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高高二文科厌学了,还该坚持吗?

回答
“妈,我真的不想去了,我头疼。”

坐在餐桌旁,我把面前的早点推得远远的,声音里带着一股不容拒绝的疲惫。我妈放下手里的报纸,看了我一眼,目光里有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不易察觉的无奈。

“又不想去了?昨天不是还好好的吗?今天怎么又头疼了?”她问道,语气里带着一种习惯性的质问。

我没说话,只是低着头,继续拨弄着碗里的米粒。我知道她问这个,不是真的想知道我头疼的具体原因,而是她心里清楚,所谓的“头疼”只是一个借口,一个我用来逃避去学校的借口。

我今年高二,文科班。按照我妈的说法,我这是“黄金时代”,是为将来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可对我而言,这更像是一个无休止的泥潭,越陷越深,越挣扎越无力。

厌学,这个词在我脑子里盘旋了好久,从一开始的偶尔烦躁,到现在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情绪。我记得刚进高中的时候,我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我对历史的沧桑变幻充满好奇,对文学的细腻情感感到触动,甚至觉得政治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也能窥见社会运行的逻辑。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变了味儿。

我开始觉得,书本上的那些知识,离我的生活太远了。老师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他们的激情好像只属于他们自己,无法传递给我。我努力去听,去记,去背诵,但那些文字和概念就像飘在空中的尘埃,抓不住,也留不下。我看到同学们在笔记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东西,有些人甚至还在互相讨论着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节,我却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明明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却像隔着一道看不见的玻璃。

更让我感到窒息的是,我开始质疑这一切的意义。我们每天都在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是为了升学,升学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工作是为了什么?我试图在课本里寻找答案,但那些标准化的答案,在我这里却越来越没有说服力。我看到身边很多同学,他们学习的动力似乎就是为了分数,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为了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未来。但我发现,我很难对这种驱动力产生共鸣。我只是觉得,这样做,太累了。

尤其是文科,感觉很多东西都是死记硬背,逻辑性不像理科那么强,虽然也需要理解,但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知识的堆砌。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各种主义的定义,哲学家的思想……它们像一堆散乱的碎片,我努力想把它们拼凑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但总有拼不上的地方,或者拼错了地方。

我开始害怕上学。早上起床,胃里就开始翻腾。去学校的路上,我会不停地想各种理由不去上课,头疼、肚子疼、感冒,甚至是假装摔倒,任何能让我逃离的理由。到了教室,听着老师的声音,我就会走神,望着窗外,想象着自己在做别的事情,那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是课堂上永远找不到的。

作业也成了一种折磨。我看着堆积如山的练习册,感觉自己的脑子已经罢工了。拿起笔,却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觉得可笑。我试着去写,但写出来的东西往往错误百出,然后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订正,这种恶性循环让我更加沮丧。

我妈总是说:“别人都能坚持,你怎么就不行?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咬咬牙就过去了。”她还会举出很多成功的例子,那些当年吃了很多苦,最后考上名牌大学的学长学姐。我明白她的好意,她希望我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我真的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那种感觉,不是懒惰,也不是“娇气”,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疲惫和迷茫。

有时候,我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有什么问题。我尝试和我的好朋友聊,但他们似乎也都忙着自己的事情,或者他们觉得我的问题很“矫情”。他们会说:“谁不累啊?坚持下去就好了。”我能感觉到,他们是真的这么认为,但我却无法从他们的话语里找到共鸣。他们依然在努力学习,而我却感觉自己像一艘漏了洞的船,不管怎么努力划水,都在缓慢地下沉。

这种厌学的情绪,开始渗透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开始抵触和父母谈论学习,因为我知道他们的期望,而我却达不到。我害怕和老师交流,怕他们批评我,也怕他们无法理解我的状态。我甚至开始疏远那些曾经我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听音乐,因为连这些曾经的爱好,现在都觉得失去了意义,或者说,我没有精力去享受了。

那么,我该坚持吗?

