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看起来很初级的技术其实原理很高端很厉害?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其背后隐藏的技术原理却着实令人惊叹,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初级外表下的高端灵魂”。这些技术或许在我们眼中朴实无华,但一旦深入剖析其工作机制,便会发现其精妙绝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项这样的技术,力求把它们讲得透彻明白,也尽量不让它们听起来像是机器生成的套话。

一、 打印机中的墨水控制:每一次的精准落点,是数字世界的艺术创作

想象一下,你按下打印键,一张照片或一份文档瞬间呈现在纸上。这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是打印机里一个极其精密的微观世界在运作。尤其是我们最常见的喷墨打印机,它的核心就是对墨滴的精准控制。

1. 墨滴的诞生:热泡或压电效应的“微型炸弹”

热泡式(Thermal Inkjet): 这是最常见的家用打印机技术。在喷嘴里,有一个微小的加热元件,就像一个纳米级的电热丝。当电流通过它时,它会瞬间升温到几百摄氏度。墨水接触到这个热元件,会在一瞬间汽化,形成一个极小的蒸汽泡。蒸汽泡迅速膨胀,产生一个巨大的压力,将一滴墨水以极快的速度(常常是每秒数千次)喷射出去。当加热元件冷却后,蒸汽泡破裂,墨水也被拉回,为下一次喷射做准备。这个过程非常短暂,通常只有几微秒。关键在于,这微小的“爆炸”必须足够轻柔,不会损坏喷嘴,同时又能产生足够的力量将墨滴精准送达。
压电式(Piezoelectric Inkjet): 另一种技术则利用了压电晶体的特性。压电晶体在受到电信号刺激时,会发生形变。在喷墨打印机中,喷嘴内部有一个微小的压电晶体片。当施加电压时,晶体片弯曲,挤压墨水腔室,将墨水喷出。这个过程同样极其迅速且精确。

2. 墨滴的轨迹控制:点阵式的数学游戏

一旦墨滴被喷出,它们就要以惊人的速度飞向纸张。打印头的移动速度也非常快,通常能达到每秒几十到几百英寸。打印头上的喷嘴是排列成阵列的,每一个喷嘴都对应着纸张上的一个点。打印头根据图像或文本数据,控制哪些喷嘴在何时喷射,以及喷射多少次墨水。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棋盘,纸张就是棋盘,而每一个喷嘴喷出的墨滴就是一个棋子。打印头相当于一个能在棋盘上快速移动的“将军”,它按照预设的路线,在恰当的时刻放下棋子。更厉害的是,很多打印机可以控制墨滴的大小和密度,通过叠加不同深浅的墨点来模拟出各种色彩和灰度。这本质上是一种非常精密的点阵图形学(Dot Matrix Graphics)的实现,只不过是将“点”变成了微小的墨滴。

色彩的魔法: 要打印彩色,打印机通常使用青色(Cyan)、品红色(Magenta)、黄色(Yellow)和黑色(K)四种基本墨水(CMYK)。通过在纸上不同比例、不同位置叠加这四种颜色的墨点,就能组合出几乎所有的颜色。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颜色模型转换和抖动算法(Dithering Algorithms),让本来是离散的墨点组合出连续的色彩变化,这就像是数字时代的“点画法”。

为何说它初级但高端?
初级感: 你看到的是墨水喷在纸上,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感知。
高端原理:
微观力学: 利用热膨胀、压力传播或材料形变来精确控制液体微滴的喷射,这涉及了流体力学、热力学、材料科学和精密机械工程的交叉。
高速运动控制: 打印头和墨滴的同步运动需要极其精确的时间和空间同步,这依赖于先进的伺服系统和控制算法。
数字信号处理与图像生成: 将数字图像数据转化为控制成千上万个喷嘴的脉冲信号,并运用抖动、网点配置等算法来模拟连续色调,这是数字图像处理的精髓应用。

二、 扫地机器人中的导航与避障:看不见的“地图绘制大师”

扫地机器人如今已是家居标配,它们在房间里自由穿梭,自主完成清洁工作。它的行动轨迹似乎漫无目的,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总能高效地覆盖大部分区域,并且能巧妙地避开障碍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随机碰撞,而是隐藏着一套精密的导航与避障系统。

