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教明代太庙奉祀神主、庙号的问题?

回答
好的,关于明代太庙奉祀神主和庙号的问题,我来为您详细解答,力求叙述得细致入微,如同史书中的记载一般,而非机器的生硬阐述。

明代太庙:皇室宗祀的核心与神圣殿堂

明朝的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维系皇权正统性的最重要的场所。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国家礼仪的中心,承载着王朝的根基与传承。在这里,一代代皇帝以最庄重肃穆的方式,向他们的先祖汇报国家大事,祈求祖宗的庇佑。

奉祀神主:谁的牌位被供奉在太庙?

太庙的神主,也就是祖先的牌位,其奉祀的范围和顺序,是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的制度。明朝在此基础上,有着更为精细的规定。

首先,太庙奉祀的神主,最核心的是历代皇帝的神主。 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位在位期间对明朝作出贡献、且合乎礼制的皇帝,都会在太庙中拥有自己的神主。这些神主按照宗法制度,从始祖开始,依次排列在太庙的各殿之中。

具体来说,明代太庙的奉祀范围主要包括:

始祖与太祖系列: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其神主自然是至高无上,供奉在太庙的主殿。在此之前,为了追溯皇室的渊源,也追尊了朱氏的早期祖先,如懿祖朱初一、熙祖朱四九、崇祖朱百六、信祖朱仲八、恒祖朱公变、浙祖朱克诚、定祖朱初十、景祖朱古初、翼祖朱显(也称朱义斋)、裕祖朱贞、显祖朱德、淳祖朱初五、慈祖朱伯胜、燕祖朱重五、安祖朱从,以及追尊的兴祖朱怀、肇祖朱崇德、燕王朱重四、燕王朱文正、燕王朱宁、燕王朱肃、燕王朱贵。 这些追尊的祖先,体现了皇权合法性的层层递进和对家族源流的重视。其中,太祖朱元璋(高皇帝)是所有人效忠的终点和起点。

历代皇帝(庙号): 这是太庙中最主要的神主群体。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朝末代皇帝,每一位合法继位的皇帝,在其去世后都会被追尊庙号,并制成神主供奉在太庙中。神主的排列顺序,一般是按照他们生前的顺序,越早的皇帝越靠前。

皇后: 与皇帝相配的皇后,其神主也会供奉在太庙中,通常位于皇帝神主的旁边,体现“配享”的礼制。

特定功勋的皇室成员: 有时,一些对王朝建立或巩固立下特殊功勋的皇室成员,如某些对迁都做出贡献的王爷,或是在特定时期被尊为“皇祖”的先人,也可能被特许在太庙中拥有神主。 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且有严格的审批程序。

庙号:如何确定和命名?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宗庙中对他进行祭祀时所加的称号,是对皇帝一生功业的概括性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庙号,能够体现其统治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明朝在庙号的制定上,遵循了一定的原则和惯例。

庙号的选取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由礼官根据皇帝的生前事迹,参照先朝的惯例,进行奏请和讨论后,由皇帝或皇太后最终决定。明朝的庙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祖”字辈的庙号: 这是最尊贵的庙号,通常授予开国君主、有重大功绩且对王朝统治有深远影响的皇帝。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享太祖庙号,这是最高荣誉。其他如明成祖朱棣,其庙号为成祖,就是因为他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并迁都北京,稳定了明朝的统治,功勋卓著。这些“祖”字辈的庙号,奠定了王朝的基业,被视为“宗庙”的根本。

“宗”字辈的庙号: “宗”字辈的庙号同样代表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但相较于“祖”,可能在开国或奠定基业的意义上稍显逊色,但依然是对其统治时期重要贡献的肯定。例如,明世宗朱厚熜的庙号为世宗,明神宗朱翊钧的庙号为神宗,这都说明了他们在位期间的某些方面的作为被认为是足以进入宗庙、受后世祭祀的。

其他庙号: 有些皇帝可能没有“祖”或“宗”的庙号,而是其他评价性的庙号。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王朝没有贡献,只是评价的标准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然而,在明代,大多数在位较长的皇帝都会被追尊为“祖”或“宗”,以示荣耀。

庙号的选取原则,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功绩: 是否开创了新的局面、巩固了国家统治、实现了民族复兴等。
2. 德行: 是否贤明、仁慈、勤政爱民等。
3. 历史评价: 后世对皇帝统治时期整体的评价。
4. 继承关系: 作为王朝的继承者,其对王朝的延续性有什么贡献。

太庙的神主与庙号之间的关系:

太庙中供奉的神主,其身份和地位正是通过庙号来确定的。神主上会刻有皇帝的庙号、姓氏和名字(但通常只写庙号和姓氏,如“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等)。庙号的尊卑,也直接决定了神主在太庙中的位置和祭祀的隆重程度。

