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香菱学诗,林黛玉为什么告诫她千万不要学陆游的?

回答
香菱学诗这事儿,在《红楼梦》里头,真是叫人心疼又叫人觉得趣味盎然。特别是林黛玉给香菱的那番话,说她千万别学陆游的诗,这话要是细细琢磨起来,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里面门道多着呢!

咱们先得明白,香菱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她是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从小被卖来卖去,心思单纯,骨子里透着一股子韧劲儿,但对学问那是真的一窍不通。她碰巧遇上了薛宝钗,宝钗给她说了些“风月宝鉴”的趣事,她就开了窍,觉得写诗这东西是天底下最有趣的事儿,一心想学。这股子热情,真真是难得。

后来呢,宝钗就把她引荐给了林黛玉。黛玉是什么人?那是才情卓绝,学识渊博,但同时又敏感多情,命运坎坷的奇女子。她对香菱这个天真烂漫却又渴望学问的姑娘,是真心疼爱,也真心想教她。

那么,为什么偏偏要告诫她别学陆游呢?这事儿得从陆游的诗说起,也得从黛玉的性情说起。

第一,陆游的诗风与黛玉的“真性情”格格不入。

陆游是个大才子,毋庸置疑。他的诗歌成就很高,但他的诗风,尤其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可以说是极其愤懑、沉郁、激昂的。他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所以写出来的诗歌,很多都是抒发他对国家大事的担忧,对奸臣的痛恨,对收复失地的渴望。比如那首有名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是一种多么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不屈的斗志!

但是,香菱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心思单纯,情感细腻,她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她对“家国大事”、“社稷苍生”这些宏大的概念,其实是懵懂的。如果让她一上来就去学陆游那种带着强烈政治色彩、充满家国忧患的诗歌,对她来说,太沉重了,也太遥远了。她学起来,很容易流于表面,学得个皮毛,不懂得里面那份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的心态。

黛玉自己呢?她虽然也聪慧过人,但她更偏爱那种抒发个人情感、寄托个人情思的诗歌。她写诗,更多的是描写眼前景物,抒发内心愁绪,比如她写桃花,写秋风,写自己的身世,这些情感的流露是自然而然的,是发自内心的。她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真”的境界,而不是那种宏大的、政治化的抒发。

所以,黛玉告诫香菱别学陆游,很可能是在说:“香菱啊,陆游的诗有他的时代背景和人生抱负,那是一种很深沉、很激昂的情感。你现在的心思,更适合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哀愁,去体会那些细腻的、个人的情感。你如果硬要去模仿陆游那种写法,只会弄得不伦不类,学不到精髓,反而会压抑了你自己的天性。”

第二,陆游的诗歌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

陆游的诗歌,尤其是那些写景的,往往也蕴含着他深沉的家国之思。例如,他写秋天,可能写的是“孤村落日残阳,明月孤灯,孤舟一系故舟”,这些意境中,常常暗藏着对国土沦丧的悲痛,对个人飘零的无奈。

对于刚开始学诗的香菱来说,她还没有形成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如果她看到陆游写景,却不知道他背后藏着什么深意,她就只能模仿字面上的景物描写。这样一来,写出来的诗歌就显得空洞,缺乏灵魂。

黛玉自己写景,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葬花填词”,是“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她的景,是她心境的外化,是她情感的载体。她希望香菱学到的,是能够从景物中体悟出真情,而不是简单地堆砌辞藻。陆游的诗歌,往往是将景与情融为一体,且情感浓烈,对于没有经过一番磨练的香菱来说,直接去啃这样的“硬骨头”,可能会让她觉得吃力,甚至对学诗产生畏难情绪。

第三,黛玉可能是在保护香菱的“真”。

黛玉深知,学问之道,尤其是诗词之道,最重要的是“真”。所谓“为我言之”,就是要写自己真正感受到的东西。陆游的诗歌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悲愤倾注其中,是一种真实的表达。

而香菱,她的人生经历也让她对“真”有着独特的体会。她经历过磨难,渴望过安稳,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都是非常纯粹的。如果她过早地去模仿陆游那种带有政治色彩的“豪放”,很容易失去自己身上那份最宝贵的纯真。