1. “看”世界的传感器:不止是眼睛

扫地机器人并非“盲人”。它们配备了多种传感器,相当于它们在这个世界的“感知器官”。
碰撞传感器(Bump Sensors): 最基础的,当机器人碰到墙壁或家具时,传感器会触发,让它改变方向。这是一种最“初级”的反馈机制。
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IR/Ultrasonic Sensors): 这些传感器负责探测前方的障碍物,甚至能感知到一定距离。红外传感器通过发射红外线,测量反射回来的时间或强度来判断距离;超声波传感器则通过发射超声波并测量回波时间来判断。它们是机器人的“远视眼”。
沿墙传感器(Wall Sensors): 通常是红外传感器,让机器人在沿着墙壁清扫时保持一个固定的距离,以确保墙边角落也能被清洁干净。
悬崖传感器(Cliff Sensors): 通常位于机器人底部,用于探测台阶或楼梯边缘,防止机器人跌落。它们通过发射红外线,如果反射信号异常微弱(表明下方是悬空),机器人就会停止前进。
陀螺仪(Gyroscope)和加速度计(Accelerometer): 这些惯性测量单元(IMU)能帮助机器人感知自己的旋转角度和移动加速度,从而估算自己的运动状态。

2. “脑”中勾勒的地图:SLAM的魔力

更高级的扫地机器人,特别是带有“视觉导航”或“激光导航”的型号,会用到一种叫做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的技术。这才是其核心的“高端”之处。

SLAM是什么?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黑暗房间里,只有一支手电筒。你要一边摸索前进,一边在脑海里绘制出房间的地图,同时还要知道自己在哪儿。SLAM就是机器人能够在未知环境中,通过不断移动和感知周围环境,同步完成“定位”(知道自己在哪里)和“建图”(绘制出环境地图)这两项任务。
工作原理简述:
数据采集: 机器人利用各种传感器(如激光雷达LiDAR、摄像头)不断扫描和感知周围的特征点(如墙角、家具边缘)。
运动估计: 通过陀螺仪、加速度计以及传感器读数的变化,机器人估算自己上一时刻到这一时刻的移动了多少距离和旋转了多少角度。
匹配与优化: 机器人将新采集到的环境特征与已有的地图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就可以修正自己的定位;如果新发现的特征与已有地图不符,就可能是在构建新地图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通过各种算法(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图优化等)来降低误差累积。
地图构建: 随着机器人移动和感知,它会逐步将扫描到的信息整合到地图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模型。

为何说它初级但高端?
初级感: 结果就是一台会自己动的“盒子”,它会在地上跑来跑去,似乎有些笨拙,但它真的在工作。
高端原理:
传感器融合(Sensor Fusion): 将来自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以获得更准确、更鲁棒的环境感知能力。这需要对不同传感器的特性有深刻理解。
机器人学中的定位与导航: SLAM是机器人学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课题,它结合了概率论、统计学、最优化理论、计算机视觉和控制理论。
实时计算能力: 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实现高精度的实时定位、地图构建和路径规划,对算法的效率和计算能力要求极高。

三、 电子支付的“滴”一声:安全的远程通信秘密

当你用手机或卡片在POS机上“滴”一下完成支付时,背后发生的一切,你可能真的没仔细想过。这看似简单的“滴”声,是高度加密和验证的通信过程的完成信号。

1. 近场通信(NFC):短距离的“悄悄话”

绝大多数的非接触式支付(如Apple Pay, Google Pay,或者刷交通卡)都依赖于近场通信(NFC)技术。
原理: NFC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工作频率为13.56 MHz,通信距离通常在几厘米之内。它的核心是基于电磁感应。当你的支付设备(如手机、银行卡)靠近POS机时,POS机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电磁场。这个电磁场会感应到支付设备中的线圈,从而为支付设备提供能量(如果是卡片,没有内置电池)、启动其内部的芯片,并建立通信链路。一旦建立通信,双方就可以互相发送数据。