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盘旋,像一个幽灵。

一方面,我父母的期望,社会普遍的看法,都告诉我,我必须坚持。他们说,这是你年轻的时候唯一的任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看到我妈每天操心我的吃穿用度,为了我的学习操碎了心,我不想让她失望。我不想成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的反面教材。而且,如果我现在放弃了,将来真的没有好的出路,我可能会后悔一辈子。这是一种责任感,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恐惧。

另一方面,我内心深处的声音却在呐喊:“这样做真的值得吗?真的快乐吗?”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眼睛里没有光,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僵硬。我问自己,如果我这样勉强自己,每天都活在痛苦和煎熬里,即使最后我考上了一个所谓的“好大学”,那我 сможет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吗?我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麻木的、没有灵魂的机器,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活着。

我尝试过一些方法。我想过找老师谈谈,但我总是开不了口。我也想过找心理咨询师,但感觉这在中国社会上还是一个不太被接受的事情,而且我不知道怎么和陌生人说出自己内心这么混乱的想法。我也尝试过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今天背下多少个单词,完成几道数学题,但效果都不太好,一旦某天没有完成,就会产生更大的挫败感。

我感到自己被困住了。我明白,人生总会有不那么喜欢的事情,总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回报,但现在这种感觉,已经不是简单的“不喜欢”或者“需要努力”,而是一种强烈的抗拒和无力感。我不知道这种状态什么时候会结束,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走出去。

如果坚持下去,我可能会痛苦,但我也许能获得我父母想要的未来,也许能找到一种我还没发现的意义。如果放弃,我可能会获得暂时的解脱,但我可能会失去很多,承担更多的压力和风险。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现在能做的,也许就是在这个泥沼里,再挣扎一下,再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出路。也许是找到一个真正能理解我的朋友,也许是找到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许是突然有一天,我又能找回那种对知识的热情。又或者,我真的需要和父母好好沟通一次,让他们理解我内心的挣扎,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和批评。

