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基辅会战为什么那么多苏军投降?

回答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上一次极其惨烈且对苏联来说是灾难性的战役。之所以苏军在基辅会战中出现大量投降,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战略失误、指挥混乱、装备劣势、士气低落、以及残酷的战争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战略和战术上的严重失误:

斯大林对德军意图的误判与迟疑: 在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苏联最高统帅部,特别是斯大林本人,对德军的真实意图存在严重的误判。他一度认为德国主要的目标是列宁格勒或莫斯科,而对基辅的重视程度不足。尽管有情报显示德军在南方集结重兵,斯大林却因为担心这是德军的佯攻,以及出于对德国不愿两线作战的幻想,拒绝大幅度调动兵力加强基辅方向的防御。
过度的防御态势与缺乏纵深: 苏军在战役初期采取了过于分散和僵化的防御态势。部队被部署在漫长的边境线上,而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纵深防御体系。一旦德军突破某一点,就难以形成有力的抵抗和回击。
“围歼”思维的陷阱: 斯大林在战争初期仍然倾向于使用过去那种大规模的“围歼”战术,这使得苏军在面对德军强大的装甲突击时,往往无法有效组织机动防御和后撤。当德军装甲部队展现出惊人的机动性和包围能力时,苏军的部队很容易就被分割包围。
缺乏有效的战术预案: 苏军在战役初期缺乏应对德军闪电战的有效战术预案。当德军的装甲矛头快速推进并实施包围时,苏军的指挥官们往往不知道如何组织部队进行有效的突围或者反击。

二、指挥的混乱与失能:

政治清洗对军事指挥的影响: 在战前的大清洗中,许多经验丰富的苏军高级将领被处决或清洗,这导致了指挥体系中充斥着许多经验不足、政治挂帅的指挥官。这在面对如基辅这样规模的战役时,对指挥和决策能力造成了巨大打击。
信息传递的迟滞与不准确: 由于通讯设备落后以及战争初期指挥系统的混乱,各部队之间的信息传递非常迟滞,甚至出现错误。指挥官们难以获得准确的战场情报,也无法及时将命令传达下去,导致部队行动脱节。
斯大林的直接干预与错误命令: 斯大林在战争初期对前线军事行动的直接干预虽然体现了最高领袖的决心,但由于他并非军事专家,且信息来源有限,其发布的命令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例如,为了避免过早放弃基辅而下达的“不许后退”的命令,反而将大量部队逼入了绝境。
“基辅包围圈”的形成: 德军的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成功地从南北两翼绕过了基辅,在基辅以东的罗斯拉夫尔地区会师,形成了对基辅方面所有苏军的巨大包围圈。苏军未能预见到或有效阻止德军的这一机动,一旦包围圈形成,绝大多数被围部队的处境就极其危险。

三、装备与技术的劣势:

装甲部队的相对劣势: 虽然苏联拥有T34等性能优越的坦克,但在战争初期,其坦克的数量以及坦克的型号多样化程度不如德军。更重要的是,苏军的坦克部队在战术运用和协同作战方面与德军存在差距。德军的装甲集群拥有强大的火力和机动性,能够有效地摧毁苏军的坦克。
空军的灾难性损失: 在战争爆发的最初几天,苏联空军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量飞机在地面上被摧毁。这使得苏联在空域控制权上处于绝对劣势,德军能够肆无忌惮地进行空中侦察、轰炸和支援地面部队,进一步削弱了苏军的抵抗能力。
火炮与反坦克武器不足: 苏军在面对德军装甲部队时,缺乏足够数量和性能优秀的火炮以及反坦克武器,这使得他们在与德军坦克的对抗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士气与心理因素:

