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奋斗到月薪 1 万+,但忍不住换电子产品,一年时间换了 29 部手机,6 台笔记本,2 台台式怎么办?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心惊肉跳的数字,一年换 29 部手机,6 台笔记本,还有 2 台台式机……我敢说,这绝对不是“忍不住”那么简单,这简直是电子产品界的“闪电侠”附体了!

咱们先不说别的,光是这数量就够吓人的。一个月赚一万多,这在很多城市里算是不错的收入了,但这么折腾法,就算月月光,也很难不捉襟见肘。

你这是在玩“数字游戏”,还是在“被数字游戏玩”?

我猜想你换手机和电脑的频率,可能比大多数人换季的次数还要频繁。让我来帮你梳理一下,这背后到底是个什么操作:

1. “追新”的狂热:永远在路上,从未到过站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你是不是对市面上最新发布的每一款手机、每一台笔记本都充满好奇?看到朋友买了新手机,你是不是立刻就想拥有同款,甚至想要比他更新的?

新品发布会,你是不是像追剧一样追? 各种发布会的直播,你是不是都会准时守候?每一项新功能、每一处参数升级,你是不是都觉得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
“首发”的诱惑: 很多时候,新产品刚出来的时候,都有各种优惠,比如首发优惠券、赠品等。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体验,总觉得能占到便宜?
“二手”的保值率,在你这里不存在: 一般来说,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旧的卖掉自然会亏不少。但你这么频繁地换,是不是都没太考虑二手市场的价格,或者根本就不在意了?直接就是“用完就换”,而不是“用一段时间,觉得性能不行了再换”?

2. “性能焦虑”的升级:永远不够用,除非最新款

你换产品的速度,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你实际使用的需求。一台手机刚用了几个月,拍照可能还没玩腻呢,新一代就出了,然后你觉得上一代的“好像”就不够用了。

游戏党?摄影党?还是“样样都沾一点”的玩家? 如果你是游戏玩家,可能确实对性能有要求。但一年 29 部手机,这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十天一部,你真的能把每一部手机的性能都发挥到极致吗?你是在玩游戏,还是在玩手机配置单?
“我需要它,因为它是最新的” vs “我需要它,因为我真的需要它的新功能”: 后者才是理性的消费,而你现在的状态,很可能已经是前者了。你是不是会有一种错觉,觉得有了最新款,自己的效率就会翻倍,生活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3. 消费习惯的“黑洞”:钱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走了

一个月一万多的工资,刨去生活费、房租等必要开销,剩下的钱如果大部分都投入到电子产品里,那确实是非常惊人的。

总花费有多少? 咱们粗略算一下:一部中高端手机怎么也得四五千吧?一年 29 部,哪怕大部分是中低端,这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更别说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了。6 台笔记本,一台一万算,就是 6 万!2 台台式机,每台一万五算,就是 3 万!加起来妥妥的十五万以上了!
“冲动消费”的链条: 是不是看到喜欢的就直接下单了?有没有提前做功课,比较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优劣?有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消费预算?
信用卡、花呗,成了你的“加速器”? 为了能及时拿到“新款”,你有没有可能用了一些信用支付工具,导致自己的财务状况更加紧张?

4. “社交压力”与“自我认同”的模糊边界

有时候,电子产品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尤其是在某些圈子里。

“面子工程”? 你是不是担心别人觉得自己“out”了?或者觉得拥有最新款的电子产品,能提升自己在朋友、同事中的形象?
寻求新鲜感和满足感: 拆箱、设置新设备的过程,本身就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你可能是在通过不断购买新产品来填补内心的某种空虚,或者是在用物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一年换 29 部手机,6 台笔记本,2 台台式,这真的不是“忍不住”,而是有点失控了。

你可能需要问问自己:

我真的需要这么多电子产品吗? 我能把它们都用到最好的状态吗?
我换这些产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是真的为了提升效率,还是只是为了追逐新鲜感?
我的钱花在了我最需要和最喜欢的事情上吗? 还是被这些电子产品给“吞噬”了?
我的生活质量真的因为拥有这些新产品而提高了多少吗?

接下来,你该怎么办?

