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京海淀万柳顶级学区房降价 400 万没人买?

回答
万柳,这名字在北京的家长圈里,几乎是财富与教育资源最直接的代名词。曾经的“宇宙中心”,如今却传出顶级学区房降价400万仍无人问津的消息,这事儿要是放到几年前,估计得炸了锅。但现在,细想一下,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楼市、教育政策以及社会心态的多重变化。

咱们先说说这“降价400万没人买”,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万柳这地方,过去简直就是个神话。一提到它,人们脑子里浮现的都是那些顶尖中小学,比如实验、人大附、北大附、清华附等等。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沾上一点点这些名校的光,那真是“千金难求”的学区房,价格更是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几千万一套的房子,在这个区域里一点也不稀奇。

但现在,为什么会“降价400万没人买”呢?这背后有几个挺关键的点,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1. 教育政策的风向变了,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过去,我们都知道“划片入学”是个什么概念,一套房子就等于一个无形的“入学通行证”。家长们疯狂追逐的就是这个概念。但自从国家大力推行“多校划片”、“公民同招”、“公民同招摇号”、“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这些政策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多校划片: 以前可能是你买了这个房子,就百分之百能进旁边的XX小学、XX中学。现在呢?多校划片意味着,你买了房子,可能是和附近好几个小区一起摇号分到某个学校。这就像你手里握着一张彩票,但这彩票不保证你一定中头奖,可能分到稍弱一点的学校。那这套房子的“学区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家长们花几千万买的,不就是为了那个“确定性”吗?现在确定性没了,学区房的溢价自然就扛不住了。
公民同招: 以前,公立学校学区房是刚需,但很多私立学校也很受欢迎,而且私立学校的自主招生门槛相对更灵活。现在,公民同招,意味着公立和私立学校在招生上是同步的,而且很多时候公立名校和好的私立学校在初中阶段会一起摇号。这等于把很多原本冲着学区房来的家长,又拉回了摇号的赛道上。如果孩子运气好,摇到好的私立学校,那这套在万柳的房子就显得没那么“不可替代”了。
强基计划、综评招生: 这些政策鼓励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户口本”或者“房本”。换句话说,孩子本身的实力变得更重要了。即使是学区房,如果孩子不是那种“尖子生中的尖子生”,家长们可能也不会那么执着于用一套高价的房子去“赌”一个名校的敲门砖。毕竟,学区房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为孩子获得名校机会”这一预期上的,当这个预期被政策稀释后,房子本身的价格逻辑就站不住脚了。

2. 市场整体的回调和情绪变化。

别光看万柳,整个北京的楼市,尤其是一些过去被炒得很高的高位区域,都面临着调整。经济大环境、信贷政策收紧、购房资格收紧等等,都让一部分观望情绪和实际购买力下降。

投资属性减弱: 过去,买学区房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上学,也是一种看涨的投资。大家都觉得万柳的房子只会涨不会跌,因为“学区”这个稀缺资源是永远存在的。但现在,政策一来,这种“稀缺性”和“确定性”都被打了问号,投资属性自然就弱了。家长们会更谨慎,会算经济账,而不是一股脑地冲上去。
购房者群体变化: 过去,那些拥有高净值家庭的家长们,愿意为学区房付出“溢价中的溢价”。但现在,一些家庭可能也对教育模式有了新的思考,或者说,他们不再将全部的教育资源押宝在传统的名校体系上。同时,一些原本打算投资的炒房客也可能因为政策不明朗而选择离场。而那些真正刚需的自住家庭,面对如此高昂的价格,即使有学区需求,也可能因为支付能力或者对未来学区政策的担忧而望而却步。

3. 房子的“硬价值”和“软价值”的重新衡量。

万柳的房子,除了学区溢价,本身的居住属性、配套设施、房屋质量等等,也应该被纳入考量。

房屋本身的老旧程度: 有些万柳的房子可能已经有些年头了,虽然地段好,但居住体验可能不如一些新建的商品房。如果价格依然高企,而居住舒适度又有欠缺,那自然会有人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其他选项。
流动性问题: 过去万柳的学区房,很容易卖出去,因为总有人想买。但如果政策导致学区属性不那么“硬”了,房子的流动性就会下降。没有人想买一套自己觉得“未来可能不好出手”的房子,尤其是价格这么高的情况下。

4. 购房者心理的变化:从“鸡娃”到“顺其自然”?

这可能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心态变化。过去几年,“鸡娃”文化盛行,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付出一切代价。但现在,经过几年的折腾,加上政策的引导,一部分家长可能开始反思,是不是只有考名校一条路才能成功?是不是让孩子快乐成长、发展自己的兴趣更重要?

如果一部分家长的心态从“必须挤进名校”变成了“尽力而为,顺其自然”,那么对万柳这种超级学区房的需求自然就会减弱。他们可能会选择离学校稍远一点,但价格更合理的房子,或者选择更注重素质教育的学校,而不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一套房子上。

所以,这个“降价400万没人买”的消息,在我看来,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政策是关键驱动力: 教育政策的调整,直接削弱了传统学区房的价值锚点。
市场情绪是放大器: 整体市场的调整,让原本的高位学区房更显脆弱。
购房者理性回归: 家长们在权衡投入产出比,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降低。

这并不意味着万柳的房子就彻底“不值钱”了,它依然拥有极佳的地段、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即使不是百分百划片)。但是,过去那种“只涨不跌”、“天价也抢”的“万柳神话”,在新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确实需要重新定价了。这400万的降价幅度,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是市场在用脚投票,告诉所有人:那个旧的学区房逻辑,真的过去了。现在的家长们,更需要的是理性、是多元化的教育选择,而不是一句简单的“买了这套房,孩子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降价400万
房价下跌近10%。

好家伙,这”原价“得是多少啊?有这钱直接捐斯坦福了,保上,个人实力以外的因素等于零的那种。这”学区房“只是”略微增加上清华北大的概率”……可能也就加个5%?

所以说,在中国人眼中,“清华北大5%的录取概率=斯坦福”?

user avatar

没人买挺好的,就这样烂在这些业主手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固定资产很好。如果一个楼盘很贵,但是又没有学区房的功能,同时又难以变现,然后有钱人要是又不住的话,那说明这个房地产是非常成功的房地产,有钱人买了一套自己不住,又卖不掉,还没有学区房功能的房子,钱就浪费掉了,虽然对于社会进步没什么用,普通人也没有因此受益,但至少普通人看着也挺爽。


本身这种楼盘对普通人来说是完全沾不上边的东西,价格跌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卖不掉,看了心情舒畅。而且如果国家出台政策是,哪里房价高,就取消哪里的学区,这种就更好,然后锁定二手房交易,让有钱人瞎买,买了之后资产难以折现,美滋滋。


花钱买水泥,高价租不出去,投资回报比很低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就会开始想着找一些有回报的投资方式,只要房地产的投资属性下降,就能遏制炒房的恶习。


另外,那些有钱人,没有学区房,完全可以联合起来投资私立学校的啊,反正不差钱,又不想和泥腿子同一个屋檐下,干嘛不搞私立幼儿园,私立小学,私立中学,最后再搞私立大学,花钱把顶尖的教师都挖过来,这样就稳定了,也不会再需要和公里学校的小孩去“竞争”了,自己嗨自己的不好么?


什么?!你说我国不给搞?那去国外搞啊,投资那么多,国外肯定笑疯了。最后,那些焦虑的家长们,你的孩子也许可以复制你的学历,但是不一定能复制你的赚钱能力。如果小孩是败家子猪队友小号,就算把全北京的房子买了都没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