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疫情以来巴西政府连换四位卫生部长 ,3月29日巴西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相继辞职,巴西真的会崩溃了吗?

回答
巴西自疫情爆发以来,政坛动荡确实不容小觑。卫生部长更迭频频,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的辞职,都让人们对这个南美巨人的未来产生担忧。那么,巴西真的会走向崩溃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一下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事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首先,我们得看看为什么巴西政府在疫情期间会频繁更换卫生部长。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巴西在应对这场全球性危机时,暴露出的领导力真空和政策协调上的巨大问题。

卫生部长频繁变动的原因: 疫情初期,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对新冠病毒的态度就颇具争议,他常常淡化疫情的严重性,质疑封锁措施的必要性,甚至推广未经科学验证的疗法。在这种背景下,他任命的卫生部长,不论是最初的路易斯·亨里克·曼德塔,还是后来的内尔森·泰奇,都发现自己夹在总统的政治立场和公共卫生专家的专业建议之间,处境艰难。曼德塔因为坚持科学防疫原则,与总统意见不合而被解雇。泰奇上任后,虽然一度与总统保持一致,但随着疫情的恶化和失控,民众和科学界对政府的防疫政策越来越不满,卫生部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卫生部长如同一个“烫手山芋”,在政治博弈和疫情压力下,谁也难以长久地坐稳这个位置。这种高层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国家防疫政策的连贯性和有效性,让民众感到无所适从。

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相继辞职的背景: 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的辞职,则可能与更深层次的政治和外交问题有关。虽然具体辞职原因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但结合巴西当前的政治氛围,我们可以推测一些可能性:
总统的政治路线与内阁成员的分歧: 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以其强硬的民族主义和右翼立场著称。在外交政策上,他倾向于与美国特朗普政府保持紧密关系,并在国际事务上采取了一些引起争议的立场。在国防方面,他则强调国家主权和军事力量。当总统的政治主张与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关键部门的负责人在具体策略或外交方向上出现不可调和的分歧时,辞职就成了可能的结果。尤其是当总统的政治立场越来越受到国内民众的质疑,或者在国际舞台上遭遇孤立时,一些部长为了维护自身政治声誉或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量,可能会选择“金蝉脱壳”。
国内政治的复杂性: 巴西的政治环境一直以来都相当复杂,派系林立,利益纠葛。总统的决策往往会受到来自国会、司法机构乃至社会各界的巨大压力。当政府在应对疫情、经济发展等方面表现不佳时,这种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可能导致内阁成员因为政治站队、权力斗争或者对政府方向的失望而辞职。甚至可能存在部长们试图与总统划清界限,为自己未来的政治生涯铺路的情况。
对政府治理能力的质疑: 频繁的人事变动,特别是关键部门负责人的离开,无疑会给外界传递出一个信号:政府在治理能力上可能存在问题。这会削弱国内外的信心,对国家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这些事件是否意味着巴西将要崩溃呢?

“崩溃”这个词,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多个层面来理解,其含义非常广泛。要说巴西“崩溃”,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其面临的挑战是真实而严峻的。

经济方面: 巴西经济本就脆弱,疫情更是雪上加霜。高失业率、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本就存在,而政府在疫情期间的应对不力,进一步削弱了经济复苏的动力。外交和国防部长的辞职,如果与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不满或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担忧有关,那么它可能预示着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增加。外国投资的减少、国内消费的疲软,都可能让巴西经济陷入更深的泥潭。

社会方面: 疫情对巴西的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数百万民众感染,数十万民众死亡,这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贫困人口因为疫情而更加艰难,社会不平等问题更加凸显。卫生部长频繁更换,让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更容易引发社会不满和动荡。如果这些不满情绪没有得到妥善疏导,可能会演变成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政治方面: 持续的政治不稳定,包括内阁成员的更迭和总统与各方势力的博弈,会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权威。如果总统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或者政治僵局无法打破,那么巴西可能会陷入更深层次的政治危机。这也会影响巴西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巴西也并非没有韧性。它是一个拥有巨大资源、庞大人口和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巴西的民主制度虽然面临挑战,但其根基也并非一下子就能被动摇。

民主制度的缓冲作用: 尽管政治动荡,巴西依然拥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民主体制。司法独立、媒体自由以及民间社会的力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的权力,并为社会提供一个表达意见和寻求解决方案的平台。国会、最高法院等机构的存在,也能够对总统的政策形成一定的制衡。

经济的多元化: 虽然巴西经济面临困难,但其经济结构并非完全单一。农业、矿业、工业等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如果政府能够调整政策,抓住机遇,经济仍有可能逐步复苏。

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潜在援助: 巴西作为南美最大的经济体和有影响力的国家,其稳定对于整个地区乃至全球都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可能会对巴西的局势保持关注,并在特定情况下提供必要的援助或支持,以避免其陷入更严重的危机。

