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 @空一格 的答案,很骄傲,但是感觉又有点遗憾。
美国登月的时候何等的大鸣大放,到我们深海一万米就这宣传?真的,不上知乎我都不知道这事情。。。
点进了央视网的直播,至今还在用flash。。。抖音呢?快手呢?这宣传力度还不如囧妈。。
意义重大。
印象中这是人类第三次潜水超过1万米深。甚至少于人类登月的次数。
第一次是1960年由瑞士人雅克·皮卡德设计建造的里雅斯特号(Trieste),乘员2人,达到深度很快就上来了,停留约约20分钟。没有得到任何有意义的样本,也没有拍下影像,纯属是为了创记录去的。
第二次是2012年卡梅隆,这次本来是为了科考和拍摄记录去的。但是引诱生物的食饵没有成功放置开,海底声纳工作不正常,用于取样的液压系统也出现了故障。因此没有采集到任何样本,一条生物的都没被拍摄到。拍来拍去都是荒芜一片(跟绝大多数几千米深的海底没什么区别)。卡梅隆回来的形容就是:无。但卡梅隆仍然停留了近三个小时。(我看记录片,印象中卡梅隆发现疑似漏水,只停留了几十分,然后紧急上浮,但记录里没有提到)。
以上两次都没有采样,也没有拍摄到有价值的图像,从科考上讲意义不大,只能算是打了个照面就回来了。
而我们这次下潜1万米后,一次下去3人,停留了6小时,有采样,有巡航,有录像,是真正的深海科考。
可以这么讲:
全世界到达过海底1万米深的,总共有6人,我国占3人。
人类在海底停留的时间数,总共不超过9小时,我国占6小时。
全人类在海底1万米水平横向移动的距离,我国可能超过99%。
我国极有可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深海1万米视频直播(央视号称全程直播了,我没去翻)。
---------------------------------------------------
更正:
美国的Limiting Factor号2019年4月确实又进行了一次超过万米的深潜,载有2人,停留了4个小时。
这可能是这次我们深潜官方不愿大加宣扬的原因。
下图是截止到2020年4月15日人类的深潜记录。
相关回答:
下图是世界各国深潜器潜深记录排行。
感觉···前排的高赞们都一叶障目了啊
你们光在说片汤话了,什么潜水最深啊,时长最长啊,视频最多啊之类的,不可否认这都是我们国家科技进步的体现,但是它真正的意义你们一个都没说到点子上去。
真的是为了抢国际上那个“最”字吗?国外潜8000米,我们就要到10000米,国外潜水3小时我们就要潜6小时····这不成了街头小混混斗气吗????
没有人深究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拼了命的做深潜器吗?
马里亚纳海沟深度11034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被誉为世界第四级,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个知识。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事情是,马里亚纳海沟是板块碰撞的地方,在这里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碰撞,而马里亚纳海沟往南往北,则是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以及与澳大利亚板块碰撞所形成的巨大海沟,这些海沟是目前地球上最活跃的板块碰撞区域之一。
整个马里亚纳海沟就是板块俯冲带的边界。这个最深的点,真正可谓是板块交汇点。
我们研究深潜器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海沟的形成、演变,以及深海生物群,这些研究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地球板块演化过程、地球生命起源、地球多圈层联系、地球岩石循环、水循环、洋流变迁、火山地震带、深部成矿作用、深海矿产等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这次载人潜水器的成功,让我们有机会亲眼看到海沟内的情况,也能亲自采集到海沟内海水、生物以及岩石样本。
我们从小就学过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地核、地幔、地壳。这三个圈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简单来讲,就是地核处最热,加热地幔物质,地幔物质在加热下运动,带动着地壳运动。运动的地壳相互碰撞或者相互分离,相互碰撞的地壳形成巨大的造山带(这就是地球上山脉的来由),相互分离的地壳形成洋中脊,在洋中脊附近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海底山脉系统(生命可能起源于这附近)。
