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

回答
“海归”再“归海”现象,指的是那些曾经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的中国公民,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海外生活后,选择再次回到中国发展,但随后又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离开中国,重新前往海外居住或工作。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背后涉及个人选择、国内外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文化认同等诸多方面。要全面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海归”再“归海”现象的成因分析

我们先来分析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各个层面的原因:

1. 个人层面原因:

职业发展瓶颈与期望落差:
国内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就业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一些“海归”可能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国内并不热门,或者就业机会与他们期望的薪资、职位不符。
“水土不服”的职业文化: 国外的职场文化(如扁平化管理、鼓励创新、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可能与国内的传统职场文化存在差异。一些“海归”可能难以适应国内的加班文化、人际关系复杂性或者论资排辈的现象,从而影响职业满意度。
技能和知识的过时或不匹配: 有些在海外学习的专业技能或知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其学习成果在国内的应用受限。
海外更优越的职业机会: 对某些特定领域(如前沿科技、金融、高端制造等),海外的研发环境、薪资待遇、职业晋升空间可能仍然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当他们在国内发展不如预期时,自然会重新考虑海外机会。
生活方式与文化适应问题:
生活成本与压力: 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可能让一些“海归”感到经济压力巨大,难以实现他们预期的生活品质。
社会环境和生活便利性: 虽然中国在很多方面进步显著,但一些“海归”可能依然怀念海外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某些优势,或者不适应国内某些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与家庭考量: 在海外生活久了,一些“海归”可能建立了深厚的海外人脉或家庭关系,回国后可能面临与家人朋友分离的痛苦,或者因为家庭原因(如伴侣工作、子女教育等)而选择再次离开。
文化认同的摇摆: 在中西方文化之间长期游走,一些“海归”可能对自身的文化认同产生困惑,在某个阶段可能更倾向于熟悉或适应的文化环境。
个人价值实现的考量:
创新环境和创业支持: 虽然国内创业氛围浓厚,但对于一些在海外习惯了宽松创新环境的“海归”来说,国内某些行业的准入限制、政策不确定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可能让他们感到束手束脚,转而寻求海外更适合创新的土壤。
个人成长与挑战: 部分“海归”可能认为,在国外继续深造或接受挑战,对他们个人的长期成长更有益处。

2. 国内环境层面原因:

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部分行业的增长速度可能放缓,导致就业机会的相对减少,对所有求职者都构成挑战,包括“海归”。
产业升级与转型: 在国家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过程中,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冲击,而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可能与“海归”的专业不完全匹配。
政策和制度因素:
人才引进政策的变化: 各国人才引进政策具有周期性和区域性,一些国家可能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这也会影响“海归”的选择。
户籍、教育、医疗等制度的复杂性: 即使在中国国内,很多制度性因素(如大城市户口、子女入学、医保转移等)对“海归”来说也可能是一道门槛。
社会观念的变化:
“海归”光环的减弱: 随着出境留学人数的增加,“海归”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其“光环效应”逐渐减弱,企业在招聘时更看重实际能力和经验。
“土生土长”人才的崛起: 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他们在本土化方面可能更有优势,与国内企业文化契合度更高。

3. 海外环境层面原因:

海外经济的复苏或机遇: 某些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复苏或特定行业的发展,可能会重新吸引“海归”前往。
家庭团聚或伴侣发展: 部分“海归”是因为与伴侣的长期异地恋或家庭成员需要照顾等原因,选择暂时或永久性地移居海外。
国际地缘政治与社会稳定性: 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社会稳定程度、甚至疫情等因素,也可能促使部分“海归”重新评估其海外居住的安全性。

二、 “海归”再“归海”现象的特点与表现

周期性与阶段性: 这种现象往往与个人的职业生涯、家庭生活阶段以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有关。可能是在国内尝试几年后,发现不合适而离开;也可能是因为家庭原因暂时离开,未来仍有可能回国。
并非大规模的“逃离”: 虽然存在“归海”现象,但绝大多数“海归”仍然选择留在中国发展,并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将少数“归海”现象放大,可能失之偏颇。
“人才流动”的常态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跨国流动是普遍现象。这既是个人选择,也是全球人才竞争的体现。
“反向海归”现象的并存: 与“海归”再“归海”相对的是,也有不少在海外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选择回国发展,这表明人才流动是双向的。

