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虚拟故事中人物的共情,和对真实新闻里的人物的共情,区别在那里呢?

回答
虚拟故事和真实新闻中的人物,都能触动我们的情感,引发共鸣。但这两者之间的共情,确实存在着微妙而深刻的差异。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讲讲它们的不同。

首先,说起来最直观的,是信息来源和构建方式的不同。

在虚拟故事里,我们面对的人物是作者精心“创造”出来的。他们的背景、性格、动机、甚至是他们经历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作者一点一滴构建起来的。作者就像一位魔术师,用文字或影像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和其中的居民。我们看到的人物,是经过筛选、提炼和加工的,他们的情感表达、行为逻辑,都经过作者的“指导”和“安排”。这种信息是高度集中和可控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引导读者或观众的情感。

而真实新闻里的人物,他们是活生生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是庞大而复杂的,新闻报道只是截取了他们人生中的某个片段,或者某个事件中的某个侧面。我们看到的关于他们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甚至是带有某种局限性的。新闻的目的是告知和报道,它不会为了让我们对某个人产生共情而去刻意渲染,或者刻意回避某些方面。相反,新闻可能会展现人性的复杂、意外,甚至是我们难以理解的行为。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我们共情的对象和基础。

在虚拟故事里,我们共情的是一个被“设定”好的个体。我们知道他会有怎样的成长弧线,会遇到怎样的挑战,以及最终可能会走向何方。我们投入的是一种“知道”和“期待”的情感。我们被作者引导着去理解角色的痛苦、喜悦、挣扎,因为这些都是为了推动剧情,或者揭示某种主题而存在的。我们共情的基础,是故事的叙事结构和角色的功能性。我们知道,这个角色是为了“服务”于这个故事而存在的,他的情感起伏是为了让我们更投入。

在真实新闻里,我们共情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独立意志的个体。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结局”,也不知道他们的人生轨迹会如何发展。我们共情的更多是一种“同情”、“理解”或者“支持”。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人的遭遇感到心痛,因为他的勇敢感到敬佩,因为他的不幸感到悲伤。我们共情的基础,是对人性本身的认同,以及对他身处困境的感同身受。我们知道,这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目标,新闻只是我们窥视他们一部分人生的窗口。

再者,关于情感的深度和性质也存在差异。

虚拟故事中的共情,往往是一种更为“纯粹”的情感投入。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虚构的,我们不必担心自己的情感会“干扰”到现实生活,也不需要为共情对象承担任何现实责任。我们可以尽情地为角色的悲欢离合而感动,因为这是一种安全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将自己投射到角色身上,体验他们的人生,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移情”。

真实新闻中的共情,则更加“复杂”和“沉重”。我们共情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们的痛苦和不幸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安,甚至会引发我们对自身处境的思考。我们会担心他们的未来,会希望他们能得到帮助。这种共情往往伴随着一种现实的责任感,即使我们无法直接施加帮助,但内心也会有一种想要“改变”或“改善”的愿望。同时,真实新闻的报道方式、信息偏差,也可能影响我们共情的准确性和深度。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新闻机构选择呈现给我们的一面,这会让我们对人物产生片面的理解,进而影响我们的共情。

还有一点,是关于理解的维度。

在虚拟故事里,我们能够相对全面地理解一个角色的动机和行为。作者会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内心独白、对话、甚至是闪回,来解释角色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更容易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选择,即使这些选择在我们看来是错误的或极端的。

在真实新闻里,我们对人物的理解往往是间接的。我们依赖的是记者的采访、相关人士的证言,以及新闻本身的叙事。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人物行为的结果,而难以完全洞悉他们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挣扎。一个人的某些行为,可能受到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甚至是当下情绪的多种因素影响,而新闻报道很难将这一切都呈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意味着,我们对真实人物的共情,可能更偏向于对他们“处境”的共情,而非对他们“内心深处动机”的完全理解。

最后,我想提一下期望的落差。

对于虚拟故事的人物,我们抱着一种“期待”去看待他们,期待他们能达到某种“圆满”或者“成长”。这种期待是基于故事的逻辑和作者的安排。

而对于真实新闻里的人物,我们不会有那种对“虚构故事”般的期待。我们更可能的是希望他们能“平安”、“渡过难关”、“得到公正的对待”。这种期望是基于对基本人道和公平的渴望。如果我们对新闻中的人物抱有虚拟人物式的“期待”(比如期待他们能完美解决问题),那么当现实中的复杂性显现时,可能会产生失落感。

总而言之,虚拟故事中的共情,是一种在安全框架内的、被引导的、对被塑造的个体的情感投入。而真实新闻中的共情,是一种基于碎片化信息、对真实个体处境的、带有现实责任感的、更为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体验。两者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连接,但它们连接的起点和方式,以及我们从中获得的感受,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面: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另一面: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矛盾么?并不。

一面:

对虚拟人物——乃至「真实人物」的「共情」,注定是要失败的。你知道虚拟人物无法产生非虚拟的感情,当我们讨论「共情」时,实质上是在进行一个映射运算:输入文字或影像信息,经由大脑处理,把结果返回。这里唯独缺少的,是这个虚拟人物的「虚拟大脑」——所有观众都试图模拟它,但它偏偏不存在。你只是看到他被蛇咬了一口,然后跳得老高——但他痛么?并不:痛觉是你脑补的,或是作者宣称的,唯独不会是「真实存在」的。

另一面:

——但是,这个「真实存在」,重要么?也不:唯一重要的,是你的摹仿的结果。虚拟大脑不存在,你对虚拟大脑的「共情」却是存在的,且无比真切地反映在你的「真实生活」里。当你认真地思考「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做」时,你正在为自己的未来作出抉择。你正在决定着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持什么价值观、捍卫什么「真物」的家伙,而这,几乎已经涵盖了人生的全部。


以上,我试图说明的是:对虚拟人物与真实人物的「共情」之区别,唯独体现在该人物之「感情」是否「真实存在」上。然而他的「感情」,恰恰是最可有可无的,反而只有你的「共情」才具备讨论空间。

在最极端的例子里,可以假定除你自己以外的所有个体都是NPC——假如有一天你被告知了这一事实,你对他们的感情会产生变化么,你对他们的一切「共情」都会瞬间崩溃么?

我自己对此的回答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我的生活将如常演绎下去。无论我是在「现实」还是在角色扮演的游戏里,既然收到的反馈是相同的,那它们就别无二致。我只管「共情」我的去,至于它们的「感情」如何、真实存在与否,原是不在讨论范围之内的。

当然,你可以对此持有异议——毕竟这也是回答的一部分,是决定你人生的一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