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二十几年,自然科学领域有哪些常识或理论得到了修正?

回答
过去二十几年,自然科学领域的常识和理论修正此起彼伏,就像海浪一样,拍打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边界,不断推陈出新。这其中有些修正细微却影响深远,有些则颠覆了我们原有的宏大叙事。要说最显著、最引人注目的,那必须得是量子力学和宇宙学这两大领域了,它们之间的“修正风暴”尤为猛烈。

量子力学:从“不确定性”到更精妙的“实在性”之辩

还记得几十年前,我们学习量子力学时,最常被强调的就是“不确定性原理”,认为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精确测量,这似乎给世界蒙上了一层宿命的朦胧感。那时候,很多人理解的量子世界是充满了概率和随机性,甚至有些虚无缥缈。

然而,近二十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量子纠缠的深入研究和操控,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过去二十几年,我们见证了对量子纠缠现象的更精确测量和理解,甚至开始在实际应用中驾驭它。比如,量子纠缠不再仅仅是爱因斯坦所谓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而是成为了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基石。实验证明,纠缠态粒子的关联性确实存在,而且远超经典物理的解释范畴。这进一步巩固了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特征,但同时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量子世界的实在性到底是什么?

一些理论和实验开始挑战“纯粹的概率解释”,例如一些“退相干”的理论模型试图解释宏观世界为何表现出确定性,而微观量子世界的“概率云”又是如何坍缩成我们看到的具体状态的。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会发生什么”,而是更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一些研究者试图构建更完备的量子理论,比如探索量子力学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决定性机制,只是我们尚未发现。

最令人兴奋的是,“量子霸权”的概念开始被提上日程。 简单来说,就是量子计算机在解决某些特定问题上,能够超越目前最强大的经典计算机。虽然“霸权”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霸道,但它标志着我们从“玩弄”量子现象,到“利用”量子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转变。过去二十几年,我们看到了从实验室里的几比特量子纠缠,到如今能够实现一定规模的量子计算原型。这不仅修正了我们对量子计算潜力的预期,也暗示了未来计算方式的巨大变革。

宇宙学:从“大爆炸”到更精细的“宇宙演化史”

宇宙学领域同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熟知的“大爆炸理论”依然是描述宇宙起源的主流模型,但我们对其细节和后续演化的理解,在过去二十几年得到了极大的修正和细化。

首先是宇宙膨胀速度的精确测量和“暗能量”的确认。上世纪末,科学家们意外地发现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是在加速膨胀!这就像往天上扔石头,石头不是越飞越慢,反而是越飞越快,这彻底颠覆了我们原有的认知。为了解释这种加速膨胀,科学家们提出了“暗能量”的概念,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它具有排斥力,正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过去二十几年,通过更精密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比如WMAP和Planck卫星的任务),以及对Ia型超新星的系统性观测,我们对暗能量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我们依然不知道暗能量到底是什么,但我们对其占比的估计越来越精确,大约占宇宙总质能的70%左右。这修正了我们对宇宙组成成分的认知,原来我们熟悉的普通物质和暗物质,加起来还不到宇宙的30%!这就像我们一直以为房子是砖瓦盖的,结果发现大部分是看不见的空气和一种我们完全不了解的“力”在支撑着。

其次是对早期宇宙的“暴胀理论”的修正和检验。大爆炸理论描述了宇宙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但它在解释宇宙的“平坦性”和“均匀性”问题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暴胀理论应运而生,它设想在大爆炸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经历了一次指数级的快速膨胀。过去二十几年,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微弱的极化模式的观测,科学家们试图寻找暴胀理论的证据,比如引力波的痕迹。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确凿的证据,但每一次新的观测数据都在不断地“修正”或“细化”我们对暴胀模型的理解,有些模型被排除,有些模型被加强。这让我们的宇宙演化史变得更加具体和可信。