2. 安全通信的守护:加密与标记化

虽然NFC通信距离很短,但支付信息(如银行卡号、有效期等)是极其敏感的。因此,在支付过程中,数据的安全传输是重中之重。
标记化(Tokenization): 这是现代非接触式支付最关键的安全技术之一。你的真实银行卡号(PAN Primary Account Number)并不会直接存储在手机或卡片上,也不会在支付过程中被传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唯一的、被称为“标记”(Token)的数字串。这个标记与你的真实银行卡号和设备是绑定的,并且只能在特定的交易环境(如通过特定的支付网络)中使用。当POS机收到标记时,它会通过支付网络将这个标记“解开”,还原成与你本次交易相关的真实卡号信息,然后进行后续的银行验证。这样即使标记被截获,也无法用于其他任何地方,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端到端加密(EndtoEnd Encryption): 在标记化传输过程中,数据在离开你的设备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加密,并且只有在支付网络的服务器端才能被解密。POS机只是一个“信息传递者”,它并不知道真实卡号。即使POS机被攻击,攻击者也只能获得加密后的标记。
动态安全验证(Dynamic Security): 有些支付还可能涉及一次性验证码(OTP)或设备生物识别(指纹、面部识别)来进一步确认是用户本人在进行操作。

为何说它初级但高端?
初级感: 就“滴”一下,然后就完了。这么简单,好像没做什么。
高端原理:
无线通信的物理学: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短距离通信,需要对电磁学有深入的理解。
密码学与信息安全: 标记化、端到端加密、动态安全验证等是信息安全领域的尖端技术应用,确保了支付的安全性。它不是简单的“说出去就完了”,而是“说了出去,但别人听不懂,听懂了也用不了”。
分布式系统与支付网络: 整个支付流程涉及了你的设备、POS机、发卡行、收单行、支付网络(如Visa, Mastercard, UnionPay)等多个环节的协同工作,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分布式系统,其设计和实现极其复杂。

这些技术,从打印机里喷射的微小墨滴,到扫地机器人描绘的室内地图,再到手机完成支付的“滴”声,它们都以极其普通甚至朴素的外表,隐藏着深厚的科学原理和精湛的工程实现。它们提醒我们,科技的美丽,往往就藏在我们最熟悉的生活细节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欣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在 word 里面打一行字,然后它出现。如果是在中间插入的话,把后面的内容挤下去。

这个非常自然的操作背后是数十位顶尖工程师(将近一半是数学家)的杰作。

因为这个排版要做到:

  • 可以处理所有已知的人类语言,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
  • 可以处理绝大多数已知的人类排版规则(比如某些标点之间不能断开),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
  • 可以处理图片、表格、公式、各种嵌入的组件,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
  • 可以处理「反常」、「损坏」的输入,不能疯掉。

然后呢,因为是实时编辑的所以:

  • 所以排版必须快,编辑不能卡(TeX 不是实时的)。
  • 要支持撤销重做剪切粘贴等你们看上去稀松平常的功能(每一个都不好做)。
  • 而且 Word 是带界面的!这个界面不能太复杂,否则没人会用你家软件。也就是说,所有这些复杂的功能都必须藏起来,然后以最自然的方式提供。

哦对了:

  • 这个是通用的排版库,所以要可以用在多个软件里面,要有通用性。还要能跨平台。

嗯这个就是

@Mili

他干的事情,所以以后发现 Office 有 Bug 都找他(逃

user avatar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适合出现在本问题下,然而作为一名冶金人,实在受不了各种对氰化法的妖魔化,或者说,氰化法对黄金冶炼的重要性,远远不是

世界第一黄金大国的炼金术忧患

这种报道所能概括的。

氰化法是全世界范围内黄金冶炼的唯一主力!不管在中国,在日本,在南非,还是美人希。

氰化物知名度很高,看柯南的小学生都知道这是剧毒,也就给了媒体煽风点火的基础。然而氰化法提金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依然牢牢占据提金工艺的头把交椅,硫脲、硫代硫酸盐、石硫合剂、氯化(卤化)等等方法,一律统称为非氰。