例如,太祖朱元璋的神主,就供奉在太庙最核心的位置,其祭祀也是最高规格的。成祖朱棣的神主,虽然不是“太祖”,但其“成祖”的庙号,也意味着他在明朝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祭祀的规格也非常高。

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和特例:

追尊庙号: 有些皇帝在位时间不长,或者在位期间存在一些争议,但为了维护皇室的稳定和尊严,也可能被追尊庙号。
庙号的争议: 有时候,庙号的选取也会引发讨论,甚至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对于某些皇帝的评价,不同史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也会影响到对他们庙号的理解。
太庙的变迁: 明朝历史上,太庙的修建和扩建也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但其作为祭祀祖先的核心场所的地位始终未变。

总而言之,明代太庙的神主奉祀和庙号制度,是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敬重,更是维系皇权合法性、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每一位神主背后的庙号,都凝聚着历史的评价和后世的期望,共同构筑了明朝皇室的宗法体系和历史叙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代太庙的制度、布局在不同时间是不一样的。

洪武初年没有太庙,朱元璋在宫城东南修了四个独立的庙,每个庙面阔五间,中间屋里供奉着德懿熙仁四祖。

洪武八年改建太庙,次年十月建成,面阔九间,正中为德祖,东手懿祖,西手熙祖,懿祖东手为仁祖: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同月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六月上朱元璋庙谥为太祖高皇帝,又追封早亡的懿文太子朱标为兴宗康皇帝,同时将此二人祔庙。由于建文朝的事迹几乎被燕逆抹杀了个干净,所以这一时期太庙到底啥样、甚至兴宗有没有祔庙都有分歧,但基本是认定祔庙的。那么此时的太庙寝殿就是这样:

建文四年,燕逆攻入京师,建文君下落不明,燕逆即位称帝,诏除兴宗庙谥,仍称懿文太子,从太庙中搬出: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朱棣下诏迁都北京,次年正月初一又将历代祖宗安置北京太庙,从此明朝进入南北两太庙时期。二十二年七月,朱棣病死榆木川,八月太子朱高炽即位,追尊朱棣为太宗文皇帝,洪熙元年二月祔庙(不知道为何祔庙这么迟):

这年明朝盛产国葬,太宗祔庙的同年五月,朱高炽驾崩,太子朱瞻基即位,追封其为仁宗,宣德二年五月祔庙(这个更迟):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朱瞻基驾崩,太子朱祁镇即位,上其庙号为宣宗。正统二年正月,宣宗祔庙:

朱祁镇后来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弟弟郕王朱祁钰即位,但是景泰八年朱祁镇夺门之变复辟,稍后景泰帝病死,朱祁镇不承认其皇帝地位。明朝继建文帝之后,又一次出现了不被当朝承认的皇帝。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追尊朱祁镇为英宗。成化二年正月,英宗祔庙,然后太庙就满了:

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成化帝恢复景泰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但是并没有给他的这位叔父祔庙。明朝皇帝标准谥号十七字,景泰帝的只有五个字,所以说,平反了,但没有完全平反。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朱见深驾崩,太子朱佑樘即位,上庙号宪宗,宪宗祔庙的问题成了问题,因为太庙满了,得迁出一位,学名叫“祧”,但是怎么安排、祧谁,大臣们意见不一,明朝第一次大礼议出现。

礼部尚书周洪谟提议祧懿祖,因为德懿熙仁四祖是追封的,再往上祖宗都查不着了,所以就从德祖这儿算始祖,永远留在太庙,学名叫百世不祧,然后从懿祖开始往外祧,来一个走一个。至于迁出去的宗庙,可以另建一个祧庙,安置在那里。

但是这一方案遭到了吏部侍郎杨守陈的反对,杨侍郎认为追封的不算数,德懿熙仁都应该迁出去,太祖才是yyds,所以趁这次太庙满员,一次性把德祖、懿祖、熙祖三位全祧出去,等三代人之后再把仁祖祧出去,这样太祖就名正言顺居中排列了。

按理说,这俩方案肯定是杨侍郎的更科学,而且这里头还有个先例是宋朝的祔祧旧事,这是一笔更烂的烂账这里不做展开,总之,最后朱佑樘是同意了周洪谟的方案,迁出懿祖到后面新建的祧庙,然后太庙重新排座次:

弘治十八年五月,朱佑樘驾崩,太子朱厚照即位,上其庙号为孝宗,次年六月祔庙,祧出熙祖:

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病死,因为没儿子也没有兄弟,就把湖北的堂弟朱厚熜请来即位,朱厚熜给他的堂兄上庙号武宗,嘉靖二年三月祔庙,祧出仁祖:

