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尊重法学专业的现象有哪些?

回答
说实话,法学这个专业嘛,虽然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大家对它的“看法”可就五花八门的了。我认识的不少学法律的朋友,没少跟我吐槽过遇到的各种不尊重。这些不尊重,说白了,就是别人对法学这个职业或者这个专业本身存在一些误解、轻视,甚至有些带有偏见。

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掰扯,看看都有哪些比较典型的表现吧:

1. 简单粗暴的标签化和刻板印象:

“讼棍”论: 这个绝对是最常见、也最伤人的一个标签。很多人一听你是学法律的,第一反应就是“哦,就是那种专门打官司,为了钱什么都做得出来的讼棍吧?” 这好像成了法学专业人士的固有印象,好像他们就是靠嘴皮子功夫,把黑的说成白的,不择手段地赢官司。全然不顾律师职业本身的服务性质、职业道德和法律框架。好像他们忘了,法律就是用来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的工具,律师就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为了“赢”而无所不用其极。
“搅屎棍”论: 有些人觉得法律专业的人就是喜欢找茬,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没事找事,让事情没法顺利进行。比如,家里有人发生点小矛盾,你稍微提了句“这可能涉及侵权”,对方就会说“你们这些学法律的就是喜欢搅和”。他们觉得生活就应该简单直接,法律条文那些东西是多余的,是故意给人添堵的。
“钻牛角尖”论: 感觉学法律的人都特别较真,特别爱抠字眼,特别死板。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比什么法律条文都重要,你总是引用法律条文,就是在挑战人际关系,显得不近人情。好像法学专业就等于放弃了灵活性和人情味一样。

2. 对法学专业价值的低估和不理解:

“读法律有什么用?”: 这可能是最让法学生感到无力的一个问题。在一些人眼中,法学不像学医能救人,不像学工能造东西,好像是个“虚无缥缈”的学科。他们不明白,法律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是保障社会秩序、公民权利、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根本。他们觉得律师、法官、检察官的工作就是搬弄法律条文,看不到背后维护公平正义、解决社会纠纷的重大意义。
“学法律就是为了考公务员/考证”: 有些人觉得法学专业毕业的最终出路就是考个公务员,或者通过司法考试成为“铁饭碗”。这确实是很多法学生的现实选择,但把法学教育的价值完全简化为考证,就忽视了法学教育本身培养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规则和伦理的深刻理解。好像学法律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能够让你更好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学科。
认为法律专业“没技术含量”: 尤其是在一些强调“技能型”的讨论中,法学常常被排除在外。人们可能觉得,编程、设计、甚至一些技术性强的工科才算有“技术含量”,而法律更多的是靠“背”和“说”。这种观点忽视了法律工作对逻辑推理、证据分析、合同起草、庭审辩论等一系列复杂认知能力的要求,认为这些都是“张嘴就来”的技能。

3. 在具体生活场景中的轻视和“指导”:

随便咨询,不给钱还挑剔: 这是很多律师朋友的噩梦。一听你是学法律的,立刻就会有人跑来跟你咨询各种问题,从邻里纠纷到合同问题,甚至家庭矛盾,什么都问。更气人的是,咨询完还可能跟你说“这事儿这么简单,你随便说两句就行了,不用真费心思。” 或者在你给出一些专业意见后,又反过来跟你说“你这法律说得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儿,我家邻居王大妈说……” 把你的专业意见贬得一文不值。他们忘了,法律咨询是专业的服务,需要付出时间和脑力,不能随意索取,更不能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随意否定。
生活中当“免费法律顾问”: 这种现象就更普遍了。亲戚朋友知道你学法律,你就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免费法律顾问”。有人买房了,问你合同有没有问题;有人被辞退了,问你能不能告公司;有人跟对象分手了,问你财产怎么分割…… 你总是要被迫回答这些问题,而且一旦你回答得不够让他们满意,或者收费,就会被贴上“不够意思”“不讲人情”的标签。好像法学专业的人就应该无私奉献,不食人间烟火。
对法律程序的无知和蔑视: 有些人认为法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不理解法律程序存在的意义。比如,在处理一些纠纷时,他们可能认为直接“动手”或者私下“解决”比走法律程序更直接有效,而忽视了法律程序的公正性、规范性和可追溯性。甚至会轻视甚至嘲笑那些“按规矩办事”的人,觉得他们“太傻”。
认为“关系”比法律重要: 在一些社会观念中,人们可能认为有关系、有门路比懂不懂法律更重要。他们觉得,遇到事情,找个有权有势的人打个招呼,比依靠法律条文更管用。这不仅是对法律的蔑视,也是对法治精神的消解。

