精心编排,让你感同身受。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这部科幻史诗,绝对是视觉美学的巅峰。它几乎没有对白,全靠画面、配乐和象征意义来推进。那些长镜头下的宇宙飞船,在漆黑的太空中缓缓移动,那种孤独、宏大和哲学性的美,简直让人屏息。他对于对称构图、几何图形的运用,以及色彩的对比和象征(比如黑石碑),都充满了深意。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巨大的哲学命题,用最纯粹的视觉语言来呈现,让你反思人类的起源和未来。看完之后,你会觉得电影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对宇宙、对生命的沉思。

2. 东方韵味的雅致与写意:东方的独特美学

我们不能只看西方电影,东方电影,尤其是日本和中国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东方美学,那种含蓄、写意、充满禅意的感觉,同样能给人深刻的美学启蒙。

《七武士》(Seven Samurai, 1954): 黑泽明(Akira Kurosawa)的这部巨作,不仅仅是日本武士电影的巅峰,更是对叙事和场面调度的教科书。他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非常讲究,比如远景、全景来展示广阔的战场和人物的渺小,近景、特写来捕捉人物的内心挣扎。他善于利用天气和环境来烘托情绪,比如风雨交加的场景,更能展现武士们的坚韧和绝望。虽然是黑白片,但那种光影的明暗对比,以及人物的姿态和服装,都充满了独特的东方美感。你会感受到一种英雄主义的悲壮,一种集体主义的力量,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东京物语》(Tokyo Story, 1953): 小津安二郎(Yasujirō Ozu)的电影,就像一杯温热的绿茶,淡雅却回味无穷。他的低机位拍摄(称为“榻榻米镜头”),让你仿佛置身于日本家庭的客厅,平等地观看人物的生活。固定镜头、少量的推拉镜头,并没有让你觉得沉闷,反而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让你更专注于人物的情感和对话。他对于留白和静止画面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宁静、疏离又充满诗意的氛围。电影的名字叫“东京物语”,但讲的却是天下父母和子女之间普遍的感情,那种细腻、无奈和淡淡的哀愁,透过朴素的画面传达出来,直击人心。看完它,你会明白,美学不一定非要张扬,也可以是内敛和含蓄的。

3. 现代主义的风格探索与内心世界:打破常规的美

除了经典,一些现代一些的电影,也在视觉风格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用独特的影像语言来表达更复杂的内心世界。

《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 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绝对是当代电影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就像一个精美的娃娃屋,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角色的服装,都经过了极致的色彩搭配和构图设计。他标志性的对称构图,以及对明亮、鲜艳色彩的运用,创造了一种独特而梦幻的视觉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烘托故事的荒诞、童话般的色彩,以及人物的童心未泯。看他的电影,你会觉得电影的布景和道具本身就能讲故事,能直接传达一种情绪和氛围。

《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 2001): 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电影,绝对是挑战观众认知和美学边界的。他的作品充满了梦境般的超现实感和碎片化的叙事。那种压抑、诡异的氛围,以及对黑暗、欲望和内心恐惧的探索,是通过他独特的视觉风格来呈现的。例如,镜子、夜晚、红色的布景等元素,都充满了象征意义,营造出一种不安和神秘感。林奇的美学不是告诉你“什么美”,而是让你在一种陌生的、甚至有些不适的视觉体验中,去感受某种更深层次的真实。看完他的电影,你会开始思考,什么是“正常”的美,什么是“潜意识”的美。

如何从这些电影中获得“美学启蒙”?

看完这些电影,你可能会想,我该怎么去感受和吸收其中的美学呢?这里有几个小建议:

1. 用心去看,而非只用脑子理解剧情: 试着把电影当作一幅幅流动的画来欣赏。注意导演是如何运用色彩、光影、构图的。同一个场景,如果是不同的构图,给你的感觉会一样吗?

2. 留意细节: 电影里的每一个道具、每一件衣服、甚至每一个背景的摆设,可能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它们都在为电影的整体风格和情绪服务。

3. 感受情绪和氛围: 电影的美学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能够影响你情绪的。问问自己,某个场景让你感到舒适、紧张、悲伤还是惊叹?这种感觉是从哪里来的?

