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巴巴多斯宣布摆脱英国女王统治,转为共和制?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巴巴多斯在2021年11月30日正式宣布脱离英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标志着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举措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讨论。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一转变,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 巴巴多斯脱离英国女王统治,转为共和制的背景和原因

巴巴多斯在1966年获得独立,但仍然保留了英国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由总督代表。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巴巴多斯人认为,继续保留英国君主作为国家元首是一种殖民遗留的象征,不符合国家独立和自主的精神。

民族自决和主权意识的增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巴多斯人民的民族自决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认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应该拥有自己国家的公民作为国家元首,而不是一个遥远的外国君主。这是一种对主权完整的追求,希望彻底摆脱过去殖民统治的痕迹。
历史遗留问题和殖民记忆: 巴巴多斯曾经是英国重要的殖民地和奴隶贸易中心。虽然独立了,但殖民时代的伤痛和不平等仍然是许多巴巴多斯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回忆。将英国君主作为国家元首,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对这一历史的不尊重,也未能完全弥合殖民创伤。
国内政治的推动: 巴巴多斯现任总理迈娅·莫特利(Mia Mottley)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家走向共和制。她认为共和制更能体现巴巴多斯作为独立国家的地位和身份,也更能激发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她的政治议程也得到了国内大部分民众的支持。
区域和国际趋势的示范效应: 加勒比地区其他一些前英国殖民地,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和多米尼克等,早已实行共和制。这些国家的成功转型也为巴巴多斯提供了参考和动力。

二、 巴巴多斯转为共和制的具体进程

巴巴多斯宣布转为共和制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和政治程序实现的:

宪法修正案: 巴巴多斯议会通过了修改宪法的法律,将国家元首从英国君主改为由巴巴多斯本国公民担任的总统。
总统选举和就职: 在宣布共和制之前,巴巴多斯举行了总统选举。首任总统黛米恩·沃里克·史密斯(Dame Sandra Mason)在2021年10月被任命为过渡性总统,并在2021年11月30日正式就任巴巴多斯共和国的首任总统。
象征性的改变: 随着共和制的实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肖像也从巴巴多斯的货币和国旗上移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国家象征。

三、 巴巴多斯转为共和制可能带来的影响

这一历史性转变可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

1. 政治影响:

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成为共和国将极大地增强巴巴多斯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拥有本国公民担任国家元首,是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最高体现,这有助于凝聚国民力量,激发爱国热情。
政治体制的完善: 尽管总统的角色可能更多是象征性的,但这一转变意味着国家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更加符合现代民主国家的特征。总统的产生方式(选举或任命)将成为国内政治讨论的重要议题。
国内政治话语的转变: 摆脱对英国君主的依附,将使巴巴多斯国内政治的话语焦点更加集中在国家自身的发展和挑战上,减少了与英国君主制相关的政治讨论。
未来走向的自主性: 在政治决策上,巴巴多斯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更自由地制定对外政策和发展战略,不再受到与英国君主制相关的任何制约或考量。

2. 经济影响:

潜在的经济机遇和挑战:
机遇:
增强国际投资吸引力: 一个完全独立的共和国身份,可能被视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因为它更能体现国家政策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减少了与外部君主制相关的不可预测性。
自主发展政策的制定: 巴巴多斯可以更自由地根据自身经济需求制定发展战略,例如在贸易协定、产业扶持等方面,不再需要顾虑与英国王室的特殊关系。
促进国内经济活力: 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可能会转化为更积极的经济参与度,鼓励国内消费和生产。
挑战:
失去部分象征性利益: 尽管微乎其微,但之前与英国君主制的“联系”可能在某些象征性层面带来一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失去这些将是象征性的损失。
对现有经济结构的调整: 任何重大的政治转型都可能伴随对现有经济政策和法律的调整,这可能需要时间和资源来适应。
依赖性关系转移: 如果巴巴多斯仍然在经济上高度依赖外部力量,那么共和制本身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的关键仍然在于其自身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

3. 社会影响:

历史叙事的重塑: 共和制的实现将推动巴巴多斯对自身历史和民族身份的重塑。教育体系和公共文化可能会更加强调巴巴多斯本土的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而非英国的殖民历史。
文化自信的增强: 作为共和国,巴巴多斯将更有底气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本土文化,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
社会凝聚力的加强: 一个共同的国家元首可以成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象征。全民族拥护本国总统,将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形成更强的团结。

4. 国际关系影响:

与英国的关系:
友好的“分手”: 巴巴多斯与英国的“分手”表现得相对平和和尊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此表示理解和祝福。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预计将继续保持友好,但性质将从君主与属地转变为平等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
可能的外交摩擦: 尽管目前来看关系良好,但未来在某些国际议题上,两国可能因为国家利益的不同而产生分歧,这属于正常的主权国家间关系范畴。
在英联邦中的地位: 巴巴多斯将继续留在英联邦,但其地位将从“成员国”转变为“共和国成员国”。英联邦的性质本身也一直在演变,吸收共和制国家是其发展的一部分。这表明英联邦并非一个以君主制为绝对前提的组织。
对其他加勒比国家的影响: 巴巴多斯的示范效应可能会激励其他尚未实行共和制的加勒比国家进一步思考和推动相关改革,尤其是在那些仍然保留英国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的岛屿国家。
国际形象的塑造: 作为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巴巴多斯将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全新的国家形象,强调其独立、自主和现代化的国家属性。

总结:

巴巴多斯转为共和制是其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必然选择,是民族自决和主权意识觉醒的体现。这一转变预示着巴巴多斯将更加独立自主地发展内政外交,重塑国家认同,并可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虽然任何重大变革都可能伴随挑战,但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性举措为巴巴多斯带来了更多自主发展的机遇,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它也为其他寻求摆脱殖民遗留、实现完全主权的后殖民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国国内:

BBC都没报道意味着:英国人不care

好像昨天挂了几分钟就被NHS刷下去了

大部分国人看外国喜欢拿一种“渣男永远不会变!”,“欧美,英美是一家!”。

但不好意思,现在你随便揪一个英国人,大概率,他只会关心NHS,养老金,平等,就业,全球变暖,节能减排,保护动物,明年暑假去哪旅游。

那“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呢?呵呵。爱谁管谁管。

至于BLM,英国本土的黑人(指有国籍的),跟着对面那群人乐呵了一两天就不管了。英国还有很多黑人是英联邦的,没有国籍的,拿着居住证的。比如牙买加,尼日利亚来的黑人。

英国不是美国,奴隶制首先打破。三角贸易有英国人做,但做得最多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没办法,两牙离非洲近,到现在西班牙在非洲都有两块领土。

至于欧美和英美。这是我见过最虚伪的一对CP。毕竟多一半的欧洲大陆人和英国人,真的对美国没有好感而且持讨厌态度。至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其实整个美国移民史,移过去第二多的是德国人,接着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大家看见的南方和北方铁锈地带的红脖子,在美国都挂着爱尔兰&苏格兰裔的标签。

大家最喜欢说英法是美国的跟班。殊不知那个带着英国打伊拉克战争的布莱尔,被英国人狂骂,骂着就辞职了。最讨厌100英国人他排第三。

巴巴多斯

今年脱欧那几天,我在华威开WES,来了西印度洋群岛大学的学子来宣传加勒比海工业4.0。雄心壮志,豪言激语。但是,真的不行。

我就从我七个月前剩的点记忆给大家说说巴巴多斯。

• 避税天堂

巴巴多斯是加勒比海上较大的一个岛,且属于英联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同百慕大,开曼群岛一起,开始用避税这一名头,提供财务服务,实现经济发展。现年巴巴多斯经济也很不景气。不仅GDP不涨,还有巨额的债务。

避税,也意味着zf对市场的掌控必须低。因为你需要外来企业自由地进出、注册、挂牌。挂牌的空壳企业的资金也必须自由地进进出出。同时,zf的税率很低,zf也就没钱做事。

避税天堂这个名头导致的后果显而易见,弱势政府,财富悬殊,商业寡头,而岛上27万人,除去老弱病残,剩下都去做会计和财务,或者酒店服务业和农业。

这种和发达国家做买卖,人口还不多的地方,人均GDP自然高的可怕。巴巴多斯在世上最富国家排第五十三。但是,加勒比发展银行披露巴巴多斯20%人口生活在贫困线附近(收入1.9美元一天),它们的基尼系数是没有数据的。

按那群做PPT的巴巴多斯学生说,因为巴巴多斯产业依赖于避税与旅游,在这两个行业里形成了垄断也就等于垄断了整个国家大部分财富。同样的例子还有赤道几内亚,靠石油发家,人均GDP也有28000美元。然而.......

• 旅游与飓风

巴巴多斯也深受欧洲人的青睐,加勒比风光,晒太阳显示自己是中产嘛。巴巴多斯旅游业极其发达。但是巴巴多斯在加勒比海,也就意味着:飓风,雨旱季分明。

每年巴巴多斯政府,按照WES那群学生PPT的讲法,要花40%预算处理气候灾害。至于经济损失我忘了那个比例,不过也是一个吓得人死的数字。

影响

综上,巴巴多斯,经济不咋滴,整体条件也就那样。疫情之下经济能有多惨淡就会有多惨淡。

你说地理位置很重要啊,但是在差不多地方的还有个叫英属百慕大的,再北一点有个叫英属维尔京的,旁边一点有个叫开曼群岛的。南边一点有个叫福克兰群岛的。

所以巴巴多斯这时候站出来喊要共和,我猜可能要搞三件事:

英国,来,用钱把我留住。

巴巴多斯政府执政党是工党,搞搞噱头,继续连任。

疫情搞得巴巴多斯没了经济来源,政府准备真的搞工业4.0?

