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保险公司如果要承接国外的保险,需要什么资质吗?

回答
好的,咱就来聊聊中国保险公司想“走出去”,承接海外的生意,到底需要过几道坎,需要准备哪些“硬杠杠”。这不是一篇干巴巴的政策解读,咱们争取说得明白透彻,让您心里有数。

承接国外保险业务:中国保险公司有哪些“敲门砖”?

简单来说,中国保险公司想要承接国外的保险业务,肯定不是像在国内一样,注册个公司就能随便卖保险。这条路,得有“资质”,而且是多重资质,就像打怪升级一样,得一个一个地闯过去。

这里面的“资质”,主要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一、 国内的“通行证”:监管部门的认可

首先,你得是中国境内合法的、有能力的保险公司,这是最基础的。你的“东家”,也就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或者以前的保监会),得认你这个公司是个好学生,有实力、守规矩。

许可与审批: 你得先拿到国内的保险业务经营许可。更重要的是,你想“走出去”做跨境业务,尤其是直接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控股子公司,或者以间接方式(比如通过境内子公司再投资)去开展业务,通常都需要监管部门的特别审批。这审批可不是走个流程那么简单,监管机构会考察你公司的:
资本实力: 你得有足够的钱,能支撑你在国内的业务,同时还能在国外“安营扎寨”,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这些硬指标,在跨境业务审批中会被看得更紧。
风险管理能力: 你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缓释方面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特别是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你能不能有效管理?
公司治理: 你的内部管理结构是不是清晰?董事会、管理层有没有能力胜任?合规意识强不强?
专业人才: 你有没有懂国际保险业务、熟悉国外市场的专业人才?光有钱不行,还得有人才来操作。
稳健经营历史: 你在国内经营得怎么样?有没有过大的风险事件?是否是一家稳健、信誉良好的公司?

监管政策的适时关注: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框架。有时候,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市场准入,会需要根据最新的监管导向来准备材料和进行沟通。

二、 境外的“入场券”:目标国家的准入要求

这是最核心、也最复杂的部分。你不能想去哪个国家就去哪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一套保险业的监管体系和市场准入规则。你可以把这理解为,你想进入一个小区,得先拿到小区物业的“通行证”。

当地保险牌照: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你想在某个国家开展保险业务,通常需要向该国的金融监管机构申请当地的保险牌照。这个过程会非常严格,可能包括:
设立机构的形式: 是设立全资子公司?合资公司?还是分公司?不同的形式,准入要求和监管力度也不同。例如,在一些国家,外资设立独资子公司可能比设立分公司更容易,但在另一些国家,分公司可能更容易审批,但经营范围会受限。
资本金要求: 每个国家对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或最低资本都有明确规定,而且这个数字可能不低。
股东资质审查: 如果你选择合资,你的外国合作伙伴是谁?他们的背景、实力、信誉也会被对方监管机构严格审查。即使是全资子公司,你的母公司(中国保险公司)的背景也会被审视。
商业计划书: 你得拿出详尽的商业计划,说明你要在当地做什么产品?目标客户是谁?市场潜力多大?你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如何实现盈利?如何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
产品审批: 你想卖什么样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是否符合当地的市场需求?有没有潜在的风险?通常,你需要向当地监管机构提交你的产品设计,并获得批准。
偿付能力要求: 即便你已经获得了牌照,在当地经营期间,你依然需要满足当地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这通常要求你将一部分资本留在当地,或者能够证明你有足够的资本来覆盖当地业务的风险。
当地法律法规的遵守: 经营过程中,你必须严格遵守当地关于保险合同、销售、理赔、反洗钱、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所有法律法规。

通过“保险经纪”或“代理”模式: 有些时候,如果直接设立保险公司门槛太高,或者只是想先试水,一些中国保险公司可能会选择通过保险经纪公司或保险代理机构的模式,与国外的公司合作,向海外客户销售其保险产品。这种模式下,中国保险公司可能不需要在国外直接获得保险牌照,但其合作的经纪或代理机构必须符合当地的资质要求。同时,产品的销售和承保主体依然会受到一定限制,并且需要满足跨境销售的特定规定(例如,是否需要履行反洗钱义务,是否涉及汇率风险等)。

再保险业务: 另外一种承接国外保险业务的方式是承接再保险业务。这意味着你不是直接卖给最终客户,而是承接其他国家的保险公司转嫁过来的风险。这需要你在再保险市场上建立起声誉和业务网络,并满足再保险接受方的资质要求,例如你的财务稳健性、风险定价能力、以及你是否具备承保特定风险的能力。