4. 多看、多比较: 不要只满足于一部电影。看完一部大师的作品,再去看其他导演的同类型电影,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对比和差异。

美学启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品茶一样,需要慢慢体会。这些电影只是起点,它们打开了一扇门,让你看到电影这个艺术形式的无限可能性。希望这些分享,能让你在电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美学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本来懒得写,但看到连《布达佩斯大饭店》都出来了,我就受不了了。

首先,电影给人美学启蒙是个太宽泛的问题,这问题没法回答。我不知道你说的是电影美学还是电影美术的美学。因为电影是有美学概念的,比如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电影的核心是剪辑,将毫不相干的事物,比如哭泣的女人和风雨中的花朵剪辑在一起,就成了蒙太奇。

我个人感觉你说的是电影美术的美学启蒙,那我就以此来向你推荐吧。

  1. 坠落

坠落显然是色彩运用到极致的电影。你可以看到这5个角色的着装和背景的搭配。他们每个人的衣服都有属于自己的主色但同时他们身上也有一点点其他角色身上的主色。按电影的美术设计来说,一部电影最多只有2种颜色,1个主色,1个副色。比如matrix是黑色和绿色

而坠落却有5种颜色,所以美术设计就要在每个角色身上放上另一个角色的一点元素。

2.我的舅舅

雅克塔蒂无疑是把现代主义用到极致的人。他的电影有对现代主义美学的嘲讽。

窗户里朝外张望的人头好像是两只眼睛,观察着楼下发生的一切。

现代主义是陈设都是直角硬线条,而旧时的建筑都是曲线软线条。这充分表达了现代社会里人的异化。人们被自动化所包围,失去了人性,成为了巨大机器的一部分。

家具充满了金属,让人感受不到人情味。

3. 守望者 the watchman

扎克施耐德的守望者的特点就是将漫画特有的构图应用到电影里。用构图简单明了的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将漫画里的符号学用到了极致。

两人在画面中心,完全平等。一颗流星从男主脑后穿过到刺向女主的心,好像一只箭。

最后的晚餐构图。象征意义浅显易懂,充满感染力。扎克施耐德算是美国文艺复兴的小头目。他对美式漫画的喜爱让他可以按帧还原漫画里的场景。

最右为电影场景。这种漫画构图一直沿用到他的正义联盟里。

本来说早睡的,先写这么多吧,写不费劲,找图费劲。


今天继续。

4.圣山




电影美术呢,必须要提佐杜罗夫斯基,他的奇幻美术风格,非常有创造性。我大胆猜测雷斯利的《异形》和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及《闪灵》都有借鉴他的美术创意。他具有很强宗教仪式感。借鉴了天主教绘画里常有的符号学。

闪灵里著名的双胞胎。

特别克苏鲁

老雷最新的剧集《异星灾变》里的mother的圣母形象。

5. 梦魇疯人院

捷克的定格动画大师 杨史云梅耶必须要提。他的片子都是极其怪异的,据他自己说,他一直喜欢把坏掉的娃娃的头和肢体胡乱拼凑在一起……

他的电影呢总是和性有关。

这部电影很明显使用了萨德的《索多玛120天》的故事,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它。经常用定格动画来表现怪异的变化,他的很多短片也很值得看。

6.乱

中国电影之父,黑泽明老师是不得不提的。张艺谋的色彩,姜文的导演风格都来自于他。

如今的西方眼中的日本全部来自于这部电影。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后来的《长城》中的色彩运用也来自于此。可以说张艺谋的所有美学概念都来自于黑泽明。

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英雄

今天的《只狼》美术风格都来自于黑泽明

未完待续


有些问题要申明一下:因为美学这个范畴太宽泛,尤其是电影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他不是绘画摄影音乐的综合,他是独立的艺术。所以我自作主张改动了问题——我没有举例电影美学,而是谈电影美术。电影是流动的、是影像的、是剪接的,实话说,我还真没能力在没有影像展示的情况下回答(主要是手笨加懒),所以一大堆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巨匠我就不提了,他们的电影是整体作为一件艺术品看待的,这一点上前苏联电影比较吃亏。而我所举的这些电影也只是在电影美术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甚至不是影像上有什么突破,所以如果你是摄影或电影爱好者就当我没说。

最重要的是,这是非常主观的看法。

没错

我就是针对安德森才回答这个问题的。

7.巴里林登

库布里克当时发了,属于“八辈子没打过这种富裕仗”。一个电影人,如果预算没有上限是要出乱子的。他就花大钱拿下了哈勃望远镜用来在太空拍摄照片的镜头,电影全部用自然光源拍摄,而且由于镜头很大,所以自带广角,人物和场景中大量使用丝绸和织物,可以说电影完美还原了18世纪人们的生活图景。构图中有大量留白和客观镜头,一改过去历史题材中人物为中心的风格。

左图为威廉·霍加斯的《时髦的婚礼:婚约》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蓝色在西方自古罗马时期就是尊贵的颜色,因为古时候西方获取蓝色的成本非常高。所以iphone12采用了这种蓝色。然而,在咱们国家蓝色并没有那么稀有。