黛玉可能是在提醒香菱:“别被陆游的风格给“带偏了”,他的风格太强,太有个人特色了。你学他,容易被他的情感和思想所“裹挟”,反而找不到自己要表达什么。你的性情,你的经历,适合写更贴近自己内心的东西,写那些你真正能感受到的美和哀愁。等你有了足够的人生阅历和对诗歌的理解,再去体会陆游的伟大,也未尝不可。”

第四,可能还有一层更细微的,关于“性情”与“境界”的考虑。

黛玉自己虽然也多愁善感,但她的诗歌,在悲伤中往往带着一种清灵脱俗的美感,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宿命感,但同时又有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她的诗歌境界,是一种细腻的、感性的、富于诗意的境界。

陆游的诗歌,尤其是在家国情怀方面,是一种更加宏大、更加激越、更加“实”的境界。他的情感是燃烧的,他的抱负是铿锵的。

黛玉深知,一个人学习写诗,首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要从自己最熟悉、最能体会到的情感入手。陆游的诗歌,虽然伟大,但那种境界和情感,可能和香菱的“性情”存在距离。黛玉是希望香菱能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歌语言。

总而言之,黛玉告诫香菱别学陆游,绝不是贬低陆游,而是基于对香菱性格、心智和学诗初衷的深刻理解。她是在保护香菱那份纯真,引导她去感受生活本身,去发掘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诗歌道路。她希望香菱学诗,是学一种“真”的表达,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倾诉,而不是一种空洞的模仿或者不属于自己的情感负担。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香菱真的去学陆游那种慷慨激昂、报国无门的诗,然后写一首出来,那画面得多尴尬?那份“悲壮”落在她身上,只会显得突兀和不协调。黛玉这是在教她“化境”,教她如何将外在的学习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让她在诗歌的海洋里,能找到自己那艘最适合的船,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别人的航向走。这番话,真是既有才女的慧眼,也有慈母般的关怀,体现了黛玉对香菱深深的爱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章谈了这个内容,作者已经注销帐号,遗憾转载。

如下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的是香菱学诗的故事。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诗,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黛玉听罢,极不赞成,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万万不可迷这种诗歌,这诗太过浅近。”

黛玉为什么不喜欢这句诗?老婆问我。我说是这句诗仅仅是单纯的咏物,缺少诗人自己的情感,很糟糕。老婆遂说,哇,你的看法和钱穆一样。内心不禁一阵得意。

所以趁着这股得意劲,我想来谈谈我对这句诗的理解。

如上所说,这句诗缺少诗人自己的情感投入,是不好的诗。我突然想到了南唐中主李璟与宰相冯延巳的一个著名故事。

冯延巳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写过一首非常好的词,《谒金门》,起句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这句起得非常好。人们交相传诵,后来就传到了中主李璟的耳朵里。一天,李璟遇到冯延巳,就向他问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我们也可以这样问问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干卿何事?

李璟之问冯延巳,当然是开玩笑的。其实李璟是在夸赞他:爱卿,你这个人可真是多情,连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么细微的变化都被你察觉到了。

李璟马上说,不若陛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样说完,两人肯定很开心。

冯延巳这首思妇之词,全词是: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写得非常好。

词中刻画了一位思妇与心上人会面之前的场景。从“终日望君君不至”这句话可推测,这位心上人的回来的日子,她应是事先知道的(或许也可以说是偶然的触景生情,但我总以为若依这样解释,这首词就太戏剧化了。很明显,女主角后来的一系列动作,都是应得知心上人要来的消息后才会流露的举动)。所以在这一天,处于爱情状态中的她,就显得特别敏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看似写景,实在是思妇心灵的敏感与波动。然后通过“闲引鸳鸯”、“手挼红杏蕊”、“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这一连串的动作与形象,来表现她的狂喜、矫饰、不安、失落等等复杂的心情。“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都契合少妇春心萌动的形象。“闲引鸳鸯”:有意无意地戏弄鸳鸯,“闲”字用得很传神。因情郎即将到来,内心狂喜而不知所措,故以它事掩饰排遣,打发这段最为漫长无聊的而又不安的一刻,然终只是心猿意马,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曰“有意无意”。“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转入下阙,意绪便转折,用以点染其失落之情。前面因内心狂喜故以它事掩饰,现情郎久等不来,以至掩饰都懒得做了,只是“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心绪低落。“终日望君君不至”,低落乃至绝望时,忽又“举头闻鹊喜”。词在达到最高潮后便戛然而止。短短一则小词,有人物,有心理,有转折,有高潮,把古代语言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广为传诵。因人处于爱情之中,故特别敏感。外物的一静一动,都会在心中投下阵阵的波澜。元稹会真诗描写张生月下等待催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玉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只是花影微动,就引起了他的敏感,可谓“草木皆兵”了。