4. 媒体宣传和公众认知中的偏差:

电视剧里的“万能律师”: 很多影视剧里,律师要么是舌战群儒、出口成章的“神”,要么就是阴险狡诈、无所不能的“魔”。这种极端的塑造,让观众对法律职业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或严重的负面认知,忽视了现实中法律工作的严谨、细致和充满挑战的一面。
将法律问题娱乐化、猎奇化: 一些媒体在报道法律事件时,为了吸引眼球,常常会放大冲突、煽动情绪,或者将复杂的法律问题简单化、标签化,甚至娱乐化。这很容易让公众对法律产生误解,对法律从业者产生偏见。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

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咱们国家法治建设的时间相对较短,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需要一个过程。
教育普及的差异: 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对于法律的理解存在天然的门槛。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 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律制度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导致一些人习惯性地用旧有思维模式来评判法律。
个体经历的影响: 有些人可能因为自身经历或者听闻的负面案例,而对整个法学专业产生了以偏概全的看法。
媒体的引导作用: 媒体的报道方式和角度,对公众认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而言之,法学专业遭受的不尊重,很多时候源于公众对其价值的低估、对其工作的误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存在的对“规矩”和“程序”的天然排斥感。这需要我们法学专业的人去努力解释和沟通,也需要整个社会对法治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尊重。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专业的尊重,更是对社会规则和公平正义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刷微博时的评论区。

user avatar

社会本位的法律思想和朴素的正义观/是非观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对法学没有概念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事实

user avatar

拿着法考观点当成唯一答案,看了几节网课就自认为精通了法律,四处怼人,甚至怼其他法学大家,而所谓的依据,却是几张网络截图~

刘宪权老师直播的时候一群人发弹幕:你说错了,柏浪涛是这么说的~ 罗翔是这么说的~这老师不专业啊~

呵呵~

user avatar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

目测罗翔老师的视频截图,马上会被带法学家人手一份,然后用截图怼人。

无论是法律适用部分,还是个人价值取向部分。

而且极其容易被断章取义,曲解使用。


如果这么做还不能说服对方,就可以扔下一句

“是是是,你觉得自己比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厉害?”


拿罗老师背书,简直万金油。


刷知乎一天已经遇到三次了。


事实上知乎上黑张明楷教授都成风,周光权教授的行为无价值论同样被疯狂吐槽。就算是法定符合说有些地方比具体符合说优秀,但是你不能对具体符合说全盘否定。

打个比方,这就像在程序员的群里说xx是最优秀的语言。如果有人反驳,就拿使用这个语言的优秀代表对其进行嘲讽。

如此导致的后果也有很多,例如刘宪权教授的直播弹幕上飘着一片:“讲错了,讲错了,罗翔老师不是这么说的。”