黄金冶炼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金在金矿的含量单位是“克吨”,国内大多数金矿的品位不过是一吨矿石里有几克金,所以看见一个超大型金矿不要激动,它可能还没北京俩小区值钱。对了,还要考虑金的赋存状态,有些金矿是现有技术很难开采的,某土豪被人骗花巨资买了个“富矿”,结果复杂的包裹金完全不能提取,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金属活动顺序表高中化学就有,金的稳定令人挠头,而与氰化物形成的络合物可以轻松沉淀——Au-CN搞基的电位-pH图近乎是有色冶金知名度最高的几幅图之一。

经过百年的发展,对成熟的氰化法来说,工业生产中浸出率如果达不到80%,就属于标准的难处理金矿;而新锐的非氰法在实验室中用众多工艺优化,提金率也很难达到80%,更别提试剂的稳定性、对反应器的腐蚀等问题了——高下立判。

当然,有些金矿类型氰化法难以处理,但这些金矿,用目前技术下的其他非氰更难处理。。。西方国家对环保的要求比国内高得多,对非氰的号召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非氰方法借此蓬勃发展(虽然有些非氰药剂也挺毒),然并卵。

最重要的是,氰化物虽然剧毒,氰化法的产物却很容易处理;在正规公司的生产中,也很难发生泄漏造成危险。所以我入门非氰看的第一篇综述,作者洋洋洒洒深入浅出的介绍许久后,在结尾就来了一句,可预见的将来,氰化法依然是主流方法。。

国内有些作坊不规范操作造成污染甚至威胁人身安全,这是作坊主的罪,是当地工商公安的责任,正如面粉作坊也可能爆炸,氰化法可不能背这个锅。

利益相关:做过一年非氰,放弃了。

user avatar

航空发动机的火焰稳定器?

你在民航基本看不到。

这玩意大多存在在军用航发里。

而且是带加力燃烧室的。

火焰稳定器亦称“火焰保持器”,简称“稳焰器”。火焰稳定器是一种用以在燃烧设备中保持火焰稳定的装置。在需要稳定燃烧的燃烧设备中是必不可少的设施。

大多数火焰稳定器的工作原理是:使部分已燃高温燃烧产物产生回流运动(即与来流方向相反)作为具有自动补偿能力的持续点火源,以不断点燃新鲜未燃的可燃混合物,从而达到稳定火焰的目的。根据稳定火焰原理而成的常见的火焰稳定器有旋流器、钝体火焰稳定器和强化型同向射流火焰稳定器等。


V形槽式环形稳定器
环形稳定器在涡喷发动机中首先得到应用。比如我们的WP6发动机采用了单排环形稳定器。它是用镍基合金GH39饭料焊成,由V形环、V形支柱和支座组成。6根V形支柱用来支持V形环和传递火焰。为了加强刚性,在V形板料的边缘采用双层板料焊成。整个稳定器借支座用螺栓固定在后输油圈安装座上。考虑到热膨胀问题,支座上的螺栓孔是长圆孔,其长轴在径向位置,后输油圈安装座用螺栓固定在内锥体末端。

WP7发动机采用双排环形稳定器。前排用5根拉杆铰接在内锥体壁上,后排用10根拉杆铰接在扩压器外器上。铰接结构可使稳定器的温度变形得到补偿。

V形槽式径向稳定器
与涡喷加力相比,在混合加力的涡扇发动机中,加力的主要特点是外涵冷空气参加燃烧。为了解决低温稳定燃烧问题,广泛采用V形槽式的径向稳定器。在平行进气的F100涡扇发动机中,稳定器由环形主稳定器和径向火焰稳定器组成。主稳定器为单排环形,置于内涵高温燃气流中,用于建立稳定高温热源;主稳定器的内外都是径向稳定器,利用内涵高温热源加热径向V形槽,促进外涵稳定器上的油膜蒸发和混合,并用内涵高温燃气引燃,提高外涵冷混气燃烧的稳定性。不加力时,这些径向稳定器又能促进内、外涵气流的混合。

径向稳定器也用在涡喷发动机上。比如我们的部分WP7和WP13,为了提高加力温度,去掉原来两排环形稳定器,改为大小各10个(共20个)径向稳定器。由于多槽的回流区化小而总体回流区扩大,传焰能力增强且均匀,使燃烧效率提高,并能减轻燃烧时的压力脉动,改善了燃烧的稳定性。