朱厚熜,明朝最能折腾礼制的皇帝,甚至没有之一。即位之初就跟大臣开始了打嘴炮,也就是自己的爸爸兴献王朱厚杬能不能被追封为帝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朱厚熜和大臣们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对垒,最终皇帝技高一筹,兴献王升级为兴献帝,又在湖北老家给爸爸修了兴献帝庙,礼同太庙。但此时的兴献帝和那位恭仁康定景皇帝差不多,没庙号,谥号也不全,朱厚熜憋着心思要把爸爸也请进太庙。

嘉靖四年,光禄寺丞何渊上书世宗,请为兴献帝建世室,百世不迁。消息一出,何渊差点被人骂化了,最大的反对声音来自不久前还支持嘉靖给爸爸要名份的张璁、桂萼————啐!兴献帝百世不迁?他也配?!嘉靖说你这什么话,但礼部尚书大佬席书也坚决反对,可能嘉靖自己也觉得这确实有点不像话了,于是就退而求次,太庙不进了,我按着太祖初年的规矩,另外建一个,没问题吧?于是在太庙外边的环碧殿修建兴献帝庙,次年建好之后嘉靖给这个庙取了个名叫“世庙”,兴献帝完成了从立庙湖北道立庙京城的转变。

嘉靖十年正月,嘉靖把德祖从太庙中祧了出去,重新排列,太祖居中了,而且太庙实在八人,西四室空出一位——注意,这时候空出来了一位,而朱棣还在庙中:

这时候兴献帝还没进太庙呢,嘉靖的小心思又来了。同年九月,他跟大臣商量,说想恢复周礼,除了太祖在太庙里,其他的全出来,建专庙,结果大臣不鸟他这一茬,嘉靖自讨没趣。结果又过了三年,南京太庙大火,烧了个干净,南京礼部尚书湛若水上书说把南京的牌位送到北京先暂时存放,然后重建南京太庙,嘉靖一听南京太庙着火?大喜啊!于是告诉大臣说既然都迁都了,南京太庙没有存在的必要,不用管了。夏言趁机也给嘉靖说南京太庙这是好事啊,预示着要改变制度了。嘉靖更高兴了,想啥来啥,爱卿你规划一下吧。于是就此定下了新的庙制,格局大变:太祖居中,叫太祖庙;太宗居左,叫文祖世室;右边那个空着,虚位以待;太宗南边建三昭庙,空着的那边建三穆庙;实际上就是把九庙变成了七庙。咱上边说了,世室,就是不用迁出的,这样搞的话就是太祖太宗都不用祧出去了——注意,这时候朱棣还是太宗。嘉靖十五年十二月新太庙建成,世宗奉德、懿、熙、仁四祖位进祧庙,太祖神主于太庙。次日奉安太祖以下七宗,列于群庙:

这种太庙样式叫都宫别殿式。但最重要的一个事还没解决——兴献帝还没进来。又迁延三年,嘉靖十七年四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书建议给兴献帝称宗祔庙,嘉靖大喜,让大臣讨论一下,朝野基本都反对,礼部尚书严嵩既不想得罪大臣,也不想得罪皇上,就说这事要不皇上您拿个主意吧,我听您的,嘉靖说你说啥风太大我没听见你再说一遍,严嵩说我觉得兴献帝称宗祔庙是完全合理的。得,一句话的事,成了。同年九月,新版太庙再次改变格局,兴献帝加庙号睿宗,补充谥号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成功祔庙,和孝宗同处一室。同时,嘉靖又把文祖世室里百世不祧的太宗皇帝庙号改为成祖。睿宗终于如愿以偿入庙了,大喜事。

入庙了,开心了吗?不一定,因为对嘉靖来说,凭什么其他人都是一人一间,我爸爸就得和我大爷挤着?巧了,嘉靖二十年四月太庙着火了,一把火过后除了睿宗孝宗这屋没事,其他的烧了个干净。太庙得重建,嘉靖又发话了:哎呀你看我就说祖宗每不愿意分开祭祀,现在天降大火这是提醒咱们,咱们还是恢复旧制吧。嘉靖二十四年六月,新太庙修成,嘉靖装模作样地让大臣再讨论一下庙内格局,礼部尚书张璧是个老实人,你说让讨论我就真讨论,于是拿出来个主意: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按都宫别殿式一样,孝宗和睿宗接着挤一起呆着,等以后祧到他俩的时候孝宗去祧庙,睿宗滚回兴献帝庙。

嘉靖差点气死,合着折腾一圈我白忙活是吗?大骂张璧不是人:“果皆非人。何谓非人,人而无父母是人欤!”余怒未消的嘉靖干脆不走这个过程了,自己扶保一下吧,于是亲自设计了一版: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

这里头有三个不合理之处:第一,先前你说的要恢复七庙制度,现在怎么又成九庙了?第二,如此则睿宗介于孝宗、武宗之间,置武宗于何地?第三,兄弟异昭穆,不合理吧?但嘉靖可不管这个,给大臣一个解释叫“实有不得已之情”——这里头有事,但我不能说。