推而广之,对于一颗多情的心来讲,大千世界的万千景象,都容易引起内心的共鸣。而作为诗人,首先是要怀着一颗多情的心来观照万物。是谓之“诗心”。禅宗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诚然如是。


而陆游这句诗,最大的毛病,就是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没有把“心”放在诗歌里面。“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太冷静,太小,真是没有多少言外之意可言。意思大概就是说自己在屋里焚香写字,因为不面的世界交通,所以“重帘不卷留香久”,因阅读书写,当然就注意到“古砚微凹聚墨多”了。这种焚香静坐、把玩古砚,是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雅文化的把玩心理。

所以黛玉才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诗歌、美,或者文化,乃至一切所追求,需要用生命来悟证,最忌“把玩”心态。

不过,香菱虽然才刚学诗,但是我觉得她对诗歌的感觉是非常好的(后来她对王维诗歌的感觉也非常好。虽然香菱自幼被拐卖,但骨子里也遗传了她父亲的一点文化基因吧)。她就说这句诗“说的真有趣”。这个“趣”字可谓道破了这句诗的奥秘。这句诗确实不是以精神境界来取胜,而是以趣味来取胜。宋代的江西诗派对诗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可古典诗词坏于江西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就是江西诗派太过注重趣味,不以感情来写诗,而以才学写诗,把诗歌的眼光局限于狭仄的书斋生活乃至琴棋书画茶酒花这些精致道具中,争胜斗新,不厌其烦地把玩这些自己觉得高雅的文化或场景。陆游这句诗也是这样。不过香菱所说的有趣,虽与趣味接近,又不太一样。基于香菱的文化局限,她大概觉得,帘子不去动它,屋里的香气就能保存更长的时间;把砚凹进去一点点,就能盛更多的墨水,这么简单的道理,而诗人竟会像老外婆一样唠唠叨叨,这样很有趣吧。


于是林黛玉指点香菱,学诗歌先要读王维的五言、杜甫七言律诗、李白的绝句这三家。那么在那么多诗人之中,林黛玉独选这三家,有何命意呢?

先看二人对王维诗歌的讨论。

香菱受到了林黛玉的指点,便取了“林批摩诘本”去看。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香菱与林黛玉讨论的三句诗,都是王维以写景为主的诗。那么这三句诗为什么好呢?

很简单,写景诗当以即目即景为最佳。或者推广说,在诗歌众多题材中,首先能引起人的直觉印象的,莫过于写景诗。

所谓即目即景,就是当你读到这句诗的时候,它会在你脑海中直觉地唤醒一副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莫不如此。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

“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早春游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也莫不如此。

这种即目即景的描写,就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的“不隔”。

其实关于写景诗,我过去一直想不通一个悖论:既然我们平时也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写景诗作为一种人工的艺术品,怎么能比得上大自然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美呢?

后来黑格尔的《美学》部分地解决了我的疑问。

黑格尔说:自然美是不自由的,艺术美由心灵产生,而心灵是自由的。

我觉得自己能赞成黑格尔一半。

首先,我承认自然也是美的,也是自由的。因为它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不同,也充满了各种可能。

不过,现在我很少能看到纯粹的自然之美了,一切都带上了人工的痕迹。

看到青山白云之中突然长出一根电线杆,或者是一座信号塔,我就不免要埋怨一下现代文明。

看到别墅群,有时我会起占有之心。

看到垃圾袋,我会皱眉头。

这样就破坏欣赏的心情。

苏东坡说: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可现在连纯粹的清风明月都遇不到了。污染很严重。