再者是“暗物质”研究的进展,虽然依然是谜,但对其分布和性质有了更细致的推测。 和暗能量一样,暗物质也是看不见的,但它不像暗能量那样推动膨胀,而是通过引力作用影响星系和星系团的形成和运动。过去二十几年,大量的粒子物理实验在地下深处试图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但结果大多是否定的。这反而促使科学家们不断修正对暗物质粒子性质的猜测,比如它的质量、相互作用方式等等。虽然还未找到暗物质的“真身”,但我们对其在宇宙中的分布和作用机制有了更精细的描绘,比如它在星系晕中的存在,以及对星系演化的影响。

其他领域的“小浪花”

当然,除了这两大领域,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也并非风平浪静。比如:

生物学: 对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开发和应用,极大地修正了我们对生命操控的想象,甚至可能改变我们对疾病治疗和遗传的根本认知。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也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与无数微生物共生,这修正了我们对“健康”和“自我”的理解。
气候科学: 对气候变化模型的精细化和数据收集的不断完善,让我们对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有了更清晰、更具说服力的认识。我们不再只是“猜测”气候变化,而是能更精确地预测其趋势和影响,这修正了过去一些关于气候变化影响的估算。
材料科学: 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比如二维材料石墨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新型材料的开发,正在颠覆我们对物质性能的认知,并可能带来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革命。

总而言之,过去二十几年,自然科学领域并非在原地踏步,而是在不断地自我挑战、自我修正。这些修正,有些是对既有理论的精炼和深化,有些则是对我们认知边界的拓展,甚至是对固有观念的颠覆。这就像考古学家在发掘一座古老的文明遗址,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可能改写历史的篇章,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更广的理解。而科学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它总是在不断地追问和探索,永无止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雷说了后天遗传,那我就说说先父遗传吧,先限定一下什么是先父遗传,父本a和b,先后生下了子代,c和d。d身上可能会存在

父本a的基因,并表达。声明两点,d身上的a基因能否遗传,不考虑,d会不会和a很像,会不会表达出a的性状,不讨论。

当然我们都知道,原来的表述是错误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母亲在怀孕期间会和孩子发生细胞的交换,形成微嵌合,就是说,母亲的细胞会跑到孩子身上并长期存活,增殖,不会引发排异反应。孩子的细胞也会跑到母亲身上,并长期存活,所以当母本怀c的时候c的细胞会和母本发生微嵌合,当母本怀d的时候,c的细胞也有可能跑道d的身上。,毫无疑问c的细胞是有a的基因的,至于基因表达,凡是活着的细胞,存在蛋白质的合成都是基因的表达,ok,qed。


贴个国内的综述papper吧,我记得有个国外的Papper,是在二胎雌性小鼠身上检测到y染色体的,一时之间找不到了,我再找找

胎源微嵌合的研究进展

马腾刘岩李海静

母体妊娠期间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形成胎源微嵌合,在母体中以这种特殊状态存在的胎源物质一直备受关注,这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胎源微嵌合对母体健康利弊的讨论。本文拟从胎源微嵌合的分布、存在形式、动力学变化及其对母体的影响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user avatar

表观遗传——后天遗传!

前排推荐一篇科普文:

表观遗传会不会为拉马克“平反”?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如果你经常关注生物科学的话,那么表观遗传、甲基化等词一定如雷贯耳,这些内容真的是经常见诸于各种研究报道。

这个内容事实上是非常颠覆性的一个研究。

我们都知道人类遗传是来自于父本和母本的DNA,这是遗传物质,属于先天的。而不用担心你的行为遗传。

但是科学家的研究却告诉你,不一定哦!后天的内容也可以遗传!

