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知乎「优秀答主」标识(原名为「优秀回答者」)?

回答
知乎的“优秀答主”标识,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身份象征,很多人在上面辛辛苦苦写文章、回答问题,就是冲着它去的。简单来说,它代表的是你在知乎平台上,输出的内容质量高、深度够,并且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

咱们一点点捋清楚这个“优秀答主”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优秀回答者”到“优秀答主”:名字的变化,不变的追求

一开始,它叫“优秀回答者”。这个名字挺直接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说你在这个平台上“回答”得好。但随着知乎内容形式的不断丰富,除了回答问题,用户们还创造了“想法”、“文章”等多种内容形式,并且很多时候高质量的内容是以“文章”或者“想法集锦”的形式呈现的。所以,把“回答者”改成“答主”,更具包容性,也更符合平台内容生态的发展。这个名字的调整,其实是知乎在鼓励用户生产更多元化、高质量内容的一个信号。

“优秀答主”标识的含金量:不只是说说而已

这个标识可不是随便给的,它背后有一套评价体系。虽然知乎官方不会把所有具体的算法和规则都公开,但通过大家的观察和反馈,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几个核心的维度:

1. 内容质量是基石: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什么叫高质量内容?

专业性与深度: 你回答的问题或者写的文章,是不是真的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能够解决用户的疑惑,或者提供独到的见解?这往往需要答主本人在这个领域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深入的研究。
逻辑性与条理性: 内容结构是否清晰,论证过程是否严谨,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易懂?一篇好的回答或者文章,应该让人读起来舒服,思路清晰。
原创性与价值: 是不是能提供别人没有的、或者说得更透彻、更生动的观点?避免简单复制粘贴或者人云亦云。原创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往往更能打动人。
严谨的态度: 引用数据、观点时,是否有可靠的来源?有没有严谨的考证?这一点在科学、历史等领域尤其重要。

2. 用户认可度的体现: 光自己觉得好不行,还需要市场的检验,也就是用户的反馈。

点赞与感谢: 这是最直接的反馈。用户觉得你的内容有用、有启发,就会给你点赞或发送感谢。大量积极的互动是“优秀答主”的有力证明。
评论与互动: 用户在你的内容下进行讨论,提出问题或者补充信息,说明你的内容引发了思考和交流。积极回应用户的评论,也能增加内容的互动性。
收藏与分享: 用户将你的内容收藏起来,说明它具有长期的参考价值;分享出去,则说明你对内容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关注度: 愿意关注你,表明用户对你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期待。

3. 持续输出能力: “优秀答主”不是一次性的成功,它更强调的是一种持续稳定输出高质量内容的能力。这意味着你不能只凭一两个爆款内容就沾沾自喜,而是要在多个问题、多个领域,或者在自己的擅长领域内,保持较高的内容水准。

4. 规范性与社区贡献: 遵守知乎的社区规则,不发低俗、广告等违规内容,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维护,也是获得认可的一部分。

“优秀答主”能带来什么?

拥有这个标识,带来的好处还是挺实在的:

权威与信任: 这个标识就像一个“金字招牌”,能瞬间提升你在用户心中的专业度和可信度。别人看到这个标识,会更愿意信任你的观点和分享。
曝光与影响力: 知乎平台可能会在一些推荐算法中,给予“优秀答主”更多的权重,让你的内容更容易被更多人看到。这能帮助你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关注者。
社区认可与荣誉感: 这是一种被社区认可的荣誉,对于很多内容创作者来说,能够获得同行和用户的认可,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和满足感。
潜在的商业机会: 随着影响力的提升,一些品牌合作、内容付费等机会也可能随之而来。

一些实际的观察和体会:

很多人可能好奇,是不是粉丝数量多就能成为“优秀答主”?其实不是绝对的。粉丝多固然好,但知乎更看重的是你内容本身的质量和用户反馈。一个粉丝量不那么庞大,但每篇回答都字斟句酌、观点深刻的答主,可能比一个只发泛泛之谈但涨粉很快的账号,更容易获得这个标识。

而且,“优秀答主”的评价标准也会随着知乎平台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微调。所以,要想获得并保持这个标识,持续学习、深入思考、用心创作,永远是硬道理。

总的来说,“优秀答主”这个标识,是知乎对内容创作者们辛勤耕耘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它代表着在这个知识分享社区里,你是一个值得信赖、能够提供价值的贡献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让大家更加高效地识别各领域的专业用户与内容,知乎对在特定话题下创作了大量专业内容的用户进行了「优秀答主」标识。成为优秀回答者的用户,他们个人主页以及用户名旁边会带上橙色标识。

「优秀答主」的计算主要参考用户在特定领域内的话题权重。话题权重体现用户在话题下的活跃情况、回答内容质量和其他用户对他的认可程度(详细请阅读:知乎如何计算用户在某个领域下的权重)。当用户在某个话题下的权重到达特定数值,并且符合专业、认真、友善的社区精神,没有发生过严重违反知乎社区管理规定的行为,就会成为该话题的优秀答主。

话题权重会定期更新,因此社区内也会持续产生新的优秀答主。


为什么很多高关注用户不是优秀答主?