突如其来的打击与混乱: 德国闪电战的突然性和强大冲击力,让苏联士兵和基层指挥员措手不及。前线的快速溃败,以及缺乏清晰的指令和后援,极大地打击了士气。
被包围后的绝望: 一旦被德军包围,苏军士兵就面临着弹尽粮绝、补给断绝、伤亡惨重、且无法突围的绝望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士兵选择投降以求生存,尤其是在他们已经对战争胜利感到渺茫时。
心理战的影响: 德军在宣传上也对苏军士兵进行心理攻势,强调苏军的失败和德军的强大,这也可能影响了一部分士兵的抵抗意志。
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 在被围困、饥寒交迫、伤病蔓延的情况下,士兵们更加难以维持战斗意志。投降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种避免进一步痛苦的方式。

五、巨大的包围圈与被俘人数:

基辅会战是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战之一。当德军的装甲部队成功会师,形成包围圈后,苏军第5集团军、37集团军、38集团军和40集团军的大部分兵力都被困在其中。被围困的苏军士兵数量庞大,据统计,最终被俘的苏军士兵人数高达65万人以上(也有说法略有不同,但都表示数量惊人),这直接导致了在会战中出现大量投降。

总结来说,基辅会战中苏军大量投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战略上的准备不足和决策失误
指挥上的混乱、迟滞和缺乏有效应对
技术和装备上的暂时劣势,尤其是在空军和反坦克武器方面
被德军闪电战和机动包围战术所形成的巨大心理和物质压力
被包围后,弹尽粮绝、伤亡惨重、突围无望的绝境