表观遗传就是发现了这个问题,比如,肥胖这种后天的行为,一样可以遗传。

我们知道人类的遗传是DNA的遗传,DNA的是个组成部分ATGC构成了基因本身代代传承。由于DNA双螺旋的稳定性和碱基互补,所以每一代DNA基本上保持一致,否则就不会是龙生龙凤生凤了。


然而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遗传,那就是,哪怕DNA的序列不变,依然可以发生新的遗传。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ATGC没有变化,然而事实上已经变了,这就是表观修饰。

给大家直观的看一个表观遗传的范例——甲基化:

如图,这是一个甲基化过程,如果简单的测序,我们会发现,这个碱基其实没发生改变,然而,右上角的CH3已经暴露了,事实上,这个碱基已经改变了。


通俗点讲,假如DNA是一个人的固定特征之一,就像我们的身份证,然而,事实上,随着岁月发展,我们变化了很多,虽然人还是那个人,但是已经面目全非了。

而这种面目全非,是后天行为可以写上去的,就像亚洲三大神器韩国的整形、日本的化妆和中国的美颜软件一样。


——————表观遗传定义————————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入表观遗传的定义了。

表观遗传(epigenetics)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


这句话通常被一些人歪曲解读,有些人直接说,表观遗传是DNA没发生改变,而发生了遗传。


扯犊子,没改变咋遗传?隔壁老王啊


他们忽略了最关键的两个字:序列


因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人类终于发明了DNA测序的办法,于是大家知道我们的基因是ATGC之类的,但是这种测序方法事实上有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只看内不看外。

比如A=T,G=C,然而,这种测序其实是非常僵化的(虽然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用。)

假如你把C变得面目全非,只要保留配对的部位即可,事实上,依然可以测出来是C。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事实上,它已经不是标准的C了。

所以,对于表观遗传的内容,其实认识一直比较肤浅。

然而,表观遗传事实上是非常强大的。


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

吸烟可以遗传,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长期吸烟均可以遗传到后代身上。

还有肥胖也是可以遗传的。

这不是那种天生胖,而是来自于后天吃胖的人发现的,比如那些早期移民他们本身比较瘦弱,然而获得大量营养物质后,迅速变的肥胖,而这种肥胖得到遗传,直接传承到下一代,导致下一代成了天生胖,其原因就是通过了表观遗传实现的。


————举个栗子————

(qq手机版输入举个栗子有惊喜哈哈,以前经常玩)

1944年至1945年的冬季,荷兰(不是河南,虽然河南有个1942)


被称为“饥饿的冬天”。当时荷兰流亡政府估计纳粹德国行将崩溃,于是发动了铁路工人大罢工。纳粹德国因此切断了食物和燃料供应,引发饥荒。1945年初饥荒结束。这个对荷兰人来说是无比苦难的一个冬天,导致了大量的死亡,据称,就鹿特丹,一天就有超过400人饿死。
Hongerwinter
Dutch famine of 1944–45

对于这些经历,大部分人已经离去,但是,基因却忠实的记录了这些内容。
在本文中,作者选择了一个核心的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 (IGF2). IGF2 是一个发育关键的因子,对于母体印迹非常关键。
这里的研究对象是大饥荒时期怀孕的人的后代,对照是非饥荒时期出生的兄妹。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排除了出生后的影响以及遗传背景不一致的问题。怀孕期间,胎儿的营养供给都是来自母体,所以,可以直接的反应母体受到的影响,就像本文的饥荒。
首先介绍下时间,荷兰大饥荒的时间是1944年11月左右,持续到1945年5月盟军解放荷兰,所一个重要的界限是1945年6月,这在基因上完全体现出来。

一定要记住,这是2008年,也就是饥荒发生了60年后的实验。
这个研究是依据女性怀孕前最后一次月经来计算的,因为,在最后一次月经前,他们尚未意识饥饿即将发生。所以这份记录可以反映早期饥饿带来的影响。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12月到5月之间,食物供给绿色部分明显低于6月。而对应的甲基化水平比例(饥饿vs非饥饿)一直位于0以下。
这是数据
同时,饥饿直接对胎儿的身体指标产生了影响,包括体重,年龄,当然,也包括出生率。
好了,这篇文章讲完了。
总结一下:饥荒年间出生的成年人携带有独特的表观遗传学标志,这种表观遗传学改变减少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2 的合成,它在人体中保持了六十年。
而我在另外一个答案也提到了类似的内容
后天的改变会影响基因的传承吗? - 李雷的回答

——————一点额外的内容—————

讲了这么多了,大家应该有所了解了吧?