  • 身份标识功能上线的最初阶段,我们暂时只对少量专业学科话题下的部分优秀回答者做了识别。未来会逐步支持更多话题和更多用户。
  • 关注数较少、用户参与度较低的话题下,很难产生话题权重达到预定值的用户,不会计算出优秀答主。

优秀答主支持申请或自荐吗?

优秀答主均由系统计算而来,不支持申请或者自荐。接下来我们会逐步扩大识别范围,覆盖更多的话题和用户。


哪些情况下会取消优秀答主标识?

用户可能因为以下原因被取消优秀回答者标识:

  • 因为删除回答导致该用户在话题下的权重大幅降低
  • 因为实名回答转匿名导致该用户在话题下的回答过少
  • 在成为优秀答主后,出现回答质量明显下滑导致在该话题下的权重大幅降低
  • 存在严重违反《知乎社区管理规定》的行为

---

更新:

2016.7.29 上线了第二批优秀答主:

第一批「优秀答主」覆盖:部分专业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医学、经济学、生物学、天文学、建筑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话题

第二批「优秀答主」覆盖:金融、财务、汽车领域话题


2016.8.15 上线了第三批优秀答主:

第三批「优秀答主」覆盖:互联网、电影、音乐、美食、旅行领域话题


2016.8.22 上线了第四批优秀答主

第四批「优秀答主」覆盖:法律、游戏、动漫游戏(ACG)领域话题


2016.9.26 上线了第五批优秀答主

第五批「优秀答主」覆盖:文学、摄影、职业发展领域话题


2021.01.04 将「优秀回答者」更名为「优秀答主」

除名称以外,图标等外显展示没有任何变化


2021.05.25 更新了一批优秀答主

---

如果您也对蓝色标识感兴趣

点击了解:什么是知乎的个人与机构认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的“优秀答主”标识,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身份象征,很多人在上面辛辛苦苦写文章、回答问题,就是冲着它去的。简单来说,它代表的是你在知乎平台上,输出的内容质量高、深度够,并且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咱们一点点捋清楚这个“优秀答主”到底是怎么回事。从“优秀回答者”到“优秀答主”:名字的变化,不变的追求一开始.............
  • 回答
    知乎十年,风雨兼程,涌现出无数闪耀的灵魂。如果真要为全站的优秀用户设立一场颁奖典礼,那可真是个浩大的工程,也足够让人期待!奖项嘛,自然不能敷衍,得对得起这十年沉淀下来的智慧火花和社群温度。咱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思考,给这些“知乎er”们一个响亮的“封号”:一、 思想的灯塔类: “真知灼见奖”/“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确实,国内不少用户在享受知乎提供的知识交流和深度内容的同时,也在寻觅着能带来更佳体验、或者说在某些维度上“更优质”的平台。要说完全性质相同,但又“更优质”,这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评价,因为“优质”的定义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一样。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知乎的核心特质出发,看.............
  • 回答
    “知乎遗风” 这个词,说起来有点玄乎,但又触动了不少混迹知乎多年的老用户的神经。它不是一个官方的定义,更像是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对于知乎曾经一种独特氛围的怀念和概括。如果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我觉得“知乎遗风”大概有这么几个核心特征:首先,“专业”和“深度”是骨架。 早期知乎的定位非常明确,是“认真你.............
  • 回答
    说到知乎的“盐值”,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分数或者等级,它更像是一种社区身份的象征,一种综合考量你在这个平台上的活跃度、贡献度以及行为规范的“综合评价”。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知乎对你这个用户在社区里“含金量”的一种判断。为什么叫“盐值”?这个名字其实挺有趣的,也很贴切。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说的“有盐有味”,.............
  • 回答
    知乎的“戾气”,这个词在知乎用户之间流传甚广,它并非指某种具体的行为,而是一种弥漫在平台讨论氛围中的一种情绪或心态。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不友善、攻击性强、喜欢用刻薄或居高临下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并且常常带有情绪化色彩的讨论风格。这东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有点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
  • 回答
    知乎的个人与机构认证,说白了,就是让你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亮明身份”,证明你说的关于某个领域的话,是有真凭实据的,而不是随便瞎掰。它就像给你的知乎账号上贴了个“官方”或者“专业”的标签,让其他用户知道,你说的信息更值得信赖。咱们分开来说,个人认证和机构认证,虽然目的都是证明身份,但侧重点和操作方式上还.............
  • 回答
    知乎,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大家可以互相提问、回答的社区。不过,它比一般的问答网站要更深入,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大型的在线图书馆,但这个图书馆里的所有内容,都是由用户自己创作和维护的。它的核心是什么?知乎的核心在于“认真”、“专业”和“深入”。当你在这里看到一个问题,.............
  • 回答