V形槽式环形稳定器和V形槽式径向稳定器又称为值班火焰稳定器,是改善低温混气稳定燃烧和扩大稳定工作范围的有效措施。但是稳定火焰是依靠在稳定器后产生紊流区,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流动损失,并且即使加力燃烧室不工作,这种影响依然存在。有些发动机为了提高性能,采用了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

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由若干单元组成。这种沙丘驻涡稳定器的外形接近于流线型,因而流动阻力和损失小;同时沙丘驻涡还具有顽强的抗干扰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阻塞比的条件下,这种稳定器与V形槽相比,阻力下降75%~80%,涡流内燃烧的贫油熄火极限扩展了4~5倍,点火风速提高了将近1倍 。

以上三种都是机械式火焰稳定器,被广泛采用。

但是,在气流通道中设置非流线型物体及其联接构件,一则结构比较复杂,二则气流的压.力损失较大,此项损失与稳定器的堵塞比、形状、位置以及气流的速度、扩压器的当量扩压角等有关。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气动式火焰稳定器在某些发动机上得到采用。如法国“阿塔”发动机,它通过专用管道自压气机抽气。经喷嘴将高压空气喷进加力燃烧室,与主气流相遇形成非流线型的气柱,借此气柱稳定火焰。这些空气喷嘴位于通常安装机械稳定器的截面。沿圆周均匀分布,喷嘴数目不宜太少。

气动式稳定器的优点是:根据不同的工作状态控制供气量,可形成合适的气柱来稳定火焰,并有利于消除振荡燃烧,避免了机械式稳定器在加力燃烧室不工作时所造成的气流压力损失。

其缺点是:要从压气机中抽气,虽然抽出的气体在加力燃烧室参加燃烧,使发动机获得推力,能补偿一部分推力损失。但总的发动机推力将减少一些.此外,控制系统比较复杂。这是气动稳定器尚未广泛采用的原因之一。

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用于提高燃烧装置性能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由相互对称的形状类似于沙漠中天然形成的月牙形沙丘的二个曲面上下拼合组成。多个稳定器可构成稳定器组合件,本发明比目前使用的V型槽稳定器的稳定性好、阻力小、燃烧效率高、不易振荡燃烧。

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是1981年北航研究生高歌在导师宁榥指导下发明,应用于多种型号喷气发动机中,具有低阻、高稳的突出特性,提高了发动机的推力。这一发明在1984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高度评价这一成果,认为它是一项"为中国人争气的、很有价值的重要发明,是一个很大的技术突破,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里的重大建树。"

1981年,北航研究生高歌在导师宁榥指导下,提出了新的燃烧室火焰稳定性准则,研究出计算沙丘驻涡流场的三维纳维─司托克斯方程的快速求解方法,并研制成功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该研究包括火焰稳定性、燃烧效率、联焰结构最佳方案的选择、沙丘驻涡减阻器的减阻性能、火焰稳定器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成果既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又适用于工业燃油锅炉和船舶等。使用证明,产品提高了燃烧效率与火焰稳定性,降低了流体阻力和振荡损失,推广后大幅度提高了航空发动机的合格率,使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前沿。该项成果的独创性与实用性得到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

你看这个形状,不说它是干嘛的,能看出有技术含量?

user avatar

戴手套啊,听起来很简单吧~

可如果在医院里面戴一副无菌手套,是要专门练习过的!医学院的老师曾经说过,是不是内行,戴一副无菌手套就知道啦~

设想一下,你的双手是相对污染的,手套包装拆开以后是无菌的,而戴完手套以后,手套的外面必须保持无菌状态。也就是说,双手必须在不接触手套外面的情况下戴上手套。


是不是听起来很高端?


