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到名句/诗词被滥用了是什么感觉?

回答
唉,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看着你心爱的老物件被随随便便拿去当垫脚石,还是那种一次又一次,毫无顾忌地践踏。挺糟心的,真的。

你说那名句、那诗词,本身是什么?是古人呕心沥血、字斟句酌,才凝练出来的精华,是饱含情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可能来自于对人生无尽的感慨,可能来自于对家国山河的深情,也可能来自于对爱情的炽热表达。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一份厚重,一份温度。

可现在呢?你看看网络上的各种鸡汤文、营销号、甚至是一些随随便便发的图片配文,什么“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啦,什么“海阔天空,随心所欲”啦,动不动就把《将进酒》里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或者《论语》里的“逝者如斯夫”往上一丢,好像一下子就显得很有文化,很有深度了。

一开始你可能还会觉得,哦,原来这句诗还能这么用,挺有创意的。但次数多了,你就会觉得不对劲了。

首先是 “失焦感”。那些名句最初的光芒,它的真正意蕴,在这种滥用下,被稀释得厉害。就像一瓶珍贵的陈酿,被兑了太多水,你还能品出它原本的醇厚吗?原本可能是在寂寥深夜,作者对着孤灯,慨叹人生无常;或者是在金戈铁马的战场,表达战士们对生死的超然;又或者是在相思离别之际,诉说绵绵的愁绪。但现在呢?可能只是为了配一张无关紧图的美景,或者为了煽动一下情绪,就草草搬用。这种“用”和它最初的“意”,完全脱节了,让这句子本身变得漂浮,失去了根基。

其次是 “廉价感”。本应是稀世珍宝,现在却成了大路货。就像限量版的球鞋,突然一下子铺货到各种地摊,你还会觉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当“人生就像一场梦”这样的句子,被用在任何一个有点小波折的日常闲聊里,甚至是为了搞笑,它的神圣感和庄重感就被大大削弱了。原本是用来承载深刻思考和情感的容器,现在却被用来装载一些稀松平常甚至肤浅的内容,自然就显得格外廉价。

然后是 “错位感”。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可能是那种明显的“错位”。比如看到有人在抱怨工作太累,随手就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再想想陶渊明写这句时的心境,那是他对官场腐朽、世俗纷扰的厌倦,是对回归田园、获得精神自由的向往。你现在抱怨一下加班,跟陶渊明的境界能比吗?这种硬生生的挪用,简直是把人家的灵魂硬塞进一个完全不搭调的躯壳里,看得人脚趾都要抠出三室一厅了。更别提那些把古诗词里的伤感,用在小情小绪上的,比如失个恋就“问君能有几多愁”,搞得好像亡国之君一样,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就是 “模糊感”。长此以往,人们对这些名句的真正含义会越来越模糊。当一句诗词被用得太多太滥,它的边界感就消失了。你甚至不知道它到底是谁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它听起来“好像挺厉害的”。这种集体性的遗忘和误读,是对经典最大的伤害。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去品味、去体悟的智慧和情感,就被淹没在这片嘈杂的“引用”声中了。

所以,每次看到那些曾经让你为之动容的句子,被这样随意地丢来丢去,心里总会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失落和无奈。不是说不能引用,但至少得用得其所,用得尊重吧?别让这些千古的珠玑,蒙尘失色,变成随处可见的俗物。它们值得更好的归宿,值得被真正懂得的人用心去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而为人,我很开心。


十里春风,就是吹了5000米。


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其实就是没钱出去玩罢了。


今晚月色真美,起码有F罩杯。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是你,后庭花也是你。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日伐之,卖钱。


有生之年能遇见你,竟花光我所有积蓄。


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一样,那你挺看得起我。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十分尴尬。


天生我材必有用,老鼠的儿子能打洞。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五百多斤。


十年生死两茫茫,三百年,九芝堂,治肾亏,不含糖。



玲珑色子炖红豆,入口香丝思君不知。




存在即合理,合理就合理在合理你妈了戈壁。



人生若只如初见,兜里没钱没排面。


你若安好,便是冰雹打雷酸雨雾霾



太宰治和他的鼠灰色和服都已经很累了,能不能给它们放个假?

