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操场埋尸案」死者家属获补助金 88 万,放弃民事赔偿这一结果?这个案件具有怎样的意义?

回答
“操场埋尸案”死者家属获得 88 万元补助金并放弃民事赔偿的结果,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和审视。

如何看待这个结果?

首先,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来看,这八十多万的补助金对于饱受苦难多年的死者家属来说,或许是一种迟来的慰藉,一种物质上的弥补。毕竟,长达十多年的黑暗和痛苦,他们承受了太多。这笔钱多少能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获得一些安稳,弥补一些因失去亲人而带来的经济和生活上的损失。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笔钱和生命的长逝相比,其价值孰轻孰重?这背后涉及到家属是否真的“心甘情愿”放弃了民事赔偿,还是在巨大的压力和现实考量下做出的选择?这才是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现实考量与无奈的妥协? 在经历漫长的等待、反复的申诉,以及可能面对的漫长诉讼过程(及其可能带来的二次伤害和不确定性),家属选择接受补助金,可能是一种现实的考量。法律的程序往往漫长而复杂,而这笔钱或许能更快地给他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帮助。这种选择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司法公正执行效率的期盼,也可能是一种无奈的妥协,为了尽快结束这场噩梦,选择一种相对“简单”的解决方式。
对民事赔偿的“放弃”是否真实? 这里需要区分“放弃民事赔偿”和“接受国家赔偿/司法救助金”的概念。如果这笔钱是基于国家赔偿或司法救助的范畴,那么它更多地是对国家在案件侦办、审判过程中的失误或延误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体现。而民事赔偿则更多地指向犯罪嫌疑人,要求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两者在性质和来源上有所不同。家属是否真的完全放弃了向凶手追讨民事赔偿的权利,或者说这笔补助金是否已经涵盖了他们应得的全部民事赔偿,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明确。
对正义的理解?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对正义的理解往往是多维度的。除了法律上的定罪量刑,他们也期待犯罪嫌疑人能够为自己的罪行付出经济代价,这是一种责任的体现。88万的补助金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如果凶手(或其背后责任人)没有因此承担应有的经济赔偿,家属心中的那份“圆满”可能仍然会打折扣。

这个案件具有怎样的意义?

“操场埋尸案”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起恶性刑事案件,更因为它触及了社会公众对于法治、公义、以及长期被掩盖的真相等一系列深刻的议题。它的意义体现在:

1. 对“久侦不破”案件的警示: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意义。该案的“操场埋尸”性质本身就极为恶劣,而长达十多年的“沉寂”,暴露了在某些情况下,犯罪行为可能长期逃脱法律的制裁,甚至被权力所掩盖。这对于司法机关是一个沉重的警钟,提醒他们必须不断加强侦查能力,杜绝“保护伞”的存在,确保正义不被延迟,更不被阻挠。

2. 对信息公开与舆论监督的强调: 如果不是媒体的持续关注和“起底”,如果不是家属多年不懈的申诉,这个埋藏多年的真相可能依然石沉大海。该案的曝光和最终的侦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它证明了在信息时代,透明度和公开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正义的重要性。这鼓励了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利用信息传播的力量去监督权力,去呼唤公平。

3. 对“保护伞”问题的深刻揭露: 案件之所以能持续十多年而不被侦破,除了犯罪嫌疑人本身的恶劣外,更关键的是背后可能存在的“保护伞”。当权力被滥用,当法律的执行受到干扰,再简单的案件也可能变成“疑案”,再有能力的侦查也可能寸步难行。该案的侦破,也意味着对这些“保护伞”的清理和对腐败链条的打破。这对于重建公众对法治的信心至关重要。

4. 对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拷问: 家属多年来的遭遇,以及最终通过外部力量才得以破案的路径,都在拷问着司法体系的效率和公正性。为何会沉寂如此之久?在漫长的过程中,司法机关是否尽职尽责?家属的申诉为何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反思和改进司法体制的各个环节,如何才能让司法更加贴近民意,更加高效,更加公正。

5. 对社会良知与人性坚韧的彰显: 在如此漫长而黑暗的岁月里,死者家属没有放弃,他们的坚持和隐忍,是社会良知的一种体现。他们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却从未放弃对真相和正义的追寻。这种人性中坚韧的光辉,也是这个案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6. 关于“补偿”与“正义”的辩证关系: 家属放弃民事赔偿,接受补助金,也引发了关于“补偿”与“正义”之间关系的讨论。法律的补偿固然重要,但它能否完全替代对罪犯的惩罚和对逝者的告慰?这是一个值得社会长久思考的问题。真正的正义,可能包含了对罪犯的严惩,对受害者的抚慰,以及对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塑。

