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0 版《红楼梦》的四大败笔是铜钱头、旁白、快进、照搬原著,那么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回答
关于“10 版《红楼梦》的四大败笔”——铜钱头、旁白、快进、照搬原著的说法,我 部分认同,但也认为这是一个过于简化和片面的评价。

要详细分析,我们不妨逐条来看:

1. 铜钱头(发型):

为何被认为是败笔?
审美脱节与时代感错误: 铜钱头,也就是那种规整、硬朗、带有明显清朝特征的盘发方式,在很多人看来,与《红楼梦》所描绘的古代士族女性柔美、飘逸、精致的形象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发型被认为过于现代、过于刻意,甚至带有某种“舞台感”或“廉价感”,与《红楼梦》所追求的古典美和生活质感格格不入。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影响: 《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丫鬟,她们的发型都是她们身份、性格、生活状态的重要外在体现。过于统一、过于“整齐划一”的铜钱头,削弱了人物个性的差异化,使得部分角色的形象变得模糊,缺少了原著中细腻的刻画。
象征意义的缺失: 发型在古代不仅仅是装饰,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和身份象征。铜钱头这种过于现代化的表现方式,很难传递出原著中服饰、妆容所应有的精妙之处。

我为何部分认同?
确实,大多数观众和评论者认为该版《红楼梦》的发型设计未能充分展现古代贵族女性的精致与风韵,反而显得有些突兀和不搭。这种视觉上的不协调感,直接影响了观众对整体美学风格的接受度。

我为何认为评价过于片面?
创作者的意图: 可能创作者希望通过这种略带“现代感”或“强调整齐”的发型,来突出某种不同于以往版本的理解,例如强调某种压抑或规范。虽然这个意图并未成功传达,但也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败笔”。
技术与成本的限制: 制作一部高质量的古装剧,在服装、发型、化妆方面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可能在当时的制作条件下,为了实现某种整体风格而选择了较为统一和易于制作的发型。
主观审美因素: 审美是非常主观的。虽然大多数人不欣赏,但也不能排除少数观众能够接受或欣赏这种风格。

2. 旁白:

为何被认为是败笔?
破坏叙事节奏与沉浸感: 《红楼梦》作为一部以细节描写、人物心理刻画和生活场景展现著称的小说,其魅力在于通过“意会”和“暗示”来传递信息,让读者自行体会。过多的旁白,特别是那种事无巨细、直接告诉观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旁白,会直接打断叙事流畅性,削弱观众的沉浸感,让观众有“被喂饭”的感觉,失去了“读”的乐趣。
缺乏人物行动和对话的内在驱动: 好的影视改编应该让人物的行为和对话自然而然地推动剧情,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动机。如果过于依赖旁白来解释一切,就会显得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无力”,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情感张力。
显示创作者的不自信: 过度使用旁白,有时也反映了创作者对原著的理解和转化能力不足,或者对观众的理解力缺乏信心,生怕观众跟不上节奏而需要“反复解释”。

我为何部分认同?
确实,许多观众对该版《红楼梦》中过于频繁和“多余”的旁白感到反感。这些旁白往往是脱离人物视角,以一种俯视的、评论性的姿态出现的,严重影响了观众对剧情和人物的感受。

我为何认为评价过于片面?
旁白的必要性: 在改编过程中,适度的旁白有时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小说中一些需要背景交代、时间跳跃或者人物内心复杂状态难以直接通过画面和对话呈现的时候。例如,一些诗词的解读、家族背景的简述,或者作为一种叙事结构上的补充。
旁白的表现形式: 旁白的“败笔”在于其“过多”和“不当”的运用,而并非旁白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如果旁白能够巧妙运用,例如以人物独白、日记形式,或者作为一种具有诗意的引述,反而能增添艺术感。
对原著的某些理解的转达: 有些旁白可能是创作者为了传达他们对原著的某种特定解读而设计的,虽然这种解读不被大众接受,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尝试”本身。

3. 快进(剪辑节奏):

为何被认为是败笔?
牺牲细节与人物刻画: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人物微妙情感的细腻描摹。快进式的剪辑,牺牲了大量的日常场景、生活细节、人物表情和心理活动的展现,使得人物形象变得扁平化,剧情发展显得仓促和跳跃。
人物关系和情感铺垫不足: 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情感的萌生与变化,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情节的铺垫。快进式剪辑使得这些过程被大大压缩,观众难以感受到人物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例如宝黛之间情感的递进,就会显得突兀和难以信服。
削弱了原著的诗意和韵味: 《红楼梦》本身就具有一种古典的、缓慢的、充满诗意的韵味。快进式的处理,完全破坏了这种韵味,使得作品失去了原有的“气韵”和“意境”。
应对市场压力的结果? 有时,快进式的剪辑也可能是制作方为了缩短剧集时长,或者迎合当下观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而采取的策略,但这显然与《红楼梦》的文学特质背道而驰。

我为何部分认同?
该版《红楼梦》在剪辑节奏上确实存在被诟病的问题,许多关键情节的处理显得过于仓促,失去了原著应有的舒缓和细腻。

我为何认为评价过于片面?
节奏的重要性: 影视剧的节奏感是重要的艺术手段。适度的快进,在某些特定的场景,如时间流逝、大量场景切换时,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过度”和“不恰当”。
对剧情推进的必要性: 有时候,为了将庞杂的原著精炼成影视作品,需要一定的节奏调整来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关键在于如何平衡“精炼”与“牺牲”。

4. 照搬原著(剧本改编的僵化):