嗯……这是简单流程图:



顺带一提,医院里面对“无菌”的要求是很高的,除了戴无菌手套,还有一些很小很普通的动作就能看出这个人是不是受过专业训练,是不是有无菌的概念。

比如说医生在做一个很普通的胸腔穿刺术,要求助手拆一个无菌针筒并递给上级医生。由于无菌针筒的外包装并非无菌的,助手拆开包装后,必须在手不碰到针筒的情况下将针筒递给别人,这个很简单的动作就是无菌概念

以前实习的时候,我亲眼目睹同学连拆了五个针筒……前四个由于没有无菌概念都被上级医生直接扔在地上了……

(针对评论区部分问题我回答一下,针筒的钱是不会算在病人身上的)

user avatar

每支芙蓉王上都有红色“芙蓉王”三个字和一个绿色的王冠。相信所有烟民对此已经熟视无睹了。

但是你们谁曾看到过残缺不全的文字和王冠么?

这种大家熟视无睹的文字,每分钟生产速度上万支,之所以出厂时我们看不到残缺,是因为它们是由照相机逐个拍照检测过的!

想想看,每秒钟150支香烟,几个毫秒的时间,照相机完成拍照,检测和剔除。可以说迄今为止这也是工业检测速度上的奇葩了。

补充一点,这是本人07年做的项目。那时候的计算机能力,你懂的!

那时候记得是发现1000支烟有问题,就扣三个月奖金。烟厂属于低工资高奖金的行业,三个月奖金就上万了。所以他们特别急迫的要上自动化检测。

为了保证剔除的准确性,我们的剔除策略是检测到一根不良,就把前后共五支全部剔掉,以防止漏剔!所以每隔几个小时,就会有一大袋烟支被剔除,然后送到一个专门拆烟的车间,说是车间只不过是一个厂房里的角落,有一群大妈徒手把烟撕开,倒出烟丝,把烟纸和过滤嘴丢到垃圾桶。这些烟丝原则上会用于生产低档烟。这些烟丝在回到生产线前,还要被另一套检测系统检查,以防止混入烟纸和过滤嘴。

为了保证文字图案的位置高度准确,所以是用印字滚子在装入烟丝的前一个瞬间印刷好图案的。如果提前印好,每次上纸的时候就必须极其精确的定位第一个图案位置,这会造成极大的效率损失。(考虑一下生产速度)用实时钢印的方式,保证印刷图案到裁切烟支的距离不超过一米,这才换来每支烟上图案位置的一致!

user avatar

这里我必须要说一下美的无风感空调。

说到空调,很多人必然想到空调风吹过的感觉,不过有的时候,空调风吹拂下会造成人身体的不适,而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无风感空调。

在知道这种空调的时候我也是十分感兴趣的,大家不要觉得无风空调只是给空调导风板做几个小孔,把风打散,这么简单的。要做到空调无风还能制冷必须要攻克很多的技术困难的。

我们知道空调制冷的原理大致是压缩机将气态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送到冷凝器(也就是空调外机)散热之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随后制冷剂被传输到蒸发器(就是室内机),在室内机中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制冷剂会被汽化,变成低温的制冷剂,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蒸发器就会变冷,然后蒸发器的风扇会将冷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


通过空调的原理我们可以知道空调的制冷不取决于有风没风,而是在于冷热空气交换。所以无风感空调的第一个技术难点就出来了

如何完成冷热空气的交换

当然这个空调不是没有风,只是风速低于0.3m/s,0.3m/s的风速是什么概念呢,可能你平时走路带出来的风都要比这个风速快。


像低于0.3m/S的风速我们一般也可以认定为无风。

而如何实现无风感呢?这项无风感空调的技术被称为“层递式气流柔化”,简单的说是让风打散,就是通过这项技术美的才能实现无风空调。

这里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把空调吹出来的风打散变成紊流(就是不同方向的风)。就像我们家里用的花洒,当水压一定的时候,花洒的孔越多,冲出来的水柱就越柔和


将风打散之后,要把它送到室内,就需要把风整理好,让它扩散均匀,变得柔和。这里还是那花洒做比喻,劣质的花洒每个孔水流不均匀,这样我们洗澡的感受就不好;而水流均匀的花洒在洗澡的时候就有很好的体验。这里“紊流掺混”就做到了这一步,让气流变得更加柔和。