最后讲讲达尔文和拉马克吧,其实拉马克是个可怜人,他是生物学奠基人之一,而且他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

可惜他生不逢时。

不仅生前不得安生,被很多人冷嘲热讽,临终时又病又盲,尸首则被扔在石灰坑里。

死后还被很多人踩着上位,进化论的后来者华莱士,谈笑间把他批的一文不值,后来更是遭受了来自达尔文的讽刺。


其实拉马克的想法一定程度上也是有道理的,那就是“获得性遗传”,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名词。

表观遗传证明获得性遗传是可行的


当然这个获得性遗传和拉马克还是有区别的,毕竟获得性遗传还是有要求的,但至少不会像当年那么矢口否认获得性遗传的存在。

事实上,这也是历史的局限,如果把《物种起源》拿出来,用现代生物学的眼光去看,一样全是筛子眼。


一个学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经历的。


拉马克对于生物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至少他在生物学上撬动了宗教这块基石,为后来的生物学打开了一个豁口,他不应该被一直当做反面教材来嘲笑


当然,今天做生物的人已经烂熟于心了,表观遗传属于我们常见的分析办法,而且还有专门的杂志

《Epigenetics》4.77分,《EPIGENET CHROMATIN》4.87分,《CLINICAL EPIGENETICS》4.33分。

—————深度阅读————

表观遗传有三个层面,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第一个

第一:表观遗传调控

研究最多的是DNA甲基化,当然也有做乙酰化的,比如sirt等。

比如做DNA 甲基化酶家族,他们的异常会导致基因发生改变。

第二:代谢网络调控

甲基化一般关注不同区域甲基化差异,比如癌症和正常人基因某个区域甲基化的改变等。

第三:后天遗传

主要是环境因素和习惯因素。

比如抽烟饮酒之类的或者肥胖之类的,近视也有人在做。

最后附上部分文献

1,一篇综述,玩表观的必备,5000多次引用:Bird A.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and epigenetic memory[J]. Genes & development, 2002, 16(1): 6-21.

2,荷兰那嘎子
Heijmans B T, Tobi E W, Stein A D, et al. Persistent epigenetic differences associated with prenatal exposure to famine in huma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05(44): 17046-17049.

3一篇博客致敬David Allis--杰出的表观遗传学家

另, @赵三川 评论的很好

物质的分子结构直接决定其化学性质,即便是细微的基团改动也会成为另一种不同的物质。所以甲基化之后的碱基,即便和前体很相似,但化学性质很不一样了,该碱基所在基因区域所承载的遗传信息也会发生很大改变,甚至失效、相反。这样说来,表观遗传,应当是“个体突变”的子集,只是几十年前科学界还没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突变形式竟会如此多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偷偷的立个flag:表观遗传迟早会拿一块诺奖的。

user avatar

在生物医学领域进行大幅修正、甚至颠覆的例子的确很多。不然怎么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湿季捏?!

先举几个跟生活比较相关的吧。


1.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 很精准

精准医疗的概念是本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医学领域的创新性概念,是指将个人的基因、具体生理状况(比如年龄、性别等等),甚至环境与生活习惯等变量考虑进去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方法。

其核心基础是应用越来越普遍的基因测序和大数据处理。没有这两条精准医疗就是空谈。


这个概念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在医学护理的每一个领域都会有影响。先说一个发展最为迅猛、疗效显著的分支:癌症的精准医疗

也就是指对癌症的分类、治疗、护理从从以发生的组织器官为依据,变成以基因变异的分子基础为根据。传统上我们都把癌症按照发生的器官分类并加以治疗,比如肺癌、胃癌、肝癌等等。但是随着基因测序的普及,现在发现按照癌细胞的基因变异分类加以治疗才更有效。