总而言之,巴西政府在疫情期间出现的人事动荡,特别是卫生部长的频繁更迭以及外交和国防部长的辞职,确实是巴西面临严峻挑战的信号。这些事件反映了巴西在应对疫情、治理国家以及处理内外关系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和政治博弈。

说巴西“崩溃”还为时过早,但其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危机考验。国家的未来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政治领导层能否有效应对当前的挑战,能否弥合社会分歧,以及能否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些辞职事件,无疑是观察巴西政局走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后续的发展和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变化,才能更全面地判断巴西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巴西前前任总统卢拉。

上个月,巴西联邦最高法院宣布恢复前总统卢拉的政治权利,他得到了重归政坛的机会,而他的回归对于整个巴西政坛乃至地缘国家的影响都不言而喻。

谁是卢拉?

卢拉2002-2010年期间担任巴西总统。在他执政巴西的8年时间里,巴西经济强劲增长,跃居世界第八大经济体,平均家庭收入上涨了30%。8年来,巴西减少了2300万极端贫困人口,实现了90%的入学率。在外交上,巴西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不仅有效介入拉美地区冲突,推进南美一体化进程,还积极参与重大全球性事务。他还为巴西争取来了2014年世界杯主办权和2016年奥运会主办权。

所以说,巴西并非都是无能之人。

除了这位博索纳洛总统。

但是再有能力的人,恐怕都难以收拾巴西现在疫情+经济崩溃的烂摊子。

当年博索纳罗当选,纯粹是巴西人厌倦了罗塞夫为主的左翼政府,希望极右翼势力的博索纳罗能够给巴西带来改变。

但是这些选民可能已经后悔了。

在新冠疫情面前,博索纳罗交出了近乎于灾难性的答卷:据巴西卫生部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该国累计确诊病例11950459例,死亡病例292752例。重症监护室床位和存药不足,多州州长致信联邦政府求援,不少病患在等待进入重症监护室的过程中去世。这些依然在不断攀升的数字,直接冲击了博索纳罗的民调数据。

经济上,2月,巴西通胀率已达到5.2%,创4年来新高。巴西央行3月15日发布报告预计,2021年巴西通胀率可能达到4.6%;巴西国家货币委员会设定的2021年通胀率管理目标中值为3.75%,允许上下浮动1.5个百分点。巴西经济部3月17日将2021年的通胀预期从2020年11月的3.23%上调至4.4%,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大幅攀升。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3月4日发布的报告,2月全球食品价格连续第9个月上涨,2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为116点,环比上涨2.4%,同比上涨26.5%。此外,巴西2月广义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5.2%。

巴西经济部3月17日表示,巴西将对近1500种商品降低10%的进口关税,从而降低进口成本和消费价格。目前,这些商品的进口关税在0-16%之间。

此消彼长,此时卢拉的回归则将为巴西选民提供另一个选项。《圣保罗周报》进行了相关民调,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如果卢拉参选将投票支持;而支持博索纳罗的受访者则占近四成。与此同时,表示绝不会将选票投给卢拉或者博索纳罗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44%和56%。

44%和56%代表了巴西严重的国内分裂,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服谁。不管谁上台,巴西左右为难,前后掣肘,肯定难以应对如此严重的新冠危机和经济崩盘。