三、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1. 理性看待,避免过度解读:
个体选择的必然: 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下的普遍现象,不应将其妖魔化或过度政治化。每个“海归”都有权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需求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选择”而非“失败”: “归海”不一定代表在国内发展是“失败”的,可能只是在某个阶段发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或生活方式。
全球化人才流动的一部分: 将其视为全球人才流动的一部分,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理解这一现象。

2. 反思国内人才吸引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国内应继续努力提升就业市场的吸引力,包括提供更公平的竞争机会、更具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更开放的职业发展通道。
改善工作文化和生活环境: 关注“海归”在职业文化适应、工作生活平衡、以及城市生活便利性等方面的需求,努力构建更包容、更人性化的社会环境。
健全社会保障和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户籍、社保、医疗、子女教育等制度,减少“海归”在融入国内社会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
鼓励创新创业的土壤: 为拥有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的“海归”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支持,降低试错成本,保护知识产权。

3. 关注“海归”群体的多样性:
区分不同群体: “海归”群体本身是多样化的,包括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求学经历、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人。对他们的分析应避免“一刀切”。
关注“高精尖”人才: 对于那些在特定领域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海归”人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吸引和留用政策。

4. 促进人才良性循环:
建立长期吸引机制: 吸引人才回国发展,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这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和不断优化的环境。
鼓励国际交流合作: 不论是回国还是“归海”,保持与国际的联系和交流,对于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

总结来说, “海归”再“归海”现象是全球化浪潮中人才流动的正常表现,其背后是个人选择与国内外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应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它,既要理解个人发展的合理诉求,也要从中反思如何不断提升中国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人才的良性循环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关注如何为所有人才(包括“海归”和其他所有奋斗者)提供一个公平、开放、充满机遇和温暖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中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几年海归/归海对很多人来说不比跳槽难多少,反复横跳是常规操作,只是为了工资和机会而已。

共赏一轮明月,共刷一套leetcode,给人一种马上就要天下大同的幻觉。

然而今年这个大门飞速的关上了,以后即使再打开一点,也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容易。每个人都要做出最终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无限责任。

买定离手,愿赌服输罢。

user avatar

老实说,我们这一代留学生的出国感受跟上一辈的体验完全不同。

我们这一辈的出国最初感受都是: 天哪,加拿大美国这么落后吗?Amazon的界面和快递速度还不如十年前的京东,用户体验差淘宝天猫十万八千里。地铁又破又烂,到处锈迹斑斑,公交既贵又慢,这就是传说中的发达国家?我这是来了国内38线的小乡镇么?虽然这边人总体上确实nice和有礼貌一点,但是屁用没有,效率低的要死,downtown破败不说还有很多精神病在到处晃悠,支付还在用信用卡甚至现金cash only,中国早就一个手机搞定所有支付了。叫外卖也很贵还选择少,国内早就做到外卖解决所有生活购物需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国外都极大地落后于国内。基本上各个方面,国外都什么玩意儿呀。。。呜呜呜,我!要!回!国!(p.s.,我刚来的时候真的很嫌弃这里,嫌弃地恨不得马上回国,偷偷哭过好几次

以上基本上是我刚出国前两三年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短期旅游或者短期访问学者对国外印象都很差,巴不得赶紧回国,非常理解和认同。

