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词叫作「医学生大三综合征」,说的是,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大学三年级开始临床诊断学的课程,所以,医学生们会学到哪里,就觉得自己的病长到哪里。比如学到食道癌的一个症状是吞咽困难,就会联想到「我上次吃饭好像就被噎住了,好久才咽下去」,于是担心自己食道癌。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我的很多同学也都差不多。这也是我们读医学院时的一个比较常见的话题了。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对临床缺乏认知,不能理解「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的意义。
另外,刚接触到临床的医学生们,充满了新鲜感,很想在外行面前刷一下存在感,于是就有了新闻里这种情况。然后,被媒体拿来强行正能量了。
其实,就像不能简单的凭一张化验单就诊断疾病一样,也完全不必纠结「面部发黑」会有啥问题。医学诊断,不是简单的看个症状就能做出判断的;而是综合各种信息,概率累加的结果。
很多单一的症状拿出来,其实都没有什么特异性,也就是不指向任何问题。
结果还好,老板去检查了,实际上是一切正常。万一碰巧了小概率事件发生,这个老板真查出来什么其他问题,这样的信息在大众间传播开来,又是一场焦虑恐慌,不知道得要多少医生专家出来辟谣安抚了。
==========================
有评论说,人家小姑娘就是好心啊。那就再分享一个我作医学生时好心的事。
我在临床实习时,上的第一台手术,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第一次洗手上台,非常兴奋,也很希望可以表现一下自己,刷一下存在感。但是,我的工作就是个拉钩的,这个活现在很多都可以被一些拉钩器械代替了,所以可想而知,我当时实在是「空有一腔热血无处释放」。
这时候,主刀说了一句,这个位置灯光给我对一下。我就知道我的机会来了,立马伸手拉了一把无影灯,给主任打灯光。
就是这个好心的动作,马上被旁边的护士吼了:「嘿!你的手!」
原来,上台有严格的无菌要求,台上的人不能随便乱碰东西。主刀并不是让台上的人去对灯光,手术台下面会有人做这件事的。
我的那个伸手拉无影灯的动作,就是非常外行的违反了无菌操作的规范。于是,我被要求马上脱衣服下台,我的第一台手术,也就这样结束了。
你看,我当时也是完全处于好心,希望给人家帮助的。但是,因为完全没有相关经验,也确实是做错了。
就像一开始回答时说的,这几个医学生的做法,有可能给专业做健康科普的医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好心确实没啥问题;但是,做得不对,就得指出来。
医学就是这样,在专业面前,确实没办法太多顾及你的个人感受了。
#医学生吃火锅后给老板留言检查身体# 这事儿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自己。
这估计也是每个医学生都会经历的一段时间。
那时候我们在学诊断学,这门课程带来的一个不良反应就是,我和舍友天天都会怀疑自己生了啥病。比如学了个液波震颤,怀疑自己也有腹水的;摸到自己有个淋巴结,开始怀疑得了白血病的。
医学上还有个专门的词形容疑病症的,叫做「hypochondria」。
说回华西这个。咱们从两方面分析。
从专业方面来说,根据火锅店老板面部发黑就怀疑他有心脏问题,这个判断显然是不对的。
尽管临床医生也会通过面容判断患者的身体情况,像面色苍白的贫血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的二尖瓣面容等。但这些更常出现于考试题目中,现实和理论还是差别很大的,毕竟患者不会按照教科书规定的去生病。
通过面部发黑怀疑有心脏问题,这是非常不准确的。
最终的心脏彩超的检查结果也表明,老板的心脏并没啥大问题。当然我们说这种做法对不对并非结果导向的,而是程序导向,即便是临床上正规的诊疗也有判断出现偏差的时候,但是不能因此认为诊疗过程就是错的。
(我在dy评论区下面还看到有人说,心脏彩超看不出来,灌注检查才可以。这更属于胡闹了)
那可能有人会问,万一老板真的有心脏病,她们的好心提醒不就有帮助了吗?
