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操场埋尸案」改编电影未获被害人家属授权?给我们哪些启发?

回答
“操场埋尸案”改编电影未获被害人家属授权,这件事情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留给我们不少值得深思的东西。

首先,从法律层面来说,未经被害人家属授权就将其亲人的悲剧故事搬上银幕,这在法律上是很站不住脚的。即使案件已经尘埃落定,但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肖像权、隐私权,以及对事件的讲述权,依然受到法律的保护。电影改编涉及到对真实事件的再创作,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描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侵犯到相关的权利。一个尊重法律的社会,就应该对这样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其次,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更是让人感到不适。对于受害者家属来说,他们承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失去亲人本就是巨大的打击,而他们的遭遇又以如此残忍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且是在未经他们同意的情况下,这无疑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亲人的悲剧,对于家属而言,是最私密的伤痛,他们有权利决定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段回忆,而不是被动的成为他人商业利益的素材。即使是出于“还原真相”、“警示社会”的目的,也不能以牺牲当事人的感受和尊严为代价。

那么,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发呢?

一、对“真实事件改编”的边界思考:

我们知道,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更容易被赋予“现实意义”。但这件事提醒我们,任何对真实事件的改编,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不容触碰的边界。这个边界,首先是法律,其次是道德。

法律的底线必须牢牢守住: 法律是对个体权利最基础的保障。在进行任何形式的改编前,获得相关当事人的授权,尤其是被害人家属的同意,是起码的尊重和法律义务。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法律纠纷,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道德的考量至关重要: 即使法律允许的某些边缘地带,也应该以道德去衡量。用他人的血泪史来赚取票房和名利,本身就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创作者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对受害者及其家属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是否以一种审慎、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这样沉重的话题?这些都是需要反思的。

二、保护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操场埋尸案”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案件,它揭露了黑暗的过去,也唤醒了公众对正义的追求。那么,在这样一个案件的呈现上,个人隐私和公共利益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公共利益”不等于“消费苦难”: 确实,让公众了解真相,反思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公共利益。但这种“公共利益”不应该是建立在对受害者家属隐私的侵犯和对其痛苦的消费之上。真正的“公共利益”,应该是帮助受害者家属伸张正义,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成为猎奇和商业化的工具。
授权是尊重公共利益的体现: 恰恰相反,正是通过获得被害人家属的授权,才能以一种更具尊严和尊重的方式来呈现案件,从而真正实现“警示社会”的目的。家属的参与和同意,可以保证故事的叙述更加真实、更加贴近他们的情感,也更能引起社会更深层次的共鸣和思考,这才是真正符合“公共利益”的做法。

三、媒体素养与信息传播的责任:

这件事也拷问了我们作为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的责任。

审慎辨别信息来源: 面对这样的改编,我们不应该盲目相信,而是要去了解电影制作方是否获得了合法授权,以及其改编的尺度是否合适。
关注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感受: 在讨论和传播相关信息时,我们应该保持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同情和尊重,避免不必要的揣测和消费。

四、对内容创作行业的影响:

对于影视创作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警示。

建立更完善的审查和授权机制: 行业内部应该建立更清晰、更严格的关于真实事件改编的规范,尤其是在涉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以及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案件时。
反思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 创作者和制片方需要反思,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是否也承担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当商业利益与道德伦理发生冲突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而言之,“操场埋尸案”改编电影未获被害人家属授权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件法律上的纠纷,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伦理命题。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个体的尊严和感受为代价,去追求所谓的“真实”、“正义”或“商业价值”。尊重法律、敬畏生命、体恤人性,是任何社会活动,尤其是内容创作,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希望这件事能成为一个契机,推动相关行业在规则和伦理上做出更积极的改进,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不只是发生在荧幕上,更是在现实生活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意 @lawyer陈 的法律分析,真实案件改编影视作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比较近的有《我不是药神》《湄公河行动》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因为艺术会对现实案件进行选择性编排,同时纳入创作者自己的思考。