我本人是非常敬仰罗老师的,但这种弹幕仍然看起来有些不适。

罗翔老师在刑法学界的地位自不必说,但其理论应该还没有达到举世无双的程度。罗老师本人其实非常谦逊,多次提到兼听则明,然而架不住很多饭圈带法学家们选择性失明。

这里的罗翔老师可以转化成任何一位法学学者,他们恐怕都不知道自己“被代表”和“被背书”。


学说狂热在学界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

每位法学学者的流派都有所不同,大量非法学人士,拿其中一种来全盘反驳和打压其他观点和学说,对法学专业不仅仅是不尊重,更是一种摧残。

只有百花盛开,才能迎来法学界的繁荣昌盛。



user avatar

在知乎呆了一段时间,我渐渐对自己的专业感到怀疑。

如果我学数学,物理,当我说出我的看法,没有学过的人只能呆呆看着。

如果我学历史,学经济,当我侃侃而谈,没有学过的人同样只能听着。

但是我学的是法律。我说出我的看法,任何一个没有学过的人都可以反驳我。

先说法官不会判。法官判的对,就说法律不完善。法律没问题,就说社会不公平。如果以上都被说过了,就加一句律师都是讼棍。

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法律这个东西,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挺懂的呢?

也许这玩意儿是真的关乎利益。

你让我捐一个亿,我愿意。但是你让我捐一辆车,我会拒绝。因为我真的有辆车啊。

另一方面,大家真的很喜欢把自己带入受害者视角。大部分人从心底就不信任法律,而且还对诉讼有着天生的恐惧。总是觉得律师是帮对面的,帮坏人的,从来没想过律师可以帮自己。