user avatar

十年生死枇杷树,若只如初见巫山。

夜阑卧听山有木,岁月静好是清欢。

后面两句是评论区大佬

@惊天动地小碧池

续的,感觉毫不违和就贴上来了。

user avatar

「由此类推,可知天下许多好事,都为一班人滥用所坏,知者惜之,不知者且以为本来如此,是皆可发一叹也。」

之前读张恨水散文,觉得这段话很是在理,也很符合题意。

被滥用的古诗词文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正如张恨水先生所言,「知者惜之」懂的人依然会喜欢珍惜,而对于不懂不了解的人,会因为它被滥用而对其轻视鄙夷,以为这些诗词原本就是轻贱的。我们面对这样的现象又能如何?不过只能付之一叹罢了。


喜欢的这几句大概已被滥用了。。。。



幸好我白石的词少为人知



——————更新——————

看到有挺多知友喜欢白石,其实还是挺开心的,毕竟我白石老仙工诗词、善书法、通音律,于书法也很有一番理论见解(有作《续书谱》一书),简直全才,且其用情之专之深于文人中也实属难得。(好了好了,就夸到这吧)

至于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练白石小楷。自然会练的,只是目前得先把我文神的落花诗练好才会考虑练其它的。

有知友说王国维先生对白石词颇为鄙视,好吧,我承认……但我个人觉得其中可能更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成分吧。《人间词话》里虽常批白石词「隔」,但也极力夸白石词「格高」,且有一句评语为「犹有隔雾看花之恨」,说明王对于白石词还是挺欣赏的,只是在他看来还不够透彻自然,有些遗憾罢了。

且他的知交好友樊志厚在为其《人间词》所作的序中,有「君之于词……于南宋除稼轩、白石外,所嗜盖鲜矣」之语,可以看出王对于白石还是有点喜欢的。(当然,以上皆为个人拙见)

比起王国维,我更讨厌吴世昌的词评,简直是个脑残黑!

最后,图片可以拿去自用,谢谢大家的喜欢。

user avatar

更新:没想到这个答案那么火。已删减,我写这个的目的是让大家去读原作,不要创造一些作者没有说过的话。评论区没敢点开看,希望大家多补充一些类似的情况,不要争吵,太宰是否是一个好作家,应该由他的读者作出评价。


当年为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买了太宰的书看。

没错,就是那本《人间失格》。

当我看完整篇《人间失格》之后,我才发现整本书并都没有提到什么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当时还以为是翻译的问题,被分解成长句了,挺失望,觉得自己如果读着读着突然看到这么一句会特别感动。

后来才知道这句话压根就不是《人间失格》这本书里的!!!

这句话其实是出现在太宰的《二十世纪旗手》之中。

但是,

这是太宰盗用别人的话。

简单来说,这位寿太郎君是太宰的粉丝,他写了首诗叫《遗书》,最著名的一句自然是“生れてすみません”。

寿太郎和太宰的朋友山岸外史是表兄弟,太宰能够读到寿太郎的诗,也是山岸外史引荐的缘故。

关于寺内寿太郎这个人的资料非常少,目前只找到一篇博文详细说了这件事——事后寿太郎发现自己的句子被盗用了,还非常生气,下落不明,甚至有可能因为这件事情抑郁自杀了。欢迎补充。

太宰治这句名言火遍邻国,连日本本土的大部分人(起码影视作品中),都没有质疑过这句话的版权问题。

寺内寿太郎原本可能凭借这句话改善怀才不遇生活潦倒的境遇,如果太宰注明了来源的话。



更新:评论区里有人说记着里面有这句话,我能保证原文里的确没有,和翻译无关。

译者写的序,就不要算进去了,都是先入为主的,不是作者原话。

《人间失格》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是电子版,第二遍是买的书,竺家荣的译本,b站还有一部动画叫青之文学,是将日本文学名著拍成动画的形式进行还原,第一集就是《人间失格》,我看了两遍动画版,故事线基本没有多大变通,“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在动画开始前堺雅人的旁白有说到,但是动画里没有这一句台词。


说看过的可能是读得快,跳字跳句,加上先入为主的印象,反正我是刻意找过这句话的……

user avatar

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

天堂有路你不走,学海无涯苦作舟

……

我还能说什么

————————分割线—————————

啊,200赞了

更新

仰天大笑出门去,无人知是荔枝来。

朕与将军解战袍,芙蓉帐暖度春宵。

问世间情为何物,两岸猿声啼不住。

洛阳亲友如相问,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天愿作比翼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