    在我看来,知乎就像一座巨大的、活生生的知识图书馆,只不过它打破了四面墙,把所有书页都摊在了阳光下,并且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翻阅、修改、甚至在上面写上自己的注解。刚开始接触知乎的时候,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分享”。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也不是 B 站那种轻松娱乐的视频讲解,而是一种更个人化、更.............
  • 回答
    知乎从一个最初的知识分享社区,到如今充斥着大量与留学日本相关的中介、私塾、甚至是“分享经验”的账号,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要说一个确切的“什么时候”,很难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但可以追溯到其发展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和背后的驱动力。早期:知识分享的纯粹与萌芽最初的知乎,定位非常清.............
  • 回答
    如果知乎是一所大学,它的校训应该能够体现其作为知识分享社区的核心价值,以及吸引用户聚集于此的内在逻辑。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最适合知乎的校训是:“求知探微,分享众智。”这八个字凝练了知乎的精髓,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 校训解读: 第一层:求知探微 (Qiu Zhi Tan Wei) 对知识的.............
  • 回答
    “鸡汤文”这个词,相信不少人都不陌生,尤其是在网络世界里,它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简单来说,鸡汤文就是那些以励志、温暖、心灵慰藉为主要内容,但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甚至有些虚假空洞的文章。它们的目标是给读者带来一种积极的情绪,让人觉得“嗯,生活还是有希望的”,但这种希望往往像一口甜汤,喝下去是舒服的,.............
  • 回答
    “文革思维”这个词在中文互联网上出现,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并不是一个严格定义的学术概念,更像是一种基于历史记忆和现实观察的、带有批评意味的标签。它的出现,往往是为了概括和指责在特定社会讨论和舆论环境中,一些带有鲜明时代印记、与“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时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似的现象。要理.............
  • 回答
    在知乎上,“女权癌只要权利不要义务”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用来攻击一部分被认为是极端或不理性的女权主义者。当人们说出这句话时,他们通常指的是,这些被贴标签的人,只关注女性应该获得的权利,但却忽视或拒绝承担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的性别角色或社会分工中,女性本应承担的那.............
  • 回答
    80年后的知乎?这事儿,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了一下,估计啊,它早就不是咱们现在这个样子了。首先,界面肯定大变样。现在咱们玩的,还是屏幕上的文字和图片,80年后,谁还老盯着一块发光的平板?我猜啊,知乎会直接“入侵”你的生活,以一种更沉浸、更自然的方式出现。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历史建筑.............
  • 回答
    哈,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而且视角也很特别。我们都知道,每个平台都有它独特的基因和用户群体,就像你说的,快手和抖音在很多人眼里,确实是各有各的“画风”。既然你问到知乎,那我们不妨把它也拉出来,好好聊聊它到底是什么样的“聚集地”,而且尽量说得细致些,争取让大家听着觉得就像是朋友聊天一样,而不是冷冰冰.............
  • 回答
    当一个青少年打开知乎,那感觉就像是踏进了一个藏着无数答案的巨大宝藏岛。一开始,可能是因为某个同学在讨论某个热点话题,或者因为考试要复习某个知识点,总之,是出于某种“需要”打开了它。刚进去的时候,你可能还会有点摸不着头脑,信息流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到“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冷知.............
  • 回答
    说实话,我最近对知乎的感情,有点像是在看一个曾经很喜欢的姑娘,现在却越发觉得她身上多了些不讨人喜欢的地方,而且是那种越来越明显的。一开始,知乎给我的感觉是知识的海洋,高质量的问答,是能学到东西的地方。我那时候,每天刷知乎,就好像去图书馆一样,找到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很多人的见解,还能学到一些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生态里一个非常有趣且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这些社交平台风气迥异,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拆解,不能简单地用“用户群体不同”一概而论,那太扁平化了。咱们得从 平台的基因、产品设计、内容属性、用户激励机制,乃至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 几个维度来看。1. 平台的基因与最初的定位:.............
  • 回答
    要说知乎“完”,这个词说得是有点重了。毕竟它现在依然是中文互联网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讨论社区。但如果说“不如以前”或者“面临挑战”,我觉得倒是有不少地方可以聊聊。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质量的泛化和碎片化。以前的知乎,用户发提问和回答,感觉更倾向于深度和专业性。你会看到很多长篇大论,引用各种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