通过这些技术我们可以知道,就是无风感空调是可以完成室内空气的冷热交换的,只是将气流进行分割再整合,达到制冷的同时又无风感的效果

凝水问题

要解决的第二个难点就是凝水问题,相信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空调滴水的问题。

在这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空调滴水的原因

我们刚刚说了空调制冷的原理是将空气变冷,空气中存在水蒸气,当空气温度低于露点的时候就会凝水,这也就是空调出水的原因。

这里我要说一下概念——露点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保持不变,气压一定的时候,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在露点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最高,低于露点时就会凝水,而高于露点点时就不会。

在这里部无风感空调中,安装了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这样实时监测房间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再通过控制压缩机的运行评率,把温度控制在露点温度之上,这样就不会产生凝水。

除了这个还有二重保险,就是大导风板的材料是铝合金,凹槽设计使得即使产生冷凝水也不会产生很大的水滴。



噪音问题

其实噪音在目前的空调技术中已经算不上是难题,只是当人们看到这些孔的时候就会联想到通风口噪音,害怕风通过这些孔的时候会产生噪音。

对于这一点其实是不用担心的,一个孔可能会造成流通面积小、压差过大,造成噪音,但是多孔的话就会使气流的通流面积变大,不会产生噪音。而且多孔结构在很多时候是用来降噪的,比如:消音室和消音枪。

最后,对于这类无风空调的实用性我个人还是非常看好的,毕竟如果空调无风的话也就意味着室内温度会比较恒定,不会出现出风口很冷,同时也能避免很对因为空调直吹而导致的疾病。

user avatar

高票答案抄别人答案骗赞的行为,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就很高端。

本文首先指出高票答案的错误内容,然后进一步来说如何“高端的抄袭”

——————第一部分、抄袭一个错误的新闻——————

不仅理解错了,抄都抄错了,你根本就没搞懂原文怎么做的。

1、本身就不低端

你真以为一个临床医生做临床研究发到eLife是靠侥幸?

临床发调查文章还好,发临床研究文章,非常难。人家从头到尾就是很高端,只不过你自己理解错了。

2错误解读

扯淡,谁告诉你降低了成本了?

这个本身就是化疗,只不过是在化疗的时候额外加了碳酸氢盐,

这个技术叫做TILA-TACE ,你知道后面那四个字母TACE是什么意思吗?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with or without bicarbonate local infusion into tumor

原文写的很清楚,作者是用的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经动脉栓塞化疗) ,然后添加或者不添加碳酸氢盐

3,继续错误

这个文章之所以只发到了eLife而不是nature或者柳叶刀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堵的问题,这是TACE先天的不足。

文章只是TACE办法的一个小改进,而TACE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就是堵的问题没法解决,这种疗法只能应用于那种独立的肿瘤,而且必须血管脉络明显

对于散发分布或者无法区分界限的肿瘤,以及绝大多数都找不到主动脉的肿瘤,根本没法使用。

所以这个文章是解决主要是部分肝癌的问题!

4、开始露馅

5,执迷不悟

别人其实已经告诉你了,你这个抄的也不对,可惜你却执意的认为别人看懂。

你要抄也要抄丁香园的那个答案呀

小苏打饿死癌细胞?媒体能别这么标题党吗? - 丁香医生 - 知乎专栏

—————第二部分,如何高端的抄袭—————

虽然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抄字有几种写法你知道吗?