等后来待得时间长了,渐渐了解了这边的娱乐和户外活动,特别是有了车和工作了之后,生活质量根本比国内真的好太多太多了,尤其我在国内996过一年。

北京和深圳买车都要排队摇号好几年,抽中纯靠运气也就是看天,上海光车牌号都要10万20万的。我在这边一毕业就可以马上买车,我的honda civic月供260刀,不用排5-6年的队等着抽中才买车,也不需要10万的车牌号,我的车牌注册+制作200刀。车的价格也比国内便宜,房价也是。。。据说某些型号的车只有国内价格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就算北京上海作为码农你有车,一般上班通勤单程都得1-2个小时,除非你家里有钱在四环以内买房,毕竟富二代不管在哪个城市或者国家过都很舒服。当然了,国内如果你学历一般,例如不是985毕业,毕业了大概率还要花功夫拿到北京或者上海的户口,没有户口买房会比较麻烦,这边都不存在。外国留学生只要是拿着毕业工作签证,买房子找工作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存在户口这东西,有了本地工作经验,就可以很容易拿到枫叶卡,不关心你是不是985毕业。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来自国内没有背景的农村穷苦家庭,在北京深圳这种地方买房只能纯靠自己,父母无法提供任何资金支持,自己的职业属性又只允许你在国内一线城市发展,那么来北美一线城市相比于待在国内一线城市,真的是买车买房都轻松好多。那些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大城市土著或者家里有父母资金支持买房的,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留学毕业后回北京等一线城市发展。而我们这些从国内小农村出来的,在加拿大哪怕在买房子之前的租房日子,也比北京深圳爽太多。例如我现在住在一个大house二楼的其中一间,一个月600刀,房间大概20平米,一楼一整层只有客厅和厨房,所以都非常大且宽敞,开放式大厨房,我们租客做饭也舒服,还有洗碗机洗衣机和烘干机可用,house的前院和后院可以烧烤或者闲坐喝咖啡什么的,房东也提供house车库停车位。这要在北京,不得把一楼那一整层的大厨房和大客厅改装成几个房间租出去?我那20平米的卧室,怎么也可以改建成两个房间租出去吧?另外就是这边的美景。我经常下班开车30分钟看湖边日落,都好美,人又少,仿佛这美景只属于我,这也不是北京上海能提供的。每次看到那样的美景和享受那种宁静的美好,心里就算有压力也能纾解一些。国内要看到同样的美景,得去小小的远出旅游一下,得特地请假安排出时间和money。再次,海归在国内已经不像10年前15年前那么值钱了,除非有极高的硬实力。遍地海归,我来自普通农村家庭并且能力不是那么出类拔萃的,回国一线城市的机会虽多,并且国内发展上限比在海外高,但是极大概率是无法像20年前那样折腾起什么大的浪花了,依然只是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所以不如选择北美一线城市舒服轻松一点、可以享受美景的生活吧。最后,就是国内普遍的996问题和35岁问题。国内白领程序员的竞争太激烈了,堪称惨烈,大厂算法工程师应届生招聘不是清北或者海外MIT斯坦福等名校毕业生,那么估计很难被招进去。听国内的同学讲过,他说“996已经很幸福了,好吗”,然后说他经常11点才下班。国内现在不缺螺丝钉式的程序员算法工程师,缺的是可以带领大家吃肉的高科技创业者。我目前积累不够,还不能回国创业,现在回国只是给社会增加了一位求职者,增加了一位竞争和抢位置的人,反而让国内的内卷更厉害。

论人口,多伦多只有南京的三分之一,但是高科技企业的机会却比三倍人口的南京的就业选择多。所以人均机会数高很多。北京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就业机会比Toronto多,但是生活质量差太多。二线城市如南京杭州,生活质量比北京深圳好,但是生活质量依然比Toronto差,并且高科技就业机会还比Toronto少。Toronto相当于在北京和南京的就业机会之间取了中间值,但是生活质量比两者都高。本质上我寻找居住城市的标准是,如何在尽可能不牺牲类似国内一线城市的人均机会数,工资也尽可能可以跟国内一线城市大科技公司(类似华为Amazon谷歌Uber等大厂)不差太多的情况下,哪里可以最优化我的生活质量,哪里更舒服。

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谁让你倒着来,要么是没文化读书少,要么是有文化智商低,再有可能是有智商有文化但真的坏。如果个人能力和积累有限,就安心负责“修身”,过好自己的生活。等我以后有积累了,可以“齐家”,把家人生活弄好。再有余力的话,希望可以有钱为老家农村的农民工做贡献,创个业什么的,这样他们可以在村里就可以找到收入不错的工作,不用为了好一点的生活而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不得不跟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分开,家里留着老人和留守儿童。