兴献帝成功拥有了独立居所,按理说嘉靖应该满意了吧?不能,对嘉靖来说还有个隐患——现在九庙还是满员的,等自己死了还是得祧出一位,到时候万一大臣把睿宗祧出去呢?毕竟怹没当过皇帝,而且自己如果接替了睿宗的位置,整个太庙的牌位都不用换位置,就把睿宗的换成自己的就行。更可怕的是,保不齐这帮人等自己死了之后睿宗祧都不祧,直接送去兴献帝庙里了,这可不中!得找个机会改变一下。

要什么来什么,两年之后,嘉靖的媳妇方皇后死了,嘉靖心说大喜啊大喜!于是摆出悲痛欲绝的表情跟大臣讨论:之前宫内谋害我,是方皇后救了我,她对我多好啊!我要把她请进太庙里!

合理吗?合理,也不合理。皇后祔庙确实对,因为历代先帝也是皇上和皇后都写在同一个牌位上。可问题是皇后如果先死的话,牌位都是单独放在奉先殿内,多咱皇上也死了,俩牌位合在一起再送到太庙里。你这还没死呢,把皇后先请进去?嘉靖可不管这个,连哭带嚷,吵吵着要把方皇后请进去,一开始严嵩徐阶都反对,后来发现反对无效,嘉靖是个顺毛驴,那行吧,你爱放进去就放进去吧。可九庙现在是满的,方皇后进去,就得有人出来——祧仁宗吧。

嘉靖二十九年十一月,方皇后祔庙,祧仁宗:

方皇后:这河狸吗?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朱厚熜死了,太子朱载坖即位,年号隆庆,为其上庙号世宗,隆庆二年世宗祔庙,结束了方皇后占座:

隆庆六年五月,朱载坖驾崩,太子朱翊钧即位,上庙号穆宗。果然,现实印证了嘉靖活着时候的担忧——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建议穆宗祔庙的时候不祧宣宗,而是把睿宗请出去,扔回兴献帝庙。不过最终这一建议并未被采用。万历二年五月祔庙,祧宣宗:

于是太庙就此安定了,老老实实沿袭着进一位祧一位的惯例,不再吵架,不再争论。万历四十八年七月,朱翊钧驾崩,太子朱常洛即位,不久朱常洛也死了,太子朱由校即位,给爷爷上庙号神宗、爸爸庙号光宗,天启二年七月神宗祔庙,九月光宗祔庙:

关于光宗祔庙的问题,当时太常寺卿洪文衡上书说不要祧宪宗,建议把睿宗扔出去,但这一建议再次否决。

天启七年八月,朱由校驾崩,弟弟朱由检即位,上其庙号熹宗。崇祯二年八月,熹宗祔庙,祧孝宗:

如果崇祯死了,按理说就是祧睿宗。可我怀疑当时嘉靖下了个诅咒:想把我爸爸祧出去除非大明没了!果不其然,马上就要被祧出的睿宗到底是没被祧,因为明朝亡了,崇祯不用入庙了。

从这一整套的沿革来看,有两个经典谣言可以被澄清:

第一,朱棣变成成祖,和睿宗祔庙这事没关系,朱棣不改庙号也不用被祧出,因为当时德祖已经祧出去了,庙里有个空缺,换言之,如果一开始嘉靖硬让睿宗入庙,那也是祧德祖,跟太宗没关系。

第二,仁宗被急着祧出,和睿宗能祔庙也没关系,而是为了保证在嘉靖死了之后睿宗不至于被从太庙撵出去。

第三,睿宗问题在嘉靖死了之后确实成为了一个争议话题,而且这个问题可能还影响到了南明。

总之,太庙问题在明朝还是很能折腾的,评论区有人问南北两京双庙的时候怎么弄,还能咋弄,一式两份呗。另外,祔庙是没有数量限制的,也就是永远装不满,即便是到了九个也没事。

当然,最终一劳永逸解决祔庙、祧庙问题的还是清朝。清朝直接宣布太庙只进不出,不祧了,有一个算一个全放进去,所以等宣统即位之后,人家的太庙从西往东一字排开十一个皇上。


这里说一下南明太庙问题。

南明太庙制度资料奇缺,所以到底怎么样,不得而知。不过南明弘光帝给崇祯上了庙谥,恢复了懿文太子、建文帝、景泰帝的庙谥,又追封了自己的爸爸为恭皇帝;隆武即位后追封自家祖宗四代为哲宗、纯宗、定宗、裕宗,永历即位后追封自家的爸爸为礼宗,又给弘光、隆武分别上了庙谥为安宗、绍宗。所以理论上来说,这个太庙应该怎么摆放呢?

不得而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