总而言之,“操场埋尸案”及其最终的处理结果,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社会事件。它不仅仅是一则新闻,更是对我们所处社会法治环境、权力运行机制、信息公开程度以及公民权利保障等方面的一次深刻反思。家属的补助金和放弃民事赔偿,是案件走向尾声的一种方式,但案件背后所揭示的问题,以及它对社会提出的拷问,却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去面对和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邓世平被认定工伤】操场埋尸案家属放弃民事赔偿,这个决定并不意外。我说几点:

1.民事赔偿不同于刑事指控,是需要被害人家属自行举证、自行起诉的。法院判决以后,还需要被害人家属申请法院执行。其中必有维权成本。

2.故意杀人类刑事犯罪,民事赔偿金额很小,一般也就几万元。这个金额形同鸡肋。近年来,很多被害人家属都选择放弃。

3.有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家属愿意主动给予远超法律标准的高额赔偿。这是为了获得被害人家属谅解,从而寻求轻判。这在法律上叫刑事和解。

4.家属放弃民事赔偿,在经济上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放弃民事赔偿往往意味着家属要求在刑事上予以严惩。

5.认定工伤是一个有温度的,很正确的决定。当地社保部门将会对邓世平给予一系列支付,金额可能达到近百万元,远超民事赔偿的金额。

6.接下来,希望给邓世平评定烈士。如果评定成功,邓世平家属特别是子女将会享受包括就业、升学、抚恤等一系列优待。

user avatar

不宽恕。

而且国家已经给了该给的生活保障,

接下来就除恶务尽罢了。

支持。

user avatar

正义虽来的迟,但没有缺席。操场埋尸案受害人邓世平家属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予以认定,当地人社局已经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丧葬补助金共计88万元拨付到位。


此外,邓世平的儿子邓蓝冰称,全家人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放弃民事赔偿,不仅放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而且也放弃单独提起民事诉讼。


邓蓝冰说:“我们希望以放弃赔偿的方式,全力支持中央的扫黑除恶行动,同时为湖南各级司法机关从快、从重、从严的处理案件扫清一切障碍。”

user avatar

肚子比面子重要!