总之,不管租房还是买房,加拿大美国大城市生活还是很舒服的。国内一线城市普通白领的压力是真的大,过来人太懂了。

============================

不想在评论里再说了,有些人读都没读完,就开始杠,真的无语。

无脑美分、无脑五毛,本质都是一类人。前者见不得别人说美国的不好,后者见不得别人说中国的不好,这两类人都是为立场说话,而不是为逻辑说话。这两类人都是枉顾事实,不用逻辑和思考的人,都是我反感和讨厌的人。我以是否用逻辑和思考来寻找朋友,不以立场是否相同来。

理智冷静的人,都能看到两边的好与不好,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哪里适合自己,哪里更舒服。我在回答中例举了多伦多的各种不好,也例举了多伦多的各种好。我并没有无脑地说这边什么都好,毕竟没有一个地方是完美的我们只能在不完美中选择那个相对更符合自己审美和舒适标准的城市。

我也在回答里说的很清楚,我的要求是:

  1. 居住的城市的高科技工作机会尽可能跟国内一线城市(北京深圳)机会不要差距太大
  2. 工资水平也跟国内一线大厂的职位差不多
  3. 工作之外的生活舒服,不用每天加班,可以很方便地看美景什么的
user avatar

我一直给所有想回国的人的建议是:

你要先有随时回去的能力后,再考虑回国。


国内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国内工作更加累(累不代表成长),更加复杂,机会更多(也有更多的坑)。

一部分人可能更喜欢国内的情况,如鱼得水。但大部分人还是更适合国外,那才是更好的生活。

不过人性就是,得不到的才好。所以直接阻止他们回来,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所以我建议,如果你有随时归海的能力,那可以考虑回国来适应个1-2年。1-2年后你自己就知道你到底适合不适合国内了。然后就可以考虑是不是要回去。

但如果你没办法随时回去的话,一但回国后,就变成单行道了,等到这个时候再后悔的话,也来不及了。

user avatar

我我我

中国本科+法国2年硕士工作5年,回国创业5年,现在归海回到法国将近一年。


如何看待呢?

我一直都认为真正优秀的人才是世界级的,签证是稍有的能够束缚人才流动的限制,所以保持一定的自由度,保持能够在世界各地找到工作养活全家的能力,那一定是很酷的。

海龟是因为码农宅男呆久了想追求一点变化,归海是因为灰姑娘的倒计时差不多了要考虑家人孩子了。


海龟选择行业很重要,传统行业壁垒高,老狐狸多,资本影响大,技术和个人能力影响小,不适合成为海龟创业目的地。


BAT之类大厂员工出来创业,失败了会回去大厂重新拿高薪回点血,海龟就只能归海去薅资本主义的羊毛了。 ┓( ´∀` )┏


关于海龟和归海得失成败的思考,请关注我的专栏 o( ̄▽ ̄)d

user avatar

可能是为了在海外生活的家人吧。

———————————

哎,为了放出来,我都开始说胡话了~你们谁有原回答的截图在评论区放一下吧,我给你们精选评论。

user avatar

千万不要因为国外节奏慢就回国。

在法国工作。大概一年就上了190多天班。

放假放到想上班。

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奋斗人生。


然后回国之后拿着削成1/4的工资,过着996。

.......???


虽说现在跳槽了,1065,待遇有不小的提升,但还是想再"归海"。而且在国外我学的是芯片,国内却找不到对应工作。

只是家人,朋友,外卖,美食,人多,安全减轻了我这个想法。

主要原因还是空气质量。。。现在只要污染严重一点,就一直咳嗽。

user avatar

我们华工的化学,学到博士,都出国或者去的外国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了



因为国内没有啊!!


国内研究机构少,而且待遇又不好


总不能去干本专业以外的事儿吧?


只能出国了


说白了,美帝苹果公司,光一个摄像头马达的驱动程序都能找一堆斯坦福的博士


三星的内存条屏幕台积电的cpu也需要一堆博士硕士


可国内只有一堆富士康,初中毕业都行啊!!


有钱的都在投资见效快的产业或者炒房去了

国家刚给深圳企业一批低息贷款

深圳房价直接暴涨···


根本没人投入到高科技里边去

你让博士们怎么办?

回来跟初中生抢工作?


只能又回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