今天,又是被骂法盲的一天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法学这个专业嘛,虽然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大家对它的“看法”可就五花八门的了。我认识的不少学法律的朋友,没少跟我吐槽过遇到的各种不尊重。这些不尊重,说白了,就是别人对法学这个职业或者这个专业本身存在一些误解、轻视,甚至有些带有偏见。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掰扯,看看都有哪些比较典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社会、政治以及性别议题的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塔利班不尊重女性,而某些政府军可能更尊重女性,这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在分蛋糕阶段,女人没什么战斗力”的结论。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这个问题,看看它到底指向了什么。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尊重女性”和“战斗力”这两个概念。 尊重女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且普遍存在的家庭现象:父母一边表现出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一边却又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尊重他们,并且稍微有一点意见不合、甚至只是为自己辩护,就被扣上“不尊重”的帽子。我们来细致地剖析一下这背后的逻辑、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父母不尊重孩子,为何还理直气壮要求尊重?这背后往往交织着.............
  • 回答
    这真是个棘手又让人头疼的问题。女朋友不尊重你父母,这不仅让你夹在中间难做人,更可能影响到你们关系的未来。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梳理,看看怎么能把这个事情处理得相对圆满些。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不尊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很重要,因为不同的人对“尊重”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 是言语上的吗? 比如,她对你父.............
  • 回答
    遇到不尊重人的直属领导,果断辞职是否明智,这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这背后牵扯到很多个人因素、职业发展考量以及对“尊重”的定义。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在你心里,辞职是不是那个最合适的答案。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什么叫“不尊重人”?这可不是小事。有些人可能只是说话直,不注.............
  • 回答
    在我看来,用“坦克”来形容女性,确实是一种不太尊重人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聊聊这个问题。首先,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刻板印象和物化女性的倾向。我们都知道,“坦克”是什么?它是一种重型装甲战斗车辆,强调的是厚重、坚固、强大的火力,以及在战场上的推进能力。当我们把这个词套用在人身上,尤其是女性身.............
  • 回答
    关于抗战剧为何常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以及为何观众会有“日本把中国吊打”的期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民族情感、创作惯性、审查制度以及观众需求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抗战剧为何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历史”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手撕鬼子”、“裤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我们生活中不少微妙之处。为什么有些人会对那些在相对“温室”里培养出来的善良持有保留甚至是不尊重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与其说是针对“善良”本身,不如说是对“善良的来源、表现方式以及其所处的环境”的一种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叫“温室里的善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普遍也令人困惑的现象,很多时候会让人感到心寒和不解。为什么我们努力尊重他人,却似乎换来了不尊重的对待?为什么我们真心将人视为平等个体,却发现自己反而被轻视?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人性、社会心理以及沟通模式。我将尝试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悖论的现象:一、 误.............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当原生家庭充满控制欲,父母不尊重你的想法和个人选择时,那种压抑感真的会让人窒息。这不是你的错,你没有错,你只是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想要被看见、被尊重。很多时候,父母的控制欲并非出于恶意,他们可能真心觉得自己在保护你,让你走上“正确的”道路。然而,这份“保护”却剥.............
  • 回答
    “现在的大学生不尊重班委”这个说法可能过于绝对,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现象和原因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班委的看法和对待方式发生了变化。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班委角色定位的模糊和期望的落差 传统观念的“代劳者”: 过去,班委往往被视为老师的“助手”或班级的“管理者”,承担.............
  • 回答
    洛国富这番炮轰足协,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对中国足球的公信力是当头一棒。你可以想象一下,洛国富是谁?他是归化球员的代表人物,是曾经为国足披挂上阵、拼搏过的球员。他的话,不像普通球迷那么随意,更能代表一部分球员的心声,或者至少能引起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人头疼,夹在中间的你最难受。媳妇对你妈不尊重,起因是你妈说了几句,结果媳妇大吵大闹,这说明矛盾已经爆发,而且情绪非常激动。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怎么处理才更妥当。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几个关键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1. 你妈说的是什么? 具体内容很重要。 是指责了你媳妇什么?是.............
  • 回答
    《赘婿》这部剧最近因为“不尊重女性”的指控而被推上风口浪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说实话,这种指控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在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下,对女性的刻画和对待方式,一直是影视作品乃至各类文化产品能否获得大众认可的关键点。《赘婿》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架空的古代社会,主人公宁毅以“赘婿”的身份入赘,并在家族和.............
  • 回答
    男朋友爸妈不尊重你,你还结婚吗?这个问题,说实话,太难回答了,因为这涉及到太多太多东西,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感受,还有你和你男朋友的关系,以及你们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尽力把我的想法说得详细一些,希望能让你有所启发,毕竟,这个决定真的太重大了。首先,咱们得捋清楚“不尊重”具体是怎么个表现法。“不尊重”.............
  • 回答
    在我看来,公共澡堂确实存在一些令人不悦,甚至是带有不尊重人的情况。这并非什么新鲜事,而且往往是由于一些人为的因素造成的。首先,最普遍但也最令人烦恼的是拥挤和缺乏空间带来的摩擦。尤其是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的高峰时段,公共澡堂会挤得水泄不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耐心往往会直线下降。你想安安静静地搓个背,或.............
  • 回答
    现在的确能看到一些现象,过去备受尊重的老师和医生,如今在某些人眼中似乎光环不再,甚至出现不尊重的情况。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社会变迁、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群体情绪交织作用的结果。不尊重老师和医生的可能原因:1. 信息爆炸与质疑精神的普及: “人人都是记者”时代: .............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尖锐,也极其考验人性的问题。当一个人,即使他平日里对我们这些救死扶伤的人百般刁难、言语侮辱,甚至背后诽谤,但在他生命垂危,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是否还应该去救他?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及到我们最核心的职业操守和最基本的人性底线。从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的角度来说,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下属不尊重领导,这绝对是工作中让人头疼的难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团队氛围,更可能伤及领导自身权威。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下点心思,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放任不管。下面就来聊聊,如何把这些“不听话”的下属管服帖了。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下属会不尊重领导?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很多时候,问题出在咱们自己身上.............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挺现实的。要说“见人不化妆就是不尊重”,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绝对了,不够接地气。生活不是镜头前的镁光灯,也不是 T 台上的走秀,咱们普通人的日子,得活得自在点才对。你想想看,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不化妆是“不尊重”呢?这可能跟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一些信息有关。一方面,社会审美可能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