这就到另外一方面。医学上我们有一条常说的话:
「偶尔治愈,时常帮助,总是安慰。」
医生给的建议应当基于足够的证据,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增加患者的焦虑。有时候医生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甚至远大于潜在的疾病。
(举个例子,恐狂症)
如果真的想帮到老板,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想帮到亲友的话,至少应当简单了解下对方的情况(比如自我感觉有什么不舒服等),这样给的建议可能会更精确一些。
当然,我认为华西这几位女生还是出于善意的,这是她们医学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我特么理解错题目了……我以为是5个医学生划水出去吃火锅,然后在火锅店遇到这5个医学生的老板(导师),这个老板全程黑着脸,然后5个医学生就留言“你脸黑啊快去检查身体吧”进行调侃。
原来这是一个令全球气候变暖的故事。像火锅店老板这种忙的飞起,作息不规律的人群,餐饮业人群是很容易得病的,最常见的就是胃病。
我老家那边做宵夜糖水,云吞,猪脚粉那些人,通常是开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然后白天睡觉,还得进料,熬汤之类的,赚得多,但是也挺辛苦的,并且不属于任何一个单位群体,没有定期体检,即使得了什么病早期也不会发现。通常这些人犯了胃病时,是已经比较严重的状态了。
对于这类人群,也许这几个医学生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出于好意关心一下陌生人,提醒一下餐饮业人群做好定期体检,检查身体,这也无可厚非。
田老师提到的医学大三综合征,这个相信很多医学生都有过。
不过先说一句,诊断的前提是自然光线,我看了原视频,明显是黄光,这种光线无法做出诊断,甚至抗生素皮试都无法确定是否阳性。
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角度讲,面部有黑色都和心脏无关,西医有一部分尿毒症透析的病人会有面色黧黑,中医谈肾精枯竭也是面色黧黑。我不太清楚这个发黑到底有多黑,但黧黑无论在中医还是西医,都不是轻病。
不过和我小学妹探讨这件事发现,这一切都来自于大三开始学诊断学。
医学生的成长需要海量相关学科做基础,解剖,组胚,生理,生化,病理都和看病没有直接关系,到了诊断学就开始学习如何看病。
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诊断学都是以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为条目归纳总结的,所以当学习诊断学后,会根据碎片化的知识得出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并不可靠。
只有在大四学了内科学以后,才能真正的以疾病为条目,逐渐成长为临床医生。
举个例子,a就是发热,诊断学一般都是写发热可能由感染,代谢,免疫,结核,肿瘤,中枢热,中暑等导致。
然后呢?
一个人总不能发个烧就集半个天下的毛病于一身。
诊断学开阔思路以后,需要内科学再收回来。
比如查了没问题,又没有其它症状,有没有明显体征。那再复测体温。也许是体温表没甩回去。(我真遇到过这样的事,在发热门诊还和那个人解释半天。)
无论你怎么收,内科学都会给你提供一个思路,也一般会用一元论解释疾病,即用一种疾病解释现在患者的相关症状。
比如发热,腹痛的,不能上来就肠炎加感冒。按下麦氏点,也许是阑尾炎,就仅仅是一种病。
总之,学妹们大医精诚的心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大三时总纠结我这个咽部不适,总觉得有个东西咳不出又咽不下,以为喉癌,还去做了喉镜,结果是慢性咽炎。。。
我刚学营养学的时候,有段时间看到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对就忍不住说,你这样不对,不健康,你应该怎样怎样。
我也是出于好心啊,我拿我的专业知识免费主动给人家说,多好啊,多无私啊。
但是好多次我发现,许多人不仅不领情反而会不高兴,甚至有身边人说我「喜欢说教」
还有一些人,他其实自己知道自己生活方式不好,他只是自己选择了这种方式,你得尊重人家。
后来我成熟多了,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对不熟悉的人,别人不问,我不说。
用知乎的话来说就是
这个事情吧,我只能说,她们现在还太嫩,以后自己会明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