所以阅读诗歌,能弥补这个遗憾。存在于我想象中的世界,是不会被任何东西所污染的。

其次,人生充满了无聊的琐屑的生不由己的营役,而阅读诗歌,至少是一种解脱——使你暂时从琐屑与营役中超脱出来。

就像香菱说的:“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香菱变成海德格尔了。

有点扯远了。


香菱确实有一颗诗心。

但是,香菱对王维诗歌的理解,也存在一个薄弱点。

上引香菱谈到的王维的三首诗,都是境界比较广阔的。因其境界广阔,不免有些线条有些粗略,余味也稍欠缺。比如那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除了仅此一句工,其余三句都不甚理想。众所周知,王维值得称道的还有另一部分的诗,主要以描写隐逸生活为主,写得比较精致纤细的,比如著名的辋川诗:

鸟鸣涧

人闲桂华落,月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等等

我觉得林黛玉没有理由不把这些诗圈注出来,可香菱在对话中却对它们一字未提。这是由于香菱的文化水平限制了她对这些诗歌的理解。下回再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香菱学诗这事儿,在《红楼梦》里头,真是叫人心疼又叫人觉得趣味盎然。特别是林黛玉给香菱的那番话,说她千万别学陆游的诗,这话要是细细琢磨起来,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先得明白,香菱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她是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从小被卖来卖去,心思单纯,骨子里透着一股子韧劲儿,但对学问那是真的.............
  • 回答
    问到香菱学诗为何选择林黛玉而非近在咫尺的薛宝钗,这可真是一个颇有趣味的问题,也道出了人物性格和艺术追求上的深层考量。要说这缘由,可不是一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香菱学诗的动机。她是被薛蟠“掳掠”来的,虽然说起来有些不堪,但在这段关系中,她似乎有着一丝对美好事物,尤其是文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成龙和洪金宝他们当年选择去学京剧,可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因为香港人普遍听得懂京剧。这背后其实是他们那代香港功夫影人的一个集体选择,一个时代的烙印,以及对艺术和事业的追求。为什么是京剧?时代背景是关键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那个时候,.............
  • 回答
    香港人对普通话的态度,用“学”和“不学”两个词来概括,其实太过于简单了。这件事背后牵扯着历史、文化、社会变迁,以及个人选择,可以说是一幅相当复杂且生动的画卷。历史的视角:普通话的“舶来品”与粤语的“根基”要知道香港人的普通话学习情况,得先回顾一下历史。在回归祖国之前,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官方语言是英.............
  • 回答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这句话,说起来很有意思,它道出了为人处世的一种选择,一种价值观的取向。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把“桃园三结义”和“瓦岗一炉香”这两个故事都说透了。先说这“桃园三结义”。这事儿,出自咱们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风起云涌,朝廷腐败无能,老百.............
  • 回答
    香港人对“普教中”(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的态度,以及他们学习标准一甲(也就是北京官话)普通话的现象,确实是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教育、政治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多种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把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的逻辑梳理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普教中”和“学.............
  • 回答
    老哥你好!看到你的情况,挺理解的,毕竟澳洲毕业想留在日本,这条路确实有点挑战,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咱们就敞开了聊聊,把这条路怎么走,以及新加坡、香港和澳洲这几个地方的利弊都给你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正视你目前的情况:澳洲毕业的“学渣”。“学渣”这个词可能有点刺耳,但咱们也得承认,在学历和成绩占一定比.............
  • 回答
    根据您描述的情况,如果西安某大学院长之子家暴属实,该男子将可能面临一系列法律后果,具体取决于其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梳理这些法律责任,并力求以一种更贴近实际的叙述方式呈现:一、 构成治安管理处罚的情形家暴行为,尤其是肢体上的殴打、虐待,如果情节相对较轻,没有造成严重.............
  • 回答