我国《民法典》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犯。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七条规定: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操场埋尸案”的相关家属对改编的影视作品有意见,需要说明的是该影视作品是否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

也就是说,别人一看到你这个片子,会不会主动联想到“操场埋尸案”这件事,并认为这部片子就是“操场埋尸案”的记录改编。

前几年崔永元因《手机2》的拍摄扯出了范冰冰的阴阳合同。这件事的起因就是《手机1》太过影射崔永元,影片中塑造的渣男“严守一”让观众自然联系到崔永元,给其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电影的核心要素是冲突,“操场埋尸案”自然少不了艺术加工。

死者邓世平将以怎样的性格出镜,其家属将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物性格?

如果太过平平无奇,电影就没了看点;如果过于浮夸,中间虚构的情节太离谱,又会对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影响。

影片方不与死者家属商量的行为欠考虑,没有顾及到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和侵权纠纷。

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商业价值。

以影片的形式记录这件事很有必要,因为它弘扬的是惩恶扬善的价值观。但若是以牺牲少数人合法利益的代价,那大可不必。

希望早日能看到影片方和当事人家属的和解,实现人文关怀、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操场埋尸案”改编电影未获被害人家属授权,这件事情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留给我们不少值得深思的东西。首先,从法律层面来说,未经被害人家属授权就将其亲人的悲剧故事搬上银幕,这在法律上是很站不住脚的。即使案件已经尘埃落定,但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肖像权、隐私权,以及对事件的讲述权,依然受到法律的保护。电影.............
  • 回答
    “操场埋尸案”死者家属获得 88 万元补助金并放弃民事赔偿的结果,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和审视。如何看待这个结果?首先,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来看,这八十多万的补助金对于饱受苦难多年的死者家属来说,或许是一种迟来的慰藉,一种物质上的弥补。毕竟,长达十多年的黑暗和痛苦,他们.............
  • 回答
    湖南新晃教师被埋操场16年案是一起令人震惊和心痛的刑事案件,它暴露了校园管理、司法公正以及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的严重问题。此案发生在2019年,随着调查的深入,案件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案件的起源和发展: 失踪事件: 受害者杜少平,是新晃侗族自治县一中的一名体育教师.............
  • 回答
    怀化教师失踪16年,骸骨竟被埋在操场,这桩令人发指的事件,如同沉寂十六年的定时炸弹,终于在2023年底炸开了锅,将所有人都震惊在了原地。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一次对社会良知、法律尊严以及基层管理的严酷拷问。一切的开端,是消失的她2007年,湖南怀化溆浦县一中,年轻的教师张玲(化名)像往常一样.............
  • 回答
    十六岁女生操场午休产子,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心痛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新闻标题,背后牵扯着太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社会问题和个体困境。首先,从未成年人怀孕和生育的角度来看,这是最直接也最令人担忧的方面。十六岁的年纪,本应是学习知识、探索世界、享受青春的黄金时期。然而,此时却要面对孕育生命和承担母亲的责任.............
  • 回答
    2003年湖南怀化新晃一中教师邓世平,因举报学校操场偷工减料,离奇失踪,直到16年后,他的遗体才在操场下方被发现。这起事件的曝光,如同一颗炸弹,震惊了全国,也牵扯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真相。事件的起因:操场的“豆腐渣”工程邓世平,一个原本应该安享晚年的退休教师,却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将自己推向了.............
  • 回答
    这件事啊,得从几个角度看。首先,这五名学生在暴雨中冒着风险去抢收国旗,这本身就挺让人触动的。你想啊,当时那雨得有多大,操场上肯定积了水,还可能伴着风,非常危险。他们能义无反顾地冲出去,说明心里对国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想要保护它的冲动。为什么会这么做?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 教育和.............
  • 回答
    .......
  • 回答