而海沟正好就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的地方,在以往我们只能通过地震波、声呐等方法获取到海沟的地形地貌特点,但是无法亲自前往考察,在载人深潜器成功之后,我们就能够亲眼见到板块之间到底是如何碰撞过渡的,也能够有机会采集到相关的岩石样本。虽然现在在陆地上我们也能够找到已经消亡的俯冲带岩石,但是海沟作为正活着的俯冲带,显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加细致的证据。
我们能用这些信息做什么?对我们研究地球演化过程有用,板块运动是何时启动的?又是如何启动的?通过研究正在俯冲中的板块,我们就有可能搞清楚这个问题。(这看起来可能是屠龙术,但是板块运动的研究其实对于找矿是有一定帮助的)
另外,海沟被称为“海洋的终极垃圾桶”,来自大陆和海洋中的各种沉积物都堆积在此。这些沉积物中包含了大量的古气候、古海洋等古环境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古海洋中盐、温、密度等等多种信息,从而推断出海洋海水的演化过程;此外,还可以了解到邻近大陆上大气环境、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地震灾害等等多方面的信息。
我们目前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理论,都倾向于认为地球生命起源于海底热液喷口附近。这些喷口,都是由于海水顺着海底裂隙深入,遇到岩浆后携带着大量矿物质返回海面,在海底喷出形成或白或黑的烟囱状结构,这些被称为海底黑烟囱/白烟囱。生命就在这些烟囱附近起源。
但是起源的具体过程如何?无机物是怎么变成有机物的?有机物又是怎么变成有机大分子?有机大分子又如何变成生命?刚刚诞生时候的生命形态如何?这些生命以什么作为生命能量的来源?它们又会组成怎样的生态系统?这些问题都是未曾解决的问题。
在海沟附近、大洋中脊附近存在有许多的海底烟囱,深潜器研制成功后,能够让我们深入海沟附近的海底(地质学上叫做弧后拉张盆地)或者是大洋中脊的海底,近距离研究黑烟囱与黑烟囱附近的现代生态系统,这对于解决地球生命起源的问题也会有重大帮助。
其最近的研究成果中,就涉及到了生命起源方面:“最近就有科学家利用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探针在深海热液喷口气泡中首次发现了自然环境下的原位超临界二氧化碳,这可能类似早期地球水汽界面附近二氧化碳大气层的主要状态,从而促进了氨基酸和其他有机物的合成、富集和保存。这个过程对生命起源至关重要,弥补了热液流体中缺少合成氨基酸的关键元素——氮的这个环节,解决了早期生命起源于热液假说最致命的问题之一。”[1]
海沟是板块之间过渡的地方,过去我们对于板块具体是如何俯冲过渡其实是不是特别清楚的,正如上文所说,我们只能通过地球物理的手段间接研究,目前所见到的相关论文描述的板块俯冲的结构大多都是推断,但是现在可以直接研究了。
板块在俯冲的时候,会带有大量的水分,同时也会让一部分岩石随之俯冲到地幔中去。海沟的俯冲,会让多少水进入地幔?水在进入地幔后又是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么大的水会不会让地幔部分降温?降温后地幔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什么变化?会不会引起板块活动的变化(板块活动一旦发生变化,影响到的就是地表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活跃或减少)?
此外还有岩石循环。俯冲作用会携带着泥沙一路冲进地幔之中(当然这个过程很缓慢,还没来得及进地幔,这些松散的泥沙就变成岩石了)。在这个过程中会让多少岩石重新熔化为岩浆?这些岩浆成分如何?这些岩石在变成岩浆的过程中会经历怎样的变质作用?会变成什么样的变质岩?这些变质岩有什么特点?我们能通过研究这些俯冲带中正在进行中的岩石变化,帮助我们寻找到陆地上的古俯冲带。而陆地上的古俯冲带实际上是古陆地的板块边界,比如前几天很火的秦岭,其实就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边界,它也曾经是一个俯冲带。
此外,在俯冲过程中,会发生强烈的岩浆活动,有科学家称俯冲带为岩浆工厂[2]。在俯冲带上方,往往会引起剧烈的岩浆作用,这些岩浆从地底一路向上,其中绝大部分以侵入岩的形式在地下冷凝,但是还有少部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日本多发火山,就因为正好处于俯冲带上。
岩浆活动既是灾难,也是福报。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矿,都与岩浆活动有关系。对于现阶段正在俯冲过程中岩浆活动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在古老板块边界的岩浆活动,对于我们找矿有很大帮助。在小笠原群岛附近的一些火山中存在着岩浆热液的活动,而且正在形成金属矿床,有些矿床还与富金的金属矿床有关系,我们对这些地方的成矿过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矿产的形成机制,不管是未来在海底寻找金属矿床或者是在陆地上的古俯冲带附近找矿都有重大的意义(比如大冶铁矿、个旧锡矿等都与岩浆活动有关)。