第一条,不可能实现。一则英国现在财政没钱。二则挂了殖民的标题,不说巴巴多斯本地人趋之若鹜,大部分英国人也想撇清关系,加之英国人本身不想把钱浪费到一个虚的东西上面。不过它有意拖到21年底,我估计是有这方面意图的。可能不是看上英镑,可能是美元或者人民币。冷战时期就有很多东西势力交界处的国家,特别是刚从殖民中脱身的国家。利用自己爹不亲,娘不爱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在美苏之间扯皮横跳,叫爹叫妈,发财发家。比如:三姓家奴的阿斯旺大坝。

巴巴多斯这个美的后花园的位置,形式上远离一下英联邦,吸引中资入场......剩下的你们脑补吧。

第二条,我估计大概率就是搞共和的目的。因为巴巴多斯本身在1966年就已经独立了,它现在只是换一个名号,把女王这个象征挤出去罢了。英联邦它也不会脱。西敏议会制它也不会换,换了给富人当dc共和国么?总之就是走个过场,搞搞形式主义,给现在的执政党搞点政绩,下次竞选好拉票。

第三条,经济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巴巴多斯人口不多,需求少。地方不大,资源少,也难以达到规模效率。劳动力都去学财务会计了,人才少。科技也落后,出口没有竞争力。

那么对英国有啥影响?

苏格兰要独立?开玩笑,2012年苏格兰独立公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北海油田,因为油价在那几年又涨了。还有就是美国人在社交媒体各种宣传自己民主灯塔揶揄苏格兰亲戚独立(令人作呕)。

现在嘛,整个苏格兰人口加起来500万。重要的工业在格拉斯哥的造船,阿伯丁的化工石油,爱丁堡的一些制造业。爱丁堡还有一些金融产业。但是,就靠500万人,请问苏格兰工业产品要卖给谁?联合王国其他三块地占苏格兰出口的60%,欧盟是15%,而苏格兰的出口占了GDP的40%。苏格兰工业制造成本也不低,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英国去工业化拜玛格丽特•撒切尔所赐,一路走到黑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就是渣渣。)所以苏格兰人就天天养羊数羊屁屁好了?还有关于服务业,苏格兰的经济数据里有一个地方很引人注目,建筑业占GDP6%。依靠建筑业而生的服务业又有哪些呢?银行贷款,测量师协会,房地产保险,房地产律师,房地产中介,房地产销售,等等。同理,服务业不可能脱离制造业独自发展,股票金融市场也要有公司上市才有得交易的,没人生产没人贷款商业银行也要倒闭的,它们是互相挂钩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至于他们的土地,在苏格兰,很多土地是可以随意交易的。我去高地上的时候,司机说80%的土地都是英格兰人买下来的。也就是图中种着整齐的树的地方,英格兰人买下来做林业生意。而且在苏格兰买地是可以被封爵位的。

可能并没有司机说的那么夸张。

The government believes 57% of rural land is in private hands, with about 12.5% owned by public bodies, 3% under community ownership and about 2.5% is owned by charities and other third sector organisations. The remainder is thought to be owned by smaller estates and farms which are not recorded in those figures.[1]

迪拜土豪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买了63000英亩土地(一英亩约等于4046平方米)。

丹麦商人Anders Povlsen则手握220000英亩。具体的土地拥有者地图会在2024年由政府公布。

苏格兰本身也有比较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根据2010年的数据,人均GDP 在西北艾尔郡是€16,200,而在爱丁堡则是€50,400。而我本人在天空岛旅游的时候,当地人说他们小孩读书需要坐渡轮,再坐25(没记错的话)英里的大巴去高地首府,因弗内斯。在高地上你也可以看见零零散散的住户,而这些住户中的大多数连卫星电视都没有连上。至于高地以及阿伯丁郡西边的基础设施也乏善可陈,这些地方的公路很多时候是1.5车道宽,会车的时候必须要其中一辆在专门修的突出来的一块地方让一下。