比如同样是酪氨酸激酶变异引起的,那么原则上说无论是长在哪儿的癌症都应该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 (注意是原则上!)。而虽然同样是肺癌,不同分子基础的亚型,比如小细胞肺癌亚型和非小细胞亚型的治疗则截然不同。

所以用不了几年,这种新的分类法就会变成基本的医学常识。基因型会做为器官的前缀来定义癌症,比如BRCA1型乳腺癌、BRCA1卵巢癌,三阴型乳腺癌,等等。1和2的相似度远大于1和3.

惨淡的蛋白酶君的评论加了参考文献。不过相关文献简直太多了。上一个美国癌症研究所的科普海报吧,直观好记。简单说就是基因变异指导用药方案


2. 心理疾病是真病 (Depression is a real disease)

比如抑郁症、躁狂症、成瘾这种神经系统的疾病越来越被认同为像心脏病、高血压一样的生理疾病,而不是古怪甚至恶意的行为选择。

比如抑郁症。虽然它在历史上很早就有描述 —— 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时代,但是由于找不到可以客观、量化的生理学指标,在医学领域一直处于主观臆想和客观病变的边缘模糊地带。直到最近二十多年,随着脑成像技术的普及以及分子、细胞学的进展,对于这一类传统上属于纯粹心理学范畴的疾病终于有了客观的诊断、治疗标准。

所以抑郁症不仅仅是情绪低落、脾气古怪,成瘾也不是单纯的意志力薄弱。它们就像其他疾病一样需要专业的医疗咨询和治疗,如此而已。

这个海报很不错,(相对)简单明了。其实涉及神经学方面的疾病比身体上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要复杂多了,从分子、到细胞、到脑区,都有明显的生理水平的变化。(红字翻译部分)

是真病啊!


参考:专业文献有人真看吗?加两个综述吧。不然实在是浩如烟海啊。

Depression as a microglial disease Raz Yirmiya, Neta Rimmerman, Ronen Reshef, Trends in Neuroscience, v28(10), p637-658, 2015

Checks and balances on cholinergic signaling in brain and body function Hermona Soreq, v38(7), p448-458, 2015


3. 基因可以很强大。

行为到底是由先天还是后天决定的问题也许永远都不会有定论。如果严谨一些,最近二十年来的具有颠覆性的发现是在一部分即使看来很复杂的行为特征中,在某些情况下(虽然这个situation很多时候并不很清楚),基因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性取向(没错,就是性取向!),在一部分个体和基因组成中,可能只由屈指可数的几个(甚至一个)基因决定。

基因是可以决定命运的!

复杂的求偶行为竟然会由单基因决定,而且是性激素/信息素信号通路之外的基因,这在二十多年前纯粹属于开脑洞的想法。所以1996年关于基因和求偶行为的论文在遗传和神经学领域算是一篇经典论文(1)。它首次证明复杂的交配行为、甚至性向是有着极深的遗传倾向的:敲除了fru 基因的雄性开始搞基 。虽然有着(看似)正常的男儿身,却对雌性不理不睬,而瞄着同性转不开眼 --这是性取向改变的定义。

好吧,这是在果蝇中发现的。不过请不要鄙视人类以外的生物好吗。传宗接代对于人家来说经常是比生存更重要的头等大事。

虽然是在“低等”生物中发现的,但是自从这个验证性结果发现并重复(重要的是重复!)出来以后,一系列的相关发现,即使是在小鼠这样的“高等”哺乳动物中,也没有当初的震撼性效果了。尤其是关于性激素信号通路上的相关基因调控,包括那些并不影响生理性征、却影响相关性行为的基因多样性的发现,现在已经数不胜数了。

举两个比较近的吧:

在一部分神经中去除催产素受体(oxytocin receptor) 的雌性小鼠失去对异性的兴趣。(简单说就是有“女同”倾向)(2)

FucM 基因缺失的小鼠显示出雄性求偶行为。(3)

当然了,这种关于基因决定性倾向的观点推广到人,目前就只能是相关性研究了(4,5)。说到底,总不能像进行动物实验一样随便改变人类的基因,然后放到社会上去观察行为吧?