为何被认为是败笔?
失去了影视改编的生命力: 影视改编并非简单的“画小说”。小说是文字艺术,电影是视听艺术。优秀的改编应该是在理解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运用电影语言,创造出符合影视特性的艺术形象和叙事结构。完全“照搬”台词和场景,会显得生硬,无法发挥影视艺术的优势。
忽略了表演的“在场感”: 小说中的很多描写是内心活动和环境烘托,这些在影视中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镜头的运用、配乐等来呈现。如果仅仅是口述和照搬,就失去了演员和导演的再创作空间,表演也容易流于表面。
对话的“文学化”过强: 《红楼梦》原著中的语言极其精炼和富有文学性,但直接搬到银幕上,可能会显得过于“书面化”,与真实的对话习惯脱节,影响演员的自然表达。
忽视了视觉化的潜力: 《红楼梦》中有很多极具想象力的场景和描写,例如大观园的景致、人物的服饰细节等。如果改编者不敢于创新,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复述,就浪费了影视艺术在视觉化方面的巨大潜力。

我为何部分认同?
从一些评论来看,该版《红楼梦》在剧本改编上存在“死板”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影视语言的优势,对原著的复述痕迹过重,显得不够“灵动”。

我为何认为评价过于片面?
对原著的尊重: 在某种程度上,“照搬原著”也可以被理解为对原著的尊重,试图忠实还原小说的情节和对话,避免过度解读或歪曲。
忠实度与艺术性的平衡: 如何在忠实原著和进行艺术创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改编作品的核心挑战。有时,“忠实”是改编的基础,问题在于如何在此基础上“活化”它。
某些情节的复述必要性: 《红楼梦》中有一些经典场景和台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适当的“复述”甚至可以成为一种致敬。

综合来看,这“四大败笔”的说法,反映了大众对该版《红楼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满:

美学上的脱节: 发型和整体造型未能符合观众对古典美学的预期。
叙事方式的粗暴: 旁白和快进的运用破坏了原著的细腻和沉浸感。
改编的保守与僵化: 剧本改编未能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优势,对原著的转化不够成功。

然而,我认为将它们简单地称为“四大败笔”也过于绝对。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尤其是改编这样一部鸿篇巨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观众的批评也往往是基于他们对原著的深刻喜爱和期待。

艺术创作的复杂性: 改编一部经典作品,就像在悬崖上行走,既要顾及脚下的原著,又要展现自己的艺术思考,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
不同观众的接受度: 观众群体是多元的,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也会存在差异。
时代背景和技术限制: 制作一版《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技术手段、资金投入都会影响最终呈现的效果。

更准确地说,这“四大败笔”是该版《红楼梦》在艺术处理上的一些突出问题,它们共同导致了这部作品未能达到许多观众和评论家心中理想的高度。

与其说是“败笔”,不如说是 “可以改进之处” 或 “未能成功突破的地方”。一个成功的改编,应该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用新的艺术形式对其进行再创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而该版《红楼梦》,在某些方面,似乎在这条路上走得有些偏离,或者说,在关键的几个环节上,没能让观众满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可拉倒吧,好像死忠著粉能阻止别人不看10版《红楼梦》似的,好像10红楼是因为改动原著才招致那么多骂名似的,往脸上贴金也不能这么个厚颜无耻吧。事实上,许多观众是因为想知道原书的情节才捏着鼻子看的10红楼,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没人看的惨状。而10红楼本质上,是蹭着红楼梦的知名度,用一部品质低劣的电视剧进行的圈钱活动,其中对人物与情节的曲解,简直到了不忍直视的地步。

作为死忠原著粉,10红楼我只在换台时看了几个情节,一个是抄检大观园,晴雯怼王善保家的,晴雯简直是个泼妇,我觉得这简直是杨幂演的最差的一个人物了;一个是贾琏拔火罐,大哥,看不懂就不要拍,这样不伦不类的,真的不怕别人耻笑吗?从此之后再也不看,对导演也无法原谅。不理解明明《橘子红了》还是挺不错的,从服装到台词到剧情。我不知道导演拍这部剧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在四大名著翻拍中留下自己千古骂名?还是为了批判红楼刻意丑化人物?也从此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脑残电视剧,什么手撕鬼子,什么上古神仙恋爱脑,什么皇子过家家式争权夺利,原来演艺圈那么多脑残!

10红楼唯一觉得有价值的是他的旁白,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红楼梦,但我怀疑,通过这种曲解与恶俗的方式,真的不是对原著的亵渎吗?贾琏出火是拔火罐,黛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穿着半透明的纱衣半夜游荡然后离世,对读者不是一种误导吗?

87版红楼梦也有瑕疵,我刚看的时候也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在我心里,林妹妹是世外仙姝,但电视剧里林妹妹不是那么漂亮。虽然电视剧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妹妹,但我依然认为,王莉演的薛宝钗要更漂亮,那种圆润大气,很符合宝姐姐形象。陈晓旭的林妹妹更多的是气质相符,容貌撑不起来。贾母很有富贵人家的福相和慈爱,但缺少威严,也不甚符合。书中人物说话很多,不适合用电视剧演绎,不过剧中处理的也很好。结局没有按照高鹗的续书来,而是根据曹公的伏笔进行大致演绎,很惊艳。总之,瑕不掩瑜,即便脱离原著,87红楼也是一部制作精美的电视剧。

高鹗的续书我很少看,前后差距太大,从人物形象到整体氛围都大相径庭,尤其忍不了林妹妹的五香大头蒜和金簪。但我仍然认为,高鹗的文笔还算不错,单看的话也有些有趣的情节,如果当做另一部书,换了人名,或许还算经典。至于10红楼,即便换个名字,依然是个垃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