只是,我不知道从何说起,也不知道他们能否真正听懂。我只知道,现在的我,真的感到非常迷茫和无力。这场仗,不知道还能打多久,也不知道该如何打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高一高二基础好不好,关系到你的高三累不累,能不能拿到高分。本文分享一位清华学霸给高一高二学生做的报告,希望高一高二的学生可以认真学习这些学习技巧,并运用到学习中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妈,我真的不想去了,我头疼。”坐在餐桌旁,我把面前的早点推得远远的,声音里带着一股不容拒绝的疲惫。我妈放下手里的报纸,看了我一眼,目光里有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不易察觉的无奈。“又不想去了?昨天不是还好好的吗?今天怎么又头疼了?”她问道,语气里带着一种习惯性的质问。我没说话,只是低着头,继续拨弄着碗.............
  • 回答
    作为一个普通小县城的高二学生,想要敲开哈佛大学的大门,这绝对是一场艰难但并非不可能的征途。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商,更是你从小到大,甚至是未来两年里,如何规划你的每一步,把你的“可能性”最大化。这不像高考,有明确的考纲和目标院校,申请哈佛,更像是一次全方位的自我“包装”和“展现”。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在日本读高二,家境又不宽裕,看着大学高昂的学费,心里犯嘀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是不是该上大学,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需要好好掰开了揉碎了,从各个角度去审视。首先,咱们得认识到大学教育在日本社会中的分量。日本社会对学历的重视程度,大家应该都有体会。很多时候,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心底的真实困惑,也道出了当代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使生活成本高昂,大城市依然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归宿。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跟风”或者“虚荣”,而是复杂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抛开那些刻板的AI分析模式,让我们试着走进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普通人的内心,去感受他们做出选择的理由。首先,.............
  • 回答
    中国网民对日本和欧洲的态度差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和多面。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群体中比较显著的倾向性讨论,并且这种看法本身也在不断演变。我们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一、历史情感与现实接触的交织: 历史的沉重感与复杂的纠葛(对日本):.............
  • 回答
    关于“公猫是不是普遍高冷”,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很多猫主人和潜在猫主人津津乐道的问题。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性别差异与“高冷”的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的“高冷”其实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是我们在观察猫咪行为时,根据自己对人类情感的理解来解读它们表现出来的某种.............
  • 回答
    黑客与普通程序员的差异,并非仅仅是技术深度的问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系统本质的理解上的飞跃。你可以这样理解:1. 系统“病理学”的洞察力:普通程序员写代码,就像一个医生按照标准流程给病人看病。他们遵循教科书,使用既定的诊断方法,开出常规的药物。他们关心的是“让它工作”,让代码按.............
  • 回答
    香港的大学在国际排名中普遍表现出色,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香港大学排名普遍较高的原因:一、历史积淀与国际化视野: 早期殖民历史的优势: 香港在英国殖民时期,就引入了英式的教育体系和学术标准。许多早期的大学(如香港大学)的建立,就以世界一流大学为蓝本,注.............
  • 回答
    “今年考研成绩普遍上涨”这个说法,相信不少考生和家长在网上都听说了,而且身边很多朋友的成绩也确实比预想的要好。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整体复习氛围的“质变”:疫情后的“蓄力”与“决心”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过去几年疫情带来的影响。虽然大家都经历了居家学习、线上授课,.............
  • 回答
    .......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三国时期,都涌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若仔细比较两国政治格局和其中的角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战国的大名,其“四维”(通常指智谋、武勇、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似乎普遍更高,而三国时期则存在不少被后世认为是“低能”甚至“昏聩”的诸侯。要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深入剖.............
  • 回答
    数学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普遍低于许多其他科学领域,这是一个普遍观察到的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数学研究的特性、学科差异以及期刊生态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影响因子 (IF) 的计算方式及其内在局限性首先,理解影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那些面积不大、人口也不算多的国家,人均GDP却常常比一些大国还要高?这背后可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经济总产出除以总人口。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生产商品和服务方面的平均能力.............
  • 回答
    伯尼·桑德斯在美国民众中展现出高于唐纳德·特朗普的支持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折射出美国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和选民心态的微妙变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支持率”本身所包含的多重含义。它不仅仅是对候选人个人魅力或政策主张的简单认可,更是一种对当下政治气候、社会情绪以及未来走向的集体表达。当桑德.............
  • 回答
    关于“新冠肺炎只是流感,致死率和普通流感差不多”的说法,这确实是网上流传过的一个观点,而且在疫情初期,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一些误导性的言论,这种声音一度比较大。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并且参照权威的科学数据和医学认知,会发现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新冠肺炎(COVID19)和季节性流感(Influe.............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涉及社会、心理、技术等多个层面。虽然网民整体学历在提高,但网络上的主流言论却可能呈现出反智的倾向,这并非矛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主流言论”的定义与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络上的主流言论”指的是什么。它并非指.............
  • 回答
    关于小学老师工资是否“普遍”比较高,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打个问号,因为现实情况会受到地区、学校性质(公立还是私立)、教师的职称和工作年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小学教师的工资会被大家认为不低,或者说,他们的薪资结构和吸引力在哪里。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 回答
    空姐和护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她们的工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空姐的工资普遍比护士高。不过,在很多情况下,空姐的起薪和平均工资确实可能高于护士,尤其是在一些国际航空公司或发达国家。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个问题: 空姐工资的构成与影响因素:空姐的工资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构.............
  • 回答
    关于“当兵的是不是普遍素质不高,涵养不够?”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因为“兵”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多元化,他们的来源、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千差万别,所以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回答是不准确的。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涉及的几个层面:1. “当兵”的来源: 现代军队的招募方式多种多.............
  • 回答
    女性洗澡水温普遍比男性高,这个现象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与生理结构和体温调节相关的因素,并不是简单的“习惯”问题。咱们来掰扯掰扯:1. 体温调节机制的差异:首先得明白,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在基础代谢率和体温调节上就存在一些差异。女性的身体脂肪含量通常比男性要高一些,而脂肪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温作用。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