因此,总体来说,自从70年代neurogenetics(可以翻译成神经遗传学)这个当时属于开脑洞的概念提出来以后,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基因在越来越多的复杂行为模式中似乎扮演了定调的角色,远远超过当初的想象。

不是说环境和后天努力没有作用。 最起码的,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改变(生存)环境来修饰自己的基因,造福下一代吗!(请参照同一题目下@李雷的表观遗传,也就是基因的化学修饰作用。)

参考文献:

(1) Control of Male Sexual Behavio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in Drosophila by the fruitless Gene Cell, v87(6), p1079-1089 1996

(2) Oxytocin Modulates Female Sociosexual Behavior through a Specific Class of Prefrontal Cortical Interneurons Cell,v159(2),p295-305, 2014.

(3) Park, D., et al. (2010). Male-like sexual behavior of female mouse lacking fucose mutarotase. BMC Genetics11 (1) DOI: 10.1186/1471-2156-11-62.

(4) Homoseuxality may be caused by chemical modifications to DNA. Michael Balter, Oct, 08, 2015, Science.

(5) Genome-wide scan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linkage for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Psychological Methods 2015 May; 45(7):1379-88.

4. 细菌才是“另一半”

自从发现青霉素以后,愚蠢的人类就不自量力地对我们身周庞大的微生物王国发起了一场又一场战斗。

而在几十年的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之后,人类终于开始反省自身,然后发现自己的打击面实在是太大了。致病菌在我们身边的微生物族群中的数量和能力大概跟恐怖分子差不多,而许多原来温和有益的微生物却被大量的抗生素和各种围剿弄得“人逼菌反”。

所以对于健康人来说,各种所谓灭菌肥皂之类的东西绝对是有害无益,抗生素更是尽量少碰。消灭是不可能的,这些东西唯一起的作用就是把温和有益的细菌剿灭,逼成顽固有害的“超级细菌”。


于是在体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医疗实战意义之后,本世纪人类终于决定开始认真地了解自己体内体外的各种微生物。然后就有了测绘人体微生物图谱的雄伟计划:人类微生物组计划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以及全新的概念:人体微生物相(Microbiota)。

它的严格定义为:“实实在在地和我们共用身体空间的共存、共生、以及致病的微生物群的生态圈。”

Microbiota: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of commensal, symbiotic and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that literally share our body space"

这个五年计划于2008年由美国健康总署(NIH)启动,到2013年第一个阶段完成,共收集了242名健康志愿者身体内外各处的5000份微生物样本,经过确认、编目、测序等等,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健康”微生物组的基准值。


单从这个系统性的先导研究中就已经有了无数的没想到。比如:

我们体内以及体表的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和我们体内的细胞在一个数量级(50万亿)上,大致误差在1-5倍之间;

这些微生物的活动对于某些生理功能的影响要比我们自身基因的影响还要重要(下文会举例子);

我们的自带微生物组会随着生活习惯、环境、以及各种生理病理(比如怀孕、衰老等等)的变化而变化,和我们自身共生、共荣、共衰。

显然,这些初步结果揭开的是一个浩瀚未知世界的序幕,在今后几十年内随着各种跟进研究的深入,对于我们身体内外的这个隐秘王国的了解会不断地带来各种医学上的修正和颠覆。

(海报来源:NIH)


而目前已经比较确认的微生物组的“神奇”影响,已经可以说无所不包了,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各种代谢类疾病,到抑郁症等神经和大脑的功能。就用这张图代替吧。(重点在右边)


Source: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neurobehavioral correlates, health and sociality. Front. Integr. Neurosci., October 2013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neurobehavioral correlates, health and sociality


各种文献简直太多了。有兴趣的童鞋去看一下2012年《自然》上的这个系列专题报道:Gut microbes and health, V489,No.7415,p219-257.