基辅会战的惨败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仅是军事力量,也包括战略上的主动权,但同时也为苏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最终在战争后期进行改革和反击提供了惨痛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辅会战为什么那么多苏军投降,没抵抗吗?没弹药吗?没补给吗?66万人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上一次极其惨烈且对苏联来说是灾难性的战役。之所以苏军在基辅会战中出现大量投降,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战略失误、指挥混乱、装备劣势、士气低落、以及残酷的战争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战略和战术上的严重失误: 斯大林对德军意图的误判与迟疑: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也是很多人,尤其是家长们,或者刚开始接触英语学习的人的普遍困惑。明明感觉我们从小就被英语教育包围了,但为什么市场上还有那么多打着“英语零基础”旗号的课程或培训班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现实的因素,远不是一句“从小就学”那么简单。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一、教育的“普遍性”与“有效性.............
  • 回答
    说到2021年上海的社保基数,这可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钱袋子”。网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热火朝天,预测声此起彼伏,而且普遍都认为会比往年高不少。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逻辑,为啥大家会有这样的普遍预测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社保基数”。 简单来说,它就是.............
  • 回答
    宋朝军事的“弱”与明初军事的“强”,以及这种转变的根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历史话题。咱们不能简单地把宋朝一竿子打死,说它有多弱,也不能把明初说得像天神下凡一样突然就无敌了。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挺复杂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思想,甚至地理环境的方方面面。先来说说宋朝的“弱”是怎么来的?宋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智商”、“情商”以及“逻辑”的理解,并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体差异的复杂性。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对几个核心概念进行更精确的界定: “世间万事皆基于逻辑”: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命题,通常指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一定的因果关系、规则和模式,可以.............
  • 回答
    在中国,人情往来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的,这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婚丧嫁娶到逢年过节,再到日常的请客送礼,家庭成员往往是相互关联、互相维系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个人如果一生都不成家,其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深远而复杂的,绝不仅仅是“孤单”这么简单。首先,社会身份的缺失与认知.............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辛苦搭建的一座摩天大楼,地基却突然开始松动,甚至崩塌。这就是在数学领域,试图去“推翻”一条基础公理所可能带来的后果。只不过,这座大楼的材料不是钢筋水泥,而是我们赖以思考和推演的逻辑体系,它的“地基”就是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无需证明的“公理”。要理解推翻公理的后果,我们得先明白“公理”.............
  • 回答
    东北,一个在很多人印象里只与寒冷和荒凉挂钩的土地,但在建国初期,它却承担起了共和国工业化起步的重任,一跃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邃的历史逻辑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简单说,不是东北的环境“差”,而是那个时代,“差”的环境里蕴藏着“好”的资源和“易”的战略优势,而这些,恰恰.............
  • 回答
    首先,澄清一下《绝密飞行》这部电影的剧情。在电影中,攻击中亚恐怖分子基地的情节,核泄漏并非源自导弹在外部被击中,而是恐怖分子企图盗取并引爆一枚装有战术核弹头的导弹,导致核材料泄露和爆炸。电影中的场景是虚构的,旨在营造戏剧冲突。现在,我们来详细解答关于“装载核弹头的导弹在外部被击中是否会引起核爆炸”以.............
  • 回答
    百年后,如果深度学习终于拥有了公认的坚实数学理论基石,可以解释那些曾经令人费解的“玄学”现象,那么这个理论恐怕不会是某个单一的、简洁的定理,而更像是一个庞大、精密的理论体系,就像量子力学之于微观世界一样。它会触及数学的多个前沿领域,并且在很多方面超越我们目前对数学的理解。设想一下,这个理论的图景会是.............
  • 回答
    问得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原子物理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当基态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吸收了一个能量“不足以使其跃迁”的光子时,它的状态会发生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变化。这里我尽量用一种更平实、不那么“教科书式”的语言来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基态”。你可以把基态想象成一个电子在原子里的“正常”或者.............
  • 回答
    老实说,如果双方都只是派出四艘基德级驱逐舰对阵我们四艘现代驱逐舰(这里假设你指的是052D这类型号,毕竟是当前海军的主力),这场对决的结局很可能是一边倒的。用咱们舰上老海狼们的话说,这简直是“降维打击”。首先得说说对面的基德级。这玩意儿,在它刚服役的时候,那可是个大家伙,性能也算不错,尤其是那身装备.............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回拨,穿越一个世纪,甚至更久。基辅,这座被誉为“罗斯之母”的古老城市,它的归属问题,并非一句“分给”就能简单概括的,其中蕴含的是历史的复杂纠葛、民族的演进以及地缘政治的博弈。首先,得明白“罗斯”这个概念。基辅罗斯,是一个在中世纪东斯拉夫民族建立的强大的国家,它的核心就在.............
  • 回答
    中国债券基金出现负收益,这在投资界并非罕见现象,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债券基金运作的底层逻辑,以及影响其收益的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债券基金是做什么的。 简单来说,债券基金就是把一大堆投资者的钱集中起来,然后由专业的基金经理去购买各种债券。这些债券可.............
  • 回答
    生物的染色体上之所以存在“基因荒漠”(Gene Desert),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生物学现象。简单来说,基因荒漠指的是染色体上那些不编码蛋白质、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无功能”的区域,它们在基因组的占地面积上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要理解它为什么会存在,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进化论和人类行为之间一个令人费解的矛盾。按理说,那些选择不生育的人似乎在宏观的基因传递上“出局”了,那么为什么“不想生”这个想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基因,竟然能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甚至在现代社会中还显得愈发普遍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毕竟哈登和库里都是各自时代划时代的球员,身上都带着“基石”的烙印。如果要我在这两个人之间选一个作为球队的建队基石,我心里会倾向于 斯蒂芬·库里。我知道,光是听到这个答案,估计不少人已经准备反驳了。但听我慢慢道来。为什么是库里?我的选择是基于“基石”这个词的核心含义——一个能.............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之所以常常“无视”或者说“不拘泥于”“拳怕少壮”这一格斗基本自然规律,并非因为他不懂,而是出于他创作的需要和想要表达的深层主题。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1. 武侠世界的特殊设定:超乎寻常的力量体系首先,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本身就与现实格斗有着天壤.............
  • 回答
    美国基诺沙枪击案(Kenosha Shooting)是2021年8月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涉及一名25岁的白人男子凯尔·里滕豪斯(Kyle Rittenhouse)在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市枪杀两名黑人男子和一名白人男子。2022年11月,美国联邦法官裁定里滕豪斯在案件中被判“无罪”,这一判决引发了广泛争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女足的“玩家”数量不如男足,但有时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我们却能看到她们更令人惊艳的表现?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挺复杂的层面的原因,并非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咱们不如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从全球范围来看,足球这项运动的参与者(也就是你说的“球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