苏格兰人要真的傻,想体验一把独立后做高速俯冲过山车,经济倒退回十年前,的确是很不错的。【原来此处用了夸张的修辞,不是每个人都能get到,对不起。还有此处我的假设是欧盟和英国对独立后的苏格兰不会有很友好的政策。至于为什么欧盟对苏格兰独立不会欢迎,主要是德法西比,这些欧盟国家本身就有很多独立势力。参照德法对加泰罗尼亚公投(我记得80%的人在公投中支持独立)的态度,我个人持悲观假设。】

不过,我很喜欢苏格兰。

至于对英国王室的影响。虽然一直有人说要共和,但是英国王室也给英国带了不少GDP,而且有种东西叫做法理。西方近代化,从中世纪混乱的管辖权到现在的议会与分权,靠的就是一个法字。这种法理不止是说法的本身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程序。

实际上英国的君主立宪到了21世纪起的最大作用就是维系英国的法理。不只是维系英联邦的共主邦联还要维系联合王国内部四个国家的联系。英国的政治体系与法律体系清一色围绕君主制这个根茎然后开花散叶。不要觉得花叶茂盛,就把花叶当根茎,然后把真正的根茎当多余砍了。最后就是树毁人亡。

实际上英国除了形式与象征以及文化含义,君主制,王室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大部分事情都不沾王室的边,但是这套体系没有王室万万不行,因为没有君主制,现行的英国宪法与法律就不具备正当性。你如果想撇去王室,就必须用另一种方式赋予整个国家正当性以与社会融合。

这个方式是有的:公投。

所以,有啥影响?根本没有影响。可能也就是以后巴巴多斯可能更近美利坚或者zg一点。可能也就网友听了唏嘘一下,喊几句英国日落了。其实英国人早就不觉得自己是大英帝国,这是战后共识。现在整个欧洲,都不咋想管别人家的事,只想关起门来熬自己福利国家的小鸡汤,继续搞social democrat,当然如果管别人家的时候能赚几两药材,几只老母鸡回来熬汤,他们还是愿意管的。

参考

  1. ^ Picken Andrew & Nicolson Stuart, Who owns Scotland? The changing face of Scotland's landowners, BBC Scotland News
user avatar

巴巴多斯这事如果发生在1776年,恐怕世界局势都会改变。

心里有点怀念这个地方,当年的加勒比开发银行呀。

user avatar

如果你是17、18世纪往那西印度群岛上的这个小岛倒卖奴隶和商品,再买进蔗糖之类的热带产品的英国商人,你大悲大叹一下还情有可原,21世纪了,英国经济和这里有关的大概就剩下旅游业了,何况去殖民化早就是世界共识,中国作为由此种屈辱历史记忆的国家应该祝贺巴巴多斯才对。

影响可能就是BBC报道一下(事实上我都没看到有),被国内的人戏说一下大英如何如何衰落了,《是,首相》又要被抬出来改编十万遍甚至九万遍了,然而除了精神恋殖癖(当然这题目下面就疑似有),我觉得没多少人应该为此顿足捶胸。一个常备军几百人,经济严重依赖旅游服务业的西印度群岛小国,政治独立的国际影响最多在于传递信号作用,鼓励更多的英联邦成员国摆脱虚伪的君主制、英国可能有的指手画脚和文化经济软殖民。

英国自己现在更关心疫情的第二波是否会有新的隔离(虽然首相鲍里斯说他不希望有,typical consevative,毕竟开始说群体免疫根本原因在于不想停工冲击经济,没咋考虑人命)、会有新的失业潮、今年经济怎么办、院校开学的防护措施、后脱欧时代的贸易谈判(前几天还在吵要不要通过法案授予首相凌驾于先前英欧达成的协议至上的权力)等等,

一个有趣的一点是,英国虽然给我们的印象是君主制历时长远,但是建立一个共和制的英国的声音从未停息,早在法国大革命后就有英国人制作了英国版本的红白绿三色旗试图效仿法国经验革命,这个旗帜一直到30年代乔治五世的一次典礼上还被记录到有激进派冲入现场挥舞这个旗帜。就算在21世纪君主大力打造时尚亲民的形象似乎蒙骗了很多人,在爱泼斯坦事件后因为安德鲁王子牵涉其中,王室的声誉在去年还是经历了重大打击的,尤其是女王召见安德鲁王子、媒体采访安德鲁他频频出丑那一段。虽然不可否认保留君主制是目前大多数人心愿,但是民意并非万世不变。也祝英国早日摆脱虚伪浮华、浪费纳税人钱给一堆除了血统和象征作用(象征作用不必非得找群凡人神格化为英国象征)就没有别的作用和成就的privileged“贵族”。君主制力图亲民,可是王室都是和欧美的上流特权社会来往,可能现在不能把特权阶级和王室取消了,但是先把这个虚伪的君主制早日揭穿,也是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