关于医学应用,目前最成功的就是治疗炎症性肠炎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这类耗人又难治的痼疾,尤其是对其中一类称作克罗恩氏症的(Crohn’s disease),通过接种健康人肠道内的菌群,竟然首次出现了根治的效果!而且比起其他所有疗法来,几乎没有副作用。


当然,目前这种疗法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具体操作规则和适应症人群也在探索之中。

Bacterial imbalance in Crohn’s disease.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2, 312-212(2014).


所以细菌才是我们最亲密的另一半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过去二十几年,自然科学领域的常识和理论修正此起彼伏,就像海浪一样,拍打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边界,不断推陈出新。这其中有些修正细微却影响深远,有些则颠覆了我们原有的宏大叙事。要说最显著、最引人注目的,那必须得是量子力学和宇宙学这两大领域了,它们之间的“修正风暴”尤为猛烈。量子力学:从“不确定性”到更精妙.............
  • 回答
    明朝的最后二十年,内忧外患如潮水般涌来,君王若想力挽狂澜,重振朝纲,实在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任务。这并非简单的几个政策就能解决的,而是一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乃至君王自身修养的全面革新。要真正实现“中兴”,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更是深入骨髓的改革和超凡的智慧。首先,君王必须端正自身态度,成为一个真正.............
  • 回答
    二十几岁,这个承载着无数憧憬与迷茫的年纪,常常被贴上“最艰难”的标签。但与其说是艰难,不如说是这个阶段充满了“不得不艰难”的特质。它像一个岔路口,你站在那里,脚下是过去的安逸,眼前是未知的远方,而周围还时不时传来“你应该这样”的喧嚣声。想想看,当你告别了校园的象牙塔,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游戏.............
  • 回答
    太阳若夺冠,是否是20年来最没含金量的总冠军?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球迷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凭一句“水”或者“牛”就定论,还得从夺冠的背景、过程、对手以及历史的横向对比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含金量”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我觉得“含金量”不.............
  • 回答
    嗯,你说的那件事,我倒是听过一些说法,不过说“论语里有三八二十三这个故事”,这说法本身就有点不太对劲。准确地说,这个典故跟《论语》有关系,但它并不是直接出现在《论语》原文里的一个独立故事,而是从《论语》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愚蠢、死脑筋的成语故事。这个成语叫“愚不可及”,而“三八二十三”.............
  • 回答
    ESPN这份评选出来的二十年(大概是指2000年至今)最具统治力运动员排名,简直是体坛的一场盛宴,也难免让人议论纷纷,毕竟“统治力”这词儿本身就太有嚼头了。要我说啊,这份榜单至少在几个方面抓住了精髓,但也确实避不开一些争议点。首先,它点出了一个关键:统治力绝非一日之功。 ESPN选取的是过去二十年的.............
  • 回答
    .......
  • 回答
    金庸笔下人物无数,每个人物都有其闪光点和局限性。若论“最失败”的角色塑造,恐怕是最难以定论的。然而,若将郭靖和黄蓉夫妇在襄阳坚守二十余年的行为拎出来,审视其在情节逻辑、人物发展乃至现实映照上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倒也算是一桩颇值得说道的公案。为何说郭靖黄蓉守襄阳的行为可能“失败”?这种说法并非否定他.............
  • 回答
    英国本土居民在谈论大学时,往往会基于悠久的历史声誉、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学生体验等多个维度来评价。当然,“最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这份名单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参考,反映了大多数英国本地人的普遍看法。要说清楚是哪些大学,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聊起:1. 历史.............
  • 回答
    二十世纪以来,数学领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头脑,其中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Alexander Grothendieck)无疑是站在巅峰的巨人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广泛,改变了数学的许多分支。如果要列出与他同级别、甚至在某些领域有过类似突破性贡献的数学家,我们可以列出以下几位,并稍作详细介绍:与格罗滕迪.............