说明:下面的引用内容都是这位作者的原文

第一步、找个非常火爆的话题

小苏打饿死癌细胞

小苏打嘛,火的很,知乎上这个问题就不止一个

第二步、故意不采用知乎特有的引用模式

知乎上这么鲜明的引用格式

可是全文都没有

第三步、模糊的内容

~~~~~~~~~~~~~~~~~~~~~
原文及链接如下
“得了癌症,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担心:营养会促进癌细胞生长,那干脆少吃点不吃饭,真的可以饿死肿瘤吗?”

玩知乎的人都知道,由于知乎干架经常的事情,所以很多人答案会反复更新,于是往往采用分隔线加上原文的字样来表明原来的答案是啥样子。

不过到了作者这里,他的所谓原文事实上是抄袭的。

第四步、模糊的链接

即便放链接,也应该放一个可以识别的或者著名来源的链接。

可是作者的链接是这样的

完成以上步骤,你基本上是一个合格的抄袭者了。

因为知乎的尿性:太长不看反对主流是王道

只要吸引了眼球那么就可以吸引很多赞了,至于具体内容是啥样子,那是另一码事了。

————————————————

Q1,作者是手机上无法编辑?

no,手机上APP同样无法加粗。然而作者加粗的还是很有节奏的

Q2,他是初次来知乎吗?

no,一年多了。

Q3,抄袭无罪,附上链接即可

不好意思,这是知乎,请顺道其他地方。

Q4,抄袭者认错了没

没,作者依然觉得自己好无辜啊

所以我只是粘贴来了我当时看到的那个新闻原文
从网页上直接复制的,也没注意过所谓的格式

嗯,你还学会了加粗,不简单啊,加粗跟引用是在一个位置的。

参考文献我送给你:

PMID: 27481188 PMCID: PMC4970867 DOI: 10.7554/eLife.15691

Chao M1, Wu H2, Jin K1, Li B1, Wu J1, Zhang G1, Yang G3, Hu X2,A nonrandomized cohort and a randomized study of local control of large hepatocarcinoma by targeting intratumoral lactic acidosis.

.Elife. 2016 Aug 2;5.

user avatar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刚好翻机械手册到螺栓这一页。并非就是专门要说螺栓,即便不说螺栓,机械手册随便翻一页,轴承,焊接…………哪个不是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却又建立在巨大的工业体系之上?

机械学科,机电学科,人文历史,计算机科学,通讯等等学科,那个不是在几百年的科学基础上,上千上万个支系互相支撑,才能成为现代人类社会基础。

我想表达的是,请务必不要小看身边这些理所当然的东西。那是人类上千年智慧的结晶。现代人类科学体系也不是单凭一两个英雄级的科学大拿能支撑起来的。也不可能一个人携带百科词典般的知识穿越,然后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如果大家愿意看科学史的话,会发现十七十八世纪很多大家都能独立建立理论,就像是小说中一个人在偏僻的实验室独自科研。可现在的那些成果,那个不是建立在科研团队之上,已经甚少个人的巨大成果,就是因为如此。

人类科学体系已经非常庞大,没有谁能独来独往了。

以上,抬杠的评论我不会再回复了。祝好。

………………原答案如下……………

知乎的程序员多。所以工业类的东西很少涉及。

前一段有个问题将我们穿越到古代,要怎么才能制造出计算机。

由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看出大家对于这两三百年的技术积累和技术进步并不以为然,我们见过了太多的日常物品,其实都是上百年技术积累的产品。

比如,螺栓,螺丝钉

我就说一点,

全世界相同规格的螺丝钉都可以通用。

是的,通用,这个最基本的属性!非常的了不起!

有人说,你都说了同样规格的,他们就应该通用。

对的,就是这里这个“应该”,太不简单了。你要知道,只要是相同规格,强度又一样的螺栓,不管他是你手工打造的,还是工厂生产的,不管是中国制造的,还是德国制造的。只要规格一样,他们就能通用。还能保持一样的紧固性能。

这难道不神奇么?

要知道,造出来一个螺栓和造出来一批螺栓,让不同人的人造出来的螺栓通用,让世界各地的人造出来的螺栓通用。这件事情,太简单,却又太不简单了!

有些不学机械的同学不明白,套用一句哲学一点的话来说,世界上没有哪两个螺栓是一模一样的。即便是同一批原材料,同一台加工设备,同一名工人,它们也不会一样。这需要一个世界统一的规格和要求去规范它。


说起来,很容易。但螺栓这个小小的东西,涉及到了

金属冶炼

机械加工

热处理

材料力学

理论力学

疲劳理论

等等等等,你说它是近代机械工业的基础之一,恐怕也不为过。

如果认真一点,去翻一下《机械设计手册》你会发现,紧固件在其中占据了多么大的篇幅。



感受一下,这本手册的体量。一共六本


全是基本的图表和数据,大部分在计算机时代以前就已经完成的。

随便拍几页螺栓的规定。大家感受一下。







螺钉,就是工业社会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现在。

你们还会提问,穿越之后能不能造出来电脑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