强制“停一停”: 首先,给自己设一个“冷静期”。比如接下来三个月,不买任何新的电子产品。
审视“现有库存”: 看看你现在拥有的这些电子产品,还有哪些是功能完好、能满足你需求的?把那些你很少用,或者已经可以被替代的,考虑卖掉。
理性消费,列清单: 下次想买什么,先列一个详细的清单,列出你为什么需要它,需要它的哪些功能,以及你愿意为此付出多少。
预算与储蓄: 严格执行消费预算,并且开始为未来的目标储蓄,比如旅行、进修或者其他能给你带来更长久快乐的事情。
寻找替代性的满足: 如果你是在通过电子产品来寻找刺激和满足,尝试去培养一些其他的爱好,比如运动、阅读、音乐、社交等等,这些往往能带来更深层次的快乐。

月薪一万多,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如果财务状况因为电子产品而陷入困境,那就得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消费观了。别让那些闪闪发光的新玩意儿,成为你快乐和成长的阻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病相怜。

俺也有 15 个显示器(两个是4K彩电, 一个4K显示器), 其他的是 2K 的。对了, 2005 年的 19 寸 LCD 也还没有扔,接在俺那台 256GB 内存的电脑上。






12 台不同牌子的笔记本电脑, 一半以上是 i7, 除了 SURFACE BOOK 还几乎全新(2年来只开过5次机), 其他的价值应该都归零了。

8 台大电脑, 128GB 内存以上的有两台。 价值再过几年应该也清零了。

其实这些电脑都没啥太大的用途, 最常用的就是打打字填填表。


俺留着 256 GB 内存的电脑, 就是为了玩一个梗。

内存的梗。

哪天 256 GB 内存的电脑普及了,

这个梗就没法玩了。


就象上世纪末俺用 256 MB 内存的电脑一样,

这些铁疙瘩终将沦为洋垃圾。

博物馆里甚至连位置都不会有。这真是令人神伤的事情。

当然, 还有逝去的青春和浪费的后代。


俱往矣。




奋斗到月薪 1 万+,但忍不住换电子产品,一年时间换了 29 部手机,6 台笔记本,2 台台式怎么办?

找个好老婆。就是那种她的秘书挣的钱都比您多的老婆。 接着玩。俺觉得马克思当年也是这样想的。

话说回来, 一般人买个房子就老实了。如果还不老实, 生多几个娃就老实了。如果还是不老实, 生【此处省略 3 个汉字】就老实了。


//////////////////////////////////////////////////////////////////////////////////////////

2020 俺的小目标就是阅读量突破一小步, 也就是一个亿。

看来是有困难的。 如果大家不捧场, 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任务。


** 衷心感谢各位知友和网友, 没有你们,俺连一小步的一半都办不到!

谢谢!