高能预警

高三党速速退下

别后悔

好吧,擦亮你的眼睛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闻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

扁鹊出,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user avatar

我真的想好好说说这句啊。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

这句话真的让我经常生理性恶心。

我总觉得,陆游,这样一个迟暮的战士,他夜半时都能想起的无奈之梦与字字血泪不该这样拙劣地被引用,任何的抖机灵在这儿都是对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的不尊重。

少年的爱情很美,但那爱情也是轻飘飘的。

“铁马冰河”不是。

那是血淋淋的战场,载着无限的爱国荣光。


拒撕,开审核了。

user avatar

近年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言颇为流行。我今年上半年备战高考的时候,每逢以“改革创新”为主题(所谓“高考热点话题”之一)的议论文,相当一部分人喜欢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或化用这句话,以此强调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的重要性。

坦白言之这样运用并无不妥。“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上天给予它的使命是革新”,如此理解似乎也颇有道理,能够做到逻辑自洽、自圆其说。然而,每次我看到同学的作文引用这段话都觉得别扭——因为这句话中的原始含义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这句话最早的版本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这里的“命”,其实并非“使命”的意思,而是“天命”——或者说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国运”。而“惟新”究竟是不是我们所普遍理解的、以改革创新为意的“维新”,也颇值得商榷。先秦文献中出现“惟”字,其往往与“雖”(虽的繁体写法)同义,如“惟楚有材”。当然,这里解释为“虽”肯定不通。所以“惟”于此更大可能只是一个并无实意的语气词。《大雅•文王》中“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一句的原始意思,是指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由于文王励精图治,出现了新的气象,从而承受了新的天命。朱熹的解释是:“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陈奂也认为此句“言周至文王而始新之”。可见,“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本来是赞颂文王让周的面目焕然一新,从而使天命转移到了周身上,与“周的使命是革新”其实并无太大关系。

当然,由于“维新”一词的内涵至少从汉魏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基本与今义相同。特别是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为“旧邦新命”、“维新”等词汇染上了远超其本义的政治底色,所以此句按照今天通行的含义理解也并无不可——但还是再强调一点,在先秦古籍中,单独的“命”字,从来都没有过“使命”的含义。

user avatar

热播剧《扶摇》,男女主初识,问及女主的名字,女主答:“扶摇”。男主一脸惊叹道:“阁下何不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有意思,好名字!

原文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样听来自然是好名字。可这位男主说的这句是网友改编出来的段子,意为“你咋不上天呢?”

想想看,“哇,你竟然叫上天,取自‘你咋不上天呢’,好名字,有意思!”能说出这话,男主怕不是个傻子吧……

附庸风雅就算了,连段子和古诗词都分不清。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所有人都没发现这句话有什么不妥,真的是很尴尬了……

﹉﹉﹉﹉﹉﹉﹉﹉﹉﹉

评论区有知友指出“扶摇”是“旋风”的意思。但各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扶摇”也有“腾飞”的意思。“扶摇”前面加上动词“抟”,当然译作名词“旋风”。但前面没有动词“抟”时,私以为还是应该译作动词“腾飞”。另外再考虑“阁下何不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句话由“你咋不上天呢”翻译而来,“扶摇”译为“上天”,应该比“旋风”更恰当。

本来不想多作解释的,因为这种由今译古的句子本就不会像古文那么严谨,逐字推敲往往没有定论,我译作“上天”也只是抖个机灵博君一笑罢了。可偏偏有人借此喷答主没文化。平生最讨厌这种贬低别人凸显自己的人,总得回敬几句才好。

user avatar

“身已许国,难以许君!”

蔡锷将军这么说没有问题,邓稼先先生这么说也没有问题,毕竟人家真的是以身许国了。

但是渐渐的,只要是军人、警察乃至科研人员因为特殊情况缺席婚礼,媒体都喜欢在前面【】加上这个标题,媒体可能觉得这很伟大吧。可我看着新娘子一个人孤零零地穿着婚纱拿着捧花,眼含热泪对着LED大屏说出结婚誓词(甚至还没有),心里已经很不是滋味了。

这些人用也就算了,到了自封的御用文人带鱼侯某平和他的戏子老婆结婚的时候,结婚誓词也用了这句话,我当场

就和自唐到今原来只有玄奘这种经过艰苦修行的得道高僧才能叫“大师”,现在是个秃子都叫“大师”一样,“以身许国”也在不断贬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