另外,对于俯冲带的研究,能够帮我们研究地震。所谓地震,其实就是板块受力后板块之下的岩层受不住力直接破裂所导致的地面震动。我们现在看到日本多发地震,也是因为日本正处于俯冲带上。而这个俯冲带不仅仅在日本,还俯冲到了中国的东北之下,这就是为什么东北的地震多是深源地震的原因(往往深度达到60-70km以上,搜新闻就能看到)。
不止如此,中国西南部,也是一个俯冲带。青藏高原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两个板块之间原本的洋壳已经消亡了,所以才会形成这么巨大的高原。但是这里毕竟是两个板块之间碰撞的地方,所以西南地震频发,汶川地震也与之有关。所以研究马里亚纳海沟,对于了解更多关于地震的知识也至关重要。
综上,这些岩浆、岩石、水等在俯冲带内从地壳进入地幔的循环过程,对于我们了解地球本身的运转机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许多人希望我们能够预测地震、火山的灾难,也希望我们能够找到更多更大的矿产,我们现在做不到,但是研究俯冲带的信息,当我们对于地球的了解更加深入后,我们就有可能做到。
(PS:感谢知友 @滑跃党员 提醒,我们现在也只是到达海沟内采集沉积物,但是海沟内的沉积物厚度较大,所以现阶段可能依然无法直接研究俯冲带的岩浆和岩石,不过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潜水器能够打钻钻到更深处进行研究)
海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沟”,而是一个巨大的地貌单元。以马里亚纳海沟为例,它北起硫磺岛,南至雅普岛,长达2250公里,宽度60-70公里左右,在海沟中各处深浅不一,被多出凹槽或者是海岭分隔为不连续的若干段,海沟在其延伸方向上还存在多出大的转折,这种极为大型的地貌,对于海底海流也有极为重要的塑造作用,同时也对海洋能量的分配、转换和传递有控制作用。这些作用最终以洋流方向和强弱、季风和气候的出现和变化表现出来。
而且,这个海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持续的板块运动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方向、宽度、深度等等),这些变化从人类的角度看很缓慢,但是当这些变化积累下来,终将对我们的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现在开始研究,这些研究资料经过常年累月的积累后,将会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极为重要的材料。
海沟深度极大,带来强大的海水压力,而且黑暗无光的低温环境,在以往被我们认为是生命的禁区。但是自从海沟的探测活动开始后,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环境中存在着392种特有生命,这些生命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这些生命栖息在比海平面压力高1100倍的环境中,它们是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它们与其他更上层的海洋中的生态系统存在物质或能量的交换吗?它们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明末时候,航海大发现带来的玉米和土豆给人们带来新的粮食种类,让中国人口从以往的1亿左右突破到清末时候的4亿。我们对于海沟极端生态系统的研究,能不能发现新的生命类型?这些生命可能能“吃”掉各种污染物,可能能够在极端环境中大量存活为我们提供蛋白质,又或者提供适应低温和高压的基因等等。
所以,这种耐高压、耐低温的极端生命的研究,对于我们人类将来步入太空,适应太空极端环境可能有一定的启示,对于我们未来在外星球中生命探寻和定居点的建立也可能起到帮助。
所以,综上,有人深潜器的重大意义并不在于有了这个载人深潜器,而在于有了这个深潜器后我们能干什么。这是很多答主并未考虑到的问题。
另外,既然大家都看到这里了,希望帮我点个赞,知乎应该是一个分享深度知识的地方,本回答下的高赞居然全是抖机灵和片汤话,喜欢这种话的去看新闻看论坛就好了,何必来知乎?
参考文献
[1]李三忠,索艳慧,朱俊江,戴黎明,张瑞昕,刘欣颖,乔璐璐,刘吉文,张晓华.海沟系统研究的进展与前沿[J/OL].中国科学:地球科学:1-19[2020-11-11].
[2]李三忠, 赵淑娟, 刘鑫,等. 洋-陆转换与耦合过程[C]//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0.
他们开了个头,刷了刷数据和记录,吹了一把梦想。
一二次都是盲潜,第三次逗留十多分钟,看到一片漆黑,发现要漏水了赶紧撤。
号称深海科考,他们其实啥都没做。
而我们,把梦实现了。
论区别,就是哥伦布到达美洲,和新教徒在美洲殖民的区别。
今天,没有人会承认美洲是属于西班牙葡萄牙的。
未来,海底科学界也没有人会承认卡梅隆之流的。
以后制订海底科考标准,我们说了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