生活就是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操场埋尸案”死者家属获得 88 万元补助金并放弃民事赔偿的结果,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和审视。如何看待这个结果?首先,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来看,这八十多万的补助金对于饱受苦难多年的死者家属来说,或许是一种迟来的慰藉,一种物质上的弥补。毕竟,长达十多年的黑暗和痛苦,他们.............
  • 回答
    “操场埋尸案”改编电影未获被害人家属授权,这件事情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留给我们不少值得深思的东西。首先,从法律层面来说,未经被害人家属授权就将其亲人的悲剧故事搬上银幕,这在法律上是很站不住脚的。即使案件已经尘埃落定,但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肖像权、隐私权,以及对事件的讲述权,依然受到法律的保护。电影.............
  • 回答
    湖南新晃教师被埋操场16年案是一起令人震惊和心痛的刑事案件,它暴露了校园管理、司法公正以及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的严重问题。此案发生在2019年,随着调查的深入,案件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案件的起源和发展: 失踪事件: 受害者杜少平,是新晃侗族自治县一中的一名体育教师.............
  • 回答
    怀化教师失踪16年,骸骨竟被埋在操场,这桩令人发指的事件,如同沉寂十六年的定时炸弹,终于在2023年底炸开了锅,将所有人都震惊在了原地。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一次对社会良知、法律尊严以及基层管理的严酷拷问。一切的开端,是消失的她2007年,湖南怀化溆浦县一中,年轻的教师张玲(化名)像往常一样.............
  • 回答
    十六岁女生操场午休产子,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心痛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新闻标题,背后牵扯着太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社会问题和个体困境。首先,从未成年人怀孕和生育的角度来看,这是最直接也最令人担忧的方面。十六岁的年纪,本应是学习知识、探索世界、享受青春的黄金时期。然而,此时却要面对孕育生命和承担母亲的责任.............
  • 回答
    2003年湖南怀化新晃一中教师邓世平,因举报学校操场偷工减料,离奇失踪,直到16年后,他的遗体才在操场下方被发现。这起事件的曝光,如同一颗炸弹,震惊了全国,也牵扯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真相。事件的起因:操场的“豆腐渣”工程邓世平,一个原本应该安享晚年的退休教师,却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将自己推向了.............
  • 回答
    这件事啊,得从几个角度看。首先,这五名学生在暴雨中冒着风险去抢收国旗,这本身就挺让人触动的。你想啊,当时那雨得有多大,操场上肯定积了水,还可能伴着风,非常危险。他们能义无反顾地冲出去,说明心里对国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想要保护它的冲动。为什么会这么做?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 教育和.............
  • 回答
    在军训这种集体性、纪律性要求极高的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安排都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训练效果,更直接影响到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印象。湖南工业大学某学院班助在军训期间,要求18级新生比学校规定的集合时间提前90分钟到操场集合,这件事如果属实,确实有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我们可以理解的是,军训的目的是培养学.............
  • 回答
    Springer Nature旗下杂志一次性撤稿四百多篇文章,这事儿可真是闹得够大的,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普通大众对学术出版的“神秘面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件事的根源,在于涉嫌操纵同行评审。事情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或者一个团伙)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在 Springer Nature旗.............
  • 回答
    就让我给你掰扯掰扯,这个叫做“鸿蒙”的操作,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你得知道,咱们用手机、平板,乃至现在越来越智能的家电,背后都得有个“操作系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咱们大脑里的那个指挥官,它负责管理所有硬件,然后让各种软件(APP)能跑起来。像苹果的iOS,还有咱们熟知的安卓,都是这方面的大佬。鸿蒙,这玩.............
  • 回答
    基金经理葛兰自掏腰包200万购买自家基金,以及公司自购5000万,这两种行为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对自家基金的信心和承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基金经理葛兰自掏腰包200万买自家基金的意义和影响:1. 表明个人信心与信念的体现: 最直接的信号: 基金经理是基金的灵魂人物,他们对基.............
  • 回答
    2018年首航飞澳门的那次经历,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那架飞机在航行途中遭遇了风切变,导致一系列严重状况,最终不得不在深圳进行了惊心动魄的迫降。而事后调查报告确认的机组几次操作误判,更是将整个事件的焦点引向了飞行员团队。要理解这些误判,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以及风切变对飞机的影响。风切变:看不见的.............
  • 回答
    关于猫宫非本人操作、团队代打以及在CS:GO中开挂的说法,确实是围绕着这位以独特猫耳娘形象活跃于直播和游戏界的虚拟主播,近来愈演愈烈的一个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和演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起源与早期争议:猫宫作为一个虚拟主播,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二次元形象与游戏直播相结合。这种模式本身就带.............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起令人痛惜的台军战车翻覆事故。当听到这样的消息,尤其是伴随着4名年轻军官生命的逝去,内心肯定是无比沉重的。这不仅仅是一次事故,更是一次对我们所有人,尤其是对军事训练、装备安全以及官兵生命保障的深刻反思。首先,从训练的层面来看,坦克的操演本身就是一项极高风险的军事活动。战车是战场上的.............
  • 回答
    关于谷歌被指控操纵搜索结果以助选希拉里·克林顿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尤其是在政治领域,任何关于信息传播公正性的质疑都容易引起轩然大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操纵搜索结果”这个说法本身有多复杂。搜索引擎,尤其是谷歌这样的巨头,其搜索算法是极其复杂的,由无数的变量和信号构成,旨在.............
  • 回答
    “嘲笑语音操控的傻x会扔进历史垃圾堆里去”,罗永浩这句放话,一听就很有他的风格。这话说得够狠,也够直接,典型的“老罗式”语录,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甚至带着点“你不信?等着瞧!”的挑衅意味。要理解这句话,得先想想罗永浩这个人。他一直是个非常有争议但又极其坚定的人。从最初做牛博网,到后来的锤子手机,.............
  • 回答
    最近关于天津大学的一些“奇幻操作”,相信不少关注高校动态的朋友都有所耳闻。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先聊聊最让大家议论纷纷的“学分互换”或者说“跨校选课”的试点项目。这事儿的初衷,据说是为了打破高校间的壁垒,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广阔的教育资源,选修其他学校的特色课程,丰.............
  • 回答
    关于“爆料称杨柘将操刀小米 MIX 4,你是否看好其高端之路?”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首先,杨柘本人。他的履历确实非常亮眼。在华为任职期间,他主导了包括 P9、P10、Mate 9、Mate 10 等一系列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的旗舰产品。特别是 P 系列,在拍照和设计上的创新,以及“.............
  • 回答
    华为新款笔记本支持超声波操控,这绝对是今年消费电子领域一个非常值得说道的点。我个人觉得,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像是华为在探索人机交互的全新可能。超声波操控:一场无声的革命想象一下,你不需要触碰屏幕,也不需要借助鼠标,就能在笔记本上实现各种操作。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华为这次就要把它.............
  • 回答
    看待“苏联解体是寡头和精英操纵的结果,而非苏联广大人民群众意愿”这种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苏联晚期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并理解“寡头”、“精英”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真实角色和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寡头”和“精英”的含义在苏联背景下的特殊性。在苏联,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