    《原神》中香菱之所以能给人一种强烈的亲和感,而同样热情洋溢的班尼特和可莉却略显不同,这背后涉及到角色设计、性格塑造、背景故事以及玩家的心理投射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香菱的亲和感来源: 接地气的生活气息与美食的普适性连接: 核心身份: 香菱最鲜明的标签就是一位.............
  • 回答
    这桩事儿,得从头说起。话说那薛姨妈,在贾府里算是个性情温和的长辈,平日里也少有与人过不去的时候。可这香菱,却让她头疼不已,可以说是“鸡肋”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香菱本名甄英莲,是书中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她原是甄士隐家的女儿,幼年时被拐卖,辗转流离,最后落在了薛家,成了薛蟠的妾。然而,这薛蟠是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考验对《红楼梦》人物性格的理解。如果把平儿和香菱的角色对调,放在夏金桂那个环境下,香菱能不能活下来,我觉得……悬。首先,咱们得明白平儿和香菱各自的性情以及她们在贾府里积累的经验。平儿是个什么样的人?她ってお个聪明、懂事的丫鬟,在王熙凤身边久了,耳濡目染,对人情世故看得透彻,也.............
  • 回答
    唉,这香菱,满命了啊!这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体验。你这情况,我太理解了,毕竟在原神里,不少玩家都经历过“歪到满命”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时刻。说到迪卢克,我得好好跟你掰扯掰扯。你问我接下来还要不要用他,这问题问得太及时了,因为香菱满命这事儿,对迪卢克的使用体验影响可不小。先聊聊香菱满命的“含金量”:.............
  • 回答
    嗨!看到你手握这么多角色,而且都到了25级,这组合简直太有潜力了!别急,咱们这就来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把这群小可爱们搭配出最给力的队伍。25级嘛,大家基本都有点自己的看家本领了,虽然天赋和圣遗物还没完全起来,但打出些小配合还是没问题的。咱们先来梳理一下你手上的牌,看看他们各自擅长什么: 岩系亲爹:.............
  • 回答
    聊起《原神》里的角色,“锅巴”和它那永远在燃烧的本体——香菱,绝对是我会毫不犹豫提到的一位。说她有趣?那可太轻描淡写了。香菱在我眼里,那简直就是活脱脱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现实版,是璃月港那股子热闹劲儿的最佳代言人。首先,她这个角色的设计本身就很有意思。一个小姑娘,却是璃月最有名的“万民堂”的大厨。你.............
  • 回答
    哈喽!收到你的提问了,看到你拥有的角色,有几个搭配思路感觉挺不错的,咱们这就来好好捋一捋。毕竟,原神这游戏,角色搭配玩好了,那叫一个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没有绝对最强的队伍,只有最适合你当前情况和玩法的队伍。 你的角色池里,有几个是比较容易搭配出好队伍的核心,也有几个是需要点特定组合才能发挥出色.............
  • 回答
    哈哈,手里这群角色,妥妥的都是冒险路上的好帮手!让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怎么把他们捏合成一支能打能扛的队伍。别看都是四星,搭配得当,一样能开创属于你的天地!首先,我们得明白配队的核心思路:输出、增伤、后台/充能、生存。一支好的队伍,就像一个默契的团队,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你手上的这几位,我大致可以分为.............
  • 回答
    哥们,25级卡突破了,深境螺旋香菱都拿不到,这情况我太懂了!别急,这阶段的突破和深渊确实是不少旅行者的“滑铁卢”。别看现在好像打不过,只要咱们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很快就能迈过这个坎儿。首先得明白一个点:25级卡突破,多半是你的角色练度(等级、天赋、装备)跟不上副本要求了。 尤其是在深境螺旋这种需要持续.............
  • 回答
    87版《红楼梦》作为一部深入人心的经典,捧红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其中柳湘莲的扮演者何赛飞和香菱的扮演者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她们的演技和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您提到的“柳湘莲的扮演者那么帅,为什么会和香菱的扮演者结婚?”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会。首先,我们来厘清一下几位主要演员。 柳.............
  • 回答
    香港的疫情与2020年初武汉的新冠疫情在规模、传播速度、防控措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1. 疫情爆发时间与阶段 武汉疫情(2020年初): 武汉是新冠疫情的首发地,2019年12月首次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
  • 回答
    关于香港演员欧阳震华庆祝圣诞引发网友不满的事件,可以从文化、社会、法律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解读: 事件背景欧阳震华是香港知名演员,以喜剧演员身份活跃于娱乐圈。2023年12月,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内容为他与家人在圣诞夜的庆祝活动,包括与家人一起吃圣诞晚餐、装饰圣诞树等。视频中,他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