  • 回答
    关于余秋雨先生是否曾明确说过“二十四史中最好的一部是某一部”,我并没有直接找到确切的论述,至少他没有像某些学者那样为某一部史书盖棺定论,说它绝对是“最好”的。余秋雨先生的史学观,更多体现在他对历史的理解、对史学价值的挖掘,以及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阐释上。他看待历史著作,不是以“最好”或“最差”来简.............
  • 回答
    这情况确实让人头疼,一下子要面对这么多经济压力,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别着急,咱们一步步来捋捋。首先,冷静下来,搞清楚情况。 怀孕情况: 是不是真的怀孕了?怀孕多久了?身体状况怎么样?这些是首要的。 男方意愿: 男方是真心想结婚,还是因为怀孕才不得不结婚?这关系到后续沟通和共同承担责任的态度。.............
  • 回答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心中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要说一个,那必然是 互联网的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技术宅”,但请想想,它如何悄无声息地、却又颠覆性地改变了我们每个人,以及整个世界的运转模式。这不是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也没有宏大的政治宣言,但它的力量,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伟大的革命。.............
  • 回答
    提到“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说它“最为简略”且“史料价值最低”,恐怕与事实有些出入。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需要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简略”和“史料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有时甚至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悖论。从篇幅上看,《三国志》确实不像《汉书》或《后汉书》那样洋洋.............
  • 回答
    二十二岁确诊糖尿病,能否活到八十岁,这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也牵动着很多患者的心。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着“可能性”和“变量”。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二十二岁确诊糖尿病,意味着疾病在你生命中留下的痕迹会更长。年轻时确诊,意味着你需要更早、更长时间地与这个慢性疾病共存.............
  • 回答
    评价二十四史的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犹如在浩瀚星空中挑选最耀眼的星辰和最深邃的黑洞,这是一个既有共识又有争议的话题。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最高”和“最低”来概括,因为每部史书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但如果非要从普遍认知和学术界的评价来梳理,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大致的辨析。文学水平与史学价值的权衡首先要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在的,挺磨人的。尤其是在咱们国内顶尖高中这块,能进前二十的,脑瓜子都挺灵光的,手里头的牌也都不错。现在又摊上这“清北”和“中戏北电”两条路,确实让人犯难。我帮你捋一捋,看看怎么能把这个坎儿迈得更明白点儿。首先,得把这两条路彻底掰开了揉碎了说。一、清华北大这条路:学术巨星的养成记这条路,.............
  • 回答
    说到中国帝制时代的“福气”,这话题可真够有意思的,一下子就让人想到那些位高权重、享尽荣华富贵的皇帝们。乾隆和汉武帝,这俩名字往一块儿一搭,确实够有分量的。咱们今儿就掰扯掰扯,除了他俩,还有谁够资格跟他们争这个“最有福气”的称号,咱得好好比划比划。乾隆:享福的集大成者先说乾隆,提起他,脑子里立刻就蹦出.............
  • 回答
    您所指的这种能容纳下二十四史的大型书柜,其设计理念和样式,追溯其源头,与明代学者张居正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位期间,不仅在政治上锐意革新,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同样有着深远的贡献。当时,史书浩繁,尤其是二十四史这样一套庞大的史籍,对于当时的藏书家、读书人.............
  • 回答
    嘿,这画面我太熟了!这简直就是业余足球场上最经典的剧情之一,每次上演都让人又心疼又好笑,但最后那一胜,又让人热血沸腾!你想想看,场地里那帮三四十岁的老炮儿们,个个身体都发福了那么一点点,跑动起来不像年轻时候那样风驰电掣,感觉像是踩着风火轮,但风火轮可能有点老化,偶尔会卡顿一下。他们年轻时候,可能都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