巴西差不多已经完犊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巴西自疫情爆发以来,政坛动荡确实不容小觑。卫生部长更迭频频,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的辞职,都让人们对这个南美巨人的未来产生担忧。那么,巴西真的会走向崩溃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一下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事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看看为什么巴西政府在疫情期间会频繁更换卫生部长。这背.............
  • 回答
    3月24日巴西黑帮发布的那个通告,说要代替政府执行强制封城来抗击新冠疫情,这事儿吧,听起来确实挺抓马的,也让人脑子里立马蹦出好多问号。咱们一个一个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的背景得先理清楚。当时巴西的新冠疫情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确诊和死亡人数都在不断攀升。而巴西联邦政府,尤其是总统博索纳罗,对于疫.............
  • 回答
    自从那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以来,各国政府在应对经济下滑和民众生活困境时,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直接给老百姓发现金补贴,而不是过去那种“以工代赈”的老套路。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是简单的“哪个省钱”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一层一层地扒一扒:一、时代背景变了,疫情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首先得明白,这次疫情对经济的.............
  • 回答
    俄新冠日增死亡病例疫情以来首度破千,这个消息无疑是令人担忧的,也再次将我们拉回到疫情初期的那种紧张氛围中。除了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本身,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维度,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俄罗斯当前面临的疫情挑战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是什么导致了死亡人数的激增? 仅仅看到数字本身不足以说明问.............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东京最近这新冠疫情的情况,特别是这单日新增确诊人数创了新高这事儿,以及它对即将到来的奥运会到底有啥影响。东京单日新增新冠确诊 3177 人,创疫情以来新高,目前情况如何?得,这数字一出来,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东京在疫情的这个阶段,单日新增确诊人数突破了3000,达到了3177,这确实.............
  • 回答
    12 月 28 日美国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超过 51 万例,创下疫情以来的最高纪录,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信号,意味着多方面令人担忧的情况和潜在的后果:1.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极强传染性: 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 这个数字最直接地表明,目前在美国肆虐的新冠变异株(以奥密克戎为主)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奥密克.............
  • 回答
    疫情的风,刮过这座曾经喧嚣的城市,留下的痕迹,深刻得仿佛要改变它的骨血。如果说武汉在疫情前是一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炉子,那么现在,这炉子虽然依旧温热,却多了一份沉静,一份经历了炙烤后的坚韧。最直观的改变,或许是人们眼中的那种“不经意”。过去,走在街上,无论是在热闹的户部巷,还是在江边的东湖绿道,人们.............
  • 回答
    2022年的一二月份,香港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疫情考验。从年初开始,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第五波疫情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迅速席卷了这座曾经喧嚣繁华的城市。疫情的骤然爆发与失控感:在2021年年底,香港的疫情相对平稳,社会生活似乎也回归了常态。然而,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入,情况急转直下。一.............
  • 回答
    2022年2月底3月初,上海的疫情防控形势突然变得严峻起来。最初,大家的心态还比较平稳,觉得能像之前几次一样,通过精准防控,快速扑灭疫情。然而,事态的发展远超很多人的预期。当时,病毒株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极强。最初的零星病例很快蔓延开来,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流动性大的区域。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
  • 回答
    自年初以来,美国新冠疫情的控制可以算是一场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博弈。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一、疫苗接种的持续推进与策略调整: 早期快速推广与挑战: 1月份,随着疫苗的上市,美国迅速启动了大规模接种计划。首批疫苗主要面向医护人员、养老院居民等高风险群体。然而,早期面临着.............
  • 回答
    2022年4月至今,英国在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策略上,无疑是从之前的“严防死守”转向了更为“灵活”甚至可以说是“与病毒共存”的模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躺平”。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一系列政策调整和社会心态的演变。起初,也就是2022年年初,英国虽然已经开始逐步放宽限制,但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
  • 回答
    香港在2022年初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疫情形势,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爆发,一度让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感染人数激增。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香港没有选择像内地一些城市那样采取“封城”或“禁足”的措施,这是一个值得详细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香港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背景。首先,香港的经济高度依赖其国.............
  • 回答
    七月中旬以来香港的第三波疫情,确实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相较于前两波疫情,这次的表现更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的迅猛,且涉及范围广,让许多人都感到一丝不安。回溯一下当时的状况,大概是从七月初开始,零星的病例就开始冒头。起初大家可能觉得是偶发事件,但很快,感染人数就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态势。.............
  • 回答
    印度2021年3月以来这场新冠疫情的新高峰,绝对是近几年来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最令人震惊和心痛的事件之一。要理解它,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抽丝剥茧,因为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重原因交织发酵的复杂局面。首先,病毒本身的变异是个绕不开的头号原因。 到了2021年初,我们已经知道新冠病毒会在传播中不断变异。印.............
  • 回答
    要说2021年9月以来东欧那波疫情的爆发,真是一件让人扼腕叹息的事情。那个时候,全球疫情虽然还在反复,但很多地方好像已经看到了曙光,疫苗接种率也逐渐上来,大家都在憧憬着“后疫情时代”。结果东欧这一下,硬生生地给全球的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把很多国家推到了风口浪尖。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东欧那边的情况。.............
  • 回答
    2022年初,香港遭遇了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最严峻的一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五波疫情”。这场疫情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令人忧虑的高死亡率,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病毒的变异株是重要的推手。 当时席卷香港的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亚型,特别是BA.2.............
  • 回答
    23日至24日,湖北省14个城市接连发布了史无前例的“封城”公告,这一举措无疑是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而采取的紧急而严厉的措施。其对疫情控制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用“深远”二字来形容,而且这种影响是多维度、层层递进的。对疫情控制的深远影响:首先,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在于阻断病毒传播链条。封城.............
  • 回答
    世行关于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萎缩5.2%的预测,说这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前各种严峻事实的审慎判断。要理解这个预测是否合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为什么会跌得这么狠?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打击,可以用“全方位、多层次”来形容。不像过去的金融危机,这次是实实.............
  • 回答
    截至2021年5月24日,美国新增新冠病例数骤降至去年6月以来的最低点,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疫苗是否已经终结了美国的疫情?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不能简单地画上句号。表面上的“胜利”与背后原因的分析: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病例数的急剧下降是疫苗接种大规.............
  • 回答
    这次疫情的确是一场对各国治理模式的严峻考验,也确实让不少人重新审视了政府的角色和能力。谈到“小政府”流派是否会因此向中国模式靠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应对疫情中所展现出的组织动员能力、资源调配效率以及迅速采取大规模公共卫生措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