左图为Netflix的《宠儿》,本片亦对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有影响


当然,这部电影我看了很生气。在美术方面,非要去日本拍摄。结果造成了电影美术风格很没有大国气象,而且前面的海岛植被和后面的北方苍茫产生巨大割裂感。

8.大都会

只从美术方面来说,这部电影就是万物起源。他影响了后来众多的艺术作品。

先欣赏一下海报



电影讲述了一个工业时代的圣经故事,所以他是第一部诠释了什么是电影的电影,即电影属于工业属于无产阶级,这种风格后来也深深的影响了苏联电影当然也影响了好莱坞电影。后来的岁月里,很大部分电影的开场都是坚硬的城市、巨大的机器、轰鸣的火车和喷薄的蒸汽。电影是属于20世纪的艺术,而20世纪是工业的世纪,是无产阶级的世纪。



也需要主义他的建筑风格影响深远。


前苏联未来主义建筑风格同样也传到了我国,上图为俄罗斯,下图为我国。


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星》里的日本。


这种美术风格直接影响了阿童木

变形金刚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游戏生化奇兵bioshock的美术风格


可以说整个二十世纪的议题都是卡尔马克思提出的人性和大机器的对抗,有机物避免被无机物吞噬的抗争。

1999年的《骇客帝国》总结了这个世纪议题。

先这么多吧,想起来再列。


周末又想起一部

9.埃及艳后

实际上,类似的史诗类电影在战后就没停止过。战后,好莱坞为了给苏联打上无神论者标签区别于西方基督教信仰进行的一次宣传战。这批电影有宾虚、十诫、斯巴达克斯……都是投资巨大、制作精良体现好莱坞强大电影工业的电影。但为什么要把埃及艳后单独拉出来呢?

请看海报

请看海报的颜色配比。代表克里奥帕特拉的金色占据了画面的大半,而代表凯撒和安东尼的颜色却占据很小的面积,背景的红色代表了罗马。而安东尼的金甲嵌入了克里奥帕特拉的金色,并将一只手放在了她的胳膊上,凯撒则用了冷色,代表了消失暗淡。

这里再加上完整版。

安东尼的头发用了蓝色,而且是很鲜艳的蓝色。这在当时来说可谓惊世骇俗。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和凯撒的故事实际上一直在拍摄。比如费雯丽1945年的电影《凯萨与克丽奥帕特拉》改编自萧伯纳的剧本,就很有文学价值。

真的美。但很遗憾,当时的电影是黑白电影,此为重制版。

可以看出《埃及艳后》大量使用了金色,并将金色这种饱和度极高的颜色作为主色,这种配色设计非常大胆,更突破考古学的范畴,自成体系。

克里奥帕特拉第二次来到罗马觐见安东尼的时候,金色在红色的包围下显得势单力薄。可以说,《埃及艳后》是好莱坞第一部找到运用色彩讲故事的电影。


金色和蓝色的搭配,从埃及到罗马再到拜占庭,都是代表尊贵的配色,一般人是无法享受的。因为蓝色是埃及人于公元前2200年用青金石制作的。

2006年时,科学家发现这种蓝色还能在无光环境下发射红外辐射。14、15世纪时,蓝色通过意大利进口到了欧洲,深受欧洲艺术家的喜爱,有些大牌艺术家会为了买蓝色颜料而倾家荡产。

米开朗基罗因为没钱买蓝色颜料而未完成的画作埋葬。

说回电影,本片一共为泰勒设计了65件服装,其中4小时版本里删去了其中的大约24件。

本片对好莱坞的时尚审美影响极其深远,直到今天。


饰品和妆容


可以看到这并非是古埃及的眼妆,而是取材于荷鲁斯之眼

这种审美一直影响着我们到今天的家庭装修

可以说,大量应用这些元素都是始于这部电影。

Ps.补充一下之前说的《大都会》的美术风格——装饰风艺术(Art Deco),“我就想不起来叫什么名字。装饰风艺术却继承并维护了长期以来为赞助人服务的传统,其设计面向的对象是富裕的上层阶级,所采用的材料是精致、稀有、贵重的,尤其强调装饰别致优雅,与上层阶级的品味相符合。”

一张图说明问题

user avatar

童年的回忆电影《刘三姐》。

歌美,景美,人也美。

黄婉秋天然去雕饰的演技,配上傅锦华甜美又充满野味的歌声,再行走在桂林如诗如画的山水之中,刘三姐这位壮族歌神的形象,真的被演活了。

尤其是刘三姐边绣花边思念阿牛哥这段表演,黄婉秋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眉眼传情,顾盼生姿。

绣花思念阿牛哥这段真是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画。

还有对歌时的这个镜头,也是非常出彩,非常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