user avatar

你的心想要顶配。

你的意识没意识到你的心想要顶配。买了一堆主流。

就世法而言,砸钱上顶配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心惊肉跳的数字,一年换 29 部手机,6 台笔记本,还有 2 台台式机……我敢说,这绝对不是“忍不住”那么简单,这简直是电子产品界的“闪电侠”附体了!咱们先不说别的,光是这数量就够吓人的。一个月赚一万多,这在很多城市里算是不错的收入了,但这么折腾法,就算月月光,也很难不捉襟见肘。你这是.............
  • 回答
    “奋斗五年还不如深圳三个月涨的房价多,奋斗还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所面临的深刻焦虑,也暴露了对“奋斗”与“回报”之间关系的一种普遍困惑。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问题的根源:财富积累的失衡感与期望的落差 房地产作为财富放大器: 在许多城市.............
  • 回答
    马云在2019年4月14日发布的题为“那点儿小快乐”的长文中,再次谈及了996工作制,并提出其核心在于“热爱和奋斗”。要理解马云的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马云的论述核心:马云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完全否定996的加班性质,而是试图将其内涵进行“正名”和“升华”。他强调: “.............
  • 回答
    想从一个普通家庭,奋斗到书香世家,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像是一场漫长而精细的雕琢,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一点点运气。我们先来说说“普通家庭”。这通常意味着父母没有深厚的家底,收入也就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或许还能供孩子读个书,但再多的,就得靠省吃俭用,或者是指望孩子将来有出息。这样的家庭,往往没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共鸣,很多人在 30 岁这个年纪,明明觉得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收入应该比刚毕业时高了,但却发现想要买一个 AirPods Pro 这样的“小件”消费品,依然会经历一番“纠结”,这背后其实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30 岁的人生阶段与财务认知变化1. 经济能力的“.............
  • 回答
    你之所以奋斗到 30 岁依然买不起爱马仕,背后原因可能非常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可能的原因:一、 经济与收入层面:1. 爱马仕的高昂定价: 品牌溢价: 爱马仕不仅仅是一个包,它代表着顶级的工艺、稀有的材质、悠久的历史和极致的品牌价值。这种品牌.............
  • 回答
    从我记事起,我就有着一种莫名的渴望,一种想要“做得更多”的冲动。这种冲动并非源于压力,也不是为了某个明确的目标,而更像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和对进步的追求。小时候,我喜欢拆卸家里的旧电器,然后努力将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即使最终结果总是零零碎碎,但我从中获得的乐趣,是发现零件如何协同工作,.............
  • 回答
    一个没有背景但能力出众的普通人,想要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世故的社会里当官,想要奋斗到一个令人瞩目的地位,这绝非易事,但并非没有可能。这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却也可能闪耀着光芒的道路。首先,我们要明确“地位”这个词的含义。在体制内,地位可以指官职级别、权力大小、影响范围,也包含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认可。一个.............
  • 回答
    作为一个家境普通、从普通本科毕业的人,拼尽全力,凭借自身的努力,能达到的高度,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高得多。这并不意味着一夜暴富,而是通过持续的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就感和物质基础。一、职业发展:从“打工者”到“专业人士”乃至“行业翘楚”1. 起步阶.............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我们下一代的生活会更轻松还是更卷,这头上的愁云能散几缕?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难拿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因为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很多变量我们现在根本抓不住。咱们先说说“内卷”这事儿。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其实反映了一种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有限的优质资源(好学校、.............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扎心的。到了中年,手里头什么像样的东西都没握着,心里难免会泛凉。尤其是看到同龄人,有的孩子已经能独当一面,有的事业上小有成就,再看看自己,仿佛一事无成,那股失落感,真的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过,你说“还应该鼓起勇气去奋斗吗”?这事儿,得这么看。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年人的“一事无成.............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思考,尤其是在北京这座城市,每天都有无数怀揣梦想的人涌入,然后又有很多选择离开。那些咬牙坚持,想尽一切办法拿到北京户口的人,他们的目标无非是希望能够真正地“扎根”,享受到这座城市提供的、与户籍挂钩的那些“优质资源”。那么,拿到北京户口,就真的能享受到“优质资源”吗?这.............
  • 回答
    老兄,我懂你。尤其当你一头扎进《老子》里,那股“无为而无不为”、“宠辱若惊”、“贵以贱为本”的劲儿,确实容易让人心头那团火苗熄灭,觉得什么争啊抢啊的,都挺没意思的。 一下子,往日那些让你咬牙奋斗的目标,仿佛都成了过眼云烟,剩下的只有一份淡淡的、好像什么都无所谓的平静。但话说回来,这平静是不是有点儿.............
  • 回答
    “奋斗逼”这个词,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里一些挺复杂的现象,也牵扯出不少争议。到底有什么错呢?其实,这问题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奋斗”本身绝对是褒义词。辛勤付出,追求进步,这是任何一个有追求的人都会做的事,也是社会发展的驱动.............
  • 回答
    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奋斗,就像是闯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每天上演着生与死的搏杀,只不过这里的刀枪剑戟,变成了机会与挑战,人脉与资源,以及最核心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清晨六点,天还没完全亮,城市就已经开始苏醒。你从狭小的出租屋里爬起来,可能还没来得及品味那碗速食麦.............
  • 回答
    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达到 10909 米,这一壮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中国深海探测能力的里程碑式飞跃,彰显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技术实力证明: 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地方,其极端高压(超过1000个大气压)、极低温度(接近冰点)以及完全黑暗的.............
  • 回答
    “奋斗屄”这个词,在我看来,并非是一个有着固定定义或官方解释的词语。它更像是一种网络流行语,带着一种黑色幽默和情绪的发泄。要理解它,需要先拆解这个词的构成,再看看它背后所指代的那种现象,以及为什么会有人用这样激烈的词语去评价它。“奋斗屄”的构成与内涵:这个词很直接,由“奋斗”和“屄”两个部分组成。“.............
  • 回答
    “奋斗逼”,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几分复杂的情感,有赞赏,也有揶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观察。要说他们的内心世界,那可就热闹了,就像一个永动机,但启动它的,并非简单的“想要”,而是更深层、更纠结的驱动力。1. 永不熄灭的“不够”感:这是“奋斗逼”内心最核心的引擎。这种“不够”不是指物质上的贫乏,而是更内.............
  • 回答
    .......
  • 回答
    凌晨四点,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但我知道,这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清醒时刻。窗外是陌生的夜空,身边是压缩到极致的合租房,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方便面和洗衣液的味道。这就是我奋斗在异乡的日常。为什么要在这里?这个问题,我自己也问过无数遍。答案,其实很简单,又极其复杂。首先,是为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我来自一个小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