三、 行业内的“通行证”:市场的认可与合作

除了官方的资质,在国际保险市场,“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

国际评级: 获得国际知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的信用评级,对于建立国际声誉、获得海外合作伙伴的信任至关重要。
行业声誉和经验: 在国内市场积累的良好经营业绩、风险管理能力和专业口碑,会是你“走出去”的有力支撑。
国际合作关系: 与国际知名的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以及当地的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你了解市场、规避风险、获取业务。

总结一下:

中国保险公司承接国外的保险业务,需要的是一个多层级、多方面的资质体系。

1. 在国内,你得是监管部门眼里的“好孩子”,拿到“准出”许可。
2. 在国外,你得是目标国家金融监管机构认可的“合格投资者”和“守法经营者”,拿到当地的“入场券”(牌照)。
3. 在国际市场上,你还得有良好的“信用评价”和“行业声誉”,才能获得市场的信任和合作机会。

这条路,充满挑战,也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但随着中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保险公司正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走出去”战略,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保险服务。这不仅是中国保险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经济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是指的是中国保险公司能否“承保”外国保险公司发行的保单,目前应该所有公司都有资质,因为保险公司的牌照就允许这样做(用词“应该”是因为我没有一家一家公司的牌照点过去看,只能凭记忆)。

我们看一下寿险公司牌照的内容,我随便挑了一家合众人寿:

公司概况

我们再看一下财险公司牌照的内容,我也随便挑了一家人保财险:

公司概况 - PICC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可以看到两种公司的经营范围内都包括“再保险业务”(

再保险是怎样的业务? 靠什么盈利? - 李元霸的回答

),我曾经说过

再保险是分出公司(一般就是直保公司,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中国人寿、中国人民保险、新华保险这些)和分入公司(一般就是再保险公司)对于某项风险预期不一致而进行交易的保险活动。

看我写了“一般”没有?因为像分入公司不仅仅可以是再保险公司,其实也可以是直保公司的,直保公司既可以作为再保险的分出人也可以作为再保险的分入人的。保监会颁发的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牌照就说明了这个。

理论上来说,国外的保险公司通过签订再保险合同就可以把自己的保单分保给国内的保险公司。但实际操作没那么简单。因为根据

中国保监会关于实施再保险登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再保险双方还要满足最低要求:

(一)再保险接受人应符合以下要求:

  1.合约再保险业务的首席接受人或合约再保险业务的最大份额接受人最新财务实力评级至少应符合下列标准之一:

 (1)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评级应不低于A-;

  (2)A.M. Best评级应不低于A-;

  (3)穆迪(Moody's)评级应不低于A3;

  (4)惠誉(Fitch)评级应不低于A-。

  合约再保险业务的其他再保险接受人最新财务实力评级至少应符合下列标准之一:

  (1)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评级应不低于BBB;

  (2)A.M. Best评级应不低于B++;

  (3)穆迪(Moody's)评级应不低于Baa;

  (4)惠誉(Fitch)评级应不低于BBB。

  2.再保险接受人的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之和不得低于2亿元人民币或等值货币,并且当合约再保险业务的首席接受人或合约再保险业务的最大份额接受人为非专业再保险机构时,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之和不得低于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货币。

  3.再保险接受人的偿付能力应当符合其注册地监管当局的要求。

  4.再保险接受人在再保险合同起期前的两个会计年度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如再保险接受人为分支机构,则其总公司应符合上述有关要求。

  专业再保险机构成立四年内,可不受第1项限制。中国核保险共同体、中国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或成员公司、中国保监会认可的其他保险组织,及保险机构通过上述组织开展相关业务时,可不受第1、2项限制。


上面这个条件意味着至少要中等以上规模的保险公司才有这个实力亲自去做这种事情。像获得国际评级机构评级这种事情,其实国内保险公司平时没事不会主动去做的。

精通再保险技术的也是非常稀罕的专业人才,直保公司也不多,多在再保险公司。打个比方,精算师(指到fellow程度)大家可能知道已经够稀罕了,国内可能不超过1000个,里面专注再保险的精算师可能国内加起来也就50-70个左右吧。所以通常情况下,如果真的有业务需求,国内保险公司还是会找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通过转分保获得国外保险公司的业务,反之亦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