    Springer Nature旗下杂志一次性撤稿四百多篇文章,这事儿可真是闹得够大的,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普通大众对学术出版的“神秘面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件事的根源,在于涉嫌操纵同行评审。事情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或者一个团伙)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在 Springer Nature旗.............
  • 回答
    就让我给你掰扯掰扯,这个叫做“鸿蒙”的操作,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你得知道,咱们用手机、平板,乃至现在越来越智能的家电,背后都得有个“操作系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咱们大脑里的那个指挥官,它负责管理所有硬件,然后让各种软件(APP)能跑起来。像苹果的iOS,还有咱们熟知的安卓,都是这方面的大佬。鸿蒙,这玩.............
  • 回答
    基金经理葛兰自掏腰包200万购买自家基金,以及公司自购5000万,这两种行为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对自家基金的信心和承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基金经理葛兰自掏腰包200万买自家基金的意义和影响:1. 表明个人信心与信念的体现: 最直接的信号: 基金经理是基金的灵魂人物,他们对基.............
  • 回答
    2018年首航飞澳门的那次经历,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那架飞机在航行途中遭遇了风切变,导致一系列严重状况,最终不得不在深圳进行了惊心动魄的迫降。而事后调查报告确认的机组几次操作误判,更是将整个事件的焦点引向了飞行员团队。要理解这些误判,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以及风切变对飞机的影响。风切变:看不见的.............
  • 回答
    关于猫宫非本人操作、团队代打以及在CS:GO中开挂的说法,确实是围绕着这位以独特猫耳娘形象活跃于直播和游戏界的虚拟主播,近来愈演愈烈的一个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和演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起源与早期争议:猫宫作为一个虚拟主播,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二次元形象与游戏直播相结合。这种模式本身就带.............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起令人痛惜的台军战车翻覆事故。当听到这样的消息,尤其是伴随着4名年轻军官生命的逝去,内心肯定是无比沉重的。这不仅仅是一次事故,更是一次对我们所有人,尤其是对军事训练、装备安全以及官兵生命保障的深刻反思。首先,从训练的层面来看,坦克的操演本身就是一项极高风险的军事活动。战车是战场上的.............
  • 回答
    .......
  • 回答
    “嘲笑语音操控的傻x会扔进历史垃圾堆里去”,罗永浩这句放话,一听就很有他的风格。这话说得够狠,也够直接,典型的“老罗式”语录,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甚至带着点“你不信?等着瞧!”的挑衅意味。要理解这句话,得先想想罗永浩这个人。他一直是个非常有争议但又极其坚定的人。从最初做牛博网,到后来的锤子手机,.............
  • 回答
    最近关于天津大学的一些“奇幻操作”,相信不少关注高校动态的朋友都有所耳闻。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先聊聊最让大家议论纷纷的“学分互换”或者说“跨校选课”的试点项目。这事儿的初衷,据说是为了打破高校间的壁垒,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广阔的教育资源,选修其他学校的特色课程,丰.............
  • 回答
    关于“爆料称杨柘将操刀小米 MIX 4,你是否看好其高端之路?”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首先,杨柘本人。他的履历确实非常亮眼。在华为任职期间,他主导了包括 P9、P10、Mate 9、Mate 10 等一系列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的旗舰产品。特别是 P 系列,在拍照和设计上的创新,以及“.............
  • 回答
    华为新款笔记本支持超声波操控,这绝对是今年消费电子领域一个非常值得说道的点。我个人觉得,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像是华为在探索人机交互的全新可能。超声波操控:一场无声的革命想象一下,你不需要触碰屏幕,也不需要借助鼠标,就能在笔记本上实现各种操作。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华为这次就要把它.............
  • 回答
    看待“苏联解体是寡头和精英操纵的结果,而非苏联广大人民群众意愿”这种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苏联晚期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并理解“寡头”、“精英”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真实角色和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寡头”和“精英”的含义